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门课叫《女性学概论》
杨老师主讲这门课,她说了很多让我振聋发聩的话:
“那些20多了还说自己是女生,不过妇女节的,你们错了。妇女的定义是什么?14岁以上的女性都是妇女。”
“你们的妇女节怎么过的?化妆、打扮、买包包,越来越回归到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定义里去。为什么妇女节就不能去追求进步,争取一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呢?”
“请男士在妇女节不要给女士买包包。女士们,如果有男士在妇女节送你包包,请你拒绝,这是一种性别歧视。
我不要你妇女节的包包,要包包我只能开心一天。我要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我能开心一辈子。”
“男女平等是什么?法律地位平等、尊严与人格平等、发展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责任平等。”
“一样的工作机会、一样的社会地位、一样的个人责任。”
“我生了孩子之后,一直呆在家里,做家庭主妇,感到很迷茫,我迷失了自己。一到黄昏,我就特别害怕。于是每天我去三联书店,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讲女性学的书,我才明白,我的痛苦来自自我的缺失。我作为一个第二性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活成一个社会大众所期盼的家庭主妇的样子,但这个样子并不是我自己的人格。
于是我决定开一门课,专门讲女性学。”
“为什么女性就要依赖男性?为什么就不能独立?为什么结婚后就要做家庭主妇?因为在传统思想里,女性就只是生育的工具!”
“我给你做家庭主妇,可以,我付出了劳动,你要给我开工资!”
“性别是一种命运。你一出生你的性别就被决定了,然后你要带着这个世界对你性别的偏见走完这一生,男人该做什么女人该做什么,这些在传统里是很固化的观念,这就是命运。”
“中国为什么要把男女平等列入基本国策?因为性别问题是危急国家安全的问题。传统的男女不平等,导致社会男性人口过剩,造成性别失调。
过剩的男性人口势必导致男性单身率过大,大城市的单身男人转向小城市寻找伴侣,小城市的单身男人去县城,县城的去农村。社会矛盾不断转嫁,最终都积累到社会下层。单身的社会下层男士缺乏家庭的束缚,个人欲望又不能得到满足,于是犯罪率提高了。”
“为什么那么多骂人的话都带着女性的生殖器?为什么它如此遭受歧视?那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是文明的源泉、是世界上每一个人第一个家、是母亲给你的温床!为什么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
目前只上了两节课,以后记下来再更。
随着3月8日的临近,又到了被“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刷屏的时候。
在官方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
歧视这个词儿在英文里叫discrimination,就是区别对待的意思。把女生和妇女一分为二,明显就是歧视。它可能是男性对女性恶意的歧视(或自认为对女大学生善意的区别对待),也可能是女性自己无意之中的歧视。
如果女生节、男生节单纯作为校园文化,并无不妥,但只过三七而抗拒三八,就有歧视的意味在了。
有人觉得妇女二字很难听,这很可能就是一种厌女症的体现。骨子里不能接受妇女,这就是对已婚(或者大龄)女性的歧视。
我从小就经常看奶奶订阅的杂志《妇女生活》,实在不觉得“妇女”这个词有何贬义。问问你们的母亲、祖母、阿姨,她们会觉得妇女是个贬义词么?她们会用三八来骂人吗?至少我所在的地区没有人用三八来骂人的。
或许是青年女子觉得“妇女”离自己很远,仿佛这两个字象征了某种年老色衰的发福,甚至为人妇的羞耻。或许是商家觉得“妇女”二字太土,不是它们想要营销的效果。然而这个言必称女王、女神的时代,卖个卫生巾也要称“女神节”,实在令人审美疲劳。
想起第一次被祝贺Happy Women's Day是在高二还是高三,历史老师在3.8日批完作业顺手写的。当时我们还有点疑惑,还没成年呢,也可以过妇女节?2006年上了大学,那时还没流行过女生节。北外这种“女校”嘛,你懂的,并不会有人因为你是女生而多看你一眼。所以清华女生那种过女生节的幸福我是不能体会,只觉得挂条幅这种“集体示爱”的方式太幼稚,有些内容几乎到了令人尴尬的地步。
网上搜到有一些女生节横幅看起来很暖心,或许这才是单纯的男孩们参加女生节的美好初衷。但另一些条幅仿佛是在“宣示主权”,比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甚至于公然性骚扰。这样浓浓的荷尔蒙气息,总叫人觉得中国的少男少女作为个体而言是胆小而压抑的——必须集体示爱或者集体耍流氓。同样让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好多人想追一个男生/女生需要朋友同学去代为示好,而不是自己创造机会。对女生表达关爱是好的,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节日才敢释放内心的骚动?
有人说反对三七是女权主义者上纲上线,是左派的心理脆弱,他们说应当正确看待校园文化里的集体狂欢。狂欢不是不可以,但是作为成年人,过三七而不过三八,在我看来,本身是一种比较幼稚的,不想长大的心态。女学生不想过三八还可以理解,但若走出校门好多年的女性也反对妇女二字,这种刻意装嫩总归让人有些违和。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其实是一个女性权益日, “妇女节”来自建国前,“妇”指代已婚女性,“女”指代未婚女子,用的比较文言,放在今日,可能就会让人误会成是已婚妇女的节日,所以有人要搞出来一个女生节。然而用女生节代替妇女节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撒娇的姑娘们只想要宠爱要福利,或许早已不关心前辈们辛苦争取来的女性权益。
曾经和男友探讨起为什么大学生爱过女生节,我说女大学生内心深处可能是抗拒成为“妇女”的,她们还没有走上社会,没有亲身感受到女性在职场等环境下受到的性别歧视,因此可能没有很强烈的维权意识。第二,中国女性特别怕老,东亚文化里又特别偏好乖巧的小女孩外表,这样一来,我国女性可能就会有一种“不想长大”的心态,并不为自己是个成年女性而骄傲,宁可一直做小女孩,因为“妇女”听起来并不可爱。而曾经在英国学习工作的艺术家张灵树告诉我们,她接触的英国成年女性很不喜欢被称作girl,因为她们不想被当成小女孩。
男性向女性表达关爱是好的,但是大学生流行过三·七而回避三·八,难免给人一种不想长大的感觉。女大学生已经满18岁,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姑娘了,作为成年女性,应当悦纳自己的年纪,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并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非满足于撒娇卖萌以及被男性当作一个没长大的小姑娘来呵护。女权之声去年有一条的横幅打得好:我们需要的不是免费午餐,而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对妇女节的接受,是对成年女性身份的认同。近年来的三八营销活动有很多噱头,还曾有人要策划名为"对妇女节说No"的营销,旨在拒绝社会对妇女的定位,宣扬新女性主义。这个说法十分标新立异,因为妇女节本来就是女性主义的,它原本是一个女权的节日。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战斗的节日。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 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德国著名的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与会代表一致赞同,为了加强国际妇女的团结和争取解放的斗*争,便命名国际妇女日。 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1924年在广州召开第一次群众性的三八纪念大会。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3月8日为妇女节。
做新女性,应当拥抱妇女节才对,为什么要反对?搞不清楚女性主义是什么,就提新女性主义,这就让人很怀疑所谓新女性主义是不是商家的陷阱。认识不到三八节的本来意义,反而要它变成购物节或者情人节,这才是现代女性的悲哀!当女性有机会主宰自己命运的时候,我们不应被爱情或者购物概括起来,三八节的含义不应该变得狭隘。在当下恶俗的流行文化里,消费主义与父权制偏好合谋,把女人定位在“女生”(萌妹子)“女神”(意淫对象)“女王”(买买买)上,本能讨厌她们争取自己的权益,甚至连女性自己也乐于成为一个客体,这难道不是社会思潮的退步?
如果是为了收男人的礼物和殷勤,其实所有的节日都快被过成了情人节,何止是三·八、七夕、圣诞,甚至连过年也要攀比收到男友/老公多少红包。虽然今日女性已经不至于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得不到异性的爱,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但依旧有成千上万的姑娘害怕衰老,害怕给别人留下不受欢迎的印象,害怕成为“妇女”,害怕和她们曾经鄙视的“老女人”一样。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变老,会面临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会在找工作的时候被问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很可能会被用人单位嫌弃要休产假,甚至仅仅因为是女性就被认为能力不行、迟早要生孩子的,心思不在工作上。只要女性还想参与社会生活和竞争,就要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与规劝,甚至许多不怀好意的目光。所以如果妇女节真要改名,还是改名为“三八女性权益日”的好。
去年三·八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买早餐,又见到重庆小吃那位热情的大姐,一边装包子饺子豆浆豆腐脑,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收钱找钱,动作麻利、头脑清晰,让我不禁肃然起敬。正是这样高效率的劳动女性,才让每个上班族能不迟到并且吃到热腾腾的早餐!这才是我们应该纪念的,工作岗位上平凡而伟大的妇女!
所以,我不想过什么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我想和世界上所有的女性站在一起,感受她们的喜悦、悲伤、烦恼与辛劳。
做一名光荣的劳动妇女,有什么不好?
不要忘记,女性今天的自由是几代人努力争取来的
转自我的微信公众号“冬惊”,欢迎关注
这个节定在3月7号,与3月8好国际妇女节只有一日之差。
这个节叫做“女生节”,而不是“妇女节”或直译为“国际女性日”,刻意地将“女性”划分为了“女生”和“妇女”两个人群,且划分标准不明。
这个节在各大高校中的活动模式主要为:男生趁机给予女生一些小恩小惠,体现对女性的关爱,歌颂女性的温良恭俭让,顺便集体发个春儿,个体泡个妞儿。
如果以上的陈述为真,或很大程度上描述准确,那么,没错儿,女生节确确实实就是在男权社会框架下,男性对女性的弥漫性歧视本能的集中体现,且明显不少年轻女性也在迎合这种歧视,甚至享受其中。自然,这对于“平权运动”本身,更有可能的是很大的负面效应。而有正面效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
就此想到了三个例子:
1,2015年3月8日,谷歌和百度的logo动画区别:百度拿出了一个蛋糕般的八音盒,上面有一个女生状玩偶在转圈儿,之后结婚,生子,种种...谷歌则很简单,拿出了人类历史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商业各个领域的成功女性代表说事儿。
2,2015年有一部电影,叫做超能陆战队。其中有一个主角机器人,叫做“大白”。当时我特意关注了一下此电影在中美两国的影评。在中国,年轻女性纷纷表达了希望找一个大白一般的男朋友的愿望,同时不少年轻男性跳出来以自己暖男暖得像大白来刷存在感。在美国,我很努力地寻找,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女性有将大白的特性和男朋友/老公的特性扯到一起去的言论,而更多地是在说“小孩子的友情很重要”,云云。
3,N年前的一条新闻,美国一个很大的平权运动组织,抗议美军在多个军种中,明确不招女兵。该机构认为,此制度性歧视,剥夺了女性保卫国家和自由民主的权利,同时更是赤裸裸的职场歧视。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国男性将保卫国家和妇孺当成男性的天然使命。而相信如果有人在中国的环境下声称“女性与男性一样,成年人都有保卫国家和老弱病残的义务”,会被骂死。(补充:人家追求的是制度性歧视的消除,而不是要求各个兵种女性必须占一定的比例。其意义更多是方向性的,而非试图改变军队的战略战术。评论中就此话题抬杠的直男们省省吧。)
--------------------------------------------------------------------------------------------------------------------------------------------
具体也就不多说教了,直接给结论:
中国的女权运动/平权运动,找到了正确方向的人/人群,在成天叫嚣女权的人群中,都是少数,更别说放在全民中的比例了。
而出路何在?
表面上:女性应该意识到,真正追求的目标,并非女性的特殊化,而恰恰是女性的不特殊化。即,在社会生活中,只要都是成年人,就无所谓性别,都是平等的“人”。你行你上,你不行我上。我既不希望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失去机会,也不希望因为自己是女性而让别人失去机会。
本质上:男人是几千年社会进化积累到今天的妥妥的既得利益者。跟男人晓之以理,是重要的;试图架空一切去改变制度性歧视,也是重要的。但本质上,一切的“权利”,都不是由“道理”和“正义”来维护的,而是由“权力”来维护的。而一切“权力”的来源,有且只有一个,即占有社会资源。
而何谓“社会资源”。前面第一个例子中提到,谷歌在妇女节时拿人类历史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商业各个领域的成功女性代表说事儿。这就是“社会资源”。如果有一天,女性在人类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商业、政治、军事...一切社会领域,都能涌现出跟男性同样数量的领军人物(对,必须是领军人物,而不仅仅是从业人员1比1),那么这个社会,根本就无需搞什么平权运动。当一个国家,国会山中坐着的参议员众议员,天然有一半的女性;当一个国家,人民大会堂里坐着的人大代表,天然有一半的女性;当一个国家的公司高管和商业巨头们,天然有一半是女性...女性已经手握“权力”,自然保证了女性“权利”,哪里还需要问着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们讨要什么小恩小惠呢?
而现状是,连VS这种给女生做胸罩内裤的品牌,背后的大老板都是个老头子...
但无奈,歧视体系已经形成几千年,于是想达到“优秀”的女性,必然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受到更多的非议 -- 且这种系统性压力甚至往往来自于“其他女性”而不是男性。可这确实是本质上的唯一解。如果每一个女性都屈服了命运,这个恶性循环就不会有终结,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也绝不会突然良心发现。真想要改变,可能一两代女性去做炮灰都不够,毕竟男权社会走到今天,是几十代男人抛头颅洒热血/烧杀强掳/勾心斗角/努力奋斗/废寝忘食的累计成果。
你们可有此勇气?
于是这里的引申结论也很直接和赤裸裸:在一个社会中,如果相当大比例的女性,依然主动或被动选择将“相夫教子”而不是“事业优秀”,当成自己的主要社会任务,那么确实,不论如何文明,不论怎么变通,不论怎么粉饰,不论制度性歧视被消除到了什么程度,这个社会中的男女,也依然永远也不可能实质平等。
--------------------------------------------------------------------------------------------------------------------------------------------
后话:我衷心希望科技界能尽快搞出安全低成本体外妊娠技术,将女性彻底从生育的成本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国家支持的有父母参与的社会化育婴服务,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基本上就是目前能想到的唯一的男女天然硬性不公平了 -- 但依然,在21世纪的今天,女性天然的“生育任务”本身,绝对解释不了男女在“占有社会资源”上巨大的鸿沟。于是在本质上,女性最好少去产生“因为我们要生孩子啊,所以这是没办法的事儿”的想法,因为这实际上也是个典型的促进恶性循环继续循环下去的思维模式。
2017.3.8: 本问题貌似被挖坟了,那就借此再补充些内容好了。
"The way to stop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der is to stop discriminating on the basis of gender. " -- 我,洗美国首席大法官的稿哈哈
“借性别之口,对女性施以精神或经济等任何形式的小恩大惠,本质上都是男权的进一步彰显。真正的平权主张只有一个:去性别化的价值判断体系,并基于此,保护女性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取得成功的机会” -- 还是我
女性如果能想清楚这个道理:如果女性有孕产假,同时其男性配偶不被强制同时放假,那么孕产假时间越久,越反女性权益......真正的平权主义就算是基本入门了。
如果女生节是对妇女节的补充,强调教育平权、追求校园内的妇女权益保障(如育婴室建设、教育理念革新、不良言论处理)等,我是绝对支持的。
然而不是。
我是男性,但在我的眼里,“女生节”,本身就是歧视,怎么洗地,都是歧视。
某答案声称
“我们男同胞,一天8个小时睡觉,早八晚八共12个小时工作,还有4个小时洗漱,坐车,玩手机,上厕所………,真没空来歧视你们!!!!!”
实际上,这种言论本身不就很刺耳吗?难道说我们男同胞在工作的时候,女同胞都在旁边看着?我不理解这其中的逻辑。
————以下正文————
之所以“反三七”,有几个原因,择重点一谈。
首先,从国际妇女节本身上看,其关注的是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困难。妇女,本身是一个权利社群,妇女节的意义在于警示我们性别平权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妇女的节日,也是男性的节日。
“女生节”,毫无争议的事实是,今年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争议,是因为有大量的“知名人士”为女生节站台,而其站台本质是污名化“妇女”这一名词。
结了婚的男人们,千万不要把你们曾经心爱的女孩当成一个已婚妇女,那样的话在未来她也许慢慢会真的具备一切妇女的特性。要依旧把她当做一个依靠你、崇拜你的小女生……
——陆琪
妇女被赋予了“年长色衰、缺乏性吸引力”等特性,而女生则代表着“年轻、美丽、娇小、依靠人、有性吸引力”等在男权社会下的“美好特征”。如果说对“年轻貌美”的追求姑且算作“天经地义”(实际上也并不是),“娇柔”、“依靠人”——这算什么鬼?为什么不说——
结了婚的女人们,千万不要把你们曾经心爱的男孩当成一个已婚男性,那样的话在未来他也许慢慢会真的具备一切男性的特性。要依旧把他当做一个依靠你、崇拜你的小男生……
到底是谁在双重标准?不言自明。
有些人说一些高校大学的标语其实出发点是好的,只有少部分是不好的——然而在堂堂大学校园内挂出如下标语,我总之是很难接受:
东师女生,国家唯一指定儿媳妇
女生节,晚归要放开,不归要张开
法二女生,我喜欢的姿势你都有
…………
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团委或学生会官方微信更洋洋得意地将这些横幅推送出来,然而华南师范大学刚刚又删除了这一推送(我正准备进去截图)。
————————
(接受北航同学要求,放出截图)
的确,与一些大学相比,这些标语相当客气,至少不至于挂黄段子。然而仔细一看,多少也正把女性置于两性关系中更被动的一方,而截图中的第一条,显然还涉及LGBT问题。关于“女神”一词的歧视内涵已有知友详述,对于因此给北航同学带来的困扰,十分抱歉,也是我之前表述不清,举例的几条来自不同的学校。
————————
归根结底,我们反对的是什么?作为一个男性,同时也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或平权主义者,我希望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都是公平的——女性不被要求“小鸟依人”,男性也不被要求“养家糊口”。我并不是反对女性“小鸟依人”,但我反对将其作为评判女性好坏的“社会标准”。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如果我跑得不快,体育老师会骂我——你是不是男人?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性别偏见伤害的不仅只有女性,而是每一个人。
在上个世纪,我们喊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在今天,我们让妇女回归家庭,脱离社会生产,变成男权社会的花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历史的倒车,但指出这一点的人总会被认定为“女权婊”、“圣母”——你看,“圣母”就带个“母”字吧?
我觉得知乎这个地方啊,政治太不正确,也不好。
不过,最可悲的是什么呢?一大批女性也加入了欢庆女生节的行列。为了所谓的小“特权”,她们甘愿带上狗链。
放几张我欣赏的横幅照片
是歧视。
我非常喜爱的美剧《辛普森一家》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丽萨(小女权主义者)买了最新款会讲话的芭比娃娃回来,布置了一个讲台,想让她做一场精彩的演讲。
拉环之后娃娃说的第一句话是“学校里能逛街就好了”。
再次拉环“我们给男生做饼干吧”。
(之后还出现了“想太多会长皱纹哦!”“我的名字是斯黛茜,但你可以叫我‘口哨声’”)
丽萨捧起娃娃,失望又期待地看着她:“Stacy,我一直等着你能开口说话,你难道没有什么有意义的话来说吗?”
娃娃回答:“don't ask me, i'm just a girl (媚笑)!”
哥哥Bart听到了,起哄道:没错妹妹,快学着她说。
Lisa愤怒了:
这并不好笑!无数女孩会以为女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她们除了花瓶什么都不能做,唯一目标就是打扮漂亮然后找个有钱的老公!
然后一天到晚跟她们一样空虚无聊的朋友们煲电话粥,讨论打扮漂亮和拥有有钱的老公是多么美好的事!
————
回到我们的主题。
其实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女生节”了,2015年百度等网站首页就是“女神节”,今年天猫首页是“女王节——活出你的漂亮”。
这里的“女王”肯定不是指那位“和国家结婚”的伊丽莎白一世,而是供起来当宝贝养着的“活出你的漂亮”就行的女王。
“妇女”相对于“女生”而言,一个重要区别是年龄变大,或者说“变老了”。
当一名20岁上下的男性被评价“他是个真正的男人”“他终于成为了真正的男人”,一定会很开心,因为这代表了他的成熟、独立、值得信任、能够担负起责任。虽然也有“年龄变大”的意思,但这对于男性来讲并不是什么负面评价,年龄小并不是男性的重要资本,相反正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男性的许多优良品质正是随着年龄增长才磨砺出来的。
但是如果把“男人”换成“女人”或“妇女”去评价一名类似年龄的女性,她十有九点九会非常不快,因为这代表着她们“年龄大了”“变老了”,而当今这个社会体系下,“年轻”是女生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资本。
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女性也会有学识的进步、工作技能的提升、心智的成熟,但这些所有的成长加起来很多时候都比不上一个“年轻漂亮”带来的好处多。
这个社会中女性被逐渐物化,她们逐渐被定位成“生育机器”(相应地男性被定位成“赚钱机器”),平时供起来当“女神”养着,以便需要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激发起男性生育的欲望。“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这句前段时间很流行的话换个表达其实就是“胸大无脑好”。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当今中国的问题。
上面那个故事的后续是这样的。
Lisa来到学校,所有女生都在抱着娃娃听她讲话。Lisa其他女生这个娃娃的话语有性别歧视(sexist),女生们却捂着嘴偷偷地笑,他们嘲笑Lisa竟然说那种羞羞的脏话。
连爸爸妈妈都不支持她,反而觉得她是在多管闲事,妈妈甚至说,我不也是玩着这些娃娃长大的吗,也没出什么问题啊?(小时候聪明能干的妈妈Marge,成年后果然成了一名全职家庭主妇)
Lisa想尽办法找到了娃娃最初的设计者Lavelle女士,但后者早就退出公司了。Lavelle说,自己年轻时候和这个Stacy娃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这么多年来这种生活方式给了她很多教训。她换了五个丈夫,都是社会上层的大男子主义者,她从不愁吃穿但过得并不幸福。
在Lisa的劝说和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下,Lavelle女士决定设计一个新的,倡导独立女性思想的娃娃,投放市场后叫作“Lion heart”
生产Stacy娃娃的公司为了继续独占市场,推出了新产品与之竞争。Lisa在商场大声呼吁,同胞们不要被骗了啊,他们所谓的新Stacy娃娃,只不过比原来多了一顶帽子而已,其他一丁点都没改变!
但女生们却说:但她有了一顶新帽子啊!随后疯狂地扑了上去
没有办法,大资本家们垄断着营销和传媒,而大众又是没有自己判断能力的,只能向木偶一样被操控着盲目消费。
影片最后,丽萨落寞地站在一件也没卖出去的“Lion heart”娃娃旁:
Well, I guess you can't beat big business.
There's just no room for the little guy.
女性抵制“妇女节”,拥抱“女生节”“女神节”,本质上就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损失的远远大于得到的。
而这种状态在资本控制着营销、传媒等一切话语权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3.8妇女节本身就是纪念劳动女性一次次争取自身权益的罢工、运动、革命而设立的,这明显严重损害资本家的利益。
大家还是来过“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吧,毕竟,傻白甜的钱要好赚得多。
(完)
面对游行示威,这个中国总领馆要是能换成美国大使馆,那么这个局面将绝杀。
可惜换不得。
毕竟美国国土上暂时不能有美国大使馆。
宋太祖、明太祖、唐太宗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英主,不存在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同样的,汉高隋文光武康熙也可以与这三位还有秦皇汉武相提并论。
别的都不想说,只想说说EDG对阵ROX这4盘ClearLove的表现。
声明:以下所有想法,都是在看比赛当时想到的(有的会多一次Replay的验证机会,如当时有不有视野,有不有召唤师技能),当然作为旁观者,不会有心态压力;不在场上,也没有操作压力。但除此之外,我并不觉得有任何吹毛求疵的地方。不同意见,以理服人,喷子一律拉黑。
第一场
7:30下路越塔:
28:40上路兰博被抓:
可以与第四场的厂长做对比。
结果是:
同样一次支援遭遇战,场上存活人数是5:4,结果3换0,丢大龙。团队的配合与沟通,有天壤之别。
第二场
4:24一波gank打出龙王双招,接下来:
7:30下路塔前防守战:
17:57烬W定住女警,接着开R留人
19:15决定胜负的一场遭遇战:
游戏结束。
第三场
8:35第一次gank死剑姬:
10:35第二次gank死剑姬:
赢了
第四场
8:39下路第一波gank:
我真的不明白,这是S系列赛!每个人都恨不得打出120%的效果,你却在留技能?
9:22下路第二波gank:
亮剑精神,是明知不敌,也要毅然战斗,在进攻中寻求一丝胜机。
而厂长精神,大概是明明可以打,也要扭头就跑,主动露出后背,创造劣势。
与其说是操作问题,不如说气势上就先输了。
又或者ClearLove的机器出了bug,只有在面朝泉水的时候才能用闪现?
22:42中路一塔团:
对的,你们没有猜错。
然而即使这么努力,也还是比对面少刷了30个刀。
求Scout此刻内心阴影面积。
28:27中路高地团:
即使跟烬换了闪现,亏不亏?如果这时兰博交大隔离对面后排,瞬间5V1,就算打不死奥拉夫,能不能逼退他们?
只要稍微注意就知道,他整场都没出现在敌人后面过。
31:44最后一路高地团:
如果读者们中有从S3玩过来的老玩家,就应该知道豹女中单,以及在比赛里选手们是怎么提升Q命中率的?
很简单,找没视野的角度——因为哪怕多0.5s反应时间,也足够一个职业选手放出位移技能。
换言之,充分利用信息并快速反应,是职业选手的基本素养。
而这个在视野里的大,前后有2~3s,只要厂长反应过来,其他人肯定跟得上,就有可能打出一线绝处逢生的希望:
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同一次比赛中,突然改变?
为了看EDG的比赛,起了个大清早,还提前准备了早餐。但越看越失望,越看越气愤,不是实力差距多么大,而是本来有那么多机会可以赢,更无奈的是——有的人根本就不想赢。
多年的大赛经验,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任何客观缺点(操作、沟通……),都应该在这两点里被克服。如果还是这种结果,只能说明是个人的深层心态,甚至是天赋的原因——而且越是说努力,就越证明这一点。
梦想不一定要实现,如果真的已尽力,又何必再勉强。
别的都不想说,只想说说EDG对阵ROX这4盘ClearLove的表现。
声明:以下所有想法,都是在看比赛当时想到的(有的会多一次Replay的验证机会,如当时有不有视野,有不有召唤师技能),当然作为旁观者,不会有心态压力;不在场上,也没有操作压力。但除此之外,我并不觉得有任何吹毛求疵的地方。不同意见,以理服人,喷子一律拉黑。
第一场
7:30下路越塔:
28:40上路兰博被抓:
可以与第四场的厂长做对比。
结果是:
同样一次支援遭遇战,场上存活人数是5:4,结果3换0,丢大龙。团队的配合与沟通,有天壤之别。
第二场
4:24一波gank打出龙王双招,接下来:
7:30下路塔前防守战:
17:57烬W定住女警,接着开R留人
19:15决定胜负的一场遭遇战:
游戏结束。
第三场
8:35第一次gank死剑姬:
10:35第二次gank死剑姬:
赢了
第四场
8:39下路第一波gank:
我真的不明白,这是S系列赛!每个人都恨不得打出120%的效果,你却在留技能?
9:22下路第二波gank:
亮剑精神,是明知不敌,也要毅然战斗,在进攻中寻求一丝胜机。
而厂长精神,大概是明明可以打,也要扭头就跑,主动露出后背,创造劣势。
与其说是操作问题,不如说气势上就先输了。
又或者ClearLove的机器出了bug,只有在面朝泉水的时候才能用闪现?
22:42中路一塔团:
对的,你们没有猜错。
然而即使这么努力,也还是比对面少刷了30个刀。
求Scout此刻内心阴影面积。
28:27中路高地团:
即使跟烬换了闪现,亏不亏?如果这时兰博交大隔离对面后排,瞬间5V1,就算打不死奥拉夫,能不能逼退他们?
只要稍微注意就知道,他整场都没出现在敌人后面过。
31:44最后一路高地团:
如果读者们中有从S3玩过来的老玩家,就应该知道豹女中单,以及在比赛里选手们是怎么提升Q命中率的?
很简单,找没视野的角度——因为哪怕多0.5s反应时间,也足够一个职业选手放出位移技能。
换言之,充分利用信息并快速反应,是职业选手的基本素养。
而这个在视野里的大,前后有2~3s,只要厂长反应过来,其他人肯定跟得上,就有可能打出一线绝处逢生的希望:
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同一次比赛中,突然改变?
为了看EDG的比赛,起了个大清早,还提前准备了早餐。但越看越失望,越看越气愤,不是实力差距多么大,而是本来有那么多机会可以赢,更无奈的是——有的人根本就不想赢。
多年的大赛经验,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任何客观缺点(操作、沟通……),都应该在这两点里被克服。如果还是这种结果,只能说明是个人的深层心态,甚至是天赋的原因——而且越是说努力,就越证明这一点。
梦想不一定要实现,如果真的已尽力,又何必再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