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认识比你优秀的人并和他们成为朋友? 第1页

  

user avatar   wilson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认识一个在华盛顿工作的说客,就是在国会山联系议员的那种,他讲过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作为一个华盛顿大街上扔块砖头能砸死五个的小小说客,第一次去见一个参议员(正省级领导干部),你要给他传递的第一个信号是什么?


你代表的公司家大业大,他必须得认识你?可是公司的游说策略会变的,今天是你,明天说不定就换人了,公司是家大业大,但这不代表他要给你好脸色。


你要说的事项事关重大,有立法的希望?即便事关重大,可是竞争对手公司也对这个事情感兴趣,为什么是跟你搞,而不是跟他们搞?


你个人魅力突出?请不要搞笑。


答案就是:你短时间内是不会走的。You are here to STAY. “我叫XXX,未来的六年时间,您经常会在国会山看到我。”


我们来解说解说这个讯息的意思:我代表的公司家大业大,他们有钱也有足够的动机长期在华盛顿活动;他们充分信赖与我的合作关系,我会长期、全权代表他们的利益;我要说的事情非常重要,办不成这件事情我们绝不罢休,您如果不想联署这个法案,我们会找别的议员来做。最后的最后,即使这件事结束了,甚至这家公司倒闭了,我还是我,我还会在华盛顿一直待下去,您还会见到我,不论作为朋友还是敌人。


这就是跟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的艺术。


这个问题下面有很多好的答案,有讲到“利益交换”的,方向是对的。可是大多数时候,面对比你优秀的人,你当下真的拿不出什么能跟人家交换的东西。即便你有,像你这样的,人家一天见十个,为什么单单是跟你交换?


还有答案讲展示个人品质、真诚沟通的,这也很好,是必须做的,但这是你的自我要求,对于地位高于你的人,他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你的这些小小纠结和努力。


而我们前面谈的,恰好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只有让他意识到日后还会与你打交道,你才能真正认识他。来日方长,日后才有可以交换的地方;低头不见抬头见,他才会花时间关心一下你的品质。是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招胡同里大妈常常拿来和稀泥的法子,可以运用到所有层次,所有人身上,屡试不爽。再牛的牛人,再大的大佬,见了再八杆子打不着的邻居,也会笑脸相迎,可能他们的日程精确到分钟,但是下班遇见邻居,也得停下来闲扯几句,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就是人,不是势利,是纯粹的理性。


当然,说这些不是要你做泼皮无赖,像橡皮糖一样黏在别人身上。如何传递“你会一直留下”,是需要一些心思机巧的。


比如年轻学生想找公司的人推荐一份实习或工作,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展示出你对这个行业、这类岗位的充分了解和巨大热情,以及你进入这个细分行业的决心。很多人也会这么做,但是搞错了它的工作原理,他们以为是因为提前了解一点,上手更快,所以他们更容易受重视。实际上,你作为一个学生,提前知道的那些,拿到工作里,真的不作数的。关键是,每个细分行业的细分岗位,圈子其实都没那么大,而你向别人展示了:你一定全力会进入这个行业,他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不论是自己公司、友商公司、上下游的公司里,再次见到你。甚至,你一定会拼尽全力让人内推你做这份实习,如果不是他推的,那也是隔壁工位老王推的。不是让你劈头盖脸说“我这辈子就准备干这个了”,而是你通过展示对行业的了解、通过展示你已经为找工作做过的事情、进而暗示出你即将做的更多事情,让他意识到,你们一定会成为同行,现在不认识你,可能有点小亏。而反面教材就是泛泛而谈、给人一种有枣没枣打三杆子、海投简历的印象。其实人们不讨厌海投简历,人们只是不确定这个海投简历的你,明天还会不会准时出现。准确说出一个细分行业里在招聘的一百个职位并表示你给所有的岗位海投了简历,和表示你很努力地给世界一百强海投了一百份简历,含金量差了至少三个数量级,从前者我们读出决心,从后者我们只能读出绝望。


再比如我曾经联系一个企业高管,见面一聊,当然是扯一些乡校情谊、共同认识的人、我有什么资源,但是人家通通不感兴趣,只是敷衍了事。看见了吧,我是真有可以交换的资源的,人家都不想睬,因为商业吹嘘谁都会,即便有资源,又不是免费派发,合作的可能能有几分?隔着十万八千里,何必与我浪费时间?后来我们真的在他公司所在地放了一个办公室,只雇了一个司机,一个兼职的会计,什么也还没开始做,他知道以后一个电话就打到我这里,“你上次说的那件事情推得怎么样了?” 你跟我是老乡?我有几十万老乡,你哪位? 咱们上过一个学校?所以呢?你有我需要的资源?别人也有呀,我跟别人还更熟。什么?你准备长期做这件事情了?幸会幸会!


见到比你优秀的人,如果你能找到一个理由,证明未来一年中你们至少还要打一次交道,那他今天就会多看你一眼。想见地位比你高的人,如果你能让他意识到,如果他今天不见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你也会一直出现在他眼皮底下,比如竞争对手公司员工名单里、行业分析文章作者署名里、好几个即将举行的活动里,那他当下就会愿意花时间跟你谈谈的。当你暂时一无所有,还想求人帮你个忙的时候,别忘了你至少还有未来的时间,只需要证明你日后会常常路过,他就更有可能拉你一把,不需要你说什么结草衔环的话,真的,只需要让他知道你还在这一块儿混就行了。


当然,有人可能就是想认识某个优秀的人,但是真的找不出来一个“留在他生活里”的点。那么,要么你没那么想留下,比如你其实没那么想得到一份工作,要么,你其实没必要认识他。我面见过不少知名人士,最终我意识到,我们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不仅他们没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其实我也没什么用得着他们的地方。这种时候,不如先稍稍找平差距,再谈认识不认识,否则,浪费别人的时间不说,也浪费自己的时间。


如果明天我们即将认识,那么我会希望今天就与你认识,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wang-han-yuan-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我的天看到这个问题简直虎躯一震,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问题!

无图无真相,放一些自己pitch到的大佬们吧:

我和澳洲前总理Kevin Rudd在牛津一起吃了火锅:

和人民艺术家金星一起参加了formal dinner:

英国圈的话见了英国前前前首相布莱尔政策顾问Richard Layard:

回国之后又network见了新东方和真格基金的联合创始人王强老师,也被送了他限定版只有30+本的书(蓝皮封面的是限量版,市面上应该没有卖的)

上学期间Pitch到了现任英国政策顾问&畅销书作家 Paul Dolan:

这里附了个别图,其他真相可见之前的知乎回答,链接如下:

总结一下,我觉得有三个关键点可以分享:

I. Peak-End Rule:

敲黑板划重点了!这个定理无敌重要,后面的的理论只是这个理论的补充

简单介绍下Peak-End Effect,这是2002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Daniel Kahneman在他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提到的理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我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

介绍完理论,让我来分享下一个应用这个理论的案例!首先我们来想想大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学生时期大佬无非就两种情况会出现:学校演讲、峰会演讲。这种论坛的流程非常固定:嘉宾演讲,15分钟Q&A,嘉宾离场。

关键点来了!你和嘉宾能有交互接触的只有后两个阶段,但嘉宾离场你去追他联系的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你那15分钟Q&A,所以真正关键的就是15分钟Q&A!

一定要去提问,你要记住你提问不是因为你真的有问题要问,而是为了让大佬对你有印象!肯定会有人想问:举手发言的人那么多,我怎么保证每次都能抢到发言呢?这里就有小tips了,永远记得去抢第一个问问题!因为大家在第一个问题都会有点紧张羞涩,所以第一个Q&A大家都会迟疑,所谓别人恐惧我贪婪,在主持人问:有同学想问问题吗的时候,你就要零秒举手回答问题,相信我,成功率就是100%,我没有一次失手过。

其实大家都会普遍对第一个问问题的比较宽容,对你的好感度就会比较高了,然后你就要开始打造印象做Peak!这个其实很难总结,之前提几个关键词:展示热情,表示好感,根据演讲提出高质量问题;这个层面是形而上的范畴,是艺术,不是很想把这个做成一个框架性的梳理(当然如果点赞多的话可以考虑去梳理一下233333),这里就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情况吧:

当时有四个大佬(两个BAT的VP,一个独角兽COO,副总经理)组队来英国做一次名校演讲,当时他们的行程是牛津第一场,剑桥第二场,伦敦开两场,一共四场演讲。于是他们来牛津演讲的Q&A开始提问,环节如下:

首先Q&A直接抢第一个问问题(上面提到过),抢到之后我先说我对四位公司非常感兴趣,我也注意到他们在伦敦有四场演讲,所以我不仅会去牛津场,还会去剑桥场和伦敦的两场(表现自驱力、好感和热情,当时整个场子就嗨了,主持人(也就是牛津的副校长)说这就是我们牛津学生该有的passion),然后我先问了BAT中的某一位大佬,问了一个我提前准备过的问题(当然是和他们演讲的内容作了一定的联系);然后再问完问题之后,我还逗了个机灵说thank you and see you tomorrow(因为第二天剑桥场演讲);其实这一系列这四个大佬已经对我有了很深的印象了;之后在剑桥场的时候四位大佬的翻译看到了我,在演讲的时候还夸了我一番;伦敦第一场的时候BAT的某一位大佬直接演讲结束时说希望年轻人都像我一样拥有热情和自驱;伦敦第二场的时候我直接坐在了演讲的前二排,(一般前两排都是嘉宾坐的,所以当时是特别待遇了);四位大佬都把名片给我了,其中一位还强调了两次一定要让我把简历发到他邮箱里。好啦,上述保证都是真的,可以发誓如果是假的你们说发生什么都可以~

写得有点累了,如果反响好的话会继续更

(你看我的文章,是不是也非常Peak-End rule了~)


user avatar   zhuang-dian-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句话:

1 要么你为他创造价值;

2 要么让他为你创造价值,你给他相应的回报。

我会分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1 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2 先成为熟人,后请客送礼。

3 创造契机的三种方式。

4 一个桌上吃饭的不叫人脉,只有能够为你创造价值的人,才叫人脉。

接下来我们逐条来分析。(想跳过论证过程,直接看具体操作模版的朋友可向下拉到第3部分——【创造契机的三种方式】进行阅读)


1 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老子说: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些东西,那么必定要付出另外一些东西。

我们想结识一个牛人,本质上,是想从牛人手里获取资源。

那么,我们手中有什么资源可以同他交换呢?

多年前,有位编曲师朋友对我说:“巴赫,听说你的作曲老师是某某,他可是业内非常有资历的作曲家啊,我一直都非常仰慕他,我是听着他的配乐长大的。巴赫,下次你和老师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叫上我?让我也跟老师认识认识?”

我反问他:“那你得先告诉我,你能够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或者,你能够为老师带来什么样的资源和机会呢?”

我问完之后,他沉默了。

是啊,我们常常想着,要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做朋友,让优秀的人影响自己,熏陶自己,带动自己。

我们想的,都是如何从牛人那里索取,索取,再索取。我们可曾想过:我能够为牛人付出些什么?我能给他带来些什么?

越是优秀的人,他的时间就越值钱,因为他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非常大。

那么,他凭什么要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成本花在相对平庸的人身上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例子,作曲家老师一小时写出来的旋律,可以创造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万的价值,人家凭什么要把这一小时拿来跟你吃饭呢?

更何况,有那么多人想跟作曲家老师吃饭,老师凭什么不选择他们,而单单选择你呢?

所以,当我们想要和优秀的人结交的时候,首先要具备一个意识:我知道人家的时间很宝贵,所以我愿意为人家的时间成本提供回报。

遇到优秀的人,别总想着“我要从你身上索取什么”,而要经常想着——“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2 先创造契机,后请客送礼。

接着上面的例子。我的编曲师朋友沉默了一会儿,想了想,对我说:“是啊,人家是作曲家,我只是个小透明,要想结识老师,我是应该付出一些诚意。那要不,改天我请老师吃顿饭,然后再送给他两瓶好洋酒加购物卡,你看怎么样?”

我觉得,这个方法失败的概率非常大。

因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无缘无故接受你一个年轻后生的重礼,这件事对他而言,不够体面。

从老师的视角来看,就好像突然跑出来一个陌生人,塞给他一堆钱,硬要收买他一样。

如果他吃了你的饭,收了你的礼,他会良心不安,他会觉得自己很粗陋,觉得自己吃相很难看

而且,收了你的礼,就要欠你的情,为你负责,听命于你,这会让他有一种压迫感,一种受制于人的感觉。

很多年轻人会有一个误区,觉得所谓情商高,就是要学会请客送礼这一套。其实,请客送礼是有限定条件的:

请客送礼,只对熟人有效;

请客送礼,只对熟人有效。

请客送礼,是熟人之间加深感情的一种方式。请客送礼的前提是:我们不是陌生人,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已经建立联系了。

隔三差五地一起吃个饭,互相赠送个礼物,可以让我们的联系得到深化,得到固化而已。

我们作为一个小透明,想要结识一个大牛人,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和牛人建立联系啊!

那么,陌生人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呢?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创造契机。


3 创造契机。

创造契机,从本质上来说,有两条思路:

要么,你为他创造价值;

要么,让他为你创造价值,你提供相应的回报。

具体如何操作呢?这里我给大家提供3种常见的方式,供参考:

(1)创造一个合作机会,邀请他为你创造价值

比如,你想结交一位作曲家,正好你的公司正在投资拍摄一部电影,那么你就可以邀请这位作曲家来为你的电影写配乐,这,就是一个合作契机。

作曲家通过给你的电影写歌,能够收获名声,收获金钱,收获人脉。他当然会非常乐意接受这个邀约,达成这个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你们就会建立联系。

等这个联系建立起来了,你们就成为了熟人。到了这个阶段,再时不时地约他吃个饭,喝个酒,打个球,你们自然会成为非常好的朋友。(还记得吗,请客送礼只对熟人有效!)

这,才是和牛人结交的正确顺序啊。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创造机会,让牛人为我们创造价值,随后我们给予相应的回报。

这种方法是成功率取决于我们自身实力,比如,我们的公司实力强,投拍的电影质量好,邀请到牛人的概率就高;我们的公司实力弱,投拍的电影质量差,邀请到牛人的概率就低。


(2)展示自身实力,在他需要的地方为他创造价值

那么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果我没钱没资源,那么我怎么才能和牛人结交呢?

比如上面的例子里,如果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小编曲师,我没有公司,也没有投拍电影,那么我怎么才能结交到牛人作曲家老师呢?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退而求其次,反过来看看自己:

我身上有什么样的实力?

我可以为对方提供什么?

我身上的哪些资源是对方所需要的?

比如,前面那个结交作曲家的例子里,我们就可以观察作曲家老师的创作风格,来推测他需要什么。比如,他经常给古装片做配乐,那么就说明他会很需要古风编曲师。

而我们则可以把自己编的古风的曲子汇集起来,找时机展示给他听,让他知道我们能够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当他需要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来找我们。

这种方法,是后辈结交前辈的常用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平常要注意积累自己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观察前辈的事业发展需要。

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前辈最需要的那个痛点上,刚好提供出那个他最稀缺的东西,从而精准地把握机会,促成结交。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我们给牛人提供价值。

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实力,我们能力强,技术好,结交牛人的概率就高;我们能力弱,技术差,结交牛人的概率就低。


(3)购买他的产品,成为他的重要用户

那么有的读者可能又会问了,我既没有公司,不投拍电影,我既没有技术,也不会编曲,那么我怎么样可以结识到这位作曲家老师呢?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第三条路走,就是购买他的产品,成为他的重要客户。

比如,作曲家老师正好开设了作曲培训班,那么我们就可以报名参加这个培训班,首先以学员的身份跟老师建立初步关系。

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继续思考那个问题:“我可以为老师做些什么?” 比如,帮老师收发作业,开关教室门,建立和管理班级微信群等等。

我们为老师付出的越多,老师对我们的需求就越大,我们和老师的关系越紧密。

这种方法,本质上还是我们为牛人提供价值。

我们能够给牛人提供的价值越稀缺,牛人对我们的需求就越大,我们能够和牛人建交的概率就越大。


4 一个桌上吃饭的不叫人脉,只有能够为你创造价值的人,才叫人脉。

最后,还是要提一个我之前常说的观点:

不要去攀附层级远高于自己的人,而要把力量放在自己身上,提升自己的实力。

当我们实力远远弱于对方的时候,靠攀附,靠巴结,靠关系,都是没有办法真正地和牛人建立深刻的联结的。

为什么呢?

因为,交情的真相,是资源与资源的交换。只有同能量级之间的交换,才能够达到平衡,形成交情。

如果我们自身实力太弱,那么我们根本就拿不出足够的资源去和牛人交换。交情,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对方修养好,对方可能会跟我们礼貌性地握手,点头,互换名片。可是,等到我们需要对方帮助地时候,他还是会有1000个理由优雅地拒绝我们。

在一张桌上吃饭的,不叫人脉。只有能够为我们创造价值的人,才叫人脉。

所以,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回到那句话:把力量放在自己身上,提升自己的硬实力。

要想和牛人结交,我们自己首先要变成一个牛人。

要想跃升层级,没有捷径。只有靠知识,靠技能,靠一代代踏踏实实的努力。

当我们的实力达到那个层级之后,我们自然会吸引各种各样的牛人,来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的朋友。

这就叫做:德不孤,必有邻。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重点:

和高能量的人结交的方法:

1 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2 先成为熟人,后请客送礼。

3 要么你为他创造价值,要么让他为你创造价值,你给他相应回报。

4一个桌上吃饭的不叫人脉,只有能够为你创造价值的人,才叫人脉。


【end】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巴赫爱喝胡辣汤】,收藏我的全部情绪管理干货。

本文作者巴赫爱喝胡辣汤新书《不做情绪的奴隶》正在京东,淘宝,当当等各大网站持续热卖中,全国新华书店已全线上市。现在就下单,不做情绪的奴隶,成就强大的自己!

戳此链接快速下单:item.jd.com/12533816.ht


user avatar   chen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从这个问题中,会引出一个非常重要并且很容易忽视的结论:

怎样认识比你优秀的人并和他们成为朋友——把你自己的每一件事做好。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有你的价值,你可以做成事,这件事可能很小,但是一定需要人来做,而你能做好。而很多优秀的人很忙,但是他们有很多小事需要做,而且不得不做,所以他们喜欢能做成事的人,把这些小事做好。而这,就是第一步。一旦开始合作,一步一步,你们就成了很好的伙伴。

不觉得这句话如此的容易,却又被忽视已久了么?

那就举个例子吧:

A是大学生,学计算机的,零基础。上大学第一门专业课,C。因为学校要求很高,所以所有人的压力都很大。

有的人有基础,所以可以很轻松,有的人因为压力大,开始退缩,进而开始开始抱怨代码无用。A没什么感觉,就觉得既然是门课,我就好好学。不卑不亢。不懂就问,把不知道的都弄清楚了。作业非常认真地完成,虽有错误,但是改错积极。

最后大作业,大神们开始用高级的数据结构写高级玩意,弱逼们开始到处复制粘贴代码。A就选了老师推荐的题目——计算器。没什么特别,但是,A把一个简简单单的控制台计算器做到了极致,处理了所有人想到甚至想不到的诡异错误。一个控制台计算器怎么玩,都不会崩溃。

最后分高吗?不高,因为计算器太常规,没有加分。

但是,这份作业深深打动了助教!助教拉他进了实验室,不做别的,就只做处理数据,从最基础的开始,读入数据,转换格式,输出数据。

后来,不断地处理数据中,他开始跟着做实验,开始有自己的课题,开始撰写自己的论文。但其实,每上一步,他其实都是帮着大牛做简单的活。但他一直在进步。

他成了第一个发paper的人,他懂得比同龄人都多,他的科研一路顺着。还记得最早是为什么?因为他把一个简单的计算器做的认真,就这么简单。

跟比你优秀的人成为朋友,一定是因为你有能力,虽然跟他们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你要能把你应该做的做好。他们需要你来做一些事情,你把这些事情做好了,你们就会成为伙伴。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这种问题都能说出来个花儿来。

在我看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摆正位置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表现为两方面。

1,看不到别人优秀或者拒绝承认别人优秀 2,好高骛远

先说第一条。

1,看不到别人优秀或者拒绝承认别人优秀

这一点儿在知乎特别明显,因为知乎很喜欢“如何评价XX”,而这种答案要是中规中矩的夸,基本上是鲜有关注,但是要是开始批判,那一定是掌声如雷。

轮子答案多,贱贱土拔鼠,张佳玮天龙人……反正别人都没本事,只有您最能,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睡觉然后感慨认识优秀的人太难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说烂了的话我就不重复了,你要想找到一个完美的优秀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发现自己身上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承认别人做的比你好,这就足够了。

如果你总是起不来,那么清晨扫地的清洁工或者食堂做饭的阿姨都比你优秀,是你学习的对象;

如果你总是觉得不够努力,那么工地每天干12个小时的民工就比你优秀,是你学习的对象。

一定要懂得承认别人优秀。

你混社区混不过别人,就老老实实承认,别总是觉得失败的人才混社区,说不定人家现实比你还精彩呢,比如轮子好像是top 公司的,贱贱是中科大的副教授,张佳玮是作家(当然你也可以说,轮子不是比尔盖茨,贱贱不是钱学森,张佳玮不是鲁迅,但是人家不如这些人优秀,关你屁事?)。

如果你一直拒绝承认别人优秀,那么,你永远不可能认识优秀的人的,反正你都拒绝承认了。


2,好高骛远

其实这一点和上一点是在一起的,一旦一个人拒绝承认周围人的优秀,那么他就开始好高骛远了。

他想搞学术,不从身边的师兄师姐或者老师开始,而是想着要认识施一公;

他想创业,不从周围的投资人开始,而是想着去结识马云。

真要是施一公见了你,你连点深入话题都聊不起,最后只能和施一公合个影然后到处显摆了。

真要是见了马云,然后开始你的超越阿里梦想,最后估计连两句话都说不上就被保安请走了。

一天到晚想着去结识名人,你该不会是把名人当傻子了吧?人家一天到晚接见多少人?你一个无任何业绩的人去找人家,是想得到一句“are u OK”?


最后,我觉得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一定要对等,否则别说成为朋友了,你的所谓“认识”,也不过是“我和他很熟,但是他和我不熟”的版本而已。

一定要从现在起,逐步让自己优秀,然后才能认识更优秀的人。

而如何让自己优秀?那就从承认别人优秀并开始学习别人的优秀开始。

比如,

少睡懒觉,睡多了唯一技能就是白日梦;

少刷知乎,刷知乎除了装逼能学到啥?

多读书,多干活


user avatar   xiaomas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新书《朋友圈的尖子》里,写过跟罗辑思维罗振宇和脱不花认识并逐渐交往的过程,这里摘录出来供参考。

----------------------------------

我第一次听说罗辑思维是在2013年8月份他们第一次招募会员的时候,说实话我并没有看过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只知道他们6小时收了160万会员费,而且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的供养”,一时间,这件事在坊间成为最热话题。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个会员费后面的新型商业模式的问题,也就是说,我感兴趣的是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和背后的操刀人,而不是关心罗辑思维具体的节目内容。所幸后来罗辑思维的主要发起人申音、罗振宇,我们都成了朋友。

按照我的性格,关注罗辑思维这件事后,就一直想跟罗辑思维发生点关系,因为这个神秘组织让人有很多想象。但是,我又不想通过购买会员这种方式,毕竟我对其公号和节目内容并不是那么感兴趣,而且罗辑思维有几万会员,即使成为会员,也还轮不到我去接近罗辑思维核心管理层面的份儿。

后来确实出现了几次能跟罗辑思维建立联系的机会,也许真的是好事多磨,却迟迟没能搭上关系。

第一次机会,因为我们负责的北京听道讲坛办得还不错,在北京也算有了一点名气,所以罗辑思维的一个编辑通过微信约我,想看看跟听道能有什么合作。我很兴奋地去了他们当时在建外soho的办公室(当时还是申音和罗振宇在一起),但因为时机不成熟,并没有机会直接和罗振宇合作,有意向的合作也没有谈成。

第二次机会是2014年8月份,我还在暴风影音做高级市场总监,那时候要做一场客户答谢会,于是我想借机请罗振宇来给暴风影音的客户们做一次演讲,那么我就有机会跟他接触,毕竟公司花钱嘛,我借机认识罗振宇也是顺理成章,但那时他恰好在美国,最后也未能成行。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从结果到方法》,说的是我们常常被既有的方法限制,导致目标无法完成。而另一种有效的做事和思考的方式是先确定目标,再寻找任何可行的方法。在见罗振宇这件事上,我算是履行了这个理念。为了能见一面罗振宇,我又找了很多方法。

2014年中秋,当罗辑思维推出月饼的时候,我觉得机会来了。因为罗辑思维的月饼每盒都有一张节操券,根据官方的说法,集齐十张节操全就可以召唤罗振宇。我终于又找到了一次“假公济私”的机会,暴风影音市场部定制了200盒罗辑思维的月饼用来答谢暴风影音的客户,于是我就有了200张节操券。

国庆节前几天,期待已久的召唤罗振宇活动终于在罗辑思维微信账号上发出了通知,我手持大把节操券,拍了照片,去申请面见罗振宇。罗辑思维的客服电话打过来,问我有多少张节操券,我说我有200张,电话那头儿的小姑娘显然陷入了短短几秒的思考,然后说好吧,并问我国庆后的某个日子(具体时间已经忘了,大概是10月5号)是否有时间。

我当然有时间,我等这一天好久了。

见面地点在国贸往东大概500米,北京电视台东侧的郎园,罗辑思维占了郎园南门一栋楼的整个一层,但这层办公室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办公区。在我写完这篇文章时候,罗辑思维已经在朗园同一栋楼占据了整整四层。

出于对这个神秘组织长期以来培养起的好奇,我仔细地打量了整个一层办公空间。这栋楼南边毫无阻挡,通惠河北路以及通惠河为这栋办公楼留出了足够的视野,往南大概要一公里才能看到一栋像样的高楼,国庆期间的阳光充沛而温暖,让整个办公室显得异常得明亮,开着的一盏盏白炽灯显得有点多余。办公室里有着名目繁多的绿植,整个办公室南侧是餐饮、咖啡区,你要说我进了家咖啡馆倒也让人相信。前台对面的公司文化墙上,写满了罗辑思维倡导的观点:U盘化生存、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劫就劫皇纲,嫖就嫖娘娘”等等标语。

为方便见面,办公室被小小地改造了一番,中心区域用几张桌子围城一个方的区域,我们有幸获得见面机会的20个人围坐起来。我可能是最晚来到的一个,进来后迅速找了个位置坐下。罗振宇本人看着很朴素,跟网上流传的照片没有太大出入,由于胖,就显得比较和蔼随和。他说要不大家先自我介绍一下吧,于是自我介绍就在这个圈子以逆时针方向开始了。

根据我的观察,来的20个人大概分了两类,一类是纯粹的粉丝,纯粹是为了见见罗振宇,对此已经很满足了;另一类是创业者,带有比较功利的心态来的,但不管怎么说,现场的气氛很愉快。

粉丝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无非是表达自己见到罗老师的喜悦,创业者们则各怀心思,在介绍时就极力推介自己的产品,在那种场景下,我能从其中读出来的意思就是:罗老师,您看能不能给我们出出主意?您能不能在公号推荐一下我们的产品?

但我觉得这样的交谈其实很没有效果,社交的本质其实是资源和价值的交换,你不能帮别人,别人也就没法帮你,陌生模式下的社交就是这么纯粹。我的目标是引起罗振宇的注意,让别人觉得你有价值,这是未来所有发生连接的关键。轮到我发言时,怎么才能引起罗振宇的注意呢?其实我没有把握,所以我在介绍的时候把个人经历中最硬的内容拿出来了,大概是这么几部分:经历(奥美副创意总监,蓝标策划总监),荣誉(戛纳广告节获奖),做过的事(一个3万订阅的公号,卖了1万本书)。

而我又重点介绍了我卖书的事情。

我说罗老师,我也做了一个小小的公号,当时只有2万粉丝,我自己也出了一本书,叫《一本全是广告的书》,在我的公号卖了1万本。因为罗辑思维也卖书,我知道那时他们卖得最好的《战天京》也不过卖了5万本吧。(后来凯文凯利的新书《失控》和2017年的《未来简史》连续打破了这个纪录)所以两万粉丝卖一万本应该是个很惊人的成绩,罗振宇当时就说你这个很厉害,我们可以聊聊,能不能一起出本书。

而且,他也知道奥美,他说奥美的创意总监好值钱的,当时我倒是没有特别在意这个事。但后来跟申音聊天才知道,罗振宇之前有段时间做公关培训,腾讯和奇虎的事件发生之后,还成了腾讯的公关顾问,他知道奥美这件事,也就不奇怪了。

而聊天过程中,要抓住机会跟罗振宇发生关系。比如说起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策划,我说可以帮他策划一期广告专辑,并大概说了自己的计划,这让我拿到了罗振宇的手机号和微信号(我也是全场唯一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且约定说日后有机会聊一聊节目策划和合作出书的事。

后来跟罗振宇的见面,促成了一次当时还算很火的事件:甲方闭嘴,同时也第一次认识了脱不花。

本来,我们预计甲方闭嘴这个活动要在14年底前完成,因为罗辑思维公司当时有很多别的事,就没有推进下去。这事儿最后还是启动了,尽管中间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最后结果是1500家企业报名参加这个活动,也成为当年罗辑思维最火爆的一次事件。

就这样,以罗胖见面会为契机,以甲方闭嘴这个事情为作为持续联系和展示我个人价值的方式,我与罗辑思维建立了初步联系。后来我在一本书《像间谍一样思考》中读到,在认识一个人并建立进一步的联系这件事情上,我有意无意地遵循了美国中情局官员“联系”目标对象的方法,虽然这么说有点过于功利,但却是一个有用的方法,在这里索性分享一下:

中情局官员会花费大量时间针对目标对象制作个性化的“钩子”,一个合适的“钩子”通常包括下面3个要素:初次见面的理由(如罗胖见面会),建立联系的理由(如合作出书和节目策划),持续见面的理由(甲方闭嘴这个活动持续了大概5个月)。

书中也强调了建立信任和能够密切往来的基础:

总之,建立信任、密切往来需要通过自然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接触,靠自身的专业能力证明自己值得信赖。“若每次会谈时你都为客户端上一杯拿铁咖啡,你或许会得到对方的喜欢,但是这种喜欢其实仅仅停留在咖啡因层面上——你的殷勤不是续约的保证。”

这就是我认识罗辑思维两位当家人的过程,当然我也知道,我仅仅列入了罗振宇和脱不花“认识的人”这个名单。

2015年10月中旬,我自己设计了一个项目,想跟罗辑思维合作,跟罗振宇简单说了之后,他把我丢给了负责图书的李倩(也就是甲方闭嘴的负责人)。我去罗辑思维的当天,李倩说脱不花还想跟你聊点别的事。

那天罗振宇恰好也在,于是又变成了一次三人会谈。主要的事情是,2015年底罗振宇要办一个跨年演讲,希望我在这个跨年演讲的传播方面帮一些忙。后来我提出了一个宣传片的拍摄思路,并答应帮这个跨年演讲做一组宣传海报。

这就是后来大火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振宇发下大愿要至少做20年,如果海报做得不好真的对不起这个演讲。后来我想到以MR.Time“时间”本人的角度,去解读一些历史现象和人物,就在微信上跟脱不花聊了起来。当她看到我给梵高写的那句“他一生潦倒落魄,死后富可敌国”时,回了一句“卧槽,太牛逼了,忍不住想出去吹牛了。”

最后,我帮罗胖的跨年演讲免费做了一组宣传海报。

2016年我辞职做了一个小公司,告诉了脱不花,然后她说,要不罗辑思维就做你公司的第一个客户吧,我成为罗辑思维的创意顾问。

现在,我每周在罗辑思维坐班一天,跟脱不花是同桌。

以上摘自《朋友圈的尖子生》(还未出版),有删减。

希望有帮助。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user avatar   Padmasambha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建生活圈


  

相关话题

  怎样比较有效地劝说有自杀倾向的人? 
  如何看待「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这句话? 
  2019年已过半,年初你立下的flag完成情况如何?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被批评? 
  为什么有的人相信上天注定,有的人相信事在人为? 
  若远离酒色,怎么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屌丝回复什么会让女孩觉得心头一堵? 
  孩子会继承父母的性格吗? 
  如果你是女孩子(男孩子),你愿意和自己交往吗? 
  在提高阅读量,学习写作的同时创作冲动消失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那些大学不上进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下一个讨论
怎么提高表达能力?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