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计划经济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只要能回忆起当年历史书上讲的东西的话,就会发现计划经济本身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之所以说计划经济的本质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在过去100多年来计划经济是与社会主义体制高度绑定的。而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搞计划经济,原因有两个:第一,计划经济的创造者与执行者们认为计划经济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二,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计划经济是被迫的——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明白分工与自由市场的效率远比计划经济要高,然而因为意识形态的对抗,20世纪诞生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是根本无法参与到“自由市场”中的。

对于20世纪诞生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他们的成长中也面临着两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主观上,他们以“解放”、“独立”等为标榜,再也不可能通过掠夺殖民地而积累原始资本,而在客观上20世纪的殖民地也已经被瓜分殆尽,已经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置喙的空间;第二个问题,是上面说到的建立在原有的殖民体系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对社会主义带有的天然敌意,通常也会以经济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与制裁,并限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贸易。

如此一来,社会主义国家所要面对的就是一个资源匮乏但又必须要紧迫发展的现状,它们必须想办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手头已有的资源进行最高效率的利用,这时候计划经济也就出现了。而相比于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本国政权可以更好地把控经济自主性,特别是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其产生的影响。这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计划经济在效率以及自由度方面的劣势也很明显,所以对于执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来说,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或者如何建立一个将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的经济体系就极为重要。但这不仅需要经济方面的努力,更需要政治方面的技巧。就像当年如果不是中美建交,中国也就没有后来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就有可能一直持续到今天。而苏联的问题在于步子迈太大了,从政治到经济上盲目地认可资本主义体系,甚至于在解体后执行休克疗法,最后让自己也成了一个历史上的名词。

如果从一个长线的历史来看,由于在效率及自主性方面的缺失,全面的计划经济的失败是必然的。但如果不看计划经济诞生的背景,以及他自身的特点,只说计划经济坏、市场经济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比如说某个人想开个工厂做生意,但因为没钱买不起最新的设备,于是这个人只能从别人那里收购二手的淘汰设备,改造之后继续生产。随着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接下来他应该做的是全面采购新机器,将原来的二手设备替换掉,让设备厂商派人来维护设备,自己只专注做生产,这样才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只不过,社会体系的转型肯定不像更换新设备一样简单,能不能换过来是极为考验执政者的能力的。

但是,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单纯的说被淘汰的二手设备性能不如最新款的新设备,所以买二手设备改装的人都是SB,或者说二手设备就不应该存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么一个问题:世界上的大国,有几个国家的成功,背后不是别人的血泪

英法美,屠杀四方,洗劫无数。

我们做为后发国家,一战、二战处于弱后局面,没法从外部获取财富、获取原始资本基础。

那怎么办呢?只能是让当时的那一代人苦一点,多省出一点东西来,拿到国际上去换取外部的技术、设备

这样,才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进行工业化。才能够跟美苏英法在两弹一星上面竞赛。才能在国际社会达成核不扩散条约之前,完成尽可能多的核实验,得到一手的核数据。这只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诸多方面,我们当时都不得不跟时间赛跑。再比如,当时老蒋的飞机三番五次地来袭扰大陆,侦察国防,轰炸渔船,威胁我们的国庆,以当时的工业和技术条件,怎么尽快地建立起国土防空?苏联在东北制造边境纠纷,怎么才能有效防御?怎么在世界上建立影响力,恢复在联合国的地位?怎么快速地建立起一支海上力量,跨过海峡?守卫诸沙群岛?

这些都要竞赛。这其中,我们在一些主要的事项上跟时间赛跑,赢了。但有一些没有赢,错过了最好时机,以致到今天还是一历史遗留问题。

那么,假设不实行计划经济,全国5-6亿的农民各自为政,各过各的小日子,水利要不搞?红旗渠要不要修?川藏公路要不要建设?三线建设要不要上马?

哪来的人力?哪来的设备?哪来的资金?

所以,必须要把5-6亿农民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块使。

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出农村的潜力。把农村手里不多的物资,积攒起来,用于工业化。

有的是直接向工厂提供原材料;有的是拿到国外去卖,买回设备。

所以,说白了,那时的计划经济,就是一个不断地抽取地下水、而不补充的过程

农村被越抽越多,越抽越穷;城市工厂里也是一样,只强调生产,没有条件谈论报酬。

前面说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好重工业基础

这和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过程是一样的。前期都是拼命地干,不分日夜,省吃敛用,有了一个子儿都是拿去买设备、扩厂房,为的是迅速壮大,迅速地在竞争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

以此观之,计划经济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不能像帝国主义那样压榨别人,只能自己省吃敛用。

我们不能吃6个馒头饱了后,说前面几个馒头白吃了。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有三大难关:

1:算力不够

这个问题很多朋友已经回答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分布式算法。

2:有限资源约束下,无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这个我之前也已经提及,即即便你能具有足够的算力,你也无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比如鸡蛋过敏问题,现在,有五碗鸡蛋面和五碗牛肉面,和10名客人,对这10名客人中的每个人来说来如果牛肉面都比鸡蛋面好,这些客人中有5个人是鸡蛋过敏的,有些人不是。

为了最大化社会总福利(如果我们采取类似基数效用的那种可以相加的福利)的话,显然应当让那5个鸡蛋过敏的人去吃牛肉面,但是,所有客人都可以宣称他们是鸡蛋过敏的,而你无法识别,你怎么办?

在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中,这个问题的方案就是把牛肉面价格抬高一些,如果这10名客人都是一样有钱的话,那么显然鸡蛋过敏的客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来买这牛肉面,于是你就识别出谁是鸡蛋过敏了。虽然这个方案也有糟糕之处,因为没人能保证10名客人是一样有钱的。

然而如果你不能随意设置面的价格的话你要怎么做?你让每个人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鸡蛋过敏?如果我们考虑各种各样假信息的问题,那么要实现这种识别,对于社会成员来说,从出生下来就得有完备的行为记录,再次突破算力。

现在有些大厂,运用一些大数据算法来分析需求,比如,嘀嘀打车用大数据给用iphone的客人推荐贵一些的车,但这些数据还是从市场中来的,是源自于之前的消费行为。是市场保证了人群消费数据的可信度,一个人说他比你更喜欢这一辆车,如何证明,证据就是他愿意掏更多钱来买这辆车(如果你们两个一样有钱的话)。这些互联网厂家只能在有市场的前提下保证算法的可靠。

如果没有市场,那么可信的偏好数据从何而来也成了一个问题,从出生开始记录每个人的每个行为的话,这个算力要求也太高了。

3:计划经济本身是有点反人性的。

如果说人类本身讨厌计划,这是站不住脚的。人类本质上是喜欢计划的,只是不喜欢被别人计划而已。

马克思说,社会总体要有计划的生产。如果让每个人都自己去计划,人与人的计划就有可能矛盾相互冲突,这样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社会总体还怎么能有计划呢?所以我们要有计划的生产,岂不是就是反人性的?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让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口都提升到一定地规模,那么也许可以通过大数定理来实现符合人性的某种有计划的社会。


user avatar   jia-yu-bu-shi-gu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最主要的失败,在微观。

国家14亿人口,需要14亿个杯子。这是宏观。计划经济绝对能解决这个问题,毫无疑问。

计划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是:14亿个杯子,要多少个红色,多少个蓝色,多少个紫色……再加上款式,可能总共得100万个品种。

肯定会有人说,14亿人14亿个杯子,直接全部一样不就完事了吗?

是的,计划经济就是这么干的。

你去问问你周围的人,他们希望不希望每个人都用一样的杯子?他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款式?

一点一滴的改变,达成“喜欢”,那就是“满足消费欲望”。人们愿意为“更方便,更好看,更耐用”的杯子付出更多钱。而钱,人们是要去赚的,要“满足消费欲望”,就得付出。

从而,形成一个经济环。一点一滴,每一个杯子,都是GDP,都是经济。为了发展经济,甚至需要试探生产一些新款式的杯子,投入市场,时时刻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引导市场,争夺市场。于是乎,世界丰富多彩了。

与此同时,劳动者也发生了变化。

拥有一个普通的杯子,跟拥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需要付出不一样的钱。满足自己的需求,拥有更好,需要付出更多。

肯定有人说“我不在乎”,是杯子就行。

嗯,杯子你不在乎,那房子呢?鹤岗的房子和北京的房子你是不是也觉得一样?车子呢?奇瑞QQ和宝马奔驰都是车,都能开,你是不是觉得一样?

还有许许多多,电脑从500块到50000块都有。手机从200到20000都有。

如果你愿意住着鹤岗的房子,拿着200的手机,开着奇瑞QQ,信我,中国不难做到。绝大多数人都在这之上。他们996,是因为有更高的目标。

好的,看到了没?高度市场化,琳琅满目的商品,更高的开销成为了目标,然后是拼尽全力的争夺,996,更高效的冲刺,适者生存。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消费端市场开发。

自此,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市场经济都是胜过计划经济的。

市场经济,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欲望,利用每一个人的欲望,鞭策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欲望都是经济,都是GDP。

结论:计划经济最大的失败,就是他只能解决14亿个杯子的问题,而无法解决14亿个不一样的杯子的问题,也无法利用14亿个杯子,逼也好,鼓励也好,奴役也好,强迫所有人去冲刺,去优胜劣汰。如果你还没有杯子,计划经济适合你。如果有了,就该转市场了。公平和效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冲突的。


再说几句。

计划经济时代,人是没有择业自由的。所谓计划,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自然也在计划之中。

农民的孩子还是农民,工人的孩子还是工人。工人的待遇是农民的四倍。在饥荒来临的时候饿死的一定是种粮的农民,不会是工人。

农民想当工人,并且完全拥有工人生产技能可不可以?

不可以,因为你爹不是工人,你没有城镇户口。

在那个时代,农民占全国人口比例超过80%。

一个人,如果他出生的时候父母是工人,他就已经超过了全国80%的人。这就是某些人所说的公平。

东北下岗潮很惨,发展出了“伤痕文学”。四川大饥荒比那惨一百倍,有相关的文学吗?没有,几乎看不到。

为啥?因为农民不会写字,没办法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会发声。

这也是他们所谓的公平。

以史为鉴,公平两个字在我看来,跟计划经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某些人不要再拿公平来说事了。当年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很多可还活着呢。

至于说什么现在再来一定不会之类的……我就更不想听了。没意思,真的。自己干了什么自己知道。

现在并不算特别好,但也比那时好一百倍。


某些计划经济信徒总喜欢提市场经济的经济危机。

市场经济经济危机过后还在,计划经济的危机过后直接计划经济没了。结果市场经济的危机是顽疾,计划经济的危机是“历史螺旋上升”。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脸说这种话。

埃及人还说木乃伊能复活呢,我就不说你克服计划经济危机吧,你倒是螺旋一次给我看看呀!


很多人总是想得很好,什么大数据……你们确定计划经济真的会要大数据吗?

我给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化产业。你觉得,是真的不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吗?

今时今日,大家都是找资源的一把好手,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电动牙刷这种东西,如果在计划经济时代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禁掉了:助长懒惰风气。

这又回到了我前面说的话:计划经济不尊重人的欲望。

他不是不知道你的欲望,更不是无从知道你的欲望,而是他不想知道你的欲望。

对此,我称之为权力的傲慢。你不授权,他无法做计划,你授权,他又傲慢。

再一个例子,网约车。你觉得,计划经济条件下会有网约车吗?

不会有的。已经有的士了,干嘛还要网约车?在计划经济信徒看来,这妥妥资源浪费。的士司机工会联合起来,三下五除二就把萌芽状态的网约车扼杀了。

当初网约车刚出来,被反对得多惨?可如果没有网约车呢?呵呵,怕是全都会回想起被的士统治的恐惧吧?

的士,还只是执照限制,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是计划经济,尾巴不上天?

那张刚改开的时候,饭店的公告还记得吗?“不准打骂顾客”。嗯,如果不是改开,如果不是市场竞争,恐怕都还想不起顾客原来是不能打骂的吧?

我就不说现代了,就古代,封建社会的饭店也不会打骂顾客吧?

计划经济有服务客户的概念?没概念你猜糟心的是谁?

你说计划经济减少浪费,然而如果没有那些浪费,谁在乎你在想什么?反正皇帝生意。

生在市场经济时代,你们应该感到庆幸。


user avatar   huangshang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的结论是不对的,计划经济只是在苏联失败了。在中国的计划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发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所以不断的调整了。

就算到了今天,中国也并没有完全放弃计划经济。

如果没有当年的经济计划,我们那里来的两弹一星,让我们在当下能够拥有了自主发展的巨大空间??这个世界上拥有这种能力的国家能有几个呢??

如果没有当年的计划经济,我们又那里来的众多中小水库,直到今天,这些水库还在发挥效益。

如果没有当年的计划经济,我们又如何能够做到在建国三十周年后,人口就几乎翻了一倍,人均寿命提高了二十年的??这种在数据曲线上表现出来的突变,在人类历史上是并不常见的。

其他的数据都是表现局部的,但唯独这个数据是可以展示全局的。如果没有巨大的社会发展,是不可能有这种成就的。

当年的中国人付出了血泪,但取得的成就也同样巨大。今天有些人是只强调那些年的艰苦,却妄图抹杀那些年的功绩。妄图否定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努力和拼搏。

不光中国没有放弃计划经济,现在的美国都开始学习中国人的经济运作方法了。拜登政府要搞基建,要增税,这本质就是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对立的,但也是必须同时拥有的手段,就像左右手一样,缺了一个你就是残疾。只使用一种手段是不可能成功的。

今天很多人只看见了苏联计划经济的失败,中国计划经济的失误,但失败的市场经济也比比皆是。只不过西方舆论引导的结果就是让普罗大众认为计划是邪恶的,是威权政府主导的。是不考虑民生利益的。事实并不是这样。

残酷的事实是,往往在那些彻底市场化的国家,底层人民辛苦拼搏的最好结果却是出国给人当保姆。而当保姆是没有上升阶梯的。

不错,说的就是菲律宾,他们是照搬了美国的制度的。他们想加入美国但美国不要,美国并不想背负上亿人口的负担,美国把菲律宾吸干血以后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因为国内没有产业,他们的底层民众接受高等教育以后最好的出路竟然是出国当保姆。中国的底层起码可以出国当工人,可以加入华为,加入中石油,加入基础建设的大军。你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以后,虽然你是最底层,但只要你吃苦耐劳,你是有台阶的,你可以持续往上走,这是因为中国有相关产业,这些工业产业给你提供了就业的舞台。你可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而这些产业,都是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立下的根基。没有当年的156个项目,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全产业链。不可能有当今的世界工厂。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给计划唱赞歌,计划经济有自己的问题,有自己不可克服的障碍。同样的,市场经济也不完美,也有自己的不可克服的障碍,我们人类在经济领域只拥有这两种手段,必须相辅相成。

先就说这么多,如果有人有兴趣听的话,就分析一下计划和市场的本质规律和各自的优缺点,如果没有几个人有兴趣,就算了。


市场是什么,计划又是什么,这是根本性的问题。

我们人类是一群生物,生物是拥有自私的基因的,当这些生物是一个一个的单个生物的时候,就是自然界的生物形态,这是我们熟悉的弱肉强食。

但当我们人类组成群体,组成社会以后,就会面对一个现实而巨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个体和集体的利益冲突,个体和社会的利益分割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集体,所以必须维护秩序。但集体对于个人来说,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你和你的集体的同志共同战斗,获取生存资源。另外一种意义是,集体就是你的生存环境,你可以想方设法从集体中获取利益。看见了吗?集体和社会,即是你的朋友,你可以和他们合作战胜自然,但也是你的敌人,你必须防止有人在集体中只喝血而不付出。

这个古老的矛盾冲突一直延续下来,到今天仍旧存在。

面对这种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方案是,集体中所有人都约定俗成的认定一定的规则,在规则之内自由竞争,不允许违反规则,但没有规则的地方你可以残酷的生物竞争。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这个规则的底线变得越来越高,例如在几百年前,人本身也可以是交易物,那就是奴隶贸易。

而另一种方案是,利用组织(所谓的组织后来演变成国家机器和官僚系统)来统一规划,合理使用现有力量,可以极大的减少内部消耗,集中力量对外。

这两种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存在,只不过以往多发生在政治领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经济的发达,这两种思维和管理方式,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所有的国家和组织,只能采用这两种方式或者他们的组合来管理和结构在一起,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方法。不同的是,在不同的领域和面向,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采用方法的力度以及强度的不同而已。

计划和市场的争议,几千年前的人们就面对了,只不过没有采用这个名字而已,2000年前,汉武帝就面对道家无为而治和儒家励精图治的路线之争。后来他采用了桑弘羊管理财政,几乎榨干了国家所有阶层的财富,才支持了庞大的对外战争。这时候你如果告诉汉武帝计划不行,汉武帝会老大耳刮子抽你。

不光是汉武帝,历史上所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帝国,都会采用这种手段,直到今天,也仍旧是如此。只有强大的规划力量,才能给战争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二战中的美国也是如此。

下面分析一下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优缺点。

计划经济的最大问题是无法解决信任的问题。也就是说,计划的人和被计划的人凭什么互信??被计划的人凭什么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计划的人??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计划就是完美的,如果不能解决,计划迟早要垮塌。

斯大林时期,为了快速推动工业化,斯大林摧毁了乌克兰的小农生态,严重的时候出现了大面积的饿死人现象,甚至人食人。可是,后来斯大林确实建立起来强大的工业体系,斯大林认为乌克兰人的苦难是活该,如果你配合我,你就不会有这种灾难。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互信的案例。如果乌克兰农民从头就信任斯大林,问题确实不会如此严重,但乌克兰农民又凭什么信任斯大林呢??这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一个逻辑悖论,永远无解。

还有一个案例是苏联解体,以苏联的国力,占有的资源,苏联如果不解体,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民众生活水平绝对不会比今天的低,尤其是乌克兰。只要维持正常的计划能力,都是轻易能够达到的。可是正是因为缺乏互信,没有人出力维持苏联的存在。最终苏联就解体了。

那么这种互信缺乏有道理吗?当然是有的。

从管理者来看,他们无视民众的血汗,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指挥。苏联的计划严重走偏了,太重视军工而轻视了民生。但在管理者看来,做的好民众认为理所应当,做到不好民众认为你们是饭桶,管理者表示我也很难。更何况人不是先知,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

面对信任危机,本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公开或者扩大信息量,让全民互相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第二种是利用国家机器强力压制,搞愚民政策。可惜第一种方案难度太大,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于是管理者会本能的选择第二种方案。

这就是一个经济计划不可能持久的根本原因,要么主动调整和放弃,要么系统崩溃从头再来。

中国的计划经济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原因就是中国的信任问题从来没有激化过,甚至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国的民众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就会知道,社会在一天天变好,国家在一天天发展,一直到今天,这种互动都还在持续。

中国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不得不说,建国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的领导班子做决策的时候,从根本上还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的。他们的政策或者有失误,但因为根本的大政方针是正确的,所以最终这个民族是受益的。

说完了计划经济,我们来分析一下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事情就简单很多,市场因为是在简单规则之上的生物竞争,所以遵从的实际上是生物法则,弱肉强食。

市场经济的好处实际上也就是他的缺点,市场经济因为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不存在信任问题。但同时,弱势者也根本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市场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劳动者的收益,不是依靠劳动者的贡献来定价的,而是依靠一个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来定价的。劳动者的议价能力高,劳动者的收益就好,否则,劳动者会被压榨。而且这种压榨是在劳动者被认可的情况下的压榨。换句话说,你被压榨了,你还必须接受现实,还必须签字画押。

美国人至今怀念的二战前后的富裕生活是怎么出现的呢??是资本家的仁慈吗??

错了,是欧洲工人运动尤其是苏联的成功,无形中提高了工人的议价能力,资本家不得不大量的让利。在苏联最强大的时候,也是欧美日的遗产税最严格的时候,西方政府通过强制性的剥夺资产,来缓解巨大的贫富差距。一个工人可以养活两个孩子,还拥有洋房和汽车的生活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随着苏联的垮台,美国的富人就开始通过各种金融手段逃避遗产税,遗产税已经名存实亡。

在这里纠正一个谬论,有一种说法说英法的贵族,因为参战,大量死亡,所以贵族最终没落了。这种说法试图证明贵族精神,试图为富人洗白。可是真实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贵族是被遗产税消灭的,当你没有资产,谁还在乎你是不是贵族呢??当年的遗产税,有一种说法,你祖父有一个足球场,到了你爸手里就只有一个篮球场了,到了你手里,就只有一个乒乓球桌子大小了。

为啥欧美资产阶级会忍受这种遗产税呢??因为如果苏联势力扩张,苏联会捉住他们然后吊死。在这种情况下欧美的工人阶级才享有了富有的中产生活。

市场的残酷是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的,只不过如今已经形成了世界市场,市场最残酷的影响被转移到了贫困国家,而对于那些极端贫困的国家,从来都没有人用正眼去看,似乎他们就不存在一样。说起市场的好处,都是只看见欧美的发达和富裕。

市场经济的最终结果就是经济危机,是系统的崩溃和重启。这和严格的计划经济是一样的。

我们人类的社会组织技术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可惜因为利益,因为利益集团的故意引导,我们总是难以形成理性探讨的空间。市场和计划只有相辅相成,才有可能让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偏废一样,必然是灾难性后果。

如果你从根本上理解上述的概念,你就会发现,美国政府主导了很多重大的经济计划。什么曼哈顿计划,什么阿波罗计划,什么经济的宏观调控,什么量化宽松,这都是利用行政力量影响和主导社会经济活动,本质上仍旧是计划。

计划的好处是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坏处是这种意愿未必是善意的或者未必能达到好的结果。

但如果放任弱肉强食,那我们人类还是文明生物吗??我们和自然界的生物的区别是什么呢??

好吧,就说到这里了。


user avatar   ji-suan-zhong-de-shang-di-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说的计划经济应该是那种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也就是把方方面面的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

即便现在,很多基础项目和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动依然有计划经济在里面。

而且也不能说是失败,在我看来更像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国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来的,建国后的基本经济生产力状况是:农村生产力停滞在封建时代末期,城市则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产业也是良莠不齐的。

要搞现代化,进入工业社会,如果不搞一盘棋的计划经济,那么从农业到工业的积累依靠自由市场经济是搞不成的—首先那些注定长期投入的基础产业就没法搞,一个是资金资源需求庞大,另一个就是几乎没人能拿出那么多的钱,只有靠国家计划投入。

同时大计划经济的缺点也在生产发展后显现了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作出改变了—要把蓄积的生产力需求解放出来,于是改革,放开下游产业,粮食生产和轻工业是最早开始的,与此同时还有三产这些生产力发展后出现的强力需求项目。

原有计划经济里最先崩掉的就是末端产业的,水电路桥能源这些东西,到现在依然有很强的计划属性。大家都吐槽两桶油巨额亏损,邮政快递干不过三通一达,却不知道这些企业承担了大量没有资本能好好整的项目—这就是计划经济保留下来的优势了。


user avatar   hei-se-de-tu-zi-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那个高赞的回答,忍不住一阵吐槽:都是哪些大神点的赞,果然是高。

也忍不住来说两句。

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计划经济高估了人性及人力(人的能力)。

既高估了那些计划经济中负责分配和计划的管理层,能够全知全能,客观实际,毫无私心(这里的管理层是泛指具有相关权力的一大批人,既包括省长,市长,也包括班长,村长,车间主任);

也高估了,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代表的生产者(当然也包括程序员、科研狗,教师,公职人员等)的无私勤恳,甘于奉献,自觉自爱,没有惰性,还不知比较、思考和反驳。

如果说计划经济失败于高估人性的高尚,那市场经济的各种问题在于低估了人性的贪婪。

人性的贪婪和愚蠢,在当下的市场经济表现的也是淋漓尽致。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经济危机轮番上演。

杨朱有言: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既不贪婪,也不舍己。


user avatar   da-sheng-4-11-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经济的成功,就是计划经济的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在计划之中稳步运行!整个欧美世界正在加速度的衰落和衰亡,恰恰证明了自由经济根本就不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逐步铲除!

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中国竞争优势的基础所在。是保证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前提。是制度优越的证明!也是洋鬼子及其走狗所恨之入骨的经济模式。因为,西方因自身愚陋制度制约而实行不了这个优越的计划经济经济模式。所以,只有恨计划经济。并破坏计划经济的政治制度。可是,洋鬼子及其走狗的伎俩被看穿了。所以,中国人民高度警惕,严防洋鬼子及其走狗的破坏和捣乱。

中国的现在就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捍卫计划经济就是捍卫中国既有的经济竞争优势。就是捍卫中国和世界空前美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li-na-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谁来下达经济指令?

以苏联为例,苏联建立了26个部门来下达指令。这26个部门,可以理解为26个门类。这26个部门对自己各自领域的发展负责,这26个部门是:

航空工业部、原子能和原子工业部、汽车和农业机器制造部、对外经济联络部、水利建设部、地质部、民航部、医药工业部、冶金部、海运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部、国防工业部、通用机器制造部、交通部、无线电工业部、渔业部、车床制造和工具工业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企业建设部、造船工业部、运输建筑部、重型机器制造部、煤炭工业部、化学和石油加工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电机工业和仪表制造部。

现在假设你是电子工业部部长,你发现新型芯片是非常有前途的行业增长点,于是你要说服计委帮你去协调。因为造芯片需要冶金部、化学和石油部、电机和仪表部来做供应链。很快你就发现这种协调非常困难,因为各个部门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他们不可能听你的指挥。于是你不得不从自己的小金库里调集资金去做自己的化工原料、光学原料、机械设备。

时间一久,你就会发现,全国上下要么死气沉沉没有创新,要么是臃肿不堪。而后者尤为可怕,因为它发展的越快,就会积累越多的债务和低下生产力。它有自己的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自己供应能源、开农场,自己有金融系统,抑制不住的发债,甚至搞出来自己的民兵武装。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当初为什么一定要拆解铁道部。部门的领导者个人会争先出政绩,干得好就会造成国民经济失调甚至造成zz问题,干得不好就会萎靡不振,两头都不行。

每个部门的领导者都像圣人一样为一个目标努力、不惜牺牲局部利益顾全大局?醒醒别做梦了,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组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管对外怎么鼓吹集体主义,组织发展内在的动力都是个人金钱权力欲望的实现,没有这种个人奋斗的品格,组织也不会提拔你做领导,这是基本规律。


user avatar   qi-ding-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本原因是,人的需求是不可定量化的。

但为了维持社会运转,我们不得不把一个不可定量的东西强行定量化,好让我们可以去计算它。

这不光是计划经济必将失败的原因,而且也是现在“金融体系”无法避免一次次走向危机的原因。


“经济”这个东西,植根于交易,没有交易,就没有经济可言。

那我们来寻根溯源一下,看看最早的交易是什么样的。

“以物易物”。

你有一头牛,我有一块铁,正好你需要铁,我需要牛,我们就交换了。

这说明在这个时间点,我们的需求“一致”了,所以交易达成了。

但如果要定性计算,结果就是:

一头牛=一块铁。

这显然是不对的。

因为“=”就意味着它有传递性,转头我用一头牛又和小明换了一袋米,那就意味着“一头牛=一块铁=一袋米”。

但如果小明一开始拿着米去找你换牛的话,你根本不会理他,因为你不要米,只要铁。

发现问题了吗?

“需求”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通用”的事情,不具备量化的条件。


但如果不量化,交易就非常难以达成,我不可能天天抱着铁在大街上逛,指望正好碰到一个需要铁还又有牛的你,哪怕是信息时代的现在,也不行。

因为我不光要牛,我可能还要指定是什么样的牛,要碰上正好合适的交易对象,太难了,无异于海底捞针。

但如果交易无法进行,每个人就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撞大运似的与周围的人做交换,社会无法发展。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发展出了“一般等价物”的概念。

不管是贝壳也好、金银也好,纸币也罢,总之是创造出了一个“交易的中介”。

不需要直接用铁换牛了,可以用铁换“一般等价物”,然后在用“一般等价物”去换牛。

这样的好处是,把难以“一步到位”的“以物易物”拆分成了“以物换钱,用钱换物”的两个阶段,不需要双方的需求直接匹配,只要一方匹配就行,然后你大可以拿着一般等价物再去找你要的东西,大大降低了交易达成的难度。

但其中也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定量化。

一头牛能换多少“一般等价物”?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没法计算的,因为我要的其实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一般等价物将来能再换来的铁”,不然的话,你给我再多“一般等价物”也没有意义。

而是社会在大量交易后,逐渐形成了对于常见物品的定量共识 ——“价格”。

我们都知道,100等价物大约可以换一块铁,也大约可以换一头牛。

于是交易达成。

但是,注意这个“大约”。为什么是大约?

因为人的需求是在不停变化,不可定量的,今天要牛的人,明天就不一定要了。

所谓的“价格”,只是对“当前时间段一样物品的总体需求的近似统计”。

而既然是近似,就会有“误差”。

市场的反馈会试图消除误差,但需求的波动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而市场的反馈是需要时间的。

这些误差会随着需求的变动不断积累、扩大,直至动摇整个体系。


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采用“价格”这种“近似的方法”?

因为只有定量了,人类才能去计算和管理,而“价格”是可以定量的。

这是人类的先天局限。

如果有一个“神”,可以全知全能,知道某一时刻所有人的所有需求,以及所有供给,

那每样东西都不会有定价,或者说,每样东西针对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独特的定价。

神会告诉你,付出什么,你可以得到什么。


市场经济,是让所有交易者自己来形成这个“神”,当然会有滞后,会有不充分,会造成各种危机,但起码在危机发生之前,凑合着能用。

计划经济,就是想让人来充当这个“神”,那当然会失败。




           

相关话题

  在中国知识真的不值钱吗? 
  关于渤海湾大湾区或者环渤海经济区,大家有什么看法,未来会不会超越粤港澳或者长三角? 
  日本有哪些方面已经被韩国赶上甚至超越? 
  乌总统办公室称乌方已准备好与俄罗斯开启谈判,但需要得到安全保证,这传达了什么信号? 
  深圳前海巨漳资本两实控人一死一重伤,疑似曾发生械斗,公安经侦、刑事部门已介入,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2019 年 3 月 5 日褚时健去世,其一生的经历是否值得肯定? 
  2020年双十一落幕,天猫、京东成交额破纪录,疫情下放眼全球,如何看待这个成绩?双十一能否更加国际化? 
  如何看待美国参议院通过1.9万亿新冠纾困救助法案? 
  普通人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呢? 
  如何看待「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女性退休年龄先延至 55 岁,之后男女逐步延迟至 65 岁?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文章共 20 分,原作者仅得 6 分?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古代战争的兵士以长枪兵为主,而不是刀盾兵?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