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 第1页

  

user avatar   zhou-xiao-n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先说两个例子,湖北大冶农民侯安杰,租地1.96万亩,主种粮食,号称湖北粮王,还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400万,京山农民刘若峥,租地1290亩,主种粮食,也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100多万元。能种两季的都种两季,提高复种指数。

两人的亩均收益,似乎很不一致,这是为什么?两人都曾和我交往过一段时间,侯安杰始终不愿透露他的收支账,400万元,是有关方面的一个就低的框算数,而刘若峥则给我提供了他的收入明细账,算下来就是100多万元。另外,候安杰的土地量大,要再转租给他人种,他人只负责田间管理,候安杰负责机耕机插机收服务,他的收入,是扣除了转租者收入后的收入,刘若峥也用机械化,雇工加自己种,开支相对少。总收入不如侯安杰,亩均收入就高一些了。

两人的收入都不错,原因在于种地多。最近的情况是,有媒体连续报道了江西一些地方争着租田种的情况,导致租金猛涨,由100元、200元、300元乃至400元一亩,都有人租,到400元的租金,每亩一季还能挣个二百来元。无论是侯安杰、刘若峥,还是江西的租田户,都是种田大户。

如果说,农村想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这些人却恨不得种得越多越好?

这是因为,当一个农民只种一亩田时,即使种两季,也仅够养活自己。一亩田,种水稻,亩产千斤每斤以一元算,是1000元。一般计算,一个农民一年的自用粮是800斤(除自食外,还要喂鸡、鸭等),可出售200斤,收入是200元。种一亩田的成本,如种子、水费、化肥、农药等的成本大体是400元,不够,就还要加上一季越冬作物,如油菜,净收入大体是三、四百元,再用这个钱去贴补水稻投入,最多还有点盐巴酱油钱。所以,只有一亩地时,两季的产出,仅能养命,要想再有其他支出,就没钱了。这一亩田,只能算口粮田。如果再增加一亩田,农民就不需要再扣自用粮,全部用于出售,扣除几百元的成本投入,净收入就有了七八百元。再增加的田,可以称为商品粮田,越多收入越好。这是一个粗账,大体可让人看出端倪。

在中国,按户籍人口算,农村有9亿多人,现在,公布的农村耕地有18.2亿亩,农村人均有两亩地,看起来似乎可以,但中国的田土,大体有三分之二算中低产田土。刚才我们算的是好田好土的账,而中低产田土,有投入,也达不到这样的收益。另外,两亩地,如果一个人种,纯人工,一年田间的净工作时间,也就二十来天。这就是农村富余劳力多,都窝在农村,日子过得艰难的原因所在。

最近公布的数据说,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有2.5亿人,是不是农村就没人种地了呢?总体上不是,据我在农村了解,现在一户人家,种上10多亩地或20来亩地的人家比较普遍。比如一家人,如举家进城,地就流转出来了,或者儿子姑娘进城了,由父母亲种,50岁左右,甚至60岁以上,种上个10亩地,根本没问题。

另外,不要说平原,就是在山区,机械操作,也在大量使用,微耕机,微型插秧机、收割机,比人工的效率提高10倍左右,农忙时节,离家不远的农民工,还会回家干上几天农活,普遍的缺劳力情况并不存在。

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地越少越没人愿种,多了才有人想种;越是没人种田,就越是有人想种田。中国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转移,农民只会永远受穷。现在农民的转移,还没有完全到位。说起来,按常住人口算,城乡人口各占一半。实际上,由于转移的农民要真正成为市民还很难,还只能叫半市民化。由于是半市民化,在乡的农民,还要养老人、带进城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小孩,实际上再想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已不太现实,处于胶着状态。

城里人总以为农民不会盘算,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农民,其实对自己的事,没有人比农民自己更清楚,农民家中,有几个在家,有几个外出,在现行政策下,什么样的做法,最有利于自己,农民会安排得比我们设想的好。现在,总算有这么多农民出来挣收开眼界了,又惊呼农村没人种田了,莫非想把农民逼回农村去不成。

问题中的说法,是一些人和一些媒体的说法,最近还有15名院士上书,说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要防止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以其身份的显著性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如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讨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假如,我们认可在乡农户,一户种上15亩田左右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15亩地,按现在的耕种技术,一个劳力花上3个月的净工作时间就够了,15亩地的产出,一年净收益有1万多元,加上农村生活成本低,以在田间的净工作时间算,收益不会低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乡农民的其他时间,还可以喂猪、做点小生意,这些账,农民自己在家庭分工中,都是盘算好的。

中国农村仍然在发生变化,不少地方,有代耕代种合作社、有“土地银行”,一些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家庭,把地存入土地银行,由代耕代种合作社种,或者到农忙回不了家时,打个手机,请合作社代劳的事也不少。中国农村,人与土地资源,还会产生些什么样的组合方式,需要再观察。现在确实有些地方土地撂荒了,这是调整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啊,农村凋敝搞得很多人心神不宁,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不必要的焦虑,低层次的凡尔赛。

目前为止,还留在农业土地上的劳动力,要么是规模化生产,要么是房前屋后经济,再跟以前那样的小块土地经营,劳动生产率是不划算的,现在没什么太大的流动粘性,随便出去做工、小本生意都比那强,而且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与后代教育。

至于杞人忧天的粮食问题,简直是不懂算数闹腾的,实在懒得辩驳,基本红线耕地留足,商品粮基地夯实,口粮不是问题,粮食转化、粮食结构与结构性进口平衡才需要皱一点点眉。

继续观察这一代农村劳动力与土地的分离,伺机开展土地流转试验与推广,把农业规模化与现代化搞起来,国本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同时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平价化标准化推进,提高最大多数人民的基本生活的幸福指数。


user avatar   Auto-Zer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留在农村不代表不种地。

当然,种地确实不赚钱。

我就用自己亲身经历来描述一下吧。

1

皖北的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样一种劳动:每年夏天的六月中下旬,农民们收割小麦,种下玉米。夏季阳光充足,雨水丰沛,三四个月之后,丰盈的玉米棒子破囊而出,在初秋的阳光下闪耀着金黄。此时,又是播种小麦的季节了。

一年两季,年复一年,在青与黄的循环中,一辈又一辈人的青春与暮年被撑起。

今年,有一些特殊。

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之后的一个月,八月底,毗邻河南的安徽北部,我的老家,也迎来了一场大暴雨。按照家里人的说法,连续三四个小时的暴雨迅速把村里的鱼塘填满,承包鱼塘的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鱼儿欢快的到处游蹦;地势稍微低洼的人家,院子直接变成了水池;田里的玉米淹没在雨水中,仿佛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就要经历生死……

玉米肯定是歉收的。水干了之后,玉米大片大片的枯黄倒伏,还没成熟便已死去的玉米棒子上勉强能抠下来一些干瘪的玉米粒。

看上去很凄凉吗?

其实也不咋凄凉,起码我老家那边的人,一点都不在乎。

“2

这笔账很容易算。

种植粮食作物,一年两季,玉米和小米,一亩地净收入大概有800块。一个家庭有个10亩地不稀奇,这样的家庭,纯靠土地,一年能净赚8000块。

如果是二三十年前,这个数字还不错。而在现在,实在拿不上台面。——也就是一个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打工一个月(最多两个月)的工资。

种地对于新一代农民来说,只是一个添头。他们只需要在每年的6月请两周假收小麦种玉米,10月中下旬再请两周假收玉米种小麦。每年只需要离开城里打工的工地一个月,就能多赚8000元。这个效率还是很高的,所以他们都乐意一边在城里打工,一边不忘家里的一亩三分地。

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这是一种精明,还是一种情愫,或者潜意识里形成的一种风险兜底。

但是总体来说,即便暴雨倾盆,折了一季的玉米,或许会有点心疼,但是也不打紧。

即便一家10亩的的玉米全被淹死了,不过也就损失4000块钱,一部国产安卓手机的钱而已。

“3

但是在我刚上小学,大概25年前时,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我很清楚的记得有一年寒假结束要开学,学校收学费,120块。有太穷困的家庭交不起,家长跑到学校说,再宽限几天,卖了韭黄就有钱了。

就是这么穷。许多家庭的床板下,掏不出200块钱交学费。

当时农业税还在,农民们一年中的粮食作物,交了农业税,留点自家人吃的口粮,剩下的卖点,卖不了几个钱。所以他们就想尽办法从土里刨钱:

深秋霜降之后,韭菜被冻死,把韭菜根挖出来,重新种在地窖中,地窖上面覆盖上农家肥,农家肥发酵发热,地窖中潮湿温热无光,韭菜根重新长出来,就是韭黄,割了卖钱,比种庄家能多卖点;

家家户户养黄牛。黄牛每年能生一胎小牛,小牛长半年之后,就可以卖掉。母子情深,只牵小牛是牵不动的,只能牵着温顺的老母牛去牛市,小牛自然会跟着走。就在这样的生死离别中,老母牛用自己的子宫,一年为主人家赚2000块钱,一只小牛的价格;

花生在盐水里泡一夜,晾干,然后在大铁锅中混合着沙子翻炒,就能得到香酥可口的盐花生。两百斤这样的花生,骑着自行车到徐州摆地摊,一周卖完,能赚三五十块;

……

农民,永远在种庄稼,也只能种庄稼,但是似乎永远指望不上庄稼。这才是最绝望的地方。

不管外面的经济怎么发展,收入如何提高,但是地里的庄稼,永远是那个半死不活的价格,永远撑不起农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征途。

只不过,现在的农民,再也不怕天灾造成的歉收。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说的时候,他说,这是城市化工业会的回馈。

我想了一下,说,不是,这是农民应得的,而且来的太迟了。

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user avatar   jiang-xiao-mao-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爹的老家,山区里最偏远的农村。人均土地还不到一亩半,全村土地八成都是坡地。因为坡地无法灌溉,靠天吃饭。只能种一些土豆,红薯,玉米之类耐旱的作物。 那真的是靠天吃饭,年景好,能吃个饱饭。年景差,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得饿肚子。 我爹机遇好,当兵改变了他的命运,跳出农门了。但是他的很多发小依旧还是留在了农村。

我清明节时回老家祭祖,会跟一些亲戚聊聊。 这个村属于深度贫困村,土地少,还缺水。汗水珠子摔八瓣的干一年,种点玉米土豆红薯什么的就不指望换钱了,这根本没人买。拿回去喂猪喂鸡了,过年时驻村工作队帮着推销点还能换掉钱。种经济作物,扶贫工作队也帮忙推广过。种点天麻,洋姜,芋头什么的。但是规模太小,形不成规模,好不容易村里整了个合作社,统购统销,但是销路一直不太好。并且种的时候抛开种子,农药,化肥,以及收获时的人工费,这一年就挣几千块钱。要是遇到年景不好,作物歉收,那就百分百赔钱。

所以靠着传统种植,那个村根本无法致富。然后工作队就想别的招,搞就业。 刚好工作队长的哥哥是中铁集团某铁路标段的一个承包商,需要拉一个工程队,工作队长就组织了一下村里的壮劳力去务工,主要是去隧道里当钻工,就是打炮眼的。这个对技术要求也不高,有力气在简单培训一下就行了。 而且工资还不低,勤快的工资过万很容易。

后来工作队长的单位也接洽了一个项目,培训修脚师和美甲师,培训好后,可以分配到全国各地的修脚店美甲店去工作。 手艺学会了,再攒点本钱,或者帮你整点扶贫创业的专项贷款,以后自己开个店也挺好。这刚好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以及大嫂子就派上用场了。 这样也组织了一大帮人过去学。

没几年,这个村基本就实现脱贫了。你瞅瞅,在家里种地一年,还不如再在打工一个月挣得多。并且种地还要担风险,打工只要干,那就肯定赚。村里那些贫困户,基本都是些老弱病残懒等出不去的,但凡只要愿意出去,可以出去打工的,再村里都不算太困难。所以谁还愿意种地啊?


user avatar   li-ting-ting-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弘扬汉服文化也是要恰饭滴。

不逼你们按“标准”买衣服的话 怎么赚钱?

你们这些不按“标准”来的伪汉服爱好者害的别人白花时间弘扬汉族传统服饰了!




  

相关话题

  2021 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8.1%,体现了怎样的发展态势? 
  如何看待山西一农民被人假冒贷款 155 万元,利息累计 77 万元?贷款为何能过审,暴露出哪些问题? 
  如何看待一网红在 41 层楼拿木棍砸落地窗玻璃,称「只要不敲边角就不会碎」? 
  人大代表建议「取消现行阶梯电价和阶梯气价政策」,这一建议合理吗?在实行过程中或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看待火神山医院项目车辆因「车身不洁、停在人行道上」被城管锁车? 
  李嘉诚拟出售英国资产,价值 1260 亿元的全英最大配电公司,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信息? 
  有哪些男生谈恋爱之后才知道的女生秘密? 
  如何看待素媛案罪犯每月有120万(折合约 7100 元人民币)的福利津贴? 
  哪些季节是犯罪的高发期? 
  如何看待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称「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 

前一个讨论
风险价值(VaR)是否是有史以来最蠢的衡量指标?
下一个讨论
在地球上的物体,要绕着太阳转,为何没感觉到离心力?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