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摆脱中国内卷的局面? 第1页

                 

user avatar   tianya_mingyue_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卷现在的意思已经成了高烈度竞争,然而这个事情和资本、经济危机、贸易、美国都没啥关系。从微观角度非常容易解释,只需要边际效应加上机会成本就很容易解释竞争,那么自然就解释内卷了。而理解黄宗智的内卷理论,还需要加一下要素理论和增长理论

常说的内卷,也就是(恶性)竞争不过是投入竞争的边际产出依旧高于边际成本,而不竞争的机会成本又太高,理性人自然会选择竞争。

而黄宗智的内卷化的内核是投入(劳动)竞争的结果是产出仅仅略高于产出,也就是忽视了边际效应,这个奇怪的地方在哪里?一个人明知道投入劳动力,他的利益受损,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微观),而是整个社会如此(宏观),更可怕的是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所以学术上的内卷才有意义。

所以大众所用的内卷概念根本没实际意义,要知道边际效应和机会成本解释微观生活问题,相当于牛顿万有引力用于低速物理世界,基本属于常识了。假如投入的边际获利并且投入到其他活动机会成本高,那么竞争就是对人有利的,理性人自然会竞争,不竞争说明你不理性,你应该买六个核桃补补脑。所以大众说的内卷,其实就像是从天台跳下来会导致全身骨折,这个是谁都知道的常识。然后有人说凭什么我双脚离地不能上天,甚至怪地球有引力,有一些人跳楼摔骨折了,很多人讽刺说:“内卷啊,工贼啊,活该啊,你怎么不能上天呢?”,这样子探讨内卷有意义吗?

(插一句吧,如果能把这个恶性竞争问题的投入产出的边际效应量化出来,是可以发论文的,所以知乎肯定没有人说的。)

而即使是黄宗智的内卷理论,也不过是描述马尔萨斯生存困境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困境的关注点在于劳动力上。他的理论创新点是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生存困境,古代中国劳动者可以选择投入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但是总是选择投入劳动力。而随着边际递减,投入劳动力效果越来越差,最后的结果是产出等于劳动再生产,经济规模陷入停滞,人均计算的经济水平下滑。

他还试图解释商品化经济为什么没有缓解内卷等,他提出来的观点是商品化经济是加重内卷的,读了读发现很牵强。但是从宏观上来看,确实解释性很好,按照经济史的长期经济增长研究,中国古代确实多次陷入到这种困境:

根据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国在北宋时期其实就发展到经济水平的顶峰了,随后出现劳动力过度投入,经济水平下滑。这一现象在元代和明末清初又发生了了,而且内卷的程度越来越高,实际上这是反映了土地这种要素投入是逐渐达到了瓶颈

而如果我们把技术外生看待(符合我们东亚的情况,技术发展缓慢,但存在欧洲先进技术冲击),从微观经济来说,增长是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促进的。资本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我们现代意义的“资本”(实际上就是资金)和土地。而古代的技术增长太缓慢了,近代欧洲发展比较好的英格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会超过0.1%,农业革命后翻一倍到0.2%,工业革命又翻倍,所以古代经济中技术进步基本是可以忽略的。那么,主要要看的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而资本要素中的土地一般是往往有限的,扩张也很难,尤其是到明清时代,拓荒已经达到了瓶颈。所以内卷化实际上是资金非常匮乏的情况下,能扩大投入的土地越来越少,也就是整个资本要素的投入越来越少。反过来是劳动力的投入越来越多,这样子资本-劳动朝着劳动力偏移

这样子这个理论就和经济史的大分流理论接上了,因为黑死病导致欧洲劳动力剧烈减少,所以欧洲的情况是资本-劳动朝着资本偏移,这样子导致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是大分流理论的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

所以在内卷化理论中,技术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其实是资本。而土地的投入很难增长,所以问题是怎么能扩大资金的投入,也就是古代国家怎么能增殖和投入现代资本进入生产。

这样情况下,黄宗智非常赞同德川幕府的日本发展。因为江户时代中后期,人口增长基本0,而且节日数量不断增加,那么整个经济体的劳动力投入是减少的。而且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劳动力,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是下滑的。但是江户时代经济又是不断增长的。尤其是考虑到日本由于地理因素,技术引入非常困难,所以江户时代的发展肯定是因为资本投入不断增加。

根据日本的经济史研究,江户初年的土地抵押借贷利率也差不多是50%,这个和中国清代比较落后的地区是差不多的。而17世纪末期降低到了10-20%,18世纪末就降低到了3-4%。而明清代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借贷利率一般是20%,现代中国的农民都很难借到10%以下的利率,所以江户日本的资本市场是非常发达的。

而为什么江户日本贷款利率能不断降低,主要是限制了政府权力。按照丰臣-德川的土地市场建设,政府禁止土地永久出售和抵押的,17世纪后期又禁止了有止赎条款的土地抵押借贷。当然这种很不现实,会导致没有人愿意借贷了,所以幕府的政策一直在不断摇摆。而这些交易是由自组织体村庄的领导人“名主”来记载的,一旦违反幕府管制,农民只要告到司法官员“代官”那里,就可以让“名主”撤职,再不行还可以打到更上层次的奉行。

所以江户日本的资本市场能发展起来,核心是通过小共同体的基层和中高层官员的政治博弈,来约束政府权力,政府不能通过政治权力来随便剥夺资本(资金和土地)产权。这种政府内部的分权化带来政治博弈是广泛存在的,政府内部各个群体很难独断专行来掠夺资金和土地,也就使得资本得到保护,资本就会越来越容易获得。这样这种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有利于小农、农村工人、(藩镇支持的)地方商人和(幕府支持的)行会商人等群体利益。

这样子,江户时代日本的实际土地产权就是不断分散化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土地投入反而在长期上上升了。另一方面日本实行人口控制,不单单是杀婴,还有结婚控制。传统上只有长男结婚,这样子保证存活后代的生育率维持在2左右。而人口不增长,节假日还增多,那么劳动的投入是减少的。所以整个发展在资本-劳动的投入中,是偏向于资本,人均产出就会不断增长。

根据日本经济史研究,江户时代的日本经济是不断工业化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差不多从26%增加到41%,增加了15%。按照欧洲经济史的研究,实际上幕末日本的经济结构已经和19世纪初的德国等东欧国家差不多了。由于工作机会比较多,幕末时候,即使是有止赎条款的土地抵押借贷,逾期后几年,农民还是能耕种的。农民凑够了钱还是能赎回土地,这要农民同时证明自己有收入(给农村手工业打工)能付一小笔钱即可。这说明日本的借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已经很发达了,资本是相对充足的,增长瓶颈其实是技术——日本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技术非常落后。

而幕末时期,由于西方几乎缓慢的流入,日本人均GDP增长已经增加到0.4%了。而18世纪的农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经济水平增长大概也就是0.2%,工业革命后增速翻一倍。所以幕末时期的日本被动得吸收少部分欧洲技术,就已经破除了技术瓶颈,出现工业革命式的现代经济增长。

所以,中国和日本(欧洲)的差别其实就是资本和劳动的分配比例,导致的发展倾向不一样。本质上是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权力完全不受约束,这导致资本(尤其是资金)没法发展起来,经济结构非常落后,产业无法分化。这样子缺乏资金的农民去借贷市场借钱,可是要拿女儿抵债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多生儿子多种地。最后劳动增长到极限,产出和投入持平。

而从一个微观的决策角度来看,依靠劳动力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依靠资本市场的机会成本大到非常夸张,理性人自然会依靠劳动力了。而资本市场为什么机会成本高,实际上是因为制度建设弱,资本的风险也很大,被迫提高利率以对抗风险。所以微观角度来说,破解内卷化其实就是要降低制度缺陷导致的过高机会成本(这个例子中是资本市场利率)。

而现代经济的技术增速是很高的,现代资本市场也要完善的多,尤其是中国,银行的规模非常夸张,所以根本不会出现黄宗智所谓的内卷化。即使是很多人拿高考和教育来举例,高等教育依旧是增量博弈,每年的高等教育招生增长依旧有三四个点。很多人说不好找工作,而现代经济增长速度下,就业结构每一年都是不断改善的,所以整个博弈肯定是增量竞争。 @司马懿 老师说的通过教育普及让全社会中产化:

这个其实在我们邻国韩国更接近:

韩国的高等教育大大普及了,但是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其实还是以前较低教育背景就能干的岗位,大学生的总体待遇是降低的。然而经济上来看,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让知识更加普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上这是成功的,通过高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大家的生活水平又提高了。这样子本来上不了大学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获得了教育回报,国家经济增长还更快,是双赢的。

所以这个恶性竞争问题根本不在于收益,而是在于(机会)成本,具体来说是因为不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太高了

一方面中国的劳动收入分配比例偏低,比全世界平均要低10-15%,并且收入分配和巴西有的一拼,并且房产价格遥遥领先且增速高。而一次分配这么夸张了,社保等再分配项目对于降低分配不均基本没作用,以前甚至是反方向分配。

这样子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买房、结婚、生育等劳动再生产的成本又太高。一旦你竞争失败,你甚至没有机会完成劳动再生产,那么人民自然有着远大志向了,没有的话你可能要被淘汰。

只需要想想在中国当一个普通人,你能享受什么样的生活就知道了。如果你是一个农民,你不仅收入只有城市居民的1/3,资产差距几十倍,养老金都只有个零头,更惨的是有很高概率要断子绝孙。那你愿意在中国当普通人吗?如果你是日韩人,政府会为了获取保守的农村居民支持,大规模通过农协进行财政转移和隐性补贴,你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城里人;而且性别比例失衡不严重,不至于动不动断子绝孙。这样贫富差距比较低的社会自然内卷程度低了。而如果是日本人或者欧洲人,社保水平比较高,再分配的降低贫富差距效果从0.1到0.2之间,社会的收入基尼系数只有0.3。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而且房价不那么夸张,甚至没必要买房,自然没那么内卷了。而如果你的不平等程度和美国有的一拼,一旦赚不了大钱,就得住吸毒枪击当连续剧的贫民窟。。。

分配制度就是起到了降低机会成本的作用,通过打造社会安全网来降低你做出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所以,社会越平等,社会的安全网其实就越强,青少年自然是敢追求自己梦想的,愿意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平时天天看书,回家打游戏看动漫。然而你不赚钱,不储蓄,就得依靠中国的医保、社保和养老金了,你不怕吗?

可非常让人搞笑的一点是,不平等和人们对再分配的态度是高度相关的,然而不一定是像Meltzer–Richard hypothesis说的那样支持再分配。不平等很可能是不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再分配支持率的,例如今年的一篇论文(Attitudes towards redistribution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perceptions and beliefs about inequality)指出来,不平等现象加剧促进美国公众推动保守主义。哈哈哈哈哈,你说搞笑不?中国不平等这么高,很可能也有一大批人支持共产党反再分配。

进一步来说,美国公众有影响力,能促使公共政策转向,而刷知乎的人没有政治影响力。而中国有能力促使公共政策转向的,一定是竞争政策的获利者,那么这种竞争信念就是自我强化的,知乎er只能指望有良心了。



下面到吐槽时间,看了一圈真的受不了了。

很多人莫名其妙又怪资本,然而看看黄宗智的学术研究,普通人也能享受资本才是破解内卷化的关键因素。而自然经济转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社会主义理论才是主导的主流理论的。例如日本近世研究主流是讲座派和劳农派——激进革命派马克思主义者和温和马克思主义者,而我谈明治维新,一群人上来批评我又用西方自由主义解释。

现在谈内卷又怪资本,说明中国人甚至连社会主义理论都不懂了,反映的是教科书落后。而教科书其实是普及教育,其实反映的是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人文学术落后,大家想想自己在社会主义国家能买到多少精品的、真正使用社会主义范式的学术类书籍?还有人愤怒中国人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能说出来什么。。。

又有人怪经济危机,然而美国在19世纪基本上1/3时间都在经济危机中,根本不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怎么会影响内卷?大萧条后又开发了大量政策工具,内卷怎么可能和经济危机有关系。而你如果要谈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竞争加剧,那也是应该讨论产业内部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率不平衡,也就是经济危机中应用的政策工具导致大量低效的僵尸企业、僵尸部门,这导致当下发达国家效率提高严重放缓。(这个观点是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Andrew G Haldane在2017年演讲提到的)

还有人怪美国怪贸易,然而根据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后发国家的优势在于经济差距大产生的巨大技术引入来源。而如果把比中国发达的国家都抹消掉,假设中国的极度抑制需求的体系没有出问题,那么作为领先国家的中国经济增长会剧烈下降。目前领先国家的美国的经济增长是2%,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差不多1%左右。而中国的人口结构更加弱势,金融业效率低而增加值非常高,反映的是资本分配的非常不合理,此外还有大量的非市场化因素和政府干预,都不利于从0到1的创新。即使是你假设领先国家的中国可以达到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那么经济增长也不过1.5%。

而美国目前的2%的经济增长下,75%的人口的实际收入增长基本是0。要知道中国的收入分配(收入基尼系数)按照各种估计至少比美国要高一点。那么领先国家中国如果经济增长率仅为1-1.5%,80-90%的人口收入是不会增长的,而中国的房地产能不涨呢?好家伙,美国想打断我们政府的腿,你要政府的命啊。

可想而知,以美国为主的领先国家的技术传入是大大有利于缓解内卷的,这个就像欧洲技术有利于幕末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且突破瓶颈一样简单。有人能煽动起来大众,连基本的后发国家优势理论都不谈了。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候就提到,资本对于剩余价值剥削的极致状态就是让每个工人仅能获得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价值。劳动力生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身体健康的维护,另一部分则是生孩子——也就是产生新的劳动力。新的劳动力的生产,对于资本家来说,既意味着新的劳动力的延续,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供他挑选,这样压价的空间就更大。所以,欧美之所以愿意给多生孩子的家庭更多补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目前来看,其实不止中国有内卷,外国同样有内卷。当然,内卷因为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欧美国家发展的历史久一些,他们的内卷,更多地是表现为阶层固化。比如说一个普通的白领家庭,生育了三个孩子,那么他们一年基本上也剩不下什么钱。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收费越来越高,这几个孩子今后上大学可能就没有学费,或者干脆贷款上大学,然后毕业后几年、十几年内把一大部分钱用来还助学贷款。这样,他们自己就没有任何多余的资金来进行其他消费和投资,最后加剧了阶级固化。

现阶段的中国在经济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去欧美发达国家是一个逃离“内卷”的方式。但是反过来说,美国目前还有着数千万的贫困人口。尽管按照中国人的生活标准来看,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也高于中国的很多中低收入人口。可是,“贫困”不只是看生活条件,而是更多的看一个人的有没有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境遇。贫困人口的最大问题,是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自身以及后代的可能。

如果从提升生活水平的角度来说,中国想要破除内卷,要么是继续点新的科技点,能挣来更多的利润。要么就是殖民,强行让别人来给自己干活。当然,如果以上一切都做不到的话,那就清心寡欲,安心当个废柴。

你还真别觉得我在胡说。其实看一看现实中就会发现,很多时候那些月入两三千的人活得比月入两三万的人幸福多了,因为前者对生活的没有太多期待。现在知乎上很多人在回答为什么要移民的问题时是怎么说呢?“国内竞争压力太大”、“国内喜欢攀比”、“国内都想往上爬”,而去了国外“心安理得的当一个废物”。

然而,这个思维可笑的地方在于,国外就没有竞争、没有攀比了吗?当然是有的。不用说别的,你看看美国的那些中上层人士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干出来的那些事丝毫不比中国的父母们要少。前两年一度非常火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说得就是这事。只不过大多数一代移民到了国外,根本涉及不到那个层级而已。

实事求是的说,知乎上能谈移民的大多数都是本科以上的群体。虽说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学校水平一般,但至少到了国外也有读一个正儿八经的硕士甚至博士的资格。用数字来说,美国有50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但一般而言超出TOP500大家就认为是野鸡大学,超出TOP200大家就认为是烂大学。TOP200的学校属于勉强能看,TOP100的学校还可以,TOP50以内属于名校,TOP30以内含金量更高。可是,就算是申请到勉强能看的TOP200的学校,那也意味着你超出了绝大多数美国人。

虽然说国内的学生大多数也上不了好大学,但是能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最起码要过语言关,而能过这一关其实就已经表明了个人的学习能力并不差。而且大多数人到美国申请的学校,普遍是要比国内的学校好的——否则一个985的毕业生去申请毛里求斯大学,那纯粹是脑子有坑。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其实在去国外留学的一开始,就已经比当地的大多数人的起点要高了。而大多数人所谓的在美国“不好找工作”,其实跟国内的本科生一样,是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满意的工作而已。否则,我就不信以留学生的智商,就是学点木工也能找到工作的吧?(当然,能不能拿到绿卡是另一回事)

说完国外再说回国内。国内为什么有“内卷”?说白了不就是大家都想留在大城市嘛。要是你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跟最普通的农民一样,挣钱吃饱穿暖就行,生个孩子不要求他能上大学,以后能活着娶到媳妇或者嫁出去就可以了。你看看还内卷不内卷?

你到了欧美,可以说“我不求富贵,只要能像个普通人一样活着就行”、“在美国,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做一个普通人”,在中国怎么就不行了?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在中国想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拿个常见的工作打比方——乡镇公务员。在知乎上,大多数人都觉得乡镇公务员又苦又累,幸福感太低。可是,我爸工作的乡镇上,有好多人祖上几代都是农民,能考上乡镇公务员、吃上“皇粮”,对他们来说可真的是幸福地不得了。

你觉得乡镇公务员一月三四千的工资太低,可他们一家辛苦种一年地也不过挣一万多块钱。每天坐办公室,一个月就能挣三四千?那可不是神仙日子嘛。

你觉得买房困难,可人家觉得不离开乡镇也行,就算去县城买房价也不过三四千块钱,攒两年钱加点公积金首付一掏,每个月再还几百就行了。

你觉得乡镇教育条件差,可人家本来也没对孩子教育有什么指望。能考上大学就考,考不上就出去打工。

你跟他们说内卷,他们反而要问你内卷是啥……

当然了,破解内卷其实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如一开始所说,劳动力的生产有两种方式:劳动力的恢复以及劳动力的再生产,但如果把劳动力再生产的那部分钱省下来全部花在劳动力的恢复上,那就更没有内卷了。

说人话就是,不生孩子。

在北京,一个家庭年入百万,税后到手六七十万,家里如果有两个孩子,这俩孩子一年也要花掉20多万。但如果没有孩子,这20多万足够你到欧洲旅游小半年的……

就算是在欧美,很多人一年的收入也才两三万美元啊。

而除了孩子的刚性支出之外,还有很多事根本就不用考虑。

你跟我说学区房?哈哈哈,我连孩子都不要,鬼才去为了个学区花高价住老破小。哪儿舒服我住哪儿。

为什么经济越发达,大家的生育意愿越低?因为所谓的“经济发达”,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剩余价值累计出来的,而每个人都在为此付出代价。不愿生孩子,则是应对过度剥削的一种最好方式。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外的送餐小哥有次上街游行,原因是送餐费从1美元降到了0.7美元,他们觉得待遇不公平。

新闻下很多中国人回复,“你不接受可以不做,可以让中国很多没饭吃的人做啊”。但是,如果让没饭吃的人做,下回资本家就敢降到0.5,0.3,最后大家都没饭吃,内卷诞生了。资本家赚的盆满钵满移民国外,国家从资本家的所得税、遗产税,地方政府通过向资本家卖地,获得一份蛋糕。

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在上面盖光鲜靓丽的大楼,在重点领域搞几个突破,开动新闻机器,加速制造航母。有了这些,就容易迷惑拿0.5 0.3的内卷韭,其实我们还是棒棒哒。当然个别内卷韭看到了事实,发了几句牢骚,那就把蛋糕屑撒一些给媒体平台,他们就有干劲把这些懂事韭关小黑屋。

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

如果我们坚持要1,不要0.7,那么韭菜手里就多了0.3闲钱,韭菜们就可以用这个钱刺激消费,进行资产二次投资创造更多利润。也许我们就出现更多文化产业公司,虽然不能消弭威胁,但是可以营造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样就也可以少造一点武器。土地如果私有化,韭菜们也可以拿着0.3的钱去盖房子,不需要把大半辈子的积蓄还给政府,去盖那么多高楼大厦。余下的钱又可以去炒股、买基金,刺激诞生更多高科技公司,实际国力进一步增强,创造更多就业,于是又可以少买些武器,少盖些高楼。

所以,问题并不是卡在资本家,而是卡在无法从0.7争取到1。


user avatar   shi-kong-liang-zi-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工厂里情况,以及当时工人的面貌。

其中有两个地方给我印象很深。

一是当时的工厂普遍实行鞍钢宪法,厂长等领导必须要去一线劳动,跟车间师傅学学手艺,做做工,不能一直呆在办公室。这就是为防止领导班子脱离基层,高高在上,不懂生产,不了解工人的情况。这个暂且不提。

第二个就是和内卷有关了,工厂里经常会开会,讨论各种问题。

其中讨论的一个议题就是要不要给表现出色的工人发奖金

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意见并不统一,反对的声音很大。

反对奖金的原因就是,可能会滋生修正,向资产阶级奖励模式靠拢。这句话我仔细想了一下,很有深意。

反对奖金等物质激励的理由是,如果发了奖金,久而久之工人们就会为了钱而拼命劳动,为了多赚钱,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再发展到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甚至四个人的活。

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干了4个人的活的工人会拿到很高的收入,同时,工厂可以少招3个工人,然后就有3个不那么能干的工人被开除,加入失业大军。

久而久之,每个工人都不得不努力去干4个人的活,不只是为了奖金,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不失业。

但是与此同时工厂主并不会一直给这些工人4倍的工资,给他们的工资最后必然少于4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而且还会不断降低,因为能干4个人的活的工人越来越常见了啊。

最后,每个工人都干了4个工人的活,就业岗位减少4分之3,工资水平确实提高了但是提高不到以前的4倍,而干不了4个人的活的工人直接失业,或者被迫接受比以前干1个人的活还低的工资。

再继续发展,有的工人就会为了挣得更多的奖金,咬咬牙,一个人干8个人的活。然后循环往复……

失业工人越来越多,但是平均工资水平其实一直在下降。

资本家指着这些失业工人,对不愿干8个人活的工人说,“你不愿干有的是人可以代替你!”

那些工人怕失业,只好咬牙都去干8个人的活。

资本家油光发亮的脸上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又可以少招一些工人了,等于又降低了用工成本。

你看看,这不就是内卷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计件工资有一个趋势,就是在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同时,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

我认为这句话说到了内卷的本质。

当一个群体中的一个个体通过额外劳动而使自己获得额外收益时,这个群体的劳动就会立即贬值,导致整个群体利益受损。

七十年代的工人早已对工人群体的内卷有过防范,所以他们反对奖金。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奖金就像那个饵食,把工人阶级整体变为资本家的奴隶。


那时候的工人熟读马列著作和毛选,跟现在只知道卖力气赚钱的工人完全是两个物种。一个是社会主义的主人翁,一个是金钱的奴隶。


厂里本来是不发奖金或者不给太多物质奖励的,会有评比、比赛,表现好的工人得到一个茶杯或者一面镜子,再加一个荣誉证书,类似于我上小学时老师给第一名的同学发奖状和小红花。这种奖励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很淡化。但是工人劳动积极性却不减。


后来有人抨击这是吃大锅饭,让人们工作没有积极性。

于是分配制度被改革,变成了现在这种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的分配制度:

正式工干着最少的活,甚至呆在办公室里不出来,他们拿着最高等级的工资,全额保障,各种补贴。

临时工或者叫劳务派遣工,干着最繁重的一线工作,确切的说是企业里最主要的工作,拿着正式工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工资,保障不全,补贴也没有。脏活累活他们干,出了事他们担责任。

比如我母亲所在的单位,用人制度竟然分了四档,正式工,临时工,比正式工更正式的正式工,和比临时工更临时的临时工。他们的工作量与待遇成反比。

一句话概括:有人不满干多干少一个样,于是改成了干少的多挣钱、干多的少挣钱。


“矿上规定,井下工人每天工资是银洋二角七分。但工头们都搞了包工制,工人都是工头点的,工资由工头发,工头抽头居然高达六成左右。……等干不动挖煤这样的重体力活了,便会被工头扫地出门。”——这描述的是100年前的安源煤矿。


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能在历史中吸取教训,不会把已经走过的弯路再走一遍。


———————————————————-———————————————————-

看了评论,看来现在是非卷不可了。我就把话说在这里,只要是计件工资或者类似的工资制度、以及一切形式的引导同一群体内部自相竞争的机制还普遍存在,内卷就是必然的结果,就不要想摆脱内卷。

我希望过个二十年我还能回来找到这句话,看看那时候我们摆脱内卷了没有,如果摆脱了,是怎么摆脱的。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摆脱不了的,必须,必然,要人口负增长大崩盘以后,

出现新的文艺复兴的种子,把漏掉的课补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内卷本身,他和房价一样,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因子。

他们搞投资研究的都知道,很多指标都是分因子和结果的(名字时我瞎起的)。

譬如,一家公司盈利多少钱,就是结果。你不能瞎几把改。

这个结果,是他们的销售额,各种成本进行核算以后,计算出来的客观数据。

你就算主观意志大到天上去,1+1=2,还是1+1=2。

内卷就是这样一种结果。

如果环境不变,你把内卷的人都枪毙,那么剩下的人当中,又会出来一批内卷的。

其实内卷的根本性原因,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自己的选择。

你要不要考个好成绩?要?那考得不好的怎么办?

你要不要找个好工作?要?那找不到好工作的怎么办?

你要不要到电影院里买个好位置的票?要?那买晚了的怎么办?

我们国家,从你生出来的第一秒钟开始,就在创造排位。

没有排位创造排位给你排。

最聪明的宝宝,

扶站最快的宝宝,

先长牙的宝宝……

无穷无尽。

我刚经受过一波给我闺女排位的洗礼,我没接招。

但是,至少我爸妈肯定是要接招的。

有这么多排位以后,无论如何,都是要卷的。

远古时代就有先贤总结过了,不尚贤,则不卷。

什么是不尚贤?就是不提倡好坏,不搞优劣,不弄排名。

那么问题来了,很客观的一个事实是,什么样的国家经济发展好,什么样的国家经济有活力呢?

资源不错配的国家。

你资源要不错配,就一定会有优劣之分,一定会有排名,一定会有谁更合适干什么。

然后人类发展就进入到了一个逻辑悖论当中。

为了发展更好,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把懒汉踢掉。

但因为被淘汰的恐惧,导致所有人都在不被淘汰上拼命努力内卷,从而整体收益反而暴跌。

怎么办?

计划的大手。

这个事情一定要用计划的大手,来平抑过大的待遇差距。

不反对你当息爷,但你不能太爽。

不反对你当懒人,但你得吃点苦。

不反对你当人上人,但你必须被砍掉小geigei。


这种平衡措施,才是计划的大手应该做的。

然而,我们的计划大手在干什么呢?

因为欠缺文艺复兴的教育,从思想的根源上,计划的大手就不干“不尚贤”这个事儿。

计划的大手拼命想控制资源不错配的事情发生,

但是由于过度操作配置资源,导致资源错配错上加错,

今天这个“瞎折腾甚至不如不折腾”的局面就出现了。


所以,无法摆脱,直到哪天补课了,知道现在这么搞一定死路一条了,

爹们看到你躺在沙发上的时候眼睛不冒火了,内卷的局面就能结束了。


PS:

这里我稍微提一嘴: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国生机勃勃,谈不上瞎折腾不如不折腾。

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没把北上广以外的人当人。

另外一个是他们可能不知道上个月的社零数据意味着什么。

克制,理性,中立一点的评价词是:“不好,非常不好的苗头”。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供需失衡,人才数量比对应的岗位需求多。

每一届有2000万人,清北一年承载能力就5000,怎么分配都有1999.5万人上不了世界前20的大学,概率就是0.025%。而美国有10+所世界前20的大学,每年可以招5万人,随便搞什么捐款生,种族优待生之类,剩下3万个名额,300万美国学生还是有1%以上的概率上这些学校。中国学生的感受就是“明明我比美国学生知识、能力、创新、智力等等方面都强那么那么多,甚至英语都比他好,凭啥他上的学校我上不了?”

蛋糕还需要做大才行。如果世界前20的大学里,15个中国学校,3~4个美国学校,那内卷程度就会大大减少了。

而怎么做到世界前20的大学里有15个中国学校呢?这就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学术整体,达到在大部分学科上远超美国,剩下的小部分学科和美国平分秋色的水平。需要工业界、文化界、军事界等等下游产业界的共同努力。

怎么走出内卷?我只知道坚持American first是绝对不可能的。


user avatar   che-gan-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是死都不进重点班的


我初中的时候,在普通班里基本都考第一,老师说要把我弄到重点班去


我说别,我死都不去


我高中到了衡水中学,我还是在普通班考第一


但每次分班考试,我都会故意把很多题做错,死都不进实验班


为什么呢?


因为我一直都很清楚一件事,我可以非常轻松的在普通班里考第一。


可我一旦到了重点班,我这个努力程度最多是二三十名的水平。


如果我呆在普通班,我每次考试回家都可以告诉我爸妈我考了第一,假期随便打游戏。


我还可以享受第一名的“特权”,上学迟到、上课睡觉,自习课跟后排聊天,老师永远不会骂我。


但我要是不幸进了重点班,事情就会变得操蛋:


我只会剩下两个选择,要么累死累活考第一,保留我在父母和老师那里的特权,但这些特权我甚至都没空使用。


要么维持现有的努力,但我会失去我在父母和老师那里的所有特权,毕竟我爸妈会觉得我考二十多名,还玩什么游戏?


老师也会觉得,你就是个二三十名的水平,在我面前装什么B呢?


这就是我初中和高中,死活都不进重点班的原因。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最近刷各种社交软件,看到的所有话题都是内卷、上学的人在抱怨上学压力大、上班的人在抱怨上班压力大,创业的人在抱怨创业压力大...


所以我想写篇文章教会年轻人不被内卷。


在人生的24年里,我没有一刻感受过内卷,因为我深知对抗内卷最好的方法,就是逃跑、就是偷懒。


我的高中是全中国最内卷的学校,衡水中学。


但我活的比大多数人都轻松,因为我从一开始就不去跟任何人卷,别人卷过来,我就逃跑。


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逃跑,是因为我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高中时候想要的东西非常简单,就两点:


1,不让父母因为我的成绩感到沮丧、压力,保证我放假回家可以玩游戏


2,最大程度的让我自己轻松,愉快的玩,尽量少在学习上用功


所以上不上重点班这件事对我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对我来说,最佳性价比的幸福就是在普通班考第一,这样我不仅能付出很少的努力,还能获得父母的笑容,以及老师给我的特权。


衡水中学是一座非常恐怖的学校,早上五点起床,每两周才放一天假,这些都是学校规定。


但其实我没有必要去遵守这些规定,我可以利用我全班第一的特权在宿舍里睡到早自习,我还可以利用规则让自己放假。


在衡中有“违纪”一说,谈恋爱、上课说话就算“违纪”。


衡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违纪”,比如你午休的时候不能看书、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能打手电看书。


攒够两次或三次违纪就会被处罚回家七天。


所以每次我觉得疲惫的时候,我就会直接在午休看一次书,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看一次书,故意让值班老师抓到我。


我被处罚回家七天,我爸妈也不会骂我,因为他们觉得我是因为“太想学习”才被停课回家的,他们甚至还要安慰我。


这样我就可以在家休息七天了。


这就是我高中悟出来的人生哲学,在这个地方卷不过,就跑到另一个地方去降维打击,没必要呆在实验班,普通班是最幸福的。



我到了大学,也认真贯彻了这一哲学。


我大学是上财的,上财的学生日常就是刷GPA,找着一个又一个内推去四大、咨询、投行、互联网大厂实习、考ACCA和CPA…


你一眼望过去,真的就是神仙打架,卷到没边,这个同学有麦肯锡实习经历,那个同学在腾讯跟过项目,还有什么大哥直接找家里关系进投行。


我们学校的这些神仙面试的时候还得被清北复交的学生吊打。


我不卷了,我得逃跑,逃跑去干啥呢?


我得找个弱鸡一点的圈子,我操我一下子就发现了,干自媒体吧。


自媒体肯定不如腾讯、阿里、四大这些地方卷,但也挺卷。


你看看抖音,那帮人都精神分裂了,男的扮成女的,带个假发,发出怪叫,每天跟自己聊天。


我再看看微博,我操更卷了,我感觉微博网红每天就是我日你、你日我,然后大家一起上热搜涨粉。


我觉得公众号不卷一点,但其实公众号也卷,各种10W+在那里贩卖焦虑神仙打架。


后来我终于找到个不卷的自媒体圈子了,就是写夜店,我舒服了,我找回我上学时候在普通班考第一的感觉了。


我记得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蹦迪圈内卷,底下有留言说,tututu你做蹦迪自媒体卷吗?


我说我不卷,我在天花板上看着大家卷就行了。



围绕蹦迪能写的很多,夜店套路、爱情故事、蹦迪趣事、夜娱经济、艺人炒作,细分领域很多。


你们觉得我写蹦迪是限制我的才华。


但只有我知道我是在降唯打击,在这个圈子跨学科、多领域、全方位镇压一切。


我上学的时候,不去跟他们卷,每天活的快快乐乐,我毕业了不去跟他们卷,还是活的开开心心。


反正看见内卷,我扭头就跑。


实验班卷不过我就去普通班降维打击,大厂卷不过我就干自媒体降维打击,自媒体干不过我就蹦迪降维打击。


我不跟谁拼死拼活,我不用知道我打不打得过,反正我感觉要打我就跑。


你想想就算卷赢了,你能咋的呢?


你像我高中的时候,我就是进了实验班,继续挤破头皮,天天学习考了第一,我能得到什么呢?


我在普通班里,每天轻轻松松嘻嘻哈哈,还认识一大堆朋友,每个月都放假七天跟老爸老妈吃吃饭,打打游戏,我拥有一个圆满快乐的青春期,这些东西我现在走在大街上回忆起来都能会心一笑。


再比如我在上财,努力实习,就算进了四大、投行,我能咋的呢?我每天加班到凌晨我图啥呀?


我大学时候就看自己想看的书,跟喜欢的人谈恋爱。


但春天跟喜欢的人跑到同济大学看樱花、夏天在有空调的教室偷偷接吻、秋天躺在学校的草坪上听别人弹吉他、冬天在小酒馆里喝的酩酊大醉,然后几个人A钱去吃火锅,你只能在二十岁的年纪做这些事。


你在多少岁都可以赚钱买房。


作为一个蹦迪博主,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我那些正在奋斗的同龄人,如果二十岁你不谈恋爱,不享受生活,你会后悔一辈子。


你三十多岁的时候,别人会说你事业有成,那个时候你在夜总会里挥霍几万块,也买不到二十岁跟喜欢的人在奶茶店门口排队的快乐。


所有人都在告诉年轻人努力,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年轻人应该享受的是幸福,而不是努力。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挣钱、结婚、买房、生孩子你都可以做。


但简单的幸福,你只能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得到。



我现在做公众号,


很多人劝我励精图治,劝我努力,劝我别偷懒。


我他妈当然知道只要我努努力一个月赚很多钱非常容易。


我现在公众号关注量这么大了,我应该组建一个团队,做社群、做知识付费,做全国夜店卡座预定,我的受众人群跟二手超跑、奢侈品、高端旅行极端重合。


只要我愿意努力变现,钱就像水龙头里的水一样哗啦啦。


但我就不愿意,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努力。


懒得搞钱这件事本身就是最高级的奢侈品。


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把机会让出来。


我高中要努努力,就上清华北大了。


但我不努力,这个机是别人的了,一个家庭、一个村都开心,他的人生也可能因此变好。


我大学时候努努力,就进大厂啦,但我不努力,别人进了,那个人可能很需要那份收入,那份工作可能是那个人梦寐以求的。


你们看抖音上,很多人抄袭我,念我文案就有几十万粉丝。


你们说tututu,你怎么不做短视频呢?


因为我懒,我就连制止都懒得制止。


我要是自己努力做短视频了,他们吃什么?他们怎么赚钱?


这些人之所以风光体面,都是因为我懒惰成性。


再比如说,我要是努力搞全国夜店订卡,多少销售得失业了?


正是因为我不努力,所以世界上会有很多素昧平生的人能获得幸福。


我的懒惰和逃避,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让我自己和他人都更幸福。


你觉得我不努力,所以上财毕业的人,去写夜店屈才,浪费社会资源。


但如果我努力,我能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我进了互联网大厂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么?


但我写蹦迪,我每天都觉得我在让世界变得更好。


我分享很多有趣的事,能让别人开心,我写了很多套路让更多人避免被渣,我写了许多夜店给想去玩的人提供建议。


很多每天蹦迪的人从来不看书,他看我公众号之后,他觉得读书是有意义的,她去读书了,还有人告诉我,因为看了我公众号,她退圈了,去认真读书。


我也在让许多夜店从业者学会规划人生、拥有了职业思维….


我的懒惰和逃避,实际上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让其他人变得更幸福。


我觉得人吧,别觉得全世界都需要你努力去维持,更别觉得你的努力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你说,大家都不努力了,社会怎么进步?


我得告诉你,世界上有数百万人——文员、行政人员、顾问、电话推销员、公司律师、客服等——都在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工作中辛苦劳作,并且大家都心知肚明。


你以为人生的康庄大道需要你向前奔跑,其实人生它压根就不是个有方向的路,它更像个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压根就没有啥方向,你的人生不是一场有终点的赛跑。



其实人根本就不需要内卷,别人卷你,你逃跑就完事了。


最后提供一点我的方法论吧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tututu、一个从衡中考到上财之后不务正业的蹦迪博主,并莫名其妙写着写着就成了中国最大的蹦迪公众号,如果你想看更多有趣的蹦迪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满分激光枪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不卷,就放开心态,向下兼容。


农村十室九空,农田、果园、山地、水库放着没人管。

上完大学,回家把全村的地承包下来,水库养鱼养鸭,山地种点特产,办个采摘果园。

住着别墅房子,朋友圈时不时上传点果蔬照片。

一会秀点土鸡蛋,一会秀点自制蜂蜜,一会酿点糯米酒,一会榨点茶子油,光在朋友圈就卖得飞起。

这其实就是陶渊明的田源生活啊。


我高中的、大学的同学都有这样的。

我的堂兄就在村里。

网络、水电气一样不落,走500米到村口就有公交,垃圾车一周来一次,个别在老家的孩子上学校车直接在门口接送,一年1200元。

我堂兄比我大两岁,比我早两年买的车。


user avatar   samzhu-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人生的唯一出路,那么中国社会的内卷就不可避免。


中国人理想中的成功模版是:上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高薪工作,结婚生子……


在这种普世价值的熏陶下,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读书只不过是为了拿到一张门票,而学习是为了赚大钱,成功就是高学历、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


且不说这种追名逐利的价值观是对是错,只要知道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对同一个“成功路径”深信不疑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必然就是极度“内卷”,少部分人如愿以偿,大多数人成为loser,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结局。


总得来说,造成中国社会内卷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教育层面,现代教育无法平衡效率和效益


2. 社会层面,过大的生存压力使人趋于保守


首先,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都无法在教育的效率和效益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就以我国的应试教育为例,其本质是普鲁士和苏联教育体制的混合体,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从而让国家快速完成工业化,因此从顶层设计上来说,应试教育必然要牺牲个人的效益/利益——天赋,兴趣,人格,这些东西只能为“集体公平”让步。


这也就是为什么,应试教育总是在强调”做题”、“填鸭”、“分数人格化”、“唯结果论”。答案就是为了追求效率和相对公平,整个系统只能这么运作,成绩好的人判定为“优秀”、“合格”,继续往上输送;成绩不好的只能是“差劲”、“不合格”,然后忍痛淘汰掉。


所以,教育层面的内卷其实就是一种资源的错误配置。太多人渴望成为“优秀”、继续“优秀”,却很少有人考虑:


这种同质化竞争的“优秀”,意义到底何在?如果说自己的天赋并不在读书上,那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浪费呢?至少在很多领域,比如音乐、体育、艺术方面,很多人的成功都和读书没太大关系,相反天赋、热爱、运气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本可以成为中国的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的梅西、中国的毕加索,结果却在读书内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不但是对个人才华的严重浪费,更是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重大损失。说穿了,读书不应该、也绝不可能成为每个人的唯一出路。


老实说,这样的道理并不复杂,但为啥很多人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去读书呢?


除了受科举思维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的生存压力很大。 这就好比,在经济下行人人自危的时候,人们的决策会趋于理性和保守,这时大家的冲动性消费会大大减少。


目前来看,社会各阶层的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上层面临被清算的风险,中产因为房子、教育、医疗寝食难安,底层则苦于翻身机会渺茫。


在这种稍有不慎就阶层跌落的环境中,人们不得不小心谨慎,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深思熟虑后读书可以说是风险最低但同时回报最高的投资之一了。


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普遍人对做人上人的渴望远没有中国人那么强烈。


不是因为人家甘愿躺平,而是因为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好,房价收入比小,物价低,所以底层人民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都不差,哪怕是去做洗车、沃尔玛售货员、打零工这样的低薪工作,收入照样能保证一个人衣食无忧的生活,无非是房子小点、车子破点,下限却比同阶层的中国人高多了。


我以前大学有一个关系不错的美国球友,人很聪明成绩也很好,他大三时休学去赌场玩了两年,回来后还总跟我念叨:以后毕了业就回Las Vegas,天天玩老虎机。


说真的,留学生里也有喜欢赌博的、爱蹦迪的、到处旅游的,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只是消遣而已,以后混饭吃还得老老实实的实习、工作、接家里的矿,像我朋友那样豁达到对前途完全无所谓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有人可能会说,扯了这么多有的没的,普通人到底如何才能避开内卷啊?


在这里我提供两个建议。


第一,做不一样的事情。


内卷的本质,在于人们的价值观高度相似,导致某一个赛道上的竞争过于激烈。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应该另辟蹊径,先找到一个不为人知的细分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内深耕细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如此才有可能闷声发大财。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从80年代投机倒把的,到90年代下海的,再到后来21世纪炒房的、炒股的、互联网创业的、玩比特币、搞知识变现的,大量的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终都赚得盆满钵满,虽然我不鼓励大家盲目冒险,但这其中的规律已经非常明显——


只有稀缺,从能产生价值。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实体和工业的增长进一步放缓,下一个十年的商业只会更加紧密的围绕“需求侧”而展开,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只要能满足某一细分人群的特定需求,就一定可以产生或大或小的价值。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些只懂得跟在别人屁股后头走的人,是不可能洞悉未来的发展方向的。


第二,保持多样的价值观。


想要远离内卷,普通人当务之急先做到两件事:


1. 知道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2. 保持多元的开放的价值观


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辈子的追求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举个例子就是,同样都是读一个大学,进一个公司,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主要是自我认知上的差距。你看有的人,他做什么事情都雷厉风行,表面上看是他行动力强,实际上却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以他做事格外有动力——


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地做呢?


抱有这种认知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成长速度自然会远远甩开同龄人一截。


有趣的是,通常你会发现,认知水平越高的人,他们价值观的多样性也越丰富。


就比如在对“世俗意义成功”的定义上,聪明人会深刻意识到,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其实是非常多元的:


当歌手是成功,当教授也是成功;开上市公司是成功,去NBA打球也是成功;进阿里写代码是成功,公众号有几十万粉也是成功……


所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价值观丰富的人,根本不可能变成做题家,更不可能陷入内卷。


因为,在聪明人看待世界的眼光里,只存在主观上的“适不适合做”和“能不能做”,而没有什么客观的“必须做”和“只能做”。



长期输出教育,留学,演讲,两性情感干货。

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舜利(xiaoshunli7988)

精华回答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货币化的评价指标往往是失真的,一切货币化的生活需要落实到最根本,无非就是两点:一是食物,二是能源矿产。从这个角度看,决定你实际生活质量的唯一变量,其实就是碳排放。如果纸面经济数字的增长没有伴随着碳排放的增长,那就说明你的经济发展只不过是在把你的生活精细化,把家徒四壁的二十平米变成金碧辉煌的二十平米,把一碗大米饭变成电子钟计时出锅的晶莹剔透的大米饭,把一个打电话发短信的破手机变成一个能装二十个约炮软件的破手机。那么这样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很多人并不认可这一点,如果你并不认可这一点,下面的话其实你也不用往下看了,因为我们对于世界和生活的基本认知和理解就不相同,无法交流,但也没有必要去互相伤害,我们互相无视就好了。

那么显然,中国这片土地就这么大,你科技再发达,耕地面积是没有办法增加的,因此食物的产量也没有办法增加。如果不进口的话,那么五斤粮出一斤肉,如果人人都吃肉,那肯定不够吃。

同样,中国这片土地的能源和矿产也就这么多。你的科技再发达,你也没法点石成金、点水成油。如果不进口的话,那么中国的汽车、坦克和战斗机就都得改成电动的。

当然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用太过悲观,因为这些东西别人生产出来用不掉,都是可以买的。如果这个世界的贸易体系是公平合理的,如果我们的贸易安全是得到保障的,那么我们只要正常贸易就好了。虽然我们做题家生产不出牛肉,但是我们生产工业品,阿根廷卖给我们牛肉,我们卖给阿根廷手机壳;安哥拉卖给我们石油,我们卖给安哥拉水电站,这不是皆大欢喜了?这样,只要我们中国的做题家持续不断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把生产手机壳变成生产手机,那我们做题家虽然没有生产牛肉,但是却可以吃到越来越多的牛肉,岂不美哉?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你想要产业升级,显然有些人不想让你产业升级。

你想自由贸易,显然有些人不想让你自由贸易。

你想保证自己和贸易伙伴的安全,显然有些人不想让你和你的贸易伙伴安全。

眼下他不让你生产手机,你还可以卖卖手机壳,换一点牛肉回来。可是很快他手机壳也不让你卖了,石油也不让你买。你跟谁买石油,你给谁卖大坝,谁家就闹政变,哎你说巧不巧了,是不是巧了。

碳就这么多,你排了,我就排不了,我排了,他就排不了。当然,你要是有五鱼二饼神功,记得申请专利。

眼下还好,我暂时还可以去非洲,暂时还安全,暂时我还可以通过给非洲修水坝来换牛肉和汽油,也免得我在国内跟你们抢,你们又抢不过我,我也挺不好意思的。

那要是某一天,非洲也被他们煽乎起来了,我也去不成非洲了,那我也只能回国从同胞嘴里抢食。你们又抢不过我,我就只能不好意思了。




                 

相关话题

  第一次知道自己要当爸爸了是种怎样的体验? 
  时隔20年再看美国“911”,你的感受如何? 
  中国和美国哪个的领土面积大? 
  怎么看待抖音博主在星巴克某门店用硬币支付,遭到拒收的行为? 
  中国现在的造船工业能造大和号战舰吗?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提出「招聘不得限定男性或男性优先」,有哪些意义? 
  90 年代和 00 年代的中国都有哪些地方反而比现在强? 
  在一个小县城里,家里没有什么背景,但是我想当一个商人,有什么产业有前景或者直白一点就是比较容易一点。? 
  欧洲国家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远超中国的?美国又是如何反超欧洲的? 
  黑龙江 30 日新增 19 例本土确诊,哈尔滨 1 地升为中风险,目前情况如何? 

前一个讨论
你们都虚构过哪些国家或者地区?
下一个讨论
地主,资本家,右派的后代应该怎么看待革命先烈?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