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国家在兴盛后的衰落是否不可避免? 第1页

  

user avatar   acel-rovsi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物盛极而衰是大部分哲学流派都得出的一类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个共识。而无数的历史例证也确实证明了这些东西,亚欧世界岛几乎所有的帝国,王朝几乎都不得不落幕收藏,而后来者依然无数,靠着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性,发挥着无数的后发优势,最后重新成为新的帝国,最后在帝国极盛,国家机构庞大,国家体量到了生产力边界的时候,又以较短的时间,同时因为外部因素变化的迟钝反应,以及内政的矛盾,从而走向衰落。。

所有国家都避免不了这件事情。。但是,历史哲学的论断,我们确实无法用一个实证标准来界定他,如果非要得到一些探讨,我的建议是回到政治经济学上,因为如果从某个国家的地缘政治和内政细节出发,基本无法总结出通用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讲国家本身还原成一个复杂,庞大的自组织体来讨论这件事情。

曼库尔·奥尔森 在两本作品《国家兴衰探源》(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和《集体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中通过”组织性“本身的探讨得到了一些结论:

后者实质上是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著作,核心观点在于”搭便车理论“,也就是博弈论中提到的”智猪博弈“的放大版。


传统理论认为,集团会增进其利益,这种将集团看成会像个人一样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行动的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但是国家共同体是一个由小集团共存的社会团体,集体成员为了共同目的,更容易采取自愿的行动,但是在小集团分担实现共同利益的成本时,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 这和博弈论中所阐述的“智猪”的例子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就出现两部分人:

1,集体中的个人放弃为集体利益的行为而加入“搭便车”的行列,

2,为集体利益行动的个人因为“成本—收益”的不均衡而放弃为集体谋利益,

最终的结果是集体无行动。

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集体行动中,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有利于集团的行动得到的报酬就越少。则无法在公共物品上达到分配最优。

2,由于集团越大,集团中任一个体能获得的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他们从集体物品所获取的收益就越不足以抵消他们提供的哪怕是数量很小的集体物品所支出的成本。

3,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多,组织成本就会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任何集体物品前需跨越的障碍就越大。

当然,本书还有一些亮点的结论,比如经济压力集团组织,大经济集团的游说疏通团体是那些有能力以“选择性的激励”来“动员”潜在集团的组织的副产品。具有选择性激励的组织是:1,具有行使强制性措施的权威和能力;2,具有能向潜在集团中的个人提供积极诱导能力源泉的那些组织。此理论只适用于大集团或潜在集团,而不必适用于特权或中介集团。


而在《国家兴衰探源》中,一定程度借鉴了这样的分析,当然本人作为左棍,在以下结论中加入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故而,从组织性上国家衰落的具体原因在于:

1,没有任何一个自组织的共同体,尤其是国家,能够保证所有议价集团最终达到最优选择。

2,小集团的组织里越高,个人行动的正利越高,那么随着国家发展进行,议价集团会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在各公共事务上都存在激进多元化的议价环境。

3,繁荣的本质是广泛性组织体的全面发展,广泛性组织是一次社会资源分配后的产物,而无法顾及到后来者,除非广泛组织体的负担过大,不得不推行再分配原则,否则会出现后来者和旧组织体的矛盾,是恒存在的,关于”再分配“的矛盾,是无法通过内生组织消解的。

4,广泛性组织的恒存在,实际上同样会降低社会流动性,将社会不可避免地推入中质态,除非出现诸如技术爆发之类的暴力变革,否则无法在广泛性组织存在的情况下,通过改革补充社会流动性,那么和3条合在一起,内部环境会通过议价集团的重新组合,以及通过公共财政逐级向下分配来解决矛盾,那么同样会加剧社会进入低流动性的社会。

5,议价集团在占据经济生位的时候,会出现排他性,那么社会会出现多元化之后,因为议价不平等的问题走向重新组织,产生对立。比如,在民主自决原则铺开以后,大部分封建老帝国并不是单纯形成了民族主义阵营,而是民族主义本身嫁接在既有的内部矛盾之上,给原有松散的团体,用民族主义划了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使他们发生站队,最后形成两级对峙。这是内部原因。。

6,而如果一个体量大,结构复杂的帝国在满足以上5点的特点以后,他的复杂性和权力结构的松散,注定无法对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技术发展和地缘政治变迁),做出有效,全力,及时的反应,也很难团结内部所有团体,完成强大的执行力,而往往会同时处于内政不稳,而外部忧患的两难状况,除非出现强人重新将所有议价体洗牌,并通过经济建设和内政改革,强化整个共同体的建构。否则,这个帝国必然衰落,甚至直接崩溃。。


这算是”盛极必衰“的一个政治经济学解释,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wang-zi-cong-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比较认同约瑟夫·坦特教授的观点,复杂社会应付社会问题的策略往往是提高自身复杂程度,这就需要提高投资的成本。但是边际收益是递减的,随着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社会问题却越来越难以解决,到最后,投资很大,问题却不能解决,就崩盘了。


盛极而衰是上述的一个表现形势。一个社会或者国家刚建立的时候,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廉价,成本低,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所以国家蒸蒸日上。后来,国家复杂了,机构多了,利益关系多了,再继续解决问题,需要的成本和代价就大了,而且即便是付出了很大成本,问题往往也得不到解决并且沉淀下来。这样积累下去,自然就衰弱了。

比如秦国吧。当秦国地处洗陲,国土面积小,文化单一,以农民居多,通过商鞅变法,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把渭河平原改造成耕战机器,就能称霸乃至统一天下。后来统一以后,国家的形势瞬间复杂起来,仅仅靠强大的国家机器不足以稳定了,所以加大投资,修驰道,修长城,各种远征…但是这些高成本措施实际上的边际收益很低了,六国贵族仍然异心,相反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最后就崩溃了。

题主说到美国,在下就开一下脑洞。以后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实际上是创新的人才。美国之所以有未来,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才几百年,能够产生很多创新人才并吸引世界人才。但是随着美国社会新问题不断出现,旧有的解决方案会成为一个包袱和限定,导致新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兼顾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和既定思维,成本越来越高,问题却未必解决。此时,美国梦就会僵化,创新就会停滞,人才就会凋零,就会步入衰退。

至于说觉得美国一直在强大。我再跟题主讲秦国的故事。秦国从西周就存在,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渐渐占据渭河平原,之后打败西戎,之后变法,之后占据巴蜀,之后拿下汉中。整个东周时代,秦国都在强大,时间何其之久,但是在统一之后还是很快崩溃。并非米帝乃日不落,实则尚未到黄昏。只是时间的跨度取得还不够大。如果题主的孙辈看到这个问题,恐怕会有另一番认知。

除了第一段全算私货。如果觉得可笑,看官自可一笑了之,咱也不是专业人士。如果有那么几句话让看官觉得认同,在下十分感激看官您的赏识。




  

相关话题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印度推出百亿美元激励计划,以跻身全球半导体主要供应国,其难度如何? 
  中学生应不应该读《荷马史诗》? 
  历史,真如书上听说的那样吗? 
  为什么希特勒成了禁忌,而拿破仑、成吉思汗在却成了法国与蒙古的骄傲? 
  相较于美国其他地区的人,德州人有什么特点? 
  如果人类只能留下一块石碑,你觉得上面应该刻什么? 
  如果安卓系统停止对中国开放使用,那么中国市场可不可以将塞班系统推广? 
  如何评价知乎岳飞黑粉 金戈 ? 
  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是否有机会反清复明,反转天下? 

前一个讨论
上海除了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德克士外还有什么好吃的快餐连锁品牌?
下一个讨论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相见恨晚的歌手?





© 2024-05-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