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慈禧为啥死前不杀袁世凯? 第1页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训狗的时候,会一棍子把狗打死么?

1906年清廷准备立宪,搞机构改革,袁世凯拉着奕劻密谋立内阁、去军机处,引来众人反对,最后矛盾激化,弹劾袁世凯的折子如雪片般飞来,老袁试图挣扎一下,结果慈禧当场跟老袁翻了脸

袁世凯说,“筑室道谋,安能成事,请严惩一二人,以息众器”,慈禧太后大怒,说“汝兵柄在手,何不执言者而尽诛之?”“世凯股栗不敢对”。[1]

双方的矛盾甚至已经公开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正所谓是:

本初此番入都,颇露践扈痕迹,内廷颇有疑心[2]

然后怎么办?然后老袁跟奕劻密谋的立内阁、去军机处方案被全面否定,袁世凯不得不辞去身上各项兼差;在政治上大败之余,袁世凯又主动将四个镇转交陆军部直管——要知道,1905年铁良在慈禧的扶持下署理兵部尚书,任会办练兵大臣,带领士官生跟北洋系与袁世凯争权,原本“同办军事者二三年,协恭和衷,不闻异议”的两个人变得“彼此龃龉”,北洋系在练兵处里的话语权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了,这次又交出去四个镇,可以说是一朝打回解放前,你看老袁敢说个不字么?

不敢的。

要知道,老袁本来上折子交回四镇、辞去兼差,无非是以退为进,试探朝廷风向;结果慈禧一点面子都没给,痛痛快快就把所请各项给准了。一时间不仅舆论大哗,袁世凯自己都有点难以置信。

但求暂管,意想将邮部如商部向章办理,各部不撤,讵料未能达到目的,本初兼差尽行撤去……(袁世凯)面子不大好看,心境甚为恶劣,候补各员谒见者,动辄得咎[3]

北洋四镇人马进京,连饷源一起被“尽扩”,铁良扭头就把士官生塞到了里边,老袁辛辛苦苦好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所以慈禧为什么非要杀袁世凯?她跟袁世凯有什么血海深仇么?既然袁世凯已经做出了足够大的让步,甚至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兵权,那慈禧干嘛非弄死一个还算能干的重臣呢?

对袁世凯来说,慈禧活着对他反而是有利的——因为慈禧经验老道,能够很好地平衡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然而慈禧一死,随后上位的满清贵族一个不如一个。摄政王载沣,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是“其优柔寡断更甚于载沣,遇着极为难之事,只有向人痛哭。”而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则“对钱财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除非首先付钱给他,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办成。”。由这么一群草包所组成的权力核心反而会对袁世凯充满忌惮,更不用提载沣一直以来还因为光绪皇帝的事对老袁充满怨念,老袁自己对这事是心知肚明的:

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谢世,朝政尽入贵胄之后,弟此次得跻高位;赖有太后之宠眷耳……目前得过且过,太后苟有不测,弟预辞官归隐。明哲保身,古有明训,弟已计之熟矣。勿托吾哥留意,家乡苟有空地邻近本宅者,代弟购置,价值不论多寡,惟以能筑园林为贵,整备将来退归林下。……夫宦海风波,起于俄顷,故宜从速成交。[4]

后来事情的发展验证了老袁的担忧:慈禧死后载沣极力要求去袁,甚至差点手刃袁世凯——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史,这么虎的摄政王也不是很多,你说老袁是个啥心情?

(载沣)欲以手枪击袁,经人排解,风潮始息。[5]

什么叫不按套路出牌啊?载沣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袁世凯再怎么说也是个军机大臣,你想收拾他,起码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结果载沣满地打滚任性到底:他有病!他腿脚不好!没病你让他走两步!

你说这算理由么?

显然不算。低端局的一大特点就是你永远无法预料对手能做出怎样神奇的操作。慈禧不会突然杀了你,但是载沣就很难说了。因此袁世凯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赌这一下的好,他跟家人都对载沣会不会突然抽风这事完全没信心,所以被贬之后甚至先跑到天津观望了一下:

(袁世凯)恐上谕下后有被辱可能,故往津避难[6]
其家人恐有后患,力劝为外国之行,项城意不之动,家人长跪许久,号泣随之[7]

慈禧死前的规划本来挺好,中枢张之洞跟袁世凯互相牵制;载沣跟奕劻互相牵制;专权的满族亲贵因为之前的几次政治风波大多敌视袁世凯,中枢达成了一个大体平衡的态势。最妙的是还平衡了满汉利益:

光、宣之际,张、袁联袂入京,各执朝政,人以为政权在汉人;实则载洵掌海军,载涛掌陆军,肃王掌民政,载泽掌财政,载振掌农工商,伦贝子掌资政院。[8]

结果载沣上来一个超级加倍,直接A走了袁世凯,然后张之洞、王文韶、鹿传霖这些老臣相继去世,慈禧精心遮掩的满汉矛盾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偏偏赶上这帮亲贵一个比一个饭桶,又菜又爱玩,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的大清朝廷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加速再加速,终于在1911年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袁世凯:我也不是谦虚……

参考

  1. ^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第44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2. ^ [1]陈旭麓, 顾廷龙, 汪熙. 辛亥革命前后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3. ^ [1]陈旭麓, 顾廷龙, 汪熙. 辛亥革命前后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4. ^ 李金旺·袁世凯家书,外文出版社出版,2012
  5. ^ 京师近信,《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
  6. ^ 刘凤翰、袁世凯与戊戌政变,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7. ^ 刘体智·异辞录,中华书局,1997
  8. ^ [1]刘禺生. 世载堂杂忆[M]. 中华书局, 1960.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历史上阿拉伯地区饲养猪吗? 
  装备长柄大刀的骑兵,在战场的定位是什么?实际战例表现如何? 
  有哪些事可以称得上「『帝国』最后的荣耀」? 
  在你所熟知的名人中,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例子? 
  清朝时的科布多为什么归外蒙古管辖? 
  为什么以佛朗哥为首的人要推翻西班牙第二共和国? 
  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差一步的事儿?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与顾诚的《南明史》,你们更喜欢哪种风格? 
  为何李世民即位后没有杀手握兵权的重臣? 
  如果司马懿遇到吕布,是不是应该以『故主』事之? 

前一个讨论
精神病人伤人要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岳云鹏在《嗨嗨星朋友》中说的“对孩子学习成绩不强求,身心健康最重要”,普通家庭能做到这些吗?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