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2009年之前,苹果的开发者和使用者社区都比较小。所以外部世界对于开发者社区里的反对声音并不敏感。
2、对X86转换持反对意见的开发商只可能是积累了相当数量特别为PowerPC优化代码的开发者,这类开发者数量很少,且多为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其实主要就是Apple自己,微软,还有Adobe;Macromedia在2005年时被Adobe收购)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这一转换。而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X86转换反而让其将Windows上的游戏移植到Mac OS X上更加容易。
3、Core处理器性能优异,与Rosetta转译器配合良好,带来的性能损失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当时对于Rosetta转译的评测有许多。
http://www. mactech.com/articles/ma ctech/Vol.22/22.05/Office2004Benchmark/index.html MacBook Pro Benchmarks 2: Adobe Apps in Rosetta4、对于苹果来说,转换至Intel处理器是维持Mac产品线的唯一出路。IBM的PowerPC G5由于功耗和发热的问题,几乎没有可能安装在笔记本电脑里。这也是苹果为什么选择Intel而非AMD作为X86转换的合作伙伴,因为Intel在移动处理器上的实力要比AMD强许多。
5、对于用户来说,Intel处理器带来的额外附加值弥补了他们对转换的不满,通过安装Windows系统可以一机两用,对于用户来说还是蛮有吸引力的。
6、苹果开发者的大幅增长至少是在2008年夏天,也就是iOS 2.0出现之后。此时苹果的平台转换已经基本完成,新进入的开发者往往从iOS起步然后才接触到Mac OS X的开发,没有历史包袱。
总体来说,苹果在2005年进行转换时,现实需求很强(苹果迫切的需要合适的移动处理器),历史包袱较轻(用户和开发者数量本来就不多),合作伙伴给力(Intel当时在桌面市场上受AMD打压多年,同样寻找新的机会,而且还攒着Core 2这一大招没放。)转换就进行的比较平滑。
====================================================
苹果从PowerPC平台转换到Intel平台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从2005年转换开始到2009年可以算作第一阶段,逐步将用户和应用程序向X86架构迁移,到2011年才基本放弃PowerPC架构的维护。
2005年7月6日,苹果宣布进行平台转换,并向部分开发者提供开发者转换工具(Developer Transition Kit),同期发布的Xcode 2.1支持生成通用二进制(universal binaries)格式的应用程序。
2006年1月,苹果发布15寸Macbook Pro和Intel处理器的iMac。
2006年1月~3月,iWork 06,Logic Pro 7.2,Final Cut Pro 5.1以通用二进制形式发布。
2006年4月,Firefox 1.5.02以通用二进制形式发布。同月,苹果推出BootCamp,使Windows XP可以运行在Intel处理器的Mac电脑上。
2006年6月,Opera 9.0以通用二进制形式发布。
2006年8月,苹果发布Intel处理器Xserve,完成产品线的转换。QuarkXPress 7.0以通用二进制形式发布。
2007年3月,Adobe CS 3以通用二进制形式发布。
2007年10月,Mac OS X 10.5发布。这是最后一代可以安装在Power PC处理器上的Mac OS X。同期发布的Xcode 3.0增强了对64位处理器的支持。
2008年1月,Office 2008 以通用二进制形式发布。
2009年8月,Mac OS X 10.6发布。10.6以及更新版本的Mac OS X无法安装在Power PC处理器的苹果电脑上,但仍然提供Rosetta转译器使用户可以继续使用为Power PC处理器编译的软件。
2011年3月,Xcode 4.0放弃了对PowerPC处理器的支持。
2011年7月,Mac OS X 10.7发布。从这一版本开始无法继续使用Rosetta转译器(同时该版本取消了对32位X86处理器的支持)。
2013年8月,苹果结束对PowerMac G5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