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不同意高赞答案:
@Alston其实
@王捷先生的答案分析的挺好的。
@Alston的回答严重的高估了防火墙的作用和低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该答主的答案有很多事实错误,这样回答问题的态度很不严谨。洋洋洒洒几千字,依据很多明显错误的论据,轻易的得出一个结论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反对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反对不做认真研究,轻易得出结论还一副笃定的样子。随便举两个答主论据的错误:
1. 对BAT三家的分析,BAT三家在起步的时候,防火墙根本没起来,腾讯击败ICQ和MSN、阿里巴巴击败EBay, 百度击败谷歌在防火墙成型之前。而且不仅仅是BAT,成立于05年及之前的那一批公司,网易、京东、58这一批企业把海外竞争对手打出中国市场根本没防火墙什么事。对于这些公司发展历史的极度不了解就得出结论是十分草率的。
2. “此外人口十幾億的印度也一樣,印度甚至有舉世認同的優秀數理人才,卻同樣沒發展起來”也是非常草率的结论。印度的互联网行业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阶段,互联网公司发展落后中美一些,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互联网企业。虽然印度互联网公司也会和中美的同行一样,经历高峰和低谷,但是在不远的未来印度公司应该就会出现在世界前20的版图内。 随便举几个印度成功互联网公司的例子:Flipkart、Snapdeal、Paytm、Ola。印度公司的成功恰恰说明了,统一语言、庞大人口基数的决定性作用。区域性互联网市场,例如:台湾地区几乎没有机会。
补充关于日本互联网市场的一点看法,日本全社会最大的问题在于老龄化,互联网行业发展也是如此。日本人口基数够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够好、经济发展水平够高,但是年轻人口比例实在小了点,老年人接受互联网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但即使这样,日本还是出现了像:Yahoo!Japan、Rakutan这样巨无霸级的互联网公司,以及Line这样由韩国公司NHN推出,但是在日本红火起来的现象级产品。和印度一样,这也再次说明了统一语言、庞大人口基数的作用。
最后再次同意
@王捷先生的答案,欧洲割裂的市场、不同的语言、进取心的不足的企业和社会文化,才是问题的根源。
最后附上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互联网企业
全球访问最多的20个网站或互联网产品(看不清楚可以点击看大图)
去年在欧洲呆了半年,回国前写了偏思考欧洲互联网的文章,在钛媒体发过,看到知乎里也在讨论这个话题,那我就在这里也贴一遍吧,欢迎探讨:
闲话欧洲互联网
看到这标题,各位看官可能会心里会嘀咕:闲话欧洲互联网?欧洲有啥互联网?好像没听过什么出名的公司啊!你特么是没呆过美国写不出老美只好写欧洲么?
这个嘛 ... 事实虽然如此,但还是应该说说,虽然欧洲的互联网产业本身发展稍慢,但一来它有自己的特点以及与中国的共性,可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面镜子;二来欧洲作为西方文化的老巢,拥有和美国相对接近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欧洲来理解美国互联网背后的底蕴与模式,这个也是一条捷径。
小声再说一句,俺在欧洲也没闲待着,先后把Amsterdam的UPRISE Festival与芬兰的SLUSH大会都转一遍,拿到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啥?这么高大上的行业大会你都没听过?没事,先给你看看Logo,后面我会慢慢说。
所以,咱们先说共性与特点吧。共性么,欧洲和中国一样,都是大政府,当然欧洲是相对的大政府。欧洲政府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管制还是比较多的,体现在周边普通人身上就是每月工资里要扣的税贼高,但福利体系也贼好,搞得一大堆本国人和阿国移民们拿着失业救济在家干等着 ... 咳咳,这个扯远了啊,回来回来。
再说欧洲的特点么,欧洲有几个和中国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还记得欧洲是一堆国家组成的联盟么?没错,欧洲有28个成员国,这就是28个不同法规监管税收语言文化货币的市场,哦,语言和货币不到28个。大家感受一下常见欧洲网站的语言备选项:
有点感觉了吧?想象一下你要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地拿下,除了要满足各国的regulation还要注意欧盟统一规范,这对于本来资源就有限的创业公司来说绝对是一个噩梦。今年SLUSH大会上一位创业者的'痛诉',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已经成功打入15个市场,正在继续努力剩下的13个 ... @2015 SLUSH)
对了,你可能会说,既然如此那何苦一上来就要欧洲全频道打击呢?这你可就说到点子上了。因为单看一个欧洲国家,这市场都不够大啊!很好,后排的同学你很有商业sense,想象空间不够怎么向风投讲story呢?忽悠不到钱嘛!欧洲创业公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默认以全欧洲作为目标市场。来,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个图表:
(摘自:The State of European Tech, 2015, @Atomico)
发现 96% 这个高到令人发指的比例,以及和边上亚洲(其实主要是中国)、美国数据的对比了吧?作为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我们真的应该非常庆幸,中国与美国都是体量巨大的单一市场。啥叫单一市场?统一监管统一法规统一税收统一文化统一语言,再加上巨大的用户基数,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其他所有国家的创业者都眼红不已的。多说一句,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仅仅依靠本土市场就可以成为一个个独角兽、百亿美元甚至千亿美元公司,也因此对于进入国际市场相对动作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欧洲市场这趟浑水,创业公司是不想趟也得趟,流泪也要趟。当然了,这些年很多创业者学乖了,要么就直接上英文版去打北美市场(包括英国),等北美市场成熟了再反攻欧洲大陆。要么,还有很多创业者直接举家搬迁到美国的事情我会乱说么 ...
(今年SLUSH上,有几场主题为中国在线市场的专题讨论 @2015 SLUSH)
好了,说了这些,你对欧洲市场的第一个特点:碎片化,一定已经颇有心得。
现在我们来说说欧洲互联网创业公司普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融资。大家很清楚,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仍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资金的推动。这些资金,可以是天使,可以是风投,当然也可以是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与美国的创业公司,一个普遍被认可的模式是这样:
你有一个比较好的想法与Business Model,你用自己的钱做个demo或者进行最初期的开发推广,你说服投资者给你投点钱。有了这笔钱你很快大规模发展,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打,然后一轮一轮地融资,可能在C轮的时候你都还没有盈利。不过没关系,大家看好你,你是投资者的座上宾,你是各种创业者大会上的常客,你是业界媒体眼中的明日之星,你察言观色,你生龙活虎,你自信满满,你living the dream ...
当然,以上场景纯属假设,如有雷同请对号入座,偶不,请勿对号入座。
你会说,这个有问题么?
对于欧洲创业公司,这个就真有问题。
第一个,欧洲在TMT领域的风投数量要少于中国美国。第二个更要命,欧洲的投资者总体相对保守,会期望创业公司能够实现盈利养活自己之后,才会逐渐投入资金。用SLUSH大会一位嘉宾的话来总结,就是一个创业公司一般会期望在其成立两三年后,才会收到第一笔投资。
两三年是什么概念?放在这几年的中国创业环境下,一年拿不到融资,很多创业者已经会考虑放弃当前的尝试,或者干脆换一个模式。当然,这个属于市场机会过多的历史阶段才有的问题,但也多少看出欧洲创业者的窘境。
(@2015 UPRISE Festival,创业公司站台展示区)
上面说了欧洲互联网市场的一些情况,也许可以从侧面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在全球市场看不到太多出名的欧洲互联网公司,反倒是美国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分庭抗礼。也许有人觉得刚才说的有些负面了,那我现在再说下欧洲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些特点,也就是第三点了。
欧洲互联网公司关注的领域与中国有一个显著变化,这就是2B与2C的比例问题。在国内不用说了,各种创业公司风卷云涌、但你注意一看就发现基本都是2C(面向消费者)的公司,或至少也是连接用户与服务商两端的平台商,比如滴滴、美团、小红书、饿了么、泰笛、河狸家 ... 例子很多了。
放在欧洲,这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你在几个展会走一圈,就很明显发现2B公司的比例要远远高于2C的公司。这些2B公司比较常见的是为企业提供各种在线服务,比如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公关支持、存储服务等等。这些服务放在全球也大都走在前沿,反而是2C的公司不仅数量少而且看起来模式也缺乏可陈。
(企业市场 vs 消费市场 @2015 SLUSH)
同样的情况,在美国也类似,但比例可能是50-50。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放在欧洲的大环境下,这里公司的整体治理较好、运营水平较高,同时信息化程度也跟得上,于是萌发了对各种企业级应用的大量需求。另一个重要原因,2B服务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波动相对较小,这对于融资不易的欧洲创业公司也是一大吸引力。
既然说到企业市场,当然也要提提个人消费市场。就笔者这几个月在欧洲的不完全观察,对前人总结的一个全球互联网特点有了深刻理解,那就是:
中国:Only Mobile
美国:Mobile + PC
欧洲:Only PC
注:PC泛指各种电脑,包括苹果Mac
欧洲人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那是绝对比不上中国(以及日韩)用户。在中国新兴的广大O2O以及电商公司看来,网站已经快成为一个跳转AppStore下载链接的宣传页了,智能手机上的APP才是主战场。你以为世界已经大同,移动互联网就要统治世界了,这时你定睛一看欧洲,oh no!认认真真做网站的大有人在!再看欧洲用户们,手机上的APP丰富程度远不如亚洲童鞋们。不要说移动互联网了,就算是网站,对于欧洲人生活的渗透程度也远不如中国,尤其在生活服务方面,这又是一个大话题,下次再聊。
好吧,这篇文章看起来不长,也写得笔者头昏眼花。要不各位看官,今天就先到这?来来我们来个复盘,一句话理解欧洲互联网:
--------------------------------------------------------------------------------
编辑半天,容许我打个小广告吧。我现在的创业项目是果租租,专注于3天~3个月的短期租房项目,是提供统一标准化服务的垂直服务商。各位对短租领域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找我来探讨、或者一起研究共同发展大计 :)
看到这个问题觉得不吐不快,特上电脑发表一下观点。利益相关:美帝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
观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强大是在中国国内的强大,但并不能否认其产品、市场的优势。归咎于政治因素是片面的。而境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市场存在天然的短板,其运营效率远不如很多朋友想象的那么高效。另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境内有多强大,也就有多强大的阻力造成其海外拓展的困难。
首先: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非常符合中国的市场现状。无他,因为中国互联网的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是针对中国市场的习惯。而境外的互联网产品是从美国及全球市场考虑的,在中国面临巨大的本地化挑战。
这个问题在软件时代就非常的突出,早期的包括微软的汉化,SAP的本地考虑,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当中国的企业在技术上已经不那么落后,了解本地市场就成了巨大的优势。典型的如AMAZON页面的吐槽,Uber软件不被很多中国人习惯,支付习惯的养成等。毕竟,中国市场和海外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问题很多答案分析的很透彻,就不展开了。
其次,境外的互联网公司就那么高效吗?也许在本国市场是这样的,但在中国市场则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有独特的法律环境和政策要求,对境外公司来说是陌生的。这个问题很简单,好比一个本地土生土长的人对比一个外来户,外来户如何对本地市场产生“感觉”?而陌生产生恐惧,在决策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上天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产生的结果就是国内公司办公室喊一声能解决的问题,在境外公司那里就需要反复的确认和外部咨询。传统公司也许能消化这些效率的问题,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这个问题会急速放大。
这并不是说境外互联网公司愚蠢,天然基因决定的。你怎么能要求一个外国人像中国人一样了解中国?更不利的是,在境外互联网公司中,决策层大多不理解中国,而中国当地人员必须首先要说服决策层。任何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人都可以理解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多少精力。所以,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层只需要对中国市场和政策进行快速反应,而境外互联网公司要首先说服境外的决策层。
第三,后发优势。诚然,很多中国公司是借鉴了美帝的模式,比如淘宝和ebay,滴滴和Uber。所以有人说中国的市场是C2C (copy to China)。但后发优势是客观事实。可贵的是,很多后发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产品上确实更好了。比如支付宝和Paypal,微信和Whatsapp等。如果抛开道德的高地,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必须要承认这些客观事实造成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强大。
当然,上述三个问题,当中国互联网公司妄图海外拓展时就变成了三个劣势。很简单,主客场互换了。所以,现在的事实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是窝里横,没有出海成功过。
很多境外互联网公司在国内受到了限制,真正受到影响的恐怕就是google。可必须指出一点,即使是google,在退出中国市场前,市场占有率也没有超过百度。现在看百度确实更烂了,但更可能是google退出的结果(缺乏竞争)。
至于反例,则更多了,典型就是amazon。在美帝一统江湖的AMAZON在中国如何不用说就知道了。虽然我喜欢AMAZON,但不能否认其在中国不入流的现实。要知道AMAZON在美帝绝对是江湖老大的地位。
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对外资不利。这在某些方面是事实,但对外资不利的法律法规并不是中国独有。何况,中国市场实际上对很多法律法规并未严格执行,给了互联网公司很大的空间。典型的就是Uber,在中国起码没有Uber在法国的总经理被抓、在韩国日本完全被禁的事情吧。Uber在中国已经是除美国以外第二大市场,难道这是中国法律环境不利的证据。另一方面,哪怕如滴滴,开始也只敢在出租车市场,第一个引入私家车的就是Uber,滴滴看到Uber这么大胆却没有严重后果才杀入专车市场的。这个也能作为中国对外资互联网公司法律环境不利的依据?
很多人想当然的把外资的成功理解为其高效,把外资的失败理解为中国政策的不利,这个完全是不公平的,起码在互联网行业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实际上,抛开互联网,外资在中国的相对落后是全方面的,比如曾经在中国统治地位的老牌外企(宝洁)。这些外企在中国的颓势很大程度是中国企业消除了技术的劣势。而互联网行业的中国企业原本落后的就不多。
偏题了,和原问题不符。主要是觉得下面很多答案已经在讨论中国了,而很多答案过于的偏颇,甚至充满了站在境外互联网公司立场的优越感。但真正深入这些互联网公司内部,不得不说,对中国市场而言,海外互联网公司哪怕是产品和内部的问题,要远比局外人想象的多很多。
坐地铁是个好事,有座位的时候精神点可以玩游戏看新闻,困的时候可以闭目养神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比如今天。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成为一种全民现象从05年左右起步,在前年爆发。现在大有不可遏制之势。来随便说两句,谈不上分析,权当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1 有人说是从房地产上撤下来的资金来了。
这是实话,但是没有用,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金来是因为互联网有利可图。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2 人口红利
这点是我今天想说的。互联网是一个人口密集型产业。对于生产者来说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
1/ 为什么欧洲很少有大型互联网公司:
主体问题: 人,缺人。十年前听说暴风影音的团队有一个楼的时候我自己被吓到了。不明白写一个软件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后来自己码代码才知道,码农一词形象贴切。想要做成一个产品,一群训练有素的程序员是必要条件。美国的硅谷和北京的中关村都为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在欧洲想组建一个足够大的工程师团队真的很难,不仅仅是成本问题,是根本就没这么多程序员。
受众问题:人,还是缺人。国家总体人数少,计算机/智能手机接受度以及依赖度低,让互联网企业很难有井喷式增长。更多的人选择在地铁看书(主要是地铁没信号我觉得。。)在周末去电影院,而不是在地铁玩手机游戏,周末刷淘宝。
2/ 中国与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区别:
比较之前先来按市值列出前六的互联网公司
Google 阿里巴巴 Facebook 腾讯 Amazon 百度
BAT 大战 FAG
美国公司的排序是G F A
中国公司的排序是A T B
对标的话 百度 对标 Google, 腾讯 对标 Facebook, 阿里巴巴对标Amazon
在美国 做搜索的Google市值是做零售的Amazon的三倍。
在中国 做零售的阿里巴巴市值是做搜索的百度的三倍。
为什么?
人,还是人。
阿里业务的兴起有两个条件。一是廉价高效的物流,二是几乎二十四小时工作的淘宝店主。这两个由人工成本决定的因素正是亚马逊欣羡不已的。亚马逊在不停的努力着,不过廉价就意味着一周也未必送到,高效的也只有无人机。亚马逊在不断地加宽自己的业务,比如云服务;阿里也在不停地开展业务,但大多是为了零售业服务。
我叨逼叨这么多没用的,明眼人也都看出来了我想把今天的互联网繁荣归结到人口上。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来体现人口在这个问题上的影响。但是人口红利也不能否认是这个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今天正经的问题来了
3/ 人力资源还可以吃多久
搞一张大图来,绿紫蓝红分别是北美 巴西 中国 和 日本从1960年到2012年的生育率。
关注我们自己的蓝线。生育率在1965年达到了巅峰。之后下降,到1980年区域稳定并小幅度回弹。又在1990年代初期降到平均水平并一直趋于稳定。
1965年的巅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批人刚退休的时候正是我们的人口红利积累最大的时候。对的,就是现在。之后随着生育率的逐步降低,我们可获得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直到80年出生的人退休(2040)达到第一个稳定。直到95年出生的人退休(2060年)可以才会把人口红利吐完。(不要恐慌,这个出生率才是正常的,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正在承受着这样的负担,只是我们晚承受几十年罢了)
我们来试着从人口角度简单粗暴的推导出来一些不靠谱的结论或者来胡乱解释一些现象。
65年生人还能再奋斗五年,互联网以及其他人力密集型产业还会高速增长五年。五年之后的十年,增长速度会急速下滑,但是不是灾难,因为我们只是在慢慢减少获得的红利而不是吐出去。就业情况不会更加困难,但是每个岗位需要创造的价值需要提升来弥补人口的缺失以及供养更多的老人. 一直到95年的那批人离开工作岗位。如果一切发展良好的话,中国社会届时将会和现在的西方国家一样进入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年代。(每次都不敢看工资单上的医疗养老保险后面的数字,其实我知道那些钱花在哪了。。)
然而说了这些也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我还是不知道明天哪只股票会涨。
我针对法国来回答,
在法国,互联网创业环境没有美国好,人材损失得多,程序员工资比美国同工龄低了好几倍,前同事在海湾工作了2年 大概100k(忘了是税前还是后),在法国,有2年工龄的基本上在税前40k欧元左右,税后30k,有想法,想挣得更多的都漂洋过海到美国发展去了。
一学校前辈在法国创业了几年没头绪,后来被美国 y combinator 发掘,他去了美国发展,后来成立 Docker。
法国还有很多的ssii公司,中文翻译是外包公司?就是一公司和很多程序员签约,这公司再外派程序员到他的客户公司工作,这些公司为了求程序稳定,好维护,用的技术都比较落后,法国很多公司,包括创业公司为了省钱,求快,都会找外包,我前公司第一年就是找了个外包,一年后弄了个平台上了线,拉到了投资这才开始搭建自己的团队,平台是用asp. net webform + telerick webcontrols 实现的,restful 用 wcf service, db用edmx来实现, 各种诡异,不规范的代码到处都是,我刚入职时还觉得这平台有些年头了吧,经手的团队不少吧,后来发现这是2012到2013一年间做的,当时asp系MVC3 和Web API 都出了啊。。。
法国作风古板的公司也很多,前公司帮法国邮政公司(la poste)做一项目,当时邮政局的员工还只能用ie8 和一老版本Firefox,我用knockout 做的客户端硬是通不过,后来他们统一升级了Firefox版本,帮我度了难关。
其实法国也有很多在本土发展得不错,
类 youtube视频网站,法国有dailymotion本土视频网,
类 facebook交友网站, 法国有copaindavants,
类 amazon,法国有 cdiscount,
类 linkedin,法国有viadeo
类 唯品会, 法国有vente privee
类 58同城, 法国有 leboncoin
以上这些网站在法国都有自己的市场,不过局限于法语小语种和国土人口限制,它们做不大,更要命的是它们的美国同仁做得比他们好,在本土的市场占有率也比它们高,而且在欧洲各国都有本土化,使得它们也不敢迈出国土去征途欧洲大陆(中二~
Ps: prestashop ecommerce framework 能算二流网络公司吗?我觉得有段时间挺火的,这也是家法国公司,在法国90%ecommerce 都是用这做的,安装很简单,不过要code的话很要命。
Pss:全文手机打的,真*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