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等(倾全国之力)灭亡中国后,再去开辟太平洋战场?是因为他们以为中国已是囊中之物吗?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g-gua-da-xia-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地大物博,但有两种资源,是日本急缺,而中国并没有。那就是石油和橡胶。

橡胶还好说,中国有些,但石油就让日本人奇怪了,中国木材煤铁有色金属什么都不缺,石油的没有,哪里都没有。日本派出的勘察队在哪都探过,就是没发现。

实际上中国是有石油的,西北有,然而在东部第一座大型油田,是在建国后方才发现的。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49年建国后,东部的大油田才一一发掘。

这让日本军部非常的着急,日本常年的石油储备只能保持4个月的状态,石油只能从马六甲海峡运输,或是东南亚进口。而当时东南亚全部控制在欧美手中。

当时日本在中国已经占领了大片国土,战争的消耗极大,其他资源均可从中国掠夺。但石油控制在欧美手中,让日本人感到如坐针毡。万一欧美断货,以日本的存量,4个月后,飞机大炮军舰都得熄火。当时日本军部有个形容,就像一根绳套拴在大日本帝国的脖子上,随时可能被拉紧。

占领东南亚,势在必行。

东南亚的情况与中国不同,哪里均是欧美殖民地。英法不足为虑,关键是那里有美国的殖民地。也就是说,进攻东南亚,就是跟美国军队开战,一旦开战,美国就极有可能放弃中立。

既然早晚要打,不如先动手。

但怎么动手日本陆军和海军起了分歧。日本陆军海军不和是日本军部传统。海军认为是自己全歼大清水师,击败俄国舰队,日本的荣耀是海军,因此应该海军先动手,陆军配合。陆军不这么想,1928年之后,日本的罪恶成果,全是由日本陆军完成的,海军已沦为运兵配合的配角。进攻东南亚,还得是陆军为主,海军给我打杂运兵。

日本陆军的方案是:由他们先动手,南下占领东南亚,海军配合进攻东南亚的欧美海军。

日本海军的方案是:由他们先动手,进攻海军与海港,陆军配合支援。

海军陆军吵得不行,最后日本天皇选择支持海军方案。理由是陆军称三个月能占领东南亚,天皇说当初陆军也说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光上海就打了三个月。天皇比狂热的日本陆军清醒点。

定了海军为主的方针,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就拿出了进攻方案。这下海军陆军竟然放弃了争议,团结起来,一起强烈反对山本五十六的方案。

因为山本五十六没有拿出如何进攻东南亚的方案,而是要主动进攻夏威夷珍珠港?!

日本军部认为山本五十六疯了,太平洋比亚欧大陆还大,珍珠港在太平洋中间还要偏东。光开过去就得3、4个月,没有补给,没有支援,还是日本海军几乎全军前往。疯了吧?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老将们甚至上书天皇,要求罢免了山本疯子。

这个时候又是日本天皇定了方案,支持了山本五十六。(日本很多军国大事,包括侵华,都是昭和天皇最终制定的,不把他定为战犯,虽是美国为了战后日本好管理,有美国人的无奈与私心,但真的让人很不爽,没吊死这个老鬼子,便宜他了)

后面的事就是太平洋开战了。山本五十六外号“战争赌徒”,一生赌了两次大的。这是他第一次豪赌,赚了满盆钵满。他本意是若偷袭成功,则美国人需要起码6个月时间重新归置太平洋舰队,如此,6个月陆军的那些家伙就能占领东南亚。到时候,美国想战不一定会胜,说不定美国会放弃东南亚利益,继续中立。

珍珠港事件第二天,陆军全线进攻东南亚。英美澳几十万驻扎军队不堪一击。

美国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反攻,而且丘吉尔认为绝对不会失陷的英国殖民地新加坡一天就没了,曾经荣耀的英国海军,在东南亚不堪一击,曾经跟德国俾斯麦号比划过的威尔士亲王号也被日本人击沉。

后面就是太平洋战争了。

综上,日本人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紧缺,尤其是石油。为了能得到石油,决定进攻东南亚,日本军部决定先发制人,直接进攻了美军太平洋舰队,为日军占领东南亚提供时间。

但狂热的日本军人还是失算了,一是没想到美国那个半残疾的总统竟然早就想打日本了,动员全国,美国大兵喊着“FUCK JAPAN”就来了。二是没想到,英国虽已经日落,但英联邦的澳大利亚竟然也挺好战的,动员全国,高喊“FUCK JAPAN”也北上参战了。三是没想到中国战场虽沦陷大片国土,但政府军和非政府军依然喊着“X你X的小日本”在持续战斗,大量军队陷在中国抽调不出来。

失败早晚的事。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为什么会产生日本没有倾尽全国之力的错觉?

实际情况就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不仅已经倾尽全国之力,甚至已经透支国力。日本国力在1938年前后到达巅峰,然后开始下滑,到了194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是外汇储备耗尽,粮食歉收,开会动不动就要讨论大米问题,再不开辟太平洋战场到南洋去抢东西,别说维持中国统治了,就是日本本土会不会出事那都两说——就这状态,还咋灭亡中国啊?

中日战争旷日持久,中国又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战乱爆发之后原本脆弱的自然经济雪上加霜,国民政府节节退缩死不投降,八路军在敌后野火燎原遍地开花,华北粮食产量在日军侵华之后就没怎么正常过,最后到了1940年日本人为了维持华北地区的统治甚至要进口粮食,运到华北给中国人填饱肚子——我特么到底是来干啥的??

1940年初,北京、天津出现了市民包围粮店的现象,人们担心还会发生暴动……后来当地军政当局也逐渐深切地感到,必须保证占领区民众的最低生活水平,因此动用宝贵的外汇进口澳大利亚小麦,以示努力稳定当地生活的决心。但好景不长,同年秋,因外汇短缺已无力再向华北进口粮食[1]

然后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说不行了,你这侵华战争不仁不义,来老铁为了世界和平我这有几个条件,你跟我签了,不然我就不跟你继续做生意了。

特么的我这战争不仁不义,那你早十年干嘛去了?

钱挣够了,然后跟我讲道德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号称“穷逼帝国主义”,但问题在于日本的症结并不是穷,而是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正常。正常国家的一二产业是相互补充的:我第一产业提供原料,第二产业加工原料,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慢慢爬工业科技树,最后再进行反哺。可问题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拿到了大清朝的巨额赔款,又获得了朝鲜、满洲与台湾这三个殖民地,这让日本得以在不对社会基础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情况下上马军事工业。最后日本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状态:

1.日本的基本盘是寄生地主制,生产关系极度落后,普通农民负担着极为沉重的地租,阶级矛盾十分严重。

2.由于第一点的存在,所以日本国内存在着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使得日本的轻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非常发达。

3.甲午战争后获得的大量赔款使得日本得以建立起与其国力不匹配的发达军工业,但却缺乏相应的制造业基础,大量工业母机必须依赖进口。

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第 1 部门装备第 2 部门不同,在一战前的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中,第 1 部门不仅无法为第 2 部门提供必要的装备,就连其自身的装备也要依赖于海外进口。[2]

所以你说日本军工业强不强?挺强的。但是这种“强”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强”,是有依赖性的强,废钢铁要进口,工业母机要进口,橡胶要进口,石油那更不用说了,必须进口。而谁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

美国:正是在下!

1937年美国对日出口总值为2.89亿美元,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这四项战略物资就达1,42亿美元,约占二分之一。以石油一项而论,日本所需石油来自美国的份额,1937年占80%,1939年占85%。[3]
据统计,1937-1938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军需品占其军需品总进口额的55%。1937年,美对日废钢铁的出口量是1931年的40倍之多。[4]
(1937、1938年日本)从美国输入铁合金为77.53%和82.71%,铜的比例高达95.18%和90.89%,煤油及其产品为6.271%和65.57%,汽车及零件为9.241%和64%,飞机及零件为70.19%和7.692%,金属工作母机为69.53%和67.09%。[5]

当时做国际贸易要的是真金白银。你日本在占领区发行军票,行!在国内超发货币,没问题!可你想买我美国人的石油和机器,对不起,拿黄金来!你想到我南亚买粮食,对不起,拿硬通货来!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硬通货去哪搞?

抢中国人的?没毛病!可特娘的中国……当时是个农业国,比日本还穷啊!

搞进出口贸易?

这个靠谱,二战前日本最大的外汇来源是咱们上边提到的纺织品贸易,再加上一点生丝。日本人自己说得好:

(生丝是)凭借日本的土地与日本人民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作为纯粹日本产品出口世界市场的几乎唯一的商品[6]

可是纺织业是个劳动密集产业,侵华战争扩大之后日本的人力资源迅速见底,大量生产能力转向军工业,军工产业大发展的后果就是进口物资要向军用物资倾斜,1937年9月,日本政府实施“等级临时措施法”,限制棉花羊毛等产品进口——人手又不足,产能又不够,原料也没有了,你咋办?

所以日本的国力是在1938年左右达到的顶峰,到了1940年,日本的经济已经开始在崩溃的边缘上晃悠了,国家总动员法的条款几乎已经全都实施了,结果40年日本西部和朝鲜还遭遇了旱灾,粮食收成不好,好多人连吃大米都成了问题。关键是此时日本的外汇储备也接近枯竭,再这么拖下去用不了多久你想买都买不成了!

而美国方面在1939年7月26号正式通知日本,说咱们那个美日商约即将在六个月后废止——半年时间,你自己想想清楚,到底还要不要铁和石油了。要的话,按照我的意思办:开放长江下游、尊重我们在华权利,出让你的在华利益;不要的话,那对不起,你这个侵华战争太邪恶了,我不支持。

双方谈判条件死活无法达成一致——这是理所当然的,老子侵华战争打了这么多年,现在打得自己五痨七伤,你来摘桃子?我能答应么?就算我上层答应了,下层人民能答应??

所以一方面是美日关系不断恶化,另一方面则是双方的贸易额诡异地不断飙升——日本试图在美国彻底封锁自己之前,囤积必要的资源。而到了1941年,日本高层也终于达成了一致:外汇没了,资源没了,放眼全世界就只有东南亚最适合咱们下手:那有粮食,有石油,有橡胶,搞到手之后咱们就能再续一波命;不然就答应美国的条件,咱们这些年都算白玩。

怎么选?这还要犹豫么?

于是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最终制定了《适应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纲要》,表示就算是跟米英鬼畜开战,咱们也得南进!7月24日,日本出兵印度支那南部。作为报复,美国则在7月26号冻结了日本在美的全部资产;英国人几乎是同时切断了日本在婆罗洲的石油供给;27号荷兰人跟进,冻结日本资产。这下子事情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日本人的精神一下子紧张了起来(……为什么才紧张!?),军方此前一直认为我把印度支那南部这么一占,你们这些米英鬼畜还不得乖乖坐下来跟我和谈么?咱们这和平近在眼前啊!

……以此确保东亚的战略要地。由此或可使英美荷死心不再压迫日本,并给重庆政府以打击,以找到解决日中战争的突破口,进而或许有助于打开日荷谈判。所以只有尽快抓住时机实行“战略上先发制人之措施”,才能避免同英美作战,此即不战而胜之上策[7]

这年8月份,罗斯福直接向日本人发出了警告,并提开出了和平的价码:日本停止南进,从中国撤军并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各国在中国机会均等以及日本改变三国同盟等等,这个条件被日本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罗斯福在会谈 刚结束的 8 月 14 日发出战争警告:日本如继续南进,势必导致战争等…… 日本已完全处于美、英、中、荷的包围之中,今后战略物 资无法从国外获得。大米和盐通过1941年2月对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的调停,有希望获得我需要量的 10%,即使掺用杂粮,维持作战能力的大米等物资不但没有增加,其宝贵的有限储备反而日复一日地减少。[8]

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帝国国策施行要点》,指出10月上旬外交依然没有进展,则准备开战。11月20日,日本向美国提出最后一个谈判方案,日本人表示这绝对是自己最后的底线了

1.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都保证,除了目前己驻有日军的法属印度支那以外,不向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地方进行任何武装进军。
2.一俟日本和中国之间恢复和平,或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公正的和平,日本政府保证撤走目前驻扎在法属印度支那的军队。同时,日本政府宣布在本协议(以后将包含在最后协议中)订立时,准备把现驻法属印支南部的军队移驻该地区北部.
3.日美两国政府将进行合作,以保证两国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取得所需要的货物和商品。
4.日本政府和美国相互保证把通商关系恢复到日方资金被冻结前的状态.美国政府将按日本所需的数量供应石油。
5.美国政府保证不采取任何措施和行动,不利于日本和中国之间为谋求全面和平所作的努力。[9]

美国人对此表示难以置信,并回复了一份由国务卿起草的备忘录,基本上重申了自己在8月份提出的要求。美国人所不知道的,是在自己做出这个回复以前,一支规模空前的舰队已经在单冠湾集结完毕了,那上面的飞行员此前曾反复地练习过如何低空投放鱼雷和炸弹。罗斯福此时还在犹豫要不要向日本示好,以挽回两国之间的关系,11月22日美国国务院远东司甚至接到命令,起草一份新的草案,有限度地恢复对日本的石油、食品及药物供应。然而由于中国及英国的强烈反对,这份草案最终也没能实施。

1941年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做出了决定:与美国开战。

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8日,美国向日本宣战。

9日,中华民国向日本宣战。

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公告

参考

  1. ^ 中村隆英:《日本经济史(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 ^ 许宁宁. “三环节”贸易与日本侵略战争的演进(1929-1945年)[D].湘潭大学,2013.
  3. ^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 ^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 ^ 沈庆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 ^ 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大同书院,1936 年
  7. ^ 信天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
  8. ^ 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84
  9.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1931–1941, Volume II

user avatar   chen-xiao-m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在抗战早期,日本政府一点也不想灭亡中国,更没有把征服中国当作一个战略目标。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只是日本的一种勒索手段。虽然军部和民众有所谓“惩膺暴支” 的论调,但按其文官们的想法,日本只需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控制住中国,并保持蒙满“独立”的现状即可(日本人对伪满的价值倒是有高度共识,而事实上蒋介石也是认可这些条件的)。即使到了卢沟桥事变和后来的淞沪会战,近卫内阁也一直在鼓吹“ 不扩大方针 ”,并通过亲信和蒋介石、宋子文等人频繁地保持联络;而在日本陆军参谋部,也一直存在把战事限制在黄河以北的主张。不过随着战事的升级,近卫内阁的权力被军部的强硬派逐渐架空,最后竟被迫辞职——顺便提一下,这也是汪精卫艳电投日的主要背景。

一方面,随着几场会战势如破竹的胜利,尤其是对南京的占领,助长了日本陆军的骄纵之气,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战争潜力;另一方面,蒋介石即便在战场上输得再惨,也死咬着坚决抵抗,并且越来越强硬,彻底断绝了日本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控制中国的余地,使得这场战争不受控制,最终无限扩大了。


user avatar   shuai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直接原因: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资源封锁。

2、日军体制原因,日本226军事政变后,日本军部直接劫持政府。军政系统的内部争斗,不同派系出于自身考虑无节制的扩大了战争。例如九一八、华北事变等其实都是日本军部传统“下克上”的例证。日本其实并不缺乏战略家,例如石原莞尔,曾组织修订《国防国策修订大纲》,但由于派系斗争等原因,类似的大战略在军事狂热的日本军人中不吃香。

看一下《国防国策修订大纲》内容,真的是天佑中华,它并没有实现:

那个《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首先对苏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而代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武力的后备上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媒,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那时还不知道后来会有个大庆油田,要是知道,没准石原会把南进都推迟)。那玩艺全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千万不能和美国人翻脸。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

  也就是这样一回事: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兰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这段来着冰冷雨天作品《有一类战犯叫参谋》。

还有一本忘了书名的书,貌似叫1931没有国籍,没查到,大概讲的是1931之后,日本奴化教育毒害了一代新生的中国人,这些人最后没法搞清自己的国籍。内战后蒋校长跑台湾后,还是花费了好大力气推行过汉字。二战也有一批台湾人组成的日本军出现战场过,这些年轻人并不是被胁迫,而是真的把自己当日本人自愿参军的,例如李登辉的大哥。

所以,如果日本人止步东北巩固满洲,蚕食中国,中国今日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苏联无力东顾,英美又要安抚远东,这两者都为日本慢慢蚕食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中国没有按照日军所设想的投降。中日国力客观情况决定,一是中国打不过日本,二是日本没实力吞掉中国。战争为政治服务。日本人开启战争的第一天就等着中国人投降,因此叫嚣三月灭亡中国。最初的计划就是速度攻击中国首都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日本资源、国力注定无法维持一场长期战争。所以校长在二战中最大的功劳就是没有投降。如果真像清朝那样宁与外人的话,情况就不会是今日这个情况。当然也不排除当时日军部250的思维会不会因此信心膨胀去干更大的事情。

4、外交原因,日本同轴心国结盟,德国也希望日本在东方有更大的动作,牵制盟军、苏军。同时日本军不给力的北上计划被苏联人诺门坎扇醒后,只能南下扩张,欺负欺负落后的小殖民地,掠夺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原莞尔百度百科介绍baike.baidu.com/view/39


user avatar   wander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了解有限随便说说。

其实日本从三十年代起面临了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政治动荡。

政府与军队的种种争端下,先后有三名首相遭到刺杀。

所以在三十年代日本的对话政策是相当不稳定和充满内部冲突的。

包括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均是前线派遣军主导,日本政府被动接受。

甲午以来日本对中国的觊觎已经时过境迁,

这样的背景下,很难说日本对华发动的战争是周密计划的通观全局的选择。

此外国共首脑,军界相当多的人明确又充分认识到在纵身、广度上我国所持有的优势,

持久战拖垮日本是这场战争的最佳答案。

所以日本中后期确实是被中国拖住了,日本战术战役上的胜利并没有扳回战略上的劣势。

而美国最日本在资源上的牵制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对华的侵略恰恰是美国遏制日本才导致其铤而走险的。

那么说回来,日本在逐渐失去对华对美的胜算后选择了武士一样的拼死一搏,随后幻灭。

这是我所了解的前因后果。


user avatar   baoz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倾其国力灭亡中国并非日本的核心战略目标

日军最终在北上与南下间作出选择也是在苏日条约签订以后

攻击中国是攫取资源与扩展领土的表象, 攫取资源与扩展领土才是核心,所以日本在进攻中国的同时也在进攻东南亚国家

挑起太平洋战争 的目的 同样是 攫取资源与扩展领土

2.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派系

日军也是分派系的,海军与陆军

即使是侵华日军也分东北,华北派遣军,华中派遣军等,彼此制约

在陆军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视甚高的海军早就按捺不住了

投入太平洋战争中的主要日本军队本来就不是拿来进攻中国的

分散兵力存在,但并不是楼主想表达的那种打到中国后再兵分两路的概念,航空母舰这些东西开不到陆地上来,在陆地上的军队也不会开航空母舰

3.

太平洋战争开始于1941年底,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已经两年,日本肯定不会认为占领中国全境如同探囊取物,并且早已开始对中国的政治分化与政治谈判

4.

美国坚持孤立政策,但太平洋海战爆发前不断加大对亚洲被侵略国家的援助,日美矛盾不断升级,双方的谈判无法达成共识,日本挑起战争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可能会。

在日本,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看动漫也是小孩子的事,只不过沉迷动漫的人比较多动漫产业庞大,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听到支持动漫产业的声音。证据就是很多日本动画里反映出有隐宅的普遍现象。(害怕被人认为幼稚/恶心而隐藏自己的宅属性)

在美国,我不太清楚,但是日本动画一类貌似都非常小众,不成气候。




  

相关话题

  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真的有看上去那么无能么? 
  古埃及文明为什么能延续数千年? 
  美利坚算不算是在阿富汗败得最憋屈的帝国? 
  《言叶之庭》中的两句短歌是古日语吗?从语法上怎么分析? 
  中国军人和美国军人持手枪的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应当从甲午战争中吸取什么教训? 
  中国上千年对外交流史中有哪些值得一提的事件(见描述)? 
  曾有哪些错误的对科技的预测?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东亚”只有中蒙朝韩日五国,且中国与其他四国智商和国力差距极大,为何有很多国人以东亚人自称?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堂吉诃德如此执着于骑士精神?
下一个讨论
李莫愁能打赢梅超风吗?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