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搞清楚“隐形谋杀者”是如何驱使宿主为它们献完青春献生命的,本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开始了专门研究。
他们花费了三年多时间,重点对“蟋蟀谋杀案”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对蟋蟀投河起跳前、投河瞬间和投河后不久这三个时间段的蟋蟀大脑里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认真剖析。结果在蟋蟀的神经系统中,他们发现了Wnt分子,铁线虫身体里具有这种分子,而蟋蟀身体里本来没有这种分子。这说明,这个分子转移到了蟋蟀的身体里,很可能对蟋蟀“投河自尽”负有重要责任。
那么,铁线虫身上的这个分子是怎样进入蟋蟀神经系统里的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蟋蟀身体里有一种和铁线虫身上Wnt分子类似的分子,但两者并不完全一样。是生物学家们把两者搞混了吗?经过反复比较分析,他们最后确认,进入蟋蟀神经系统里的Wnt分子,就是来自铁线虫。那为什么偏偏只有这种分子进入了蟋蟀的神经系统,而铁线虫身上的其他分子为什么没有进入?这个问题一下子难倒了生物学家。
后来,经过多角度分析,生物学家找到了答案。原来,铁线虫的Wnt分子之所以能够混入蟋蟀的神经系统,恰恰是利用了它自身与蟋蟀同类分子的相似性。隐藏在宿主身体里的铁线虫释放出自己的Wnt分子,借助这个相似性,让自己的假冒分子,以假乱真,慢慢混进了蟋蟀的身体组织,然后混入到了蟋蟀的神经系统,便产生了发号施令的效用。也就是说,铁线虫通过Wnt分子与蟋蟀进行了“分子对话”,最后控制了蟋蟀,对宿主下达了特殊的生物指令。
为什么蟋蟀非要选取“投河”的方式自杀呢?Wnt分子又是如何下达“投河”指令的呢?
这其中另有奥妙:当Wnt分子进入蟋蟀的神经系统后,蟋蟀身体里就乱了套,部分蛋白质的合成乱了秩序,而有一种蛋白质却异常活跃起来,这种蛋白质本身含有指使动物向地势低的地方运动的基因指令。当指令传达到蟋蟀的大脑后,蟋蟀便会向地势相对较低的河流或者水塘飞奔而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铁线虫Wnt分子的侵入,使得蟋蟀浑身燥热难耐,痛不欲生,为了快速降温,它们才被迫选择了“投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