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用适当的方式建议他人寻求心理帮助,而不会被认为是讽刺? 第1页

  

user avatar   spark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持续接触心理求助与施助两端的群体,建议过他人寻求心理专业帮助,也在处于逆境的阶段被他人建议过,从个人角度谈下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给大家提供个参考。

「建议他人寻求心理帮助」这一行为,不像建议他人就身体状况的异样去寻医问药那样好交流。抛开对方出的问题已达到缺乏自知力的程度、自己提建议的沟通方式不恰当等因素不谈,这跟漫长的人类历史里,人们对于精神疾病及患者普遍的歧视、迫害和杀戮,不够理想的精神医疗、心理咨询/治疗环境,不利于患者康复的社会环境,日常社交情景中存在人们动不动拿「你有精神病」、「脑子有病」等字眼来羞辱他人等负面情况,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这就好理解,为何有些人对被建议寻求心理专业帮助,容易产生心理抵触和排斥,认为是在被攻击。像「如何很有技巧地劝老人看病?」这个回答中提到的那样,我接触的老年人们普遍对精神类疾病讳疾忌医,好些明知自己状况不对付也不会主动就医,更别提已经病到不自知程度,同时也表现出对同性恋及同性性行为的高度排斥和鄙夷,这跟他们年轻时所处时代的文化现象和舆论环境是相一致的,才会让他们这代人普遍存在这些固有的观念。

从社会歧视谈起,是因为想建议他人寻求心理专业帮助,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这些,去尝试理解为何他们是那么的难以接受。如同我在「如何劝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中提到的情况,建议亲友寻求心理专业帮助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提建议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面对亲友出了心理问题或疾病而让自己感到颇有压力和痛苦感,那较为实际的做法,还是调整自己想要提供帮助的心理需求和方式方法来得容易些。


先总结性的说下,在他人找自己倾诉,有求助意愿的时候,试探性地询问对方对心理咨询及精神医疗的看法,要是对方没有不愿接受这方面帮助的念头,再婉转的向他/她提出是否乐意尝试接受心理专业帮助,这样处理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情况发生。

提出的时机

建议他人寻求心理专业帮助,而对方出的问题有可能涉及医疗层面。在对方没有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有改变现状和向他人寻求帮助意愿的时候,尤其双方的关系不熟,主动向他/她提出建议寻求心理专业帮助,会被对方误以为你在diss和讽刺他/她,把他/她当「精神病」,除此之外也可能被当成医托,或被彻底无视掉。

所以,这点跟心理咨询「不求不助」的原则很像,当对方能够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愿意寻求帮助的时候,婉转地提出建议寻求心理专业帮助,可以避免较多不愉快情况的发生。

要是对方没有主动找自己倾诉和求助,可以尝试通过与他/她谈论情感方面的话题,等待或引导对方跟自己倾诉,试探性的了解对方对心理咨询及精神医疗的看法,是否能接受。能接受的话,再婉转的向他/她提出,是否乐意尝试接受心理专业帮助。

交流的对象

要是跟对方的关系并不亲近,又需要在一些场合持续有接触,谈及个人隐私及情感问题时要顾及到犯了交浅言深的忌讳,给出寻求心理专业帮助的提议前一定要慎重考虑。

另一个比较困难的情景,是跟对方的关系是至亲好友。怎么去处理对方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状况,会由于关系的亲近而变得棘手。一个在于关系的亲近,在交流中难免情感被卷入,尤其是与对方处于冲突性关系中,难以做到理智和客观看待对方和关系中出的问题。也会对彼此在关系中的反应产生误解和别样的解读,另一个在于关系处理成怎样,可能较多地影响到自己核心社交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处理上需要慎重对待,如何处理后面会提及。

交流的场合

交流时,选择私密的场合进行,在聚会、聚餐等有第三方在场的公开场合下进行,谈及对方的隐私和情感困扰,可能会让对方产生抵触,有羞耻和不被尊重的感受。

交流的态度

交流态度上,就像「什么是共情」这个视频里所提及的,表示乐意倾听对方的需求,真诚的与他/她交流。当与对方内心产生连接的时候,交流的过程会变得容易,沟通的效果也会好些。

跟另一点临床心理工作的原则相符的是,「不要把对方当精神病人看待,而是作为一个深受困扰的人。」受到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困扰,自己过去没遇到过,未来的人生也可能会遇到。需要做到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不能一味的强行提供帮助。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强加给对方。

在对方情绪显得有些激动、起伏大的情况下,回避提建议,等对方冷静下来再视情况而定。陪伴和倾听,在很多时候比直接给建议来得更为重要。

谈及的内容

遇到过一些求助者,倾向于找精神医疗及心理咨询方面有成功获助经验的人们寻求帮助,而不是直接找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咨询师。这是因为对他们而言,他们更想跟与自己处境相仿的人交流,而不是一上来直接找可以对他们的利益构成威胁的权威人物。这样会让他们觉得迈出求助这一步,来的容易些。

要是自己或亲友寻求过心理专业帮助,确实对自身状况有改善,跟对方提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在削弱双方之间在心理求助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个情况不能虚构和作伪,被对方发觉不是真实情况之后会产生反作用。交流中要确保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不过可以选择性说的说真话。

跟关系不熟的亲友,像同学、同事和同行这样处于竞争关系的对象,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除非他们事先已知晓你或共同认识的亲友有接受心理咨询及精神医疗的状况,为了避免透露这些信息给自己或提及的亲友带来困扰和不必要的麻烦,最好避而不谈。

为了避免引起对方的不良感受,优先考虑建议去找相当于国外临床心理学家(Psychologist)资质的做懂临床心理、做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生,而不是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Psychiatrist)寻求帮助。一方面他们学过心理咨询的沟通技巧,交流起来会让求助对象感到舒服些,同时也是在削弱与精神病人这一身份产生联系,避免引发被建议者的抵触情绪,产生不安全感。

与对方是情侣或家庭成员的关系,发觉对方出了问题之后,尽量以处理之间的关系为目标,展开话题、提供建议和寻求帮助,避免把问题聚焦在对方身上。可以选择陪同对方去约见婚姻与家庭治疗的医师,处理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会相对好办点。

约见的医生/治疗师有精神医学背景,可以顺道做精神评估,来了解对方是否需要个人心理咨询和精神医疗方面的帮助。在这过程中,作为关系中相对强势的一方(eg.父母、兄长),姿态要放低,以与对方相对平等的姿态协同去解决问题,提供对方所需的支持和帮助,削弱自身在关系中的权威感和主导性,把权力部分外放给医师,与对方形成治疗同盟关系,这样会在处理问题时彼此相处的容易些。

作为晚辈,跟长辈提对方需要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医疗帮助,通常比较困难。中老年的思维方式趋向于固化,加上他们所处的时代相比现在对精神疾病及患者更加地歧视和排斥,也有可能由于关系不对等,提出建议后被他/她曲解为以下犯上,对长辈不敬。要是长辈确实在这方面出了情况,自己已是有工作的成年人,可以像「如何很有技巧地劝老人看病?」的回答中提到的那样处理。

(目前的版本有些欠缺条理。其他内容,等想到了再做修改和补充)




  

相关话题

  家里的环境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为什么我身边的 iPhone 用户在手机受到质疑时理性暂时丧失? 
  收到了假币该不该花出去? 
  怎么评价微博大V「科学家种太阳」的文章《我差点强奸了一个姑娘》引起争论? 
  如何看待新闻「初中生家里有 14 套房子,收房租不想上学」? 
  为什么很多人很反感星座(占星学),甚至很有优越感?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买房是储蓄,这是事实真相还是在鼓吹消费主义? 
  重庆公交乘客捡到 500 元上交司机后无人认领,大爷见状上前要「分红」,对此你怎么看?出于什么心理? 
  儿子希望自己是个女孩,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为了自尊,逗比和高冷如何取舍? 

前一个讨论
如何从专业角度解释「无限自卫权」?
下一个讨论
如何深入浅出地解释合同法中的「对价」?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