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银河,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婚姻制度的问题。
在奇葩大会上,我谈了关于婚姻制度终将消亡的一个话题。
这个话题在当时挺刷屏挺吓人的,现实中也有很多人,确实都面临着被逼婚、催婚的情况。
我们探讨婚姻制度本身出现的问题,于是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觉得“婚姻制度将来都要不存在了,还催我结婚、生孩子干什么呢?”。“婚姻制度即将消亡”这么说其实并不准确,应该是:婚姻制度开始式微,开始走向下坡路了。
婚姻制度式微的趋势,最早是在北欧国家开始的,越来越多的人不进入婚姻了,当然也有同居、独居的情况,只是很多人不结婚了。
几十年前,我们看到在美国、法国,独居人群比例占到人口的30%,但是在2016年不进入婚姻的独居人口超过半数,在很多西方国家独居人群数据,都呈现象化上升。
连日本独居人群也接近人口总数的40%,中国台湾独居人群比例与日本接近持平。亚洲是最家庭本位的社会,大家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现在居然也向独居方向发展。
这是不是在表示,婚姻制度出现了问题?
当然导致婚姻制度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离婚成本特别高,离婚过程也特别痛苦之类的,但其实还有个主要的原因——妇女解放。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一般情况是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必须得嫁给一个人她才会有生活来源,因为她不能独立的工作挣钱。
现在男女平等了,女大学生率已经都达到了50%,女的全都出来工作,拥有独立收入,结婚就不是她生存的必要条件了,所以独居可能性大大的增加了,这也是一直在发展的趋势。
我看到最极端的例子是在匈牙利,当时我去匈牙利学术交流,与当地社会研究所所长谈话,也一起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说匈牙利结婚率只占人口的12%,剩下的人分为3种情况:独居、同居、LAT(“Living Apart Together”分开居住的伴侣,类似中国周末夫妻),可见匈牙利的结婚率已经低到了极端。
我记得匈牙利社会研究院学者跟我聊天,他跟我讲有一次他在中国人民大学,问人大男学生们:“你们将来打算不打算结婚?”,人大的男孩子们回答“结呀!”。
后来匈牙利学者就问我,人大的男孩子这些人,跟他说的是实话吗?我笑着说:“中国男生要是说他将来想结婚,那可能是真的”。
我感觉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位匈牙利社会学家为什么会有疑问,就是说他如果问一个匈牙利男生“你打算结婚吗”,他要是说“打算结婚”,他就可能说了假话,因为匈牙利只有12%人会结婚。从中你可以看到婚姻制度出现了多么大的问题,人们慢慢的就不再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了。
我再想到婚姻制度式微,还有一个大家非常注意不到的原因是——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
在原始前现代社会,人的预期寿命是三四十年,他结了婚刚够把孩子养育自律(成人),这人就谢世了,他没有离婚或换伴这种需求。
可是在预期寿命达到七八十岁的时候,让六七十年始终只有这一个性伴。这件事情听上去也有点问题,有点不符合现代的人性,所以就会出现这种式微的情况。
当然就算全世界不结婚了,咱们中国一定会是那倒数第一或者倒数第二的,咱们的中国婚姻制度会延续的特别长,因为中国人是家庭本位的文化,跟别的个人本位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太看重传宗接代和家庭延续,所以即使婚姻制度要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话,中国也是可以持续时间最长的那个国家。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在80年代做家庭调查的时候就已经发现,随机抽样中独居的人只占2%左右。在2007年做另一个大城市家庭调查的时候,独居人口已经上升至12%,独居这一现象已呈现上升趋势了。
即使像中国这么家庭本位的社会,婚姻制度还是出现问题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结婚或选择独居了,亦或者很晚才结婚。而且有的人结婚生子然后离婚,后来也就不再结婚了。
当然婚姻制度开始出现,是因为人类婴幼儿在成年之前的这十几年时间中,他不能独立的生存,必须有父母来哺育,提供生活来源来抚养他。所以婚姻制度作为保障,这也是一个婚姻制度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只有这一个原因的话,对于那些根本不想生孩子的人,就没有理由结婚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结婚对于不想生孩子的来说成为一个约束,本来我可以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要是结了婚就不能移情别恋,只能盯着一个人,过一辈子。有好多人觉得,这种模式变得很不自然了,就是变成一个纯粹的约束。
未来婚姻制度的走向,到底是什么呢?
我的看法是:婚姻制度并不会完全消亡,未来情况会是比较多元的情况。人口中有一部分人是结婚,有的人是同居或独居,或者是开放式婚姻(两个人是婚姻关系,对于对方的性或者情不严格约束),甚至是多边恋的婚姻,同性婚姻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总的来说,我有一个看法:什么样的人适合结婚呢?
就是两个人发生一种“绝对排他”的爱情,两个人喜欢的不得了,他们俩人就想终身厮守,两个人全都不往外面世界看一眼。两个人感情好到,我一定就是你,你一定就是我,我永远不会改变,我就愿意跟你在一起,想和你一起生孩子养孩子。如果将来还依旧保留婚姻制度的话,最适合结婚的是这样一种人。
其他还未结婚的人,是认为自己承受不了未来七八十年跟一人生活,或者说根本没有找到自己愿意厮守终身的那个人,不断尝试建立亲密关系,又解体关系,又建立,又解体,这样的人就不适合结婚了,慢慢的他们会选择留在婚姻之外,大概这就是将来婚姻制度的走向吧。
对于婚姻制度有兴趣的人,我给你们推荐一个戛纳电影节获奖电影《龙虾》。
它假定两个极端的社会:一个必须结婚、一个必须单身。有一个城镇(必须结婚的社会)规定,单身人士必须被逮捕移送到一个酒店里,要求他们在45天之内找到匹配的伴侣,如果匹配失败会被转化为动物,比如龙虾,然后放到森林里去。这时一个居住在此酒店的绝望男士逃到森林里,却误入另一个必须单身的社会,在这儿他反而恋爱了,却又违反了孤独者的规则。
这个电影非常有意思,电影讲述和两种状态极端的形式,一定要结婚和一定要独居两种形态的冲突,推荐各位看一看。
(文章由李银河音频整理而成)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一句话——存在亮点,整体平庸。
原谅我实在没有大篇幅来具体评论这部电影手法的动力。就简单的说几句。
导演具备一个基本的讲故事的能力,但,仅此而已。
这个电影不会因为所谓的“二次元”和“振兴民乐”,就提升哪怕一点的水平,尽管宣发给这两个词汇炒成了热点,然而导演生硬的表达,并没有让两个玩意儿为电影增光添彩。
虽然这给吃瓜群众和各位答主们增添了无数谈资,但我想了想,把那个尴尬的二次元梗改成别的什么玩意儿,估计这个问题下各种莫名其妙的赞誉能少一堆。
而对于这部电影因为某些电影外的原因,强行自带加成,以及由此带来的我的小圈子里某些人疯狂的安利,我只能说,我是感到很尴尬的。
就类型片的多样性,就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状态,出现这样的电影,这是足以令人感到欣喜的。这至少说明了,中国电影在滑落天坑不停留的进程中,还有一些人,是意图做出一些哪怕不是那么有才华的尝试的。
毕竟,对如今的中国电影来说,即使不能成就伟大的宫崎骏,如果能够像宫崎吾朗那样,作出标准线以上的作品,也是值得赞扬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微小奢望罢了。
而从这点来说,这部电影出现的意义,远比这部电影本身的水平高得多。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尴尬和讽刺。
也因此,请让那些随口而来的,电影之外的赞誉冷却一下吧。
情怀和意义,什么都救不了。
也请某些挂着大v名头的答主,对得起这个v。虽然我知道,就电影话题下,这个v不值当已经很久了。还有最高票那位,动不动骂两句观众解解乏,拿着上海电影节吹什么斩获诸多大奖,这真是足够尴尬的回答。
这软文作的真心越看越尬。
电影,不是要么捧上天,要么踩进坑的玩意儿;不是要么一味贬低,要么一味吹捧的玩意儿。
以及,挂着这部电影扯出“十年来中国最好的青春电影”的评论,不是坏,就是蠢。
————————————————————————————————————————
最后说句题外话,那些拿着这部电影来评论国产电影观众审美低,甚至垃圾的,你们究竟是怎么靠这玩意儿秀出审美的优越感,秀出其他观众比你们垃圾的?——是靠二次元?靠民乐?还是就靠这么个作品?
电影作品中的刻意标签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人自己热衷于给自己划个圈子,扣个标签,还要以此来划定有关自己以外的人和事物。就这种行为来说,我只能用“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