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父母有哪些令人难以接受且常见的逻辑或思维模式? 第1页

     

user avatar   gnap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活能变好,全靠党领导;

中国敌不少,美帝挖墙脚;

医生不治病,偏方全搞定;

毕业就拜堂,砸锅也买房;

生娃像种菜,爹进城给带;

世人心眼坏,只有亲戚爱;

升学排第一,兴趣是垃圾;

饭是大锅甜,快考公务员;

养老金炒股,一跌就跳舞;

挣钱为储蓄,不管利率低;

中央是贤帝,基层不争气;

...

还可以很长,想到随时再补充(感谢FileStorm提供建议)。原创欢迎转载,请附知乎链接。


user avatar   cao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父母总有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逻辑:

吃穿跟差的比,学习跟好的比;

自己跟差的比,让孩子跟好的比;

自己背后说亲戚坏话,让孩子在亲戚面前有礼貌别给自己丢人;

自己没做过第一,逼着孩子拿第一;

自己这辈子没有多大成就,让孩子给自己争口气;

自己对孩子的侮辱从不记得,孩子做过的错事记忆犹新……

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

“我经常打你、骂你笨、逼你学琴、烧你的课外书、当众嘲讽你给你一巴掌,我做这些还是为了你好!”

父母总是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替我们安排人生。

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

“我经常打你、骂你笨、逼你学琴、烧你的课外书、当众嘲讽你给你一巴掌,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如同《巨婴国》中讲到,父母将“我必须全能或完美”的婴儿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你必须全能或完美”。而实现这一切的方式却是打骂等原始手段。

现在都要进入太空时代了,然而还有不少父母的育儿观念还停留在石器时代。

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他们那些神逻辑,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遇事喜欢推卸责任,从不反省自己

很多不成器的父母都陷入了这样的逻辑怪圈:

孩子成绩差,就怪学校不够好、师资力量不够强,于是便转学换个学校,上辅导班换个老师;

孩子学会社会恶习,就怪这个社会不够善意、带坏孩子,于是换个国家换个环境;

孩子变成网瘾少年,就怪网络游戏,但就算没有游戏,也还是会有新的东西来代替。

这些不成器的父母都有一种神逻辑,觉得不幸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些不成器的父母都有一种谜之自信,我很负责任,我的孩子很听话。

但是他们一遇到事情,就喜欢推卸责任,从不反省自己。

克鲁普斯卡娅有一句说得好:“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我不管你过得好不好,但我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没被父母催过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神逻辑:“不结婚老了以后就会老无所依。”

每年都关于催婚的新闻都层出不穷,此前有一则新闻称,河北一名女子被母亲逼婚,无奈之下报了警,在民警的劝说下,母亲才作罢。

更有小伙子为避免被春节相亲,租女友回家过年,只为陪爸妈吃顿舒心的饭。

《中国逼婚现状报告指出》指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于是,父母开始担心你从小孤苦伶仃,长大无依无靠,老年孤家寡人,死后孤魂野鬼。

你努力寻求精神上的独立,但这些在父母眼里都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你毕业之前绝对不准早恋,但你最好一毕业就给他们生个二胎。

他们用“为你好”的神逻辑,将你视为和别人家孩子攀比的工具。

我有一个学姐大学毕业后打算出国继续深造,父母哭天喊地,上纲上线地不准她继续读书,因为害怕我学姐毕业了嫁不出去。

“我不管你过得好不好,但我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论话题是: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一键定制之后,孩子就可以拥有高学历、高颜值、高智商,爱情事业双丰收,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

但,什么是完美?

黄执中在节目中说:“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是自己做自己的主角。我可以不够美丽、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但这就是我啊,是每一个经过自主选择后的我。

刘若英也在书中写到,每一个人都有他选择生活的方式,只要你觉得这样自在,就完美了。

“你都是我生的,你的手机我还不能看?”

有一个黑色幽默段子:“女人是男人身体里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肋骨讲隐私?”,当时听完虎躯一震,觉得这样的强盗逻辑竟似曾相识:

“你都是我肚子里掉下来的肉,你手机我还不能看了?”

知乎上一个网友评论这种现象说:“他们讲得过你的时候和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和你‘讲伦理’。”

此前有这样一则新闻让不少人震惊:

父母不放心暑假孩子独自在家,就装个摄像头好随时监控孩子是否安全、是否在做作业、是否一直在打游戏。

一位来自上海的陆女士称“孩子马上要升初三了,买个摄像头可以看到书房的全部,主要是为了吓吓孩子,让他明白家长在他头顶上盯着一举一动。”

之前有一个直播平台把全国各地很多学生的课堂和宿舍都搬上了直播间,他们用“见证孩子的点滴”的口号,把孩子的隐私公之于众。

采访后一位老师才知道,原来这些摄像头是学校家长要求装的,并称直播的方式“非常实用,非常好!”、“正好看看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学习”。

这些父母控制欲极强,对孩子生活任何琐事都要发表意见,巴不得孩子这辈子都生活在他们的监视下。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让孩子生活在没有隐私的世界,就像成长在没有自由的集中营里。


“我把最好的都给你,砸锅卖铁也在为你铺好路。”

生活中,很多父母最喜欢说的就是“我砸锅卖铁供你上学……..”他们这句话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感觉要是读不好书就对不起所有人。

他们喜欢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绑架在孩子身上,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必须去实现。

反正我都最好的给你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这种道德绑架,时常压得子女喘不过气来。

很多孩子因为努力后成绩还是不好而愧疚自杀,很多孩子因为努力追不上父母的欲望,最后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父母盲目砸的这些钱,以为是在给孩子铺前行的路,但其实是埋在成长路上的坑。

这些坑里面,装着儿女对于自由的渴望,装着他们或多或少对被设置人生的不满,装着生活随时会被推翻的风险。

甘肃临夏昔日高考状元成毒枭,弃医从商贩毒经商,入狱10年后出狱重操旧业;高考状元因相貌自卑杀人;北大学生弑母案触目惊心……

这些新闻里的人大多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困,父母一辈子都在攒钱供他们上学;有的智商超群,却没有用在正途上。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很多父母都认为这是一个拼钱、拼权力、拼资源的世界,于是不断地将自己所拥有最好的东西全部给孩子,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应该是制造一个父母想象中的完美人,而是要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塑造过程。

没有自我的人生,只是傀儡,再多的金钱也会被挥霍,再大的权力也终会被滥用,再丰富的资源也无济于事。

电影《垫底辣妹》之所以令人热泪盈眶,不仅是因为“梦想成真”的故事,更因为女主工藤在学习上自暴自弃被教师请家长时,妈妈所说的这一番话:“我想让孩子们能做让他们喜欢的事情,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就算与全世界为敌,我一定会在她的身旁。”


你不用成为我的骄傲,只要你快乐就好。

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

金庸的父母没有逼着金庸去学数理化,而是任其选择爱好成长。

《封神演义》《儿女英雄传》《水浒传》等,在金庸很小的时候就通通看完。不光是武侠与历史,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生活周报》等,都是小金庸的读物。

梁启超九子皆才俊,建筑学家、考古学家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等,全部都是人中龙凤。

他常在饭后给孩子们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从维新运动后被迫逃到日本,到辛亥革命后回到天津,只要他在家,全家每晚六点半都要围着圆桌,听他讲自己正在写作的题目,听他讲历史、传记、哲学、古典文学等。

他告诉子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生的价值在于努力过程,结果并非唯一重要的。

在春风化雨中,培养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这才是赢得永胜的法宝。

当儿女的茫茫人生路上,最好的办法不是带他走出迷宫,而是将指南针放到他手上,让他学会辨别方向,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学会自己的路终究要自己走。

一直以来,黄磊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在《极限挑战》中他是聪慧的“神算子”,在《爸爸去哪儿2》中,他是温柔宽厚的多多爸。

而10岁的女儿多多聪颖好学,英文水平达到了很多成年人无法达到的水平,不仅能照顾自己,也能心里装着他人。

如此优秀独立的女儿究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在《向往的生活》里,黄磊再次谈到了自己的“育女经”: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要教会她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我不喜欢摆爸爸的架势,在我看来,亲身示范,让她身临其境地体会更好,而不是说教。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担不做的结果,为自己负责。”

“我特别反对有一句话叫赢在起跑线上,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你见过马拉松抢跑的吗?人生是个马拉松,它绝对不是个短跑,要让孩子有个好的人生态度,慢慢对自己的人生有理解。”

黄磊说,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爱。


这份爱里,不仅仅应有足够的爱和保护,更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面对未知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论家庭教育》一书中强调,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有六个方面:

一是家庭;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

其中,家庭教育是第一篇章,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无法替代,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人和世界的。因此,千万不要被以上几种逻辑所羁绊,因为你的这些逻辑也许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在面对父母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神逻辑时,我们都曾愤怒过,也曾无能为力过。

很多人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变得异常叛逆,也有很多人因为被父母操控而变得软弱异常。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很难逃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做的只有不断改变,不断学习,尽自己所能给子女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用“不努力”解释孩子成绩问题,丝毫不管孩子是否是注意力障碍、阅读障碍、被校园凌霸或者其他问题。

2,用“太娇贵”解释孩子的一些行为,丝毫不管,可能孩子是对食物气味过于敏感,或者对有些事务的不同理解所产生的生理厌恶;

3,用“想太多”敷衍和忽视孩子的心理波动,丝毫不管,青春期心理波动,孩子自我认知与理想化教育的冲突,甚至连抑郁症焦虑症也可以被家长忽视和抱怨。

4,用“你懂啥”跟孩子讲理,用自己的贫瘠的经验主义,去生搬硬套孩子的人生,甚至还想刻舟求剑的控制孩子的人生。

5,用“得知足”毁灭孩子的梦想,淡化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猪队友的事实。

6,用“要感恩”从道德上绑架孩子的情绪和自由行动权,在情感上要挟孩子按照自己意愿行事;

7,用“为你好”强行自我感动,以及毫无逻辑的情绪输出,掩盖对孩子造成的各种伤害;

8,用“别丢人”给孩子造成竞争敏感性格,暗示学习不好或者没钱的人是废物,为孩子终身施加扭曲的竞争成败观,孩子终身害怕失败,终身恐惧。

9,用“我不容易”给自己找理由,假装遇到大量人间悲剧,掩盖自己是失败者和猪队友的事实,赋予自己虚假的奋斗者人格,用以自我感动和要挟孩子“要感恩。”

其实还有很多。

不合格家长成批制造心理缺陷的孩子,这些孩子又继续成为不合格家长。

死循环。


user avatar   yang-jing-42-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以前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说我吃饭太慢,应该把我送到军队去磨练一下,军人吃饭都是狼吞虎咽的,我要是去了肯定抢不过,要饿死。。。

我说:“我们的军人吃饭狼吞虎咽,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安心的细嚼慢咽”。

这个话题就结束了。


user avatar   minghua04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得过你的时候和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和你“讲伦理”。


user avatar   dai-hanjun-19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欲有健康之国家,先有健康之社会;

欲有健康之社会,必有健康之家庭;

欲有健康之家庭,必有健康之父母。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固可振奋一二士子之心——然则,仅此而已。

少年进步而成年退步者,何其多也,何哉?

又闻“覆巢之下无完卵”,诚如是也。


年长者“覆巢”,而竟使年幼者“力挽狂澜”,厚颜至此,断无齿乎?

倘使如此,孰长?孰幼?

为长不尊,竟至“长幼失序,国是日非”,孰之过焉?





当今社会的一切问题,寻本溯源,都是“家庭问题”——“童年经历”会对一个人留下“一辈子抹不去”的印记,进而通过这个人对社会产生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的崩溃’往往起源于‘家庭的崩溃’”:

主观上,我们可以有100条理由无视“童年经历的影响”,但客观上它却是真实存在的,而真正有“坚韧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强大的自我净化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上一代人造的孽,只能下一代人还;下一代人还不过来,就轮到社会还了。





很多父母很可悲,看着好像子女这么大了,其实细究起来,没做过几件父母该做的事、没尽过父母该尽的责任,一辈子都在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更不要提有些“养孩子”的动机就是“让自己更有面子”,纯粹把子女当物件来对待。


对于很多父母,你们试着扪心自问如下几个问题:

1、孩子对你意味着什么?

2、孩子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3、孩子最讨厌哪种行为?

4、此时此刻,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5、你最近有没有说服过子女,或者被子女说服?

如果所有回答都是消极向的,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不称职的父母”、“不负责任的父母”——你更适合把“养孩子”的钱投在“年化收益率50%且保本的理财产品”上。


-----------------------------------------------------------------------------------

以下几条,看起来是讲父母的,其实也是在讲人性:


零、孩子对父母意味着什么?

如下三种截然不同的认知,直接决定了父母今后将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1、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赐予的——父母是神,那么孩子必然就是神的奴仆,只能任凭神的摆布;

2、孩子就是“快乐”过后的“副产品”——既然是“副产品”,那就不管不问,眼不见为净;

3、神啊,赐我一棵摇钱树吧;

4、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幸福的见证者、智慧的传承者——我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亲眼看到“父母辈是如何获取幸福的”,在此过程中,使孩子领悟“幸福”;同时,希望孩子继承父母辈的智慧,将“家庭传统中的精华部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一、以“朴素的传统股民心态”来对待子女:


希望一买就涨,还得是“连续十几个涨停”,同时持股阶段还要“月月分红”——自己不是罗斯柴尔德,偏偏希望子女最好马上变成罗斯柴尔德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没错,但也要分清“幻想”和“现实”。

千百年来,很多东西都在改变,但有一条几乎是“雷打不动”的:血统决定身价——如果你不承认这点,那么,希望你可以回过头去好好看看“自己最大宗的财产是从哪里得来的”。

(并不是所有“裙带关系”都是有害的,只有“失控的裙带关系”才是社会的大害,而“可控的裙带关系”恰恰是任何社会得以稳定存在的根基——这种“根基”为什么不是“唯才是举”、“唯贤是举”?原因很简单:“才”的标准在哪里,“贤”的标准又在哪里?所谓的“科举”也只不过是“才”的极其微小的一个方面。)


“名猫”、“名犬”的“名”,很遗憾,只和它们的“出身”有关;

普通的河蟹再“十项全能”,也不可能与“阳澄湖大闸蟹”相提并论;

普通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比得过大宛马(除非后者处于“病弱”、“衰老”的状态);

普通土壤中的作物再怎么“顽强向上”,也及不上黑土壤中作物的分毫——多数情况下,只能是“龙生龙,凤生凤”:“资源”是有限的,子女能做到的程度,并不会比父母超出太多。


况且,新兴地主和资本家,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让你去抢夺他们的资源?仅仅因为你“勤劳勇敢”、“聪明睿智”、“开拓进取”?

放眼世界,这么多国家几乎已经把地球上的可用之地都占完了——如果突然之间,要诞生一个新兴国家,这个国家很努力、很正义、很光明,你告诉我应该从哪个国家拿地?哪个国家会随随便便让你拿地?

“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槛。


父母没有土地,后代恐怕连自耕农都当不成——可别小瞧农民,农民的“门槛”可比“老板”高多了。

而对于没有土地的人,要想从“农奴”升级到“地主”,估计也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

(至于那些“卖房、卖地供子女上大学,以求腾达”的,我只能说:其情可悯,却着实做出了一个最最错误的决定.......)



所以,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真正“白手起家”的英雄人物,实际上是屈指可数的——多数所谓的“名人”、“伟人”,一辈子只干了两件事:

1、继承;

2、守成。

就拿中国古代的帝王来说,真正从“赤贫”干到“家天下”的,五千年以来,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多数不是士族,就是宗族,再不济也是豪强。


我们看历史书,上面经常说“某某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某某人在家乡变卖田产,起兵对抗腐朽的朝廷......”,说得真轻松,可是这里有几个问题:


首先,没钱谁跟你干?


其次,钱从哪里来?原来是“田产”,不是“月俸”——月俸只是“刚好弥补你的日常花销,确保你活着继续给资本家打工”:

至于“月俸多少”,资本家必然是精确计算好了给你的,以确保“就算你理财能力再强,也绝对无法完成‘资本积累’”;不然,岂不是在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那些言必称“六、七、八位年薪”的,至少是没有经济常识的;


第三、“田产”哪里来?只能靠继承——这也是“集权统治”的根基,如果你努个力、发挥一把聪明才智,就能得到土地(或者资本),“集权统治”就瓦解了。




再拿科学家、艺术家来说,很多人只看到了“被媒体疯狂炒作的‘最后一棒’”,却不知道“在那以前,已经倒下了成百上千的先行者”——如果说“‘最后一棒’是在‘贪天之功’”,这也不算过分吧?


“从0到1”,这是极度困难的:

1、首先是大环境:只有在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才有些微可能造成“基因突变”——因为只有在这个时期,社会内部才会有更多的“无主资源”等待你去“捡宝”、去“整合”;

2、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同时加诸于身,才稍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叫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从这种角度讲,“天子”的叫法也算恰如其分了。





二、鸵鸟:


典型表现: “等你做父母的时候,你就懂了”,然后就是无限期的“回避问题”。


“死去元知万事空”,诚然如此,然而,难道就能用“逝者的万事皆空”来否定“生者的七情六欲”吗?

不管父母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当场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有事说事,何必还要让子女多困惑好几年,非要等到“子女自己也做父母”的时候才明白——“讲道理”不是“搞科研”,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而且还能增进亲情。


遗憾的是:

无论是“父母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很少有看到“坐下来,面对面,互相探讨利弊得失”的时候。

很多问题,一旦触及核心,就采取回避态度——殊不知,“沉默是金”并不具有普适性:小伤口不处理,后果更严重


真应该去学学西方的议会制度,然后把此制度引入家庭事务。





三、“为你好”


这三个字,前两个字都没错——全部问题都出在第三个字“好”上:

1、为了让父母自己感觉舒坦、有威严——“奴才思维”严重的父母,往往会在子女面前寻找“当皇帝”的感觉,以作补偿;

2、为了让子女感觉舒服;

3、符合子女长远利益。

这三种“好”是完全不同的——为人父母的,能否觉察出这三者的区别呢?


即使是为了对方的长远利益,是否也应该把对方“此刻的感受”纳入考虑?

如果因为对方的“无知”,导致其误解了你的“良苦用心”,从而制造了更大的“无知”,这是否也算是一种“损害了对方的长远利益”?


至于那些动辄把“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的,必然跳不出以下三者:

1、强烈的“封建大家长”意识;

2、理性思维能力的欠缺;

3、极端的自卑情绪。

殊不知:一盒贴着“幸福”标签的臭鸡蛋,它还是一盒臭鸡蛋。

理屈词穷就是“为你好”?一个成年人,好在哪里都说不明白——自己都想不明白的事,还教育子女?


由此还衍生出的一个问题:

丈夫事业遇到了波折,应该如何面对妻子?

1、坦诚相告,共同分担;

2、一个人扛,扛不住就“酒壮怂人胆”。


在第二种选择中,丈夫的初衷是“为妻子好,不想让妻子也背负自己的事业压力”,然而,很多“事业波折”并不受自己控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妻子既承担了“丈夫事业挫折”的压力,又承担了“丈夫无法控制情绪”对自己造成的痛苦——丈夫这种看起来很man的行为,实际上对家庭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为你好”的表象,更揭示了“两代人之间,互信关系早已荡然无存”——“为谁好”、“为谁坏”,这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信任”

遗憾的是:

很多父母在子女成人之前明明有大把时间可以建立“互信关系”,却无暇甚至不屑于建立——等他们发觉自己离子女越来越远时(既是空间上的,又是心理上的,后者带动前者),已经覆水难收。这时候如果再用“道德”来强压子女,双方的关系只会进一步拉远直至变成“利益关系”,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有道是“跟谁装大尾巴狼,也别跟家里人装”——在家里人面前“寻求当皇帝的快感”,这属于典型的“拎不清”。





四、没子女时被人控制,有子女后控制子女,以此作为补偿:

仅仅将“子女”当成自己“五感的延伸”——不为“子女的自主意识、独立见解”而高兴,反而将此当成“问题”,还搞出一个名词“叛逆期”。

“愚昧”、“独裁”的土壤,就是这样一层层、一代代堆叠起来的。




五、对“子女的洞察力、见识”的信任,还不如巧言令色的“广告明星”、“推销员”:

所以不断上演如下闹剧:

“老人非逼着子女买保健品,不买就是不孝顺”;

“老人听信银行门口‘工作人员’的推销,非要耗尽积蓄买一个‘年化收益50%还保本’的理财产品”;

“老人听信一个房产中介的谗言,不顾子女劝阻,非要把自己的房子‘高位抛出,然后再低位接回来’”。

很多纠纷,就是源于“老人不相信朝夕相处十几年、几十年的儿子、女儿,偏偏对一个油嘴滑舌、不怀好意、刚认识5分钟的外人的‘巧言令色’照单全收”——不过,这种“不信儿子、信太监”的心理,在古代君王身上倒是很常见。





六、“情绪控制力=0”所导致的“家庭暴力”:


1、“热的暴力”之“肢体暴力”——最典型的就是“打老婆”:


如果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尊重女性”,那这充其量只是一种肤浅的看法:


这种行为的真正本质是:没有学会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又不会如二所说的“坐下来,当面沟通,靠‘摆事实、讲道理’来解决问题”——只是简单地把“老婆”当成“沙袋”,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的“动物层面的优势”。


建议买个真正的沙袋——实在过不下去,还是好合好散。


“打老婆”真正危险的地方在于:形成了错误的、可能影响一辈子的行为模式——“暴力”也是会上瘾的:

负面情绪不及时发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负面情绪喷涌而出(过度宣泄)--->过度忏悔--->“过度忏悔”导致“自我贬低”,又开始积累负面情绪......

这种行为模式极有可能伴随一生,导致自己一生的痛苦和不幸。



所以,对于女性来说:

1、找一个有点正向爱好、有明确爱憎的男人,这很重要——人,是需要有情绪宣泄的出口的。人,就是个“装满可乐的易拉罐”,拉环还是尽早揭开为好;

2、尽量去“高攀”,最差就是“门当户对”——千万别“委身下嫁”,鸟儿攀不了高枝,也别把自己往土里埋;

3、要有独立人格,不要“一被打就缩角落里抽抽嗒嗒,然后逢人便诉苦”,该离婚时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即使考虑孩子,“长期家暴”和“单亲家庭”,两害相权取其轻;

4、“控制欲太强”的人,不能沾——碰到“翻看你聊天记录、通话记录”的人,如果是恋爱阶段,恭喜你,趁早分手,毒瘤越早割掉越好。


最后要给这些有“被家暴”经历的女性泼泼冷水:

人是你自己挑的,自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自己身上什么样的特质,吸引了这种上古凶兽”——尤其是大中城市出身的姑娘,犯得着受这种罪吗?对方凭什么就吃定你?自己好好想想。



关于“什么是正向爱好”:

比如读书、旅游、收藏、围棋、象棋、花鸟鱼虫之类,一般就属于“正向爱好”——其中,“爱读书”是最可贵的

建筑在“无知”上的“好”,其本质仍然是“无知”——“无知者”经常用他们的“无知”来冒充“豁达”、冒充“善良”,这一点对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往往最有杀伤力。

炒股要看具体玩法,赌徒型的千万不要找;

抽烟比喝酒强一些,因为前者不伤脑子;

实在要喝酒的话,最好找“酒醉后倒头就睡的”——那种酒醉后满嘴胡说八道甚至动手的,这是最下品。对于这种人,最好永远封杀掉,不要心软。



2、“热的暴力”之“语言暴力”——吵架:


“吵架”也是分上、中、下等的:

上等吵架:头脑风暴——是思想的碰撞、价值观的“亮剑”;

中等吵架:也算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下等吵架:不“就事论事”,一个劲儿地“翻旧账、揭伤疤”——这种吵架不啻是“婚姻的慢性毒药”。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的“吵架”只能落入下等。

把最近几次吵架的内容录下来,然后播放出来,就会发现很搞笑,同时又很悲哀:每次吵架内容都是一样的,父母俩就像“两台打了鸡血的人形复读机”,互相撕扯对方的“旧伤”。

下次碰到父母吵架,建议录下来——等到下下次他们吵架的时候再放出来,希望他们或有感触。


3、冷的暴力,更可怕:

美苏冷战是什么结果?拿破仑、德国纳粹武功最盛的时候,都没弄垮的一个国家,最后就这样“内爆”了,直到现在还没恢复元气。


4、很多家庭,是“时冷时热”、“冷冷热热”、“热热冷冷”——在这样的环境中,子女没有“误入歧途”,这才是造化。

你在社会上看到的那些冷漠自私、虚伪无情、缺乏责任心、羊群般懦弱、泥鳅般刁滑的人,你以为他们哪里来的?出处就在这里!

其实他们都是上一代人“恶行”的受害者。


对于长期处于“冷、热暴力”循环刺激下的夫妻,任何“劝和不劝离”的行为,看似厚道,其实都是在对下一代进行更严重的“犯罪”——子女摊上这样的父母,真的很倒霉,很有可能一生被毁。






七、情感方面,永远是沙漠:

一方面,自己只知道“一切用金钱衡量”;另一方面,却还是希望子女成为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不觉得哪里不对劲么?

当然,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如果仍然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并非不可能——我还是愿意相信“卧冰求鲤”,但是还是要说“请你赶紧多烧高香吧”。



八、“言教”是巨人,“身教”是侏儒:

一边随地吐痰、粗话脏话,一边教育子女“知书达礼”、“礼义廉耻”——子女读书,有时候就是因为父母一句高风亮节的话,结果只能体会到“精神支柱瞬间垮塌”的心碎感觉;

当然,还有种父母反过来,经常一个劲儿地对子女灌输“你不占便宜,你就要被别人占便宜”——可惜,做父母的,自己“占了一辈子别人的便宜”,到头来算一算,也没剩下多少,可能还要倒贴......这种父母在子女心中是个什么形象,可想而知了——还这样教育子女,不是反而让子女吃亏么?


九、为了“抱孙子”而不择手段:

很多父母催婚、逼婚,只不过是催促子女完成“动物层面上的指标”罢了,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抱孙子”的私欲罢了,其结果很可能只是“让子女重新体验一遍自己的痛苦”——自己也不想想:

如果自己够幸福,子女看在眼里,会选择逃避婚姻吗?


况且,对于很多人来讲:婚姻基本上就是“人生的终点”,后面的一切基本都是可以精确预测的:

拍照婚礼收红包,妇幼保健尿不湿,晒娃秀娃娃娃棒——“我家孩子了不得”;

小学中学作业难,老师最爱出花样;

大学时光最清闲,大学毕业复操心;

不托关系靠实力?那是基本不可能。


子女工作挺开心,月薪不到250......

你家女儿是宝洁,我家儿子是大众

你家女儿月入几万,我家儿子月入十几万——“我家孩子了不得”。


朝九晚五齐上班,一年二百五十一;

好不容易到退休,退休工资250,子女很忙很孤独;

子女生娃来帮带,“我家孩子业务忙”。


带着带着带不动......


年岁已大需大修,住院一次好几万......

闲来无事广场舞,还有麻将和象棋。

人生一晃已百年......




以上现象的共性是:具有强烈的“代际传导性”:

“幼稚的父母”造成“幼稚的孩子”;

“幼稚的孩子”并不会因为“结婚、生娃”就自然而然熟起来,只能变成“幼稚的父母”,然后又开始祸害下一代......

如此往复,周而复始。


------------------------------------------------------------

曾几何时,中国人是极其重视家庭教育的:


世家大族往往教育子女“修身养性,知书明理”;

商贾之家往往教育子女“节俭持家,量入为出”;

务农之家往往教育子女“勤劳俭朴,本分做人”。

一对称职父母的“身教”,对孩子的熏陶,远胜过“学校教育”。


在此强调:

真正的“家庭教育”,从来不是“请家教”,更不是“学区房”、“择校”——而是“父母依靠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帮助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帮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是“去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可自从“教育批量化”以后,很多中国父母,似乎忘记了“自己身为父母,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最重要的责任”——孩子一有问题,就赖学校,就怪“中国教育不行”。


我也接触过一些年长者,或利欲熏心,或蝇营狗苟,或蛮横霸道,或为老不尊,偏偏这种人喜欢念叨“中国教育不行”、“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怎么地”,其实无非是希望“社会围着他们转”——这种残缺的人格,不管活多大岁数,不管坐到多高的位置,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又怎么可能培育出“有担当的下一代”呢?


老实说,现在的“学校教育”,充其量不过教一些“死物”罢了。

大学里面的教授,甚至院士,有几个是在“呕心沥血培养下一代”的?

蔡元培在哪里?马相伯在哪里?竺可桢在哪里?胡适在哪里?

“名校”的“名”,来自“名师”;

“名师”的“名”,来自“风骨”。

没有“名师”的高校,也就没有灵魂——政府投入再多,又有何益?



这种时候,作为父母,就更应该重拾传统,担负起责任——什么责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责任。


有些传统,丢不得——乱丢,是要受惩罚的。


user avatar   su-de-zhong-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我的研究团队分析研究了很多中国家长的教育逻辑,当中目前国内父母盛行的一套「精英教育观」的逻辑是最令我担心的。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近年来不仅催生出各类高压甚至「反人性」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的生活和精神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压力和摧残,同时产生出诸多令人咂舌的社会现象。

「北大虎妈」给自己 9 岁儿子制定的「小 P 孩一周作息时间表」便是「精英教育观」下的典型案例。孩子每天学习 18 个小时,睡眠 6 小时,周末时光也被英语培训、拉丁舞、跆拳道和书法课程等等占满。

在这位「北大虎妈」看来,自己给孩子制定的时间表都有自己的目的:跆拳道、游泳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拉丁舞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以后找女朋友有帮助;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围棋、奥数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读古文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练毛笔字则是因为孩子性子急,磨练他的性子。

看起来完全符合道理对吗?但是这位母亲在谈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切都是从自己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出发,而从没考虑过孩子的自身意愿。而她判断这种高压教育不会给孩子造成任何心理问题的依据,是因为自己从小也是这么过来的。

实际上,即使这个孩子在近乎变态的时间表压迫下表达出不满和反抗,我想这位母亲也不会在意。因为一旦其陷入了「精英教育模式」的思维之中,就总能通过「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和「你将来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来自圆其说。

在发展心理学当中,有两个方面在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上尤为重要,一是父母「接受—响应」(acceptance/responsiveness)维度,二是「要求—控制」(demandingness/control)维度(Maccoby,1983)。

「接受—响应」维度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的支持程度和敏感程度,以及在孩子满足他们的愿望后是否会对其表现出温情和给予赞扬。「要求—控制」维度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管理和在控制的程度。

这两个维度交叉之后,就形成了权威型(高「接受—响应」,高「要求—控制」)、独裁型(低「接受—响应」,高「要求—控制」)、放任型(高「接受—响应」,低「要求—控制」)和忽视型(低「接受—响应」,低「要求—控制」)这四种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 · 鲍姆林德发现,在四种教养方式当中,在「接受—响应」和「要求—控制」两个维度都高的权威型是最为理想的教养方式。而越来越被家长们奉行的「精英教育」,则更偏向独裁型。根据大量长时间追踪的研究指出,在这种教养模式下成长的孩子,通常在长大后会变得喜怒无常、大多数时候显得不愉快、自我中心、焦虑和迷茫。这亦是我对现在中国教育最担心的一点。

实际上,「精英教育观」的教学逻辑并非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欧美,「虎妈」(tiger mother)的概念也被真正有水平的教育心理学家诟病及指责。

地处硅谷中心的帕洛阿尔托市有两所精英中学,学生家庭较为富裕,成绩优异,特长丰富,大多以常青藤作为目标。在父母眼中看来,自然是不折不扣的精英学生。但是近年来,这两所精英学校的自杀率却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四到五倍。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苏尼亚·卢塔尔认为,导致这些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来自于硅谷的精英文化。相比普通学校,精英学校的学生中吸烟、喝酒、吸毒者的比例更大,患心理焦虑和抑郁的几率也更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卢塔尔认为,一是源于「学业压力和课外活动负担」,二是「富裕家庭孩子与父母不够亲密」,他们的情绪问题和精神压力往往无人知晓,更无人疏导。

在这个社会高速进步的过程里,成年人身处其中,非常容易被催生出一种势利心理。这种势利心理导致父母强烈地希望孩子变得更加「适合」社会,更加符合自己想要的模板。正如「北大虎妈」给孩子制定的时间表里,相比一个人,孩子更像是一个产品。为了把这个产品打造得更加坚实耐用,家长会使用一切方式。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在精英教育思考下的父母,所做的每一个认为是正确的决定,很可能都是错误的。因为在本质上,他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开始趋于狭隘。一个孩子的天性不再被关注,唯一衡量孩子的标准,是分数。而最美好的人生轨迹,全部都要从一所「精英小学」开始。

年初恰好看到一则关于天价学区房的新闻。为了让孩子就读北京一所「精英小学」,某位家长斥资 530 万在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深处,买了一个 11.4 平米的小破院子,折算下来每平米 46 万的单价,刷新了近期学区房的单价记录。

自从 2014 年北京市全面取消共建入学,所有学生都必须就近入学以来,学区房的价格不断飙升,天价记录不断被刷新。之所以价格能涨到如此「扭曲」的地步,仅仅是因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优质的小学。家长的精英教育观念思维当中,孩子只有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中学,考好大学,最后找到好工作,有好的人生。

家长们开始卯足了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在这个过程里,父母们忽略了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当举家为了一所小学,卖掉宽敞的大房子,挤进 60 平的老公房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心态也不免产生变化。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苦口婆心,我们为你付出了所有,你必须珍惜,必须感激,也必须有所回报。但是在这一系列付出当中,孩子其实是没有选择的。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什么也没有做,就被逼迫到边缘,好像成了成人生活中的一块绊脚石。这,成为了教育的恶性循环。

在通往名校的钢丝绳上,一代孩子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孩子要么会对父母完全叛逆的表达「不喜欢!」,要么压抑地选择顺从和忍受。当他们的成绩不符合父母预期之时,自卑会随之而来。而即使他们表现优异,也依然找不到自己的目标,看清真正的自己。他们在外人眼中越来越闪亮,在自己内心却越来越迷失。

抑郁、精神压力、吸烟、封闭自己等等现象将会在这代「精英孩子」中越来越普遍。可怕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无论父母也好,还是教育者也好,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意识到了,只是不重视。因为相比分数,健康全能的发展被无奈地牺牲了。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追逐这种扭曲的教育方式,他们心心念念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时候只不过是弥补自己的遗憾。残酷的是,资源有限,孩子的资质也各不相同,在这逐渐恶劣的竞争当中,只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

玛德琳 · 莱文在《教好你的孩子》一书中写道:「我们当前对成功的理解是个失败。」,我深以为然。

以上,令我再一次感谢我父母对我的教育,爱你们。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ma-fei-ra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看待?这种话他要是敢当着我的面说,我就敢当面打爆他的狗头。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相关话题

  催眠动物(牛蛙、鸡、鳄鱼等)的表演是怎么做到的? 
  我问过我父母他们对我有什么要求,他们总是说“我希望我的宝宝可以开开心心的过完这一生。”这是什么心理?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 
  有了孩子后,你会给他报很多兴趣班吗? 
  恋爱关系中最可笑最心酸的事是什么? 
  如何看待湖南沅江一小学生不满母亲管教而持刀弑母事件? 
  我家孩子今年2岁半了,不爱开口说英语怎么办? 
  普通二线城市三口之家要想有肉有鱼菜式丰富,吃的方面自己做饭一个月需多少费用? 
  你觉得最能象征「历史」,使人产生相关联想的事物是什么? 
  怎样接受不公平? 

前一个讨论
Lisp 和 Haskell 各有什么优缺点?学哪个好?
下一个讨论
耳垂有什么用?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