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点,供参考。
1. 权利都是被创造的,被定义的。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权利。什么叫自由,什么叫平等,都是人一点点定义出来的,一分分争取出来的,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护的,也可以被政治环境的改变破坏掉的。
杰斐逊在《独立宣言》里写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当然和我们现在理解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会是不同的。而当美国女权主义者在十九世纪拿出自然权利来为自己说话时,当然也是一种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找支持的方法。
2. 弱势群体如果要在体制内以和平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一定要获得强势群体的支持才行(否则人家也不叫强势群体了)。
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恳求。这种法子通过接受强势群体所设置的主流观念,以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是模范公民,积极表现自己对社会的益处,来证明自己有资格得到相应的权利。
一种是要求。这种法子通过有理有据的提出自己应得的权利,来要求主流社会接受自己的要求,做出改变。
两种方法做好了,都可以显得很有尊严,自己有尊严,对方也有尊严。但做不好,也会很难看。
恳求变得像乞求施舍。就好像女权主义者向男权社会要投票权。反正你没有投票权,我不给你这权利,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同时,因为要特别注意自己跟从主流观念,有时也成为强势群体的工具,打击其他弱势群体。
而要求搞不好了,也就像题目中所说的,有时会激起更大的反对情绪。自己也会变成一种阿 Q 式的心态:我们本来就是自由的,我们的心是解放的,只是肉体上被你们约束住了。
到 20 世纪,要求的方式用得多了起来。因为虽然可能会激起反对情绪,同样,这种行为也会激起敌对方的过激行为,不公正的待遇(毕竟强势权力在手,容易使将出来),通过新媒体,让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待遇一下子被整个社会意识到,让认知的天秤向己方倾斜。
一般弱势群体在争取权益时,两种法子都会用到,觉得自己胜利在望,就会去要求,受挫了,就改变战略去恳求。一浪一浪的前进。
3. 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关系,并不都一样。
一种情况是,一般人能认可弱势群体中的具体的对像,但无法接受整个群体。比如种族问题。私下里自己有个朋友是黑人,或者工作中有黑人,都没问题,口口声声说,我不歧视啊,我和黑人相处挺好啊。但是大街上看一陌生黑人和一白人女人拉手接吻了,马上受不了了。
一种情况是,一般人能认可弱势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但换到具体对像时,就受不了了。比如女性。男人离不了女性,也要承认她们是半边天。但是很多人就是一找老婆,就要想着谁挣得多点学历高点,家里谁说了算。
前者是个社会观念问题,一但转变,是个窗户纸,接受现实。高院一纸判决,蒙格马利的公车就一下子取消隔离,毫无阻力。
后者是个私人观念问题,要求人和人的关系,有本质的变化,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等。比如当生育率降低,子女变得更重要了,保护儿童合法权利的呼声也就高了。当双职工家庭变得普遍时,女权的要求也就变得越发合理。
同性恋群体的情况离哪种情况更近一点?我觉得是第一种。
4. 弱势群体如果要在体制内以和平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一定要获得强势群体的支持才行(否则人家也不叫强势群体了)。
所以要研究在中国,为了争取权利,该怎么办,首先要搞明白,中国的强势群体到底是哪些人。
反正没有我。
有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