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可行,而且必要,必考。
高考会把唯物史观灵活地运用到各个题目中。
首先,要理解唯物史观有哪些基本观点:
⒈历史的发展是有必然的、客观的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但不能改变这个规律。
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后者对前者均有反作用。
⒊社会沿着从低级到高级的路线发展,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⒋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能够起到特定的历史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
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要辩证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历史贡献,也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
⒍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键是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向高级发展。
⒎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要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构成。
这样,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就要分析它的生产力状况,经济结构。由此出发,研究此时的阶级构成和斗争、政治现象等与经济基础的联系,以及必然性。再从经济和政治的表现出发,分析当时思想、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一定的思想文化成果,必然有社会其背景。
用个观点看史料,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做题有了大的历史框架,不至于出错。
比如,宋代为什么会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政治现象?因为要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为什么君主专制要进一步加强?因为经济发展了,各个阶层的实力对比与唐代有所变化,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必然要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为此设计了不同与之前的政治体制。基于以上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催生了理学、心学,以及富于市民审美情趣的文化。
再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重商主义、殖民主义,再到欧洲启蒙运动。都可以用唯物史观解释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中历史除了唯物史观之外,还有六种史观:
⒈全球史观,⒉文明史观,⒊革命史观,⒋现(近)代化史观,⒌社会生活变迁史观,⒍生态史观。
彼此不相冲突,且互为补充。考试都会涉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