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唐朝(最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文官官职等级名称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iu-zi-hu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唐朝官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虽然比起宋朝是小巫见大巫,但想搞明白也很令人头疼。

在这里,先举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杜甫因为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世称“杜工部”。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师一定会不厌其烦地介绍杜甫此时活的很惨,在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幕府中当一个节度参谋,同时又是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读到这,可能很多人会纳闷,杜甫不是在成都当参谋吗,怎么又能到工部去当官?

事实上,参谋和员外郎居然还只是老杜官名的一部分,人家此时的官名全称应该叫:

剑南西川节度参谋,宣义郎,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老杜此时官居六品,虽不是芝麻小官,却也就是一般中低层干部,官名居然长达24个字,然而这种长度在唐朝官场压根就不算什么。这就是唐朝官制的复杂之处,如若不明所以,看起来那就是一团浆糊,理也理不清。

鉴于杜甫同志的级别比较低,还有好多类型的官没他事。我们这里挑一位在官场档次比较高的朋友,看看他的官职:

故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赠太师。

这是唐朝德宗、宪宗朝,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镇赫赫有名的节度使刘济的墓志铭上的官衔,代表了他一生最终所担任的官衔。看到这可不要晕倒,这种又臭又长的官衔在唐朝高级官僚中屡见不鲜。赠太师是他死后朝廷的赠官,我们可以不用理他。下面我就肢解一下这串官名,它们可以分为五类:

使职: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

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职事官: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

勋官:上柱国;

封爵:彭城郡王。

使职、散官、职事官、勋官、封爵,按这个顺序排列,就是唐朝职官的五种类型。下面,我就一个一个来讲清楚,这些不同类型的官是什么含义。

一、使职与职事官

从职官角度来说,唐宋时期是一个“使职差遣化”的时期。什么叫“使职差遣”?简单来说,就是“官不是官,职才是官”:旧有的官成了没有实权的、表示身份地位等级的;而没有等级和待遇的临时派遣的使职,才是拥有实际权力的官。

简而言之,就是把权力和等级待遇分开了。

我们都知道唐朝政府以精妙整齐的三省六部制闻名于世,在唐初,三省六部制确实能够在律令制下有条不紊地管理整个国家,整齐而明晰。然而对于唐朝这么一个持续膨胀的超级帝国来说,太齐整、规则制定的太具体,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太死板而不灵活。到了高宗时期,三省六部制对于很多事情已经运作不灵,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分管的官僚可以负责,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朝廷从中央官员中指派一个人,去临时负责这个事务,叫XX使,这就是使职差遣制开始转化的开端。到后来,朝廷觉得这是个良方,有事就派使去,渐渐的,使职越来越多。比如如雷贯耳的节度使,就是最典型的一种使职,最开始用来取代行军制度,作为大军区司令员指挥边境作战的,而节度使等使职下属的幕僚,当然也都是使职。到了安史之乱后,因为天下大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朝廷索性把事情都派给使职去做,于是使职就遍布唐朝国家机器的各个领域。

所以这位刘济先生的使职这么长,其实核心指责就是:幽州节度使,他是幽州镇的头头,所以幽州镇的各种事务也都由他来负责,于是就兼任了一大堆支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职。这也是每一个唐朝节度使和观察使的惯例。

然而,使职的本义还是临时的差遣,相当于特派员,只办事,所以他本身没有官品,级别都没有,待遇什么的就更别想了。叫一个官员光办事,不给待遇,想想也不可能。那怎么办呢?所有的使职都会兼任一个有官品有待遇的职事官,表示他的级别和待遇,也就是阎步克先生所讲的“品位”。

那职事官又是什么?顾名思义,职事官就是办事的官,也就是中央各部门的编制岗位,比如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九寺五监官员,御史台御史等等,全是职事官。在唐朝开始的时候,使职不多,事情都是职事官来办。但是渐渐的,我们说了,官员的行政事务都被使职抢走了,权力是一定的,他把蛋糕都分走了,职事官手里就没权力了。到后来,职事官大都成了空头支票,只有级别待遇,没事干,和使职正好相反,成了纯粹的身份标识。

于是正好,使职和职事官互补一下吧!凭藉一个使职的重要高低与否,他也对应地带着级别相当的职事官衔,但这个职事官前多带着“检校”一词。比如刘济的职事官是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这个很了不得,司徒是正一品大员,那是因为幽州镇作为国家最强大的藩镇,幽州节度使自然位高权重,再加上他对中央特别听话,朝廷也乐意拉拢他。最顶级的藩镇节度使可以带检校三公、检校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这样一二品的职事官,但大部分节度使的职事官是尚书、御史大夫一级,而观察使的职事官往往就到了御史中丞一级了。

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杜甫的“剑南西川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是什么意思了。老杜干的是剑南西川节度参谋的事情,但这个使职没级别和待遇,所以需要给他“检校”一个“尚书工部员外郎”,来表示他本人是从六品上。

当然,凡事都不是那么绝对。中晚唐的使职差遣制并没有发展到北宋早期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很多职事官的权力还未被使职侵蚀,还是有自己的工作的。比如掌握各部实权的除了户、礼部侍郎外的侍郎,还有九寺五监(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的诸多事务性官僚,台谏监察官,以及中书门下两省大部分官员。但是一个职事官既有实权,又往往作为京衔而被使职所带,则是更常见的现象。

二、散官

散官不是散架的官,也不是闲散的官,散官是一个纯纯粹粹地代表官员身份高低的“品位概念”。

好比我们今天的官员,他的职位可能是某科科长,某局局长,某司司长,而他的级别则可能是正科级、正处级、正厅级。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职位和级别是分开的,一个主任科员有可能高配处级,一个副司长也可能低挂着处级,职位决定你干什么事情、你的权力,级别则决定你在官场的排序和待遇。

这个散官,就是个纯粹的级别概念。唐朝散官无正一品,从从九品下的将仕郎到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共29级。散官用来表示官员的级别待遇,特别是官服颜色和俸禄,每级都有不同的待遇差别。还有上朝的班次排序,也是按散官品位高下来决定的。

看到这肯定会纳闷了?刚才不是刚说了,职事官是用来表示官员身份高下的,怎么又冒出来一个散官?

这个问题,就得分时段解决。刚才说过,在唐朝初期,使职不多,职事官做事,那么这个时候,散官就用来表示身份高下,职事官反而在更多时候只表示权力大小。所以初唐时期,文官都觉得做到从三品的散官银青光禄大夫以上,都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但是唐朝后期,使职泛滥,职事官成了身份象征,还要散官干啥?唐朝人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散官的概念越来越淡化,除了领一份属于散官的工资外(唐朝官员收入,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唯一的意义就成了:决定一个官员的官服颜色。

不同官员穿什么衣服,那是要根据品级来定的,这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征。唐朝官员,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五品穿绯红色,六七品穿绿色,八九品穿青色。而这个决定衣服颜色的品,不是职事官的品级,而是散官的品级。

最耳熟能详的例子莫过于白居易在《琵琶行》结尾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按理说,江州司马,从五品下,白居易应该穿绯红色官袍,为什么会穿最低级的青袍?全是因为白居易职事官升得快,散官官阶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这个时候的散官才是从九品下将仕郎,只能穿青色官袍。

我在最开始写杜甫官职的时候,最后面还跟着一个“赐绯鱼袋”,这又是什么意思?鱼袋,是用来装官员身份证鱼符的。原来唐朝皇帝为了表达对大臣的奖赏,可以特别赐一个官员穿比他高一级颜色的官袍,这就叫“赐X鱼袋”。比如杜甫同志的散官官阶是宣义郎,从七品下,按规定只能穿绿色官袍,但被“赐绯鱼袋”后,他就有资格穿四五品散官才能穿的红色官袍了。对于散官较低而担任刺史或藩镇核心幕僚以上重要官员来说,被“赐X鱼袋”是司空见惯的事。比如唐宪宗朝的名相李绛,被提拔为宰相的时候,散官才是正六品上的朝议郎,只能穿绿色官袍。想想看,一国宰相如果穿着还不如底下的办事员,成何体统?这种情况下赐绯已经不够了,要赐紫才可以。当然皇帝很快升了李绛的散官官阶。

但总的来说,到中晚唐,散官也就是这么个意思,一个花架子而没什么实际意义,大家都不当回事,封起来也就特别泛滥,满大街都是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还有刘济的开府仪同三司也不怎么罕见。

三、勋官

《木兰辞》里面有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个策“勋”,直的就是勋官。唐朝的勋官直接继承自北朝系统,但凡拥有军功的人,都可以封为勋官,后来文臣也可以封勋官,从最低级的一转武骑尉到最高级的十二转上柱国,共十二转。最高的上柱国被视为正二品。

这个勋官在北周隋朝,还是比较像样子的,声望和待遇都不低,甚至到初唐,上柱国也不是那么好得的。但是众所周知,唐朝人都是战争狂,从太宗朝开始就天天打仗,到了高宗时期更是四面开炮,跟突厥吐蕃契丹,各个方向都不停,无数大唐男儿前仆后继上了前线,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有功的将士动辄以万计,国家除了表示表示物质性的赏赐外,也要用勋官搞搞精神激励,但是这仗一直打,军功就一直积累,大唐王朝冒出几万上柱国来,其他勋官就更多。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有几万二品官?还都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士兵白丁。于是勋官很快就变得一文不值,最多是法律规定有勋官的平头老百姓有资格纳妾,有点地位的文臣更是人人上柱国,权当记在一长串官名里壮壮声势,图个乐,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封爵

爵位,恐怕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谁也知道公侯伯子男,自周有之,封个王爷了不得。但是历代的爵位体系都不尽相同,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郡王嗣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品级对应正一品到从五品上不等。

唐朝的爵位,特别是在武职系统里,意义远不及其他王朝。像汉朝,封侯是了不得的,既有等同于一个县的食邑,又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明朝的伯爵,已经是高贵的不得了的世袭贵族了,勋贵个个不可一世。但是唐朝,对爵位确实看的比较随便,其他王朝甚少封异姓王,而唐朝的异姓郡王一抓一大把,特别是到中晚唐,因为战争过于频繁,大将封个郡王再正常不过,公爵就更是泛滥。从理论上来说,每级爵位都有封邑,但那都是逗你玩的,只有加了“食实封”,才意味着你的封爵可以给你带来租税收入,但这个收入也不过是几百户而已。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上承魏晋南北朝的余绪,社会风气还是非常看重门阀的,人们也喜欢夸口自己姓氏的郡望,所以如果封爵,前面官名多是被封人姓氏的郡望。比如刘济被封为彭城郡王,彭城刘氏在唐朝属于刘姓中数一数二的门第,和广平刘氏、中山刘氏并驾齐驱,名臣辈出。但事实上,这也只是惯例而已,刘济先生本人和彭城刘氏没有半毛钱关系。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唐朝各种不同类型的职官。对于异常复杂的唐朝官制来说,我提到的其实也只是最基础不过的东西,冰山一角。




  

相关话题

  为什么清剧不演金钱鼠尾而是一律阴阳头? 
  有哪些令人动容的遗书、遗嘱、遗折、绝命词? 
  为什么说汉朝独以强亡? 
  「西北五马」是怎么确立其统治地位的,他们和北京或者南京的中央的关系怎么样? 
  关于民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为什么国民党在大陆没分土地给农民,但是到台湾后却分土地给农民? 
  历史上有哪些政治与体育互相影响的例子? 
  如果你是霸陵尉,你会放李将军夜入城门吗? 
  为什么百年战争一开始英国处于上风,而法国处于下风? 
  所谓的中国历史常识,在一般中国城市人口中有多少普及率? 

前一个讨论
1990 年代在高位接盘的日本人,在房价崩溃后都怎么样了?
下一个讨论
网友称学院医学生正前往莆田仙游支援,如何看待这句「但如若需要绝不推脱」?医学生在疫情中是怎样的存在?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