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我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院长曾邀请过一位他的朋友——也是当年路遥小说改变的电影《人生》的导演吴天明到我们学校来做讲座。吴天明在讲座中说道,当年《人生》这部电影拍出来之后,在国内一片叫好,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于是,西影厂感到信心十足,准备把这部电影拿到国际电影节上去参赛。

然而,结果很令人失望,国外的评委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远不如国内高。最后,吴天明导演实在忍不住了,就去问电影节的评委为什么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么低。结果,那个评委说“我非常不理解主人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他可以为了一个户口,做出那样的事情?”

显然,欧美国家的评委并不理解“户口”是什么,更不了解什么是知青、什么是城乡二元体制……因为这些不了解,《人生》的情节也就没有了那么大的冲击力,更谈不上什么深度的思考。

《人生》的遭遇,也恰恰是路遥遭遇的一个缩影。

当代陕西文坛有三位并称的作家,分别是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巧的是,他们三位也都获过茅盾文学奖。有所不同的是,陈忠实与贾平凹虽然风格迥异,但二人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公认的。而路遥虽然也前面二位并称,但大家对路遥的文学成就褒贬不一。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如果说路遥的作品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他的问题或许就在于太贴近现实了。

我这里所谓的“贴近”,并不是说情节就一定在现实中很合理,而是说路遥的作品有着鲜明且清晰地现实指向,并且有着比较强的时代特征。这对于路遥来说有利有弊,其利在于路遥可以很好地呼唤起时代共鸣,还可以以此掩盖其文笔欠缺的问题,其弊则在于作品的生命力没有那么长。这其实也是我之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文学的真正生命力并不来自于批判现实——因为如果你只停留于批判或者反映现实,当你所批判的现实消失的时候,你的作品的价值也就随之而消失了。即便要批判现实,也是要提取现实中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批判某些现象上。作为路遥的同乡,陈忠实的《白鹿原》并不是现实向的作品,然而其深度与价值却并没有因不批判现实而消失。贾平凹的《废都》虽然取材于现实,但其指向的则是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困境。这些都有其超越性。

在文学编辑圈子里,《平凡的世界》也算是一桩著名的公案。当年,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后给国内多家著名的文学期刊投稿,但编辑们普遍都认为这部小说文笔较差、整体水平一般。最后,终于有一家杂志表示愿意刊登《平凡的世界》,但前提也是要路遥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大规模的修改。而跟《平凡的世界》命运截然不同的是,当陈忠实把《白鹿原》拿给《当代》杂志编辑的时候,收稿的编辑在火车上看到稿子的前几页时就决定了一定要刊登出来,并打电话给陈忠实说《当代》已经确定要刊登,绝对不要再把稿子投给其他杂志。在这个角度上说,至少在文学评论界,主流评论者对《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的认可度并没有那么高。

但是,尽管主流不认可,但这并不妨碍《平凡的世界》在普通的读者中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一来,普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看重的是故事本身而非相对专业的文笔、结构这些东西——他们看网文时也同样如此——而《平凡的世界》在故事上的确很符合非专业读者的爽点。另一方面,在过去40多年中,快速的城市化造就了一大批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的人,他们虽然没有主人公的奇遇,但大体经历却与主人公有着比较深的共鸣,这也使得《平凡的世界》不再是一部小说,而是类似于人生指南的作品。只不过,新一代的城市人肯定已不能与《平凡的世界》产生共鸣,他们所需要的是另外的东西。

这个转变,也让我想到了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到我们县城高中教书的人。她出身于农村,个子高,人也漂亮。她说自己非常喜欢读路遥的作品,甚至经常在课堂上给我们朗读路遥的小说。我至今也还记得她在课堂上读完了全本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等小说,也记得她读小说时情绪随着情节而产生的波动。对于她们来说,路遥在某种程度上甚是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总之,在文学史上《平凡的世界》终将归于平凡,但在文学史之外,总会有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以后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小,但他们并不会完全消失,而《平凡的世界》的价值更多地则是体现在这里。


user avatar   stephen-daedalus-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文学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小说,在古往今来的伟大作品中,就是三卷废纸。

小说这个文体,最伟大者有《红楼梦》《金瓶梅》《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等无法超越的煌煌巨著。如果上述作品是最高的山峰,那么相较而言,路遥的这部小说,差不多就是水坑里的石子。天上地下,没有任何真正的可比性。

纵观世界文坛,单论小说领域,仅看现实主义——内有笑笑生,吴敬梓,曹雪芹,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外有奥斯汀,狄更斯,萨克雷,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果戈里,托尔斯泰,契诃夫。路遥在上述行列中,根本排不上位置。事实上,哪怕在陈忠实,贾平凹,残雪,金宇澄,王安忆,莫言,阎连科,余华等同行的面前,路遥也根本排不上位置。

作为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是笨拙,冗长,粗糙,沉闷,失真的,不值得也没资格在文学史上拥有任何的地位。一部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拥有文学价值,其次才能谈论其他价值。《平凡的世界》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因此去谈论其“见证时代”的文献作用和“鼓舞人心”的励志功能是毫无意义的。《平凡的世界》在行文上,有巴尔扎克式的笨拙却无巴尔扎克式的洞见,有托尔斯泰式的野心却无托尔斯泰式的才情。有些人说它见证时代和鼓舞人心,无异于说它是一手文献和心灵鸡汤,看似赞美夸奖,实乃自证其水平低下。

这本书的畅销,是因为其故事和情节,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一两三代人的经历,心声,幻想,等等,而这一两三代人逝去之后,这本书的价值也就会随之逝去。有些书,比如《红楼梦》,尽管是源自于并且书写了一个老早就消逝了的过去世界,却能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区都赢得不同背景读者的一致共同认可。比如路遥本人,生长于乡村,却喜读《红楼梦》,将之供奉在窗台上头,日夜观摩以自我鞭策。可惜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别说走出国门,就连大城市里头新长大的中产家庭00后小朋友们读起来都觉得太隔阂。

在这个意义上,路遥的成功,跟郭敬明的成功,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路遥是黄土地版的郭敬明,郭敬明是市场化和都市化了的路遥。王先生的书迎合了老一代人和村镇穷青年的心声,郭老板的书消费了新一代人和都市小中产的幻想。不过,王先生遵守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至少在名义上如此,因此王先生看起来更体面一点。在事实上,老一代人向上爬,新一代人暴发户,自然而然——在这一点上,文学反映了现实:王先生的“奋斗”自然地导向了郭老板的“堕落”。

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既源出于时代,又超越于时代。《平凡的世界》既源出于时代,又局限于时代。有些人说,这本书打动了某些人——正好证明,这本书是高度地局限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打动了一代人却未打动另一代人,打动了一群人却未打动另一群人,正是二流作品之特点。当然,最好的书亦无法触及到全体人;但是,较好的书一般能触及到较广阔较多元的人群,并且总能够持续地触及到崭新的不同的人群。

请记住,在中文长篇小说的历史上,我们有《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围城》这些书。更甚者,在全球长篇小说的世界中,我们有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乔伊斯,普鲁斯特等大师。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能在历史的真空下评价,必须放到文学史中去评价。《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中,就是一个没有继承任何前辈作家优秀资源(除了柳青的小说)的,严重营养不良的,未挑战也没超越前辈作品的不入流之作。

不及百年,此书即会被遗忘。

另外:本想一一回应诸多的评论,可是评论太多回复不过来,现作罢。

送诸位一链接:「你行你上」存在什么逻辑漏洞?


user avatar   xiao-yang-9-17-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2路遥辛苦培养弟弟,最后弟弟却这样子对待,实在是大反转。42岁,路遥就去世了,留下了10000的债,病床前,居然只有一个好朋友“航宇”陪着他。

但是,他的妻子林达已经把自己和女儿的户口迁到了北京,只开到医院看了路遥一眼,冷冷地说一句,“病重了,一定要到延安去治,他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妻离子散,就连最好的兄弟,也背离他而去。弟弟王天乐在他生前,没有来探望他。

路遥心生怨气,觉得弟弟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还很看不起他。而且,他很烦路遥天天打着他王天乐“著名记者”名号借钱。

虽然路遥7岁被过继给大伯,但是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爹娘,媳妇,和女儿。

去世前3个月,林达从北京赶来,签了离婚协议。

去世前2个月,路遥想起来还是痛苦不堪,“我那老婆,怎么就跑了呀!”

他一心不想离婚,也是因为他不想给女儿大的影响。

“我一离婚,全国都知道了!孩子该有多难呀!”西安电影制作副厂长来劝他离婚的时候,他的眼泪哗啦哗啦地流下来。

为了孩子开心,他曾经跑过整整一座城,给女儿买来60块钱的蛋糕。

在病床前,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念念不忘,“等我出院了……让我妈给我做东西吃,一个月就能吃胖了。”

去世前三四天,路遥对来医院的人看他的人说:“我这十几年,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

去世前一两天,路遥仍然在给自己打气,相信自己还有希望:“生活太残酷了,我一定要站起来……”

临去世的那一刻,路遥痛苦地在病床上缩成一团,嘴里却是呼喊着:“爸爸妈妈还是离不得……”

路遥身前身后名,一生手记很多。可是,弟弟却在他去世以后,自己打破放着草稿的箱子,直接把路遥的心血给拿走!

路遥走了,却长在人间,苦难铸就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存!

SOHO董事长潘石屹,因为这本书从一个去海南的打工仔变成了一个身家300亿的创业者。

他看了7遍《平凡的世界》,所有情节记得清清楚楚。

为了纪念路遥,他还专门找到了延安校长。花出10万块钱给路遥修墓。

马云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作者是路遥。

董卿在《故事里的中国》中含泪说:路遥用生命最后的6年时间,舍身献上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曲。

一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各大高校借阅量最大的图书。

为什么?

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孙少安、孙少平的身,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路遥给了无数平凡的人希望,让平凡人找到了自己的光。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翻《人民日报》十来年,指纹都被磨没了,最后用巴掌来翻。

100万字的小说,曾经无数次扔下笔,发誓说,再也不写了!文学这条路太苦了!

可是,最后还是耐着性子,写完了,领“矛盾文学奖”的时候,他打叫一声“日他妈的文学”!可算是解气了!

92年,路遥去世,但是直到现在,他的书还是每年都在爆炸性地出货,1800万人都是他的追随者。

他的作品只会却来却深入人心,给无数看过的人希望和鼓舞,找到人生的光。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相关话题

  初中生这种文学水平是否合适? 
  怎么看待任盈盈的大度? 
  想要成为作家,已坚持写作近十年。拿这篇小说投了几家杂志社,但是都没回音。想看看大家有什么建议? 
  如何评价光明皇帝? 
  假如杨过和小龙女生活在现代,他们生活会怎样? 
  如何看待《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被改编成电影? 
  有哪些开头惊为天人,后续和结尾却很平淡的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小说? 
  现代中国人已经难以写出像古代诗词一样美的诗词算不算一种文化流失(或是不是一种遗憾)? 
  有哪些异世界题材的动漫或小说值得推荐? 
  有哪些小说的开头或者结尾可以称之为神来之笔?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毕业生收割一流中小学教师岗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打仗时每个兵都要去救,或者死了几十个人就要大肆讨伐,现在新冠死了那么多人,却无动于衷?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