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种是应激性的。他们的思维状态的变化是一个马尔可夫过程,即每一时刻的想法只由上一时刻发生的事情决定。他们会不停地在“XX终于做了一件人事”和“XX混蛋”之间循环。
另一种是连贯性的。他们会试图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统一在某一个框架下。就本问题而言,他们会去思考:咪蒙的封号和其他的一众自媒体/主播的完蛋是否有相关性?这些自媒体的被封和什么九个月不批版号、短视频新规之间是否有相关性?以上这些事情和最近的裁员潮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怎么讲呢,我其实有时候很羡慕第一种人。毕竟鲁迅先生的“铁屋子”比喻很精妙,这铁屋子既然是万难破毁的,你把人吵醒干嘛呢。
哦,现在本问题下一堆“咪蒙自主注销了公众号”,就是第一种认知世界方式的体现嘛。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有人试图代替你来定义: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积极,什么是消极;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
至于你喜不喜欢、认不认同、观点如何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喜不喜欢。
如果你不认同,它就帮你认同。
如果你不喜欢,它能让你喜欢。
如果你试图质疑,它将消灭质疑。
我是否觉得咪蒙低俗,煽动社会仇恨呢?
当然了!在我心中这这无可争议。
但是我的想法在它眼中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不喜欢。
所以,咪蒙必须消失。
以上
咪蒙写了那么久,挑动了那么多情绪,天下苦其久矣,没有一个人管,甚至作为网络新媒体精英还有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趋势。然而只不过一篇文章下去,先是停更再是注销,凉的如此之快也是非常引人注目了。
这只能说明,这篇只是稍稍转换方向的文章,对某些人的刺激要比以前无数篇用同样手法胡编乱造出来的文章加起来威力都大。可见某些问题,真的只有和尚摸得,其他人摸不得。
尤其在当前这个经济形势下,虽然某些事情已经是既定事实了,但你说不得。记得“稳预期”这三个字吗?现在需要的,是那种即便面对着悬崖也会懵懵懂懂冲过去的人,因为需要这些人用自己的尸体填平悬崖,就好比当年那些被知乎众认为活该的下岗工人一样。
咪蒙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探测出了自媒体行业的天花板,也探测出了未来的标准空间和趋势,可以说是另类的烈士了。
咪蒙过去从未关注,出了这事儿才找来寒门状元一文看了一下。
现实永远比戏剧更讽刺,咪蒙编了那么多故事,最后却倒在了一篇因为过于真实,而被人以真实性为由批判的故事。
她们团队的其它作品不说,《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写得好吗?思想深邃,金句频出,人物塑造个个真实,中心思想引人共鸣。一个编出来的故事,某种意义上又是最真实的故事。当一个故事里几乎每件事、每个人都能引起读者联想,找到“原型”,照出自己生活,就成了一等一的寓言。
封杀咪蒙一如既往地愚蠢。
当精英们买一份久违的负能量浇灌一天到晚被正能量烧烤的心灵,正能量大师们应该庆幸,因为干了这碗毒鸡汤,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大家才得以继续追起正能量的梦不是吗?
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多样性的背后,自然是多样的需求。有人天不怕地不怕,有人有话不敢说,一定要借他/她人之口。这些性格特质看似偶然,其实都是复杂历史生活环境叠加造就的,基本无法改变。咪蒙就是在精确满足了后一种人的需求,这些人有几大特质;常识有,但见识缺;上过学,但没真正读过书;眼高,但手低;受得了穷,但吃不了苦。头脑中他们想改变,实际中又无法改变,落差让内心感到压抑,咪蒙提供的就是渠道,可惜这渠道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煽动。
看到下面这些标题,我的感觉就是弱智,这不是我要摆清高,而是我的生活让我与这些内容产生不出共鸣。但既然人是多样的,但肯定有人的生活会让他们对此类内容生产共鸣,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只要这类人群存在,相似内容便始终有市场,这是基本供求关系,它不会因为一个机构或一个渠道的存在与否,而改变。如果要从根本扭转,可能需要让多数人明白,志存高远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但这不是短期能实现的。平台注销,其实就是换个名字而已。
两句话: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第一句:挑战人类容忍底线这种事,适合浅尝辄止,坚持时间久了,难免让人恶心。咪蒙搞这种下作套路之前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不能常年吃这口饭的,傻子虽多,总有尽头。
何况你咪蒙的营销对象并没有什么卵消费能力,能榨出几滴油水?
能信了咪蒙的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混成啥样?信了咪蒙的人,又有几个傻子会趋之若鹜?
要市场没市场,要资本没资本,资本与韭菜之间根本就走不到一起,所以说一阵风之后,该完蛋的终究要完蛋。资本是来割韭菜的,韭菜不给割,他要你咪蒙这个吹鼓手干什么?
第二句:割韭菜是资本永恒的追求。恩格斯同志教导我们,旧的东西死亡以后不会装在棺材里埋掉,再举行一场葬礼。而是会留在我们中间继续发臭。
咪蒙不给力,换一个呗。咪蒙算个啥,一抓一大把。
韭菜还在,镰刀还不好找么。
上上一个爆点是中产阶级焦虑,上一个爆点是结婚焦虑 都是在抓人类的焦虑感。第一个好歹有点格调,是“自我实现”范畴的,第二个就直奔下三路,是简简单单的繁殖。
下一个爆点在哪?
给有心当咪蒙二代的诸位提供一个思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还有什么没有拿出来营造焦虑感割韭菜啊?安全需求容易触红线,社交需求有腾讯企鹅爸爸,生理需求太low ,自我实现已经炒过了,下一步玩玩“尊重需求”试试?
比方说,知识壁垒焦虑。
“成功人士的孩子没有周末。”
“成功人士绝不散步。”
“拖延症让你成为屌丝。”
等着吧,会有的。
人的一生要做出无数选择,选择哪个都无可厚非。
只是现实往往是岔路口,选择了这一条,就意味着要放弃另一条的可能性。
咪蒙选择了金钱,选择了不体面的方式,虽然封号,却早已挣得盆满钵满,不值得同情。换句话说,求仁得仁的咪蒙可能也不需要同情。
值得同情的是那个文学硕士。写出了《好疼的金圣叹》,崇尚魏晋名士的青年女作家,马凌。
不论所得为何物,她出卖了文人最珍视的骨气。
多年以后,回望半生,马凌应该会记得咪蒙带她初入名利场的那个下午。
咪蒙很识相。
现在算是急流勇退,东山再起没有问题。
如果真被行政命令封掉或者粉丝群萎缩、商业价值流逝,那真就是凉透了。
假设下:
如果马云能轻轻松松注销“阿里巴巴”,然后带着名气和财产悄然身退,可怜吗?
如果刘强东能够直接把京东股票变现,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与压力,带着奶茶离开舆论的喧嚣,可怜?
咪蒙只是马凌的生意。
顺势而为,注销公众号就是处理了一笔负资产。
下水容易,上岸难。
同样风格的内容,没有半点营养,还能风靡两三年大把捞金然后拍屁股走入,这已经是其他从业者羡慕不已的事情。
马凌不可怜,“咪蒙”这块招牌没有被可怜的资格。
拿起笔再写《好疼的金圣叹》,马凌依旧是马凌,依旧能种起一茬茬割了又涨的韭菜。
推文千万条
安全第一条
助理瞎编造
咪蒙两行泪
其实从咪蒙开公众号的时候,还挺开心的
早先读过她写的书《守脑如玉》和《圣人请卸妆》,尤其是首发于《独唱团》的文章《好疼的金圣叹》,能看出来她的文笔确实不错,虽然不少文章使用的套路很相近,但好歹有一定的创新角度。 所以一开公众号还在朋友圈号召朋友们关注一下。
没想到很快《致贱人》火了,又有一系列触碰底线的文章,越是有人骂,她越火,撩拨大众情绪方面的功力已达化境,成为爆文制造机器。而且阅读量越高,广告报价越高,到2018年,公众号粉丝超过1000万,单篇文章阅读平均200万以上,他们一篇文章的广告报价已经达到80万了,还未必约得上。
其核心秘诀便是:传播负面情绪、丧文化,怼老板怼老公怼贱人怼客户怼天怼地,或者所谓“女权至上”。
从标题可以看出:
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 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调,而是你玻璃心 总有一种奇葩,让你想问候他全家! 你看老板是傻逼,老板看你亦如是 能用汗水解决的问题,别特么用泪水 求你了,拉黑我吧 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傻逼甲方 去你大爷,老子真的不想加班了! (咪蒙最后更新的一篇文章)
咪蒙的账号出了几次事故,被删稿、封号之后,她也意识到了风险,于是开设了账号矩阵:才华有限青年、洪胖胖(后改名“李粒粒lilili”,目前还存活),据他们内部人说,孵化的账号还有四五个,要养到一定规模才会正式对外公布,一旦商业化一篇文章报价就在10万以上规模,当然带货能力也是相当强劲的,毕竟论研究人的心理,无人出其右。
压倒咪蒙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恰是咪蒙之前最得意的弟子,那个月薪5万的助理杨乐多,那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打着纪实采访的名义,实则为编造,错漏百出,同时又宣扬了负面情绪(据说是与主流价值倡导相悖,有制造恐慌之嫌),被人人喊打,加之主流媒体的批评,月薪5万的助理终于毁了一家价值10亿的公司。
这件事火爆以后,出现了一个词叫“含咪率”,即你微信好友中有多少人关注咪蒙,甚至有人扬言要和关注咪蒙的好友断交。
人民日报等媒体也都点名批评,咪蒙成为了主流声音里的弃儿,这时再运营下去怕也只有骂声一片,2月1日咪蒙公众号发布道歉信,宣布注销咪蒙微博,公众号停更2个月,这成为了咪蒙最后的声音。
——————————————
刚刚:15点20,咪蒙的小号“好疼的咪蒙”更名为“大大棉袄”,由于被人解读和“大大”有关,后改名为“爱就是知道”……
这是一个写作“最坏的时代”的落幕。
曾经接受《GQ》专访时,马凌说过:“写作最好的时代是写作很有尊严,但(现在)除了钱没有什么。”马凌还认为公众号写作在很多人眼里“和天桥贴膜没什么区别。”
现在马凌不过是一脚踏翻自己的“贴膜小摊”罢了。
很多人惊讶于自媒体行业呼风唤雨的“咪蒙”死于一条三年前的微博,从而引发悲鸣。
但马凌的真正身份是咪蒙创始人,“咪蒙”仅仅是块招牌。马凌用自己犀利的文笔和敏锐的观察力打造起了一个偏激的“咪蒙”。
为了钱,生于“偏激”、盛于“偏激”、培养了一群“偏激”的用户,无法回头就必然死于“偏激”,一切都是定数。
毕竟微博、公众号还是喜马拉雅或者知乎,“咪蒙”都是是一个盈利性自媒体,它会死于“虚假广告”“传播谣言”“踩上红线”甚至死于经营者自己的品牌效应考虑。
很显然被官媒点名之后,“咪蒙”的招牌对于业已成名的马凌个人来说,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负资产了。
回到2017年10月25日,正在参加新媒体代表人士学习十九大座谈会的马凌可能想不到,一年多之后,自己的大本营会被连锅端掉。但彼时的马凌已经知道切割自己的身份了。
咪蒙创始人马凌在发言中重申,目前以网络和微信获取信息的人群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年轻人占绝对多数,新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马凌以新媒体从业人员自称,而不是曾经笔名“咪蒙”的作者,显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别。
马凌并没有遵循自己的承诺,无论这个承诺是表面文章还是内心认可,总归是需要负责的公共话语。马凌不自知吗?当然不是。
“咪蒙”矩阵不过是马凌的贴膜小摊罢了。马凌还试图为“咪蒙”申请商标,最终未果。
注销公众号,对于马凌来说就如同注销自己的负资产的公司。比起那些要处理无数后事的实业家,拍拍屁股就走实在是太容易了。
今天的咪蒙是做生意,15年的咪蒙发微博也是做生意。一家声名狼藉的公司因为三年前未发现的质量问题被举报导致不可挽回的舆论危机,想必没什么人有疑问,为何到“咪蒙”这里就分不清了呢?
因为媒体写作的工业化时代,太多人的思维依旧停留在过去。
所以,与其共情,不如庆幸。
对于大众来说,其实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咪蒙”慢慢被市场遗忘,也必然会被遗忘。但与其一起捆绑着沉沦,马凌明智地选择了对自身更有利的方式。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