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是做一件事天然的兴趣,才能则是把一件事做好的阶梯
我有些不太一样的观点拿来分享一下:
我觉得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深究自己到底是在哪一方面有天赋,也没有必要用一种为了寻找自己擅长领域的心态来体验各种学问或者事务。
有的话,乍一听十分平常,但是工作久了,发现是一句真理:
要想做好一件事,只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开始,二是坚持。
一方面,我们顺着时间的河流,常常受到的是难以预见的因素影响。尽力做好自己当下该做的就已经不易。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科数量之多哪里还是恒河沙数可以形容的?尝试来尝试去,空耽误大好年华。还不如随遇而安,见招拆招。这世间大小事务只要能有兴趣,有些决心做下去的都能在这发展迅猛变化多样的世界里做出一番让自己满意的好光景。
所谓 不在静中参妙理,纵然颖悟也虚浮。
在我看来,天赋这东西只有在学问的深处高处才会体现出来,比如说同样努力的围棋顶尖高手之间的细微差距就或许可以归为是天赋的差距。只是前期的成长快慢的少许差别或者表现出来的反应快慢不同并不能用天赋来划分,因为知识不像是计算机压缩或者解压缩那样是一个单纯的过程,一个知识的熟练运用往往是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实战性强的学科,多年的从业经验可能直接把不同的人推到完全不同的理解层次里而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中人的智慧的显现情况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围棋和音乐界不乏那些被广泛认为有天赋到后来却成就有限的所谓天才,更不乏那些甚至被广泛认为毫无前途的人后来逐渐散发出惊人光芒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说的时候,心态反倒显得更为可贵,不光因为心态相对于天赋远为容易调整也因为其中凝结了我们多年的生活经验积累。至于做实际的金融交易或者各种业务则一方面还要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挂钩,这种东西被环境熏陶和自我锻炼而成的成分应该是远大于所谓天赋的成分,在这里寻找自己渺茫的天赋成分不如虚心学习。强烈推荐懂些围棋的知友看看李昌镐九段的自传《不得贪胜》,这个被称为百年难遇的大棋手的内心独白,真的是太有价值了。
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人处变不惊不是因为智商也不是因为情商,而是见识多了变数看的透彻。
所以我们在和各界大师交流的时候不会听到他们不顺的时候怀疑是不是他们自己天赋不够进而去改行,他们在多年的磨练经历中早已默认自己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做下去.
以前写过的一篇小文章,也许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个学生找我咨询职业发展问题,
希望我给他填一个量表,「最好科学性强一点的」,
可以计算出一个分数,提供一点参考,
他的兴趣,天赋,个性之类,适合往哪种职业发展。
我推荐了职业心理学课上的几个职业兴趣测验,问他这样是不是就够了。
这些测验在网上都能找到相应的资源。
但他看起来有点意犹未尽:
「你这里有没有现成的测验啊?
毕竟网上的东西,也不知道具体算法,
万一它随机给个答案,忽悠我怎么办?」
他的怀疑精神,引发了我浓厚的好奇心。
我实在不能放着这么有趣的问题不管:
「那么,你在这里做测验,我们给你一个结果,
这个过程跟在网上做测验有什么本质差别?
你怎么判断我们就不是在忽悠你呢?」
他一脸懵:「你们是专业人士,不可能忽悠我……」
(小伙子真是涉世未深哪)
我说,好,我们不忽悠你,如果我们只是疏忽了一下呢,
比如计算的时候失误了,或者拿错了报告,
对,我们把别人的测验报告当成你的了,拿给你,
你觉得你能看出我们的错误吗?
他不假思索地说:能啊,能看出来!
比如我的个性偏内向,如果报告说我是外向型,
那不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吗?
我说:你说的这种情况,是你对自己本来就有信心的地方,这些方面你本来也不用求助于这个测验。
但如果恰恰是你没信心的地方,
比如选A职业还是B职业,你正好在举棋不定,
指望这个报告给你一个倾向性的意见,
现在结果出来了,认为你适合选A,你怎么判断它说得对不对?
他想了一会,说:那我只能相信它说的。
我盯着他:你相信了,就怎么样?
他说:不怎么样,我就听它的呗,选A。
我问:然后呢?
他说:然后我就沿着A这条路走下去。
我说:嗯,你会在A职业上取得一些成就,可能也会有很多困难,这条路不好走,但也不是一条死路,你可能磕磕碰碰地走了十几二十年……
他连连点头,我话锋一转:
「走到什么时候你会发现,当初拿错报告了?」
这个问题,让他陷入了漫长的沉思……
过了很久,他说:我可能……永远都发现不了。
我赞同地点了点头(我心里也这么想),
又问:只要我不说,你永远都不知道我拿错了报告,一辈子都蒙在鼓里。你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他毫不犹豫地说:是好事!
我问:好在哪里?
他说:至少这一刻我可以做一个决定!
我说:你只是需要推动自己做一个决定?
他说:老师,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了!
我说:为了推动这个决定,你需要一个「判断」。
他很激动:对对对……
我说:这个判断甚至可以不那么科学,只要你相信它就好。如果它明显不对,你也不会信,只要你信,它对你就是有用的……
他点头:它本身是不是真的,没那么重要。
「既然不重要……」我开始在兜里找硬币,
他的脸色变了:
不不,老师,既然在我的眼皮底下,
那还是稍微看起来科学一点的好……
(案例信息系虚构)
谢邀。
擅长什么,与天分何在,其实吧,不一定是一回事。
有些擅长技能,似乎显而易见。比如,看见个子高的,大家都会建议“去打篮球打排球当模特”。看见长得好的,“去做模特去当演员”。多少父母看见孩子口齿流利,就喜滋滋地:“可以去做演讲说评书!”我还见过孩子父母志得意满地,“钢琴老师都说我家孩子手生得好,可以去弹钢琴!”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超乎其他人的一技之长。早熟的孩子比别人长得高啦,音准好的孩子擅长唱首歌啦,不一而足。
许多人大概都会时不时感叹:我小时候什么都会,后来就抛下了;如果一直坚持,也许就……
的确如此。每个人都可能有隐藏的技能没被发觉呢。
但那是天分吗?
不一定。
弹钢琴的朋友跟我说过句话。钢琴界这玩意,是神童的坟墓。
其实任何行业最尖端的那人,身后都不知埋葬了多少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人们。
你有天赋?世上有天赋的人多了。你年轻?没关系,过几年就老了。
许多人一定有类似体验:做某个行业的同代里,最初天赋更出色的,似乎多了去了;然后时间流逝了,剩下还在做这行的,似乎没那么多了吧?当然,他们可能去做了更发财的行当,但这也算一个侧面:
许多时候,你所擅长的,不一定是你能做得久的。
除却少数惊才绝艳如兰波或莫扎特——那种概率的天才毕竟万中无一——绝大多数做得好的,都需要在好的基础上,做得久。
所谓一万小时理论,大家都听说过。
仅以运动员为例——毕竟比起其他行业,他们已经算是天赋与成就挂钩相对靠谱的人了。
许多运动员有天赋,有普通人羡慕无比的天赋;但他们不热爱这门运动。
这感觉,行外人会觉得暴殄天物,一定觉得,“如果我能娶到玛丽莲·梦露,我一定天天不出卧室房门啊!你居然把梦露搁家里,自己出来晒太阳!你怎么想的!”
但行内人一定明白,职业会消磨人的热情。任何一个爱好一旦成为职业,一定会让人因为例行公事而消磨的。
被消磨之后,还能余下支撑着继续的热情,才是真爱。
伤仲永的故事众所周知,一般是感叹一个人持有的天分被虚掷了,可惜。
但换个角度,方仲永有诗才,但可能确实对诗歌没兴趣呢?
那很遗憾,诗歌可能的确不是他的天分所在。
许多行业尖子被采访时,有句话总被当片汤话,“你要热爱这行”。
一般人听了觉得是敷衍,入行了,谁还不够热爱呢?其实这后面是另一句:“……热爱到当职业了还能不讨厌”。
这就不容易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
兴趣、热情与持久不懈的能力,在长期来看,才是最重要的天分。但因为需要时间和经历的历练,不像音韵、反应、记忆力这类显而易见,所以,需要耐心一点来找寻。
结合到每个人自己,一个人可以擅长许多东西,可能有许多技能会被人啧啧称赞“哎呀你做什么什么一定会成功啊”,但除非你在某方面确实是万中无一的天才,否则,从长期来看,那件你闲暇下来,依然会做的事情;经历各色破事,依然不会失去兴趣的事情;在你困苦时,可以疗愈你的事情;总之,一件你可以持续做许多年而历久不倦还感受到乐趣的事情,才是你真正的天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