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下列几个方面简单做下对比。
一、关于电视剧开头。
假如忽略怪力乱神一节,《水浒传》原著开篇,首先写的其实是高俅发迹。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不首先写好汉上山,而是首先写高俅发迹,这是“乱自上作”。
大宋朝廷先乱了,梁山好汉造反才显示出正当性,梁山好汉受招安才注定是悲剧。换言之,《水浒传》的悲剧性,是在故事开篇就已经注定了的。
1998版开头处理就很好。第一集王进暴打高俅,高俅发迹,逼走王进,于是引出史进。史进者,以史进献也。
2011版的开头,问题就很大。
2011版在第一集就让宋江亮相了。作为多主角多线索的长篇小说or电视剧,一个优秀的作者or编剧or导演,是不会刚上来就把第一主角亮出来的。第一主角通常是用来收束总揽故事线的。
比如《红楼梦》,主角自然是宝黛钗,故事主要发生地自然是贾府大观园,然而作者先从苏州小贵族甄士隐写起,继续穿插贾雨村、冷子兴来交待贾府,终于要写贾府了,还要经过一个贫苦的老婆子刘姥姥作引。甚至如《笑傲江湖》,男主角自然是令狐冲,然而作者却先从林平之写起。
那么2011版第一集到底拍了什么呢?是公孙胜劝宋江夺取生辰纲!这可是“乱自下作”!
公孙胜这个人也很有趣,生怕朝廷抓不住他,为拉拢几个人抢生辰纲,没头苍蝇似地乱撞,弄得是满城风雨。宋江和公孙胜还要在玉米地上演《红高粱》似地追逐。你在麦田、水稻田追逐也行啊,你在明朝才有的玉米地追个什么劲。
二、关于几大主角。
首先说林冲。
金圣叹评价林冲:教头自然是上上人物,只是写的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2011版怕不是只学会了一个“狠”字。
林冲在柴进庄上,就很不正常。柴进拿他当贵宾尊崇,银子书信即使林冲不提,柴进都会主动给他办到,犯不着猴急。此时还没有到风雪山神庙呢,林冲不应该着急显出“狠”来,为了区区几两银子,把洪教头打的够呛。此处还是应该就“熬得住”下功夫,为林冲后面的性格转变做对照。
林冲火并王伦,2011版还是在“狠”上出问题。原著林冲火并王伦,不只是为出口恶气,更重要的是为梁山大义。2011版把林冲演成了一个苦大仇深、只懂得报私仇的小混混。断金亭掀翻了草厅,猛则猛矣,只是把好端端一个儒将给演坏了。
再来说鲁智深。
鲁提辖是《水浒传》公认第一义士,一生只为周全帮助穷困之人,这也是他终得正果的根源。
1998版鲁提辖野猪林救林冲,背景音就选得很妙。师父一路远去,梵音也渐起渐远,佛性自然而生。
2011版把鲁提辖整个给演傻了。提辖是粗鲁、行止随性,但他可不是傻,不能动不动就冒傻气,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傻乐个没完没了。
2011版增加鲁提辖与金翠莲的感情戏,毫无必要。和尚喝酒已然破戒,何必再犯色戒呢。增加这一剧情,对鲁提辖性格深度毫无增色,反添了庸俗气。
顺便说一下,鲁提辖是我最敬重的水浒人物。
提辖做事从不拖泥带水。
与史进萍水相逢,只因听过史大郎的好名字,就要拉去吃酒。
金翠莲只是江湖卖艺的低微出身,听金翠莲几句哭诉,就酒也不吃了,觉也不睡了,一定要收拾了欺压良人的郑屠了事。又为打死了郑屠,家也不要了,官也不要了,跑到五台山当和尚。
从五台山到东京,住在刘太公家里。听说山贼强娶压寨夫人,非要给刘太公作主,不让小霸王周通害了人家女儿。
在大相国寺,几个泼皮要整治他,提辖也不下狠手,给泼皮们留下吃饭的营生。
和林冲第一次见面,只因林教头称赞自己的禅杖使得好,便结拜交结。又为野猪林解救林冲,在京师大相国寺的好去处也不要了,继续逃难,一直到二龙山落草。
鲁提辖一生周全帮助别人,自己也因此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他行事豁达、随遇而安,处处无家处处家。
佛曰渡人渡己,鲁提辖以实践正佛果,他才是真正的人世佛。
《水浒传》那么多好汉,林冲又怂又狠,武松自然是天人,然而杀戮过重。唯有鲁达鲁提辖鲁智深,才是真正的好汉。
继续说李逵。
原著的李逵并不讨喜,黑料简直不要太多。江州劫法场杀百姓,杀扈三娘全家,杀小衙内,照实拍出来,那就是个变态。
1998版处理得很好,抓住了李逵憨厚耿直的孩童性格。1998版最神的地方,是增加了原创人物庞小妹,把李逵的内心世界给丰富了,黑哥傻得可爱。
2011版简直不忍直视,整个一话痨,演技不够,台词来凑。李逵的语言工具,是两只板斧,不是碎嘴子。
最后说说宋江。
教员讲过,《水浒传》这部书,好就好在招安,让人人都知道投降派。
2011版和1998版最大的不同,就是如何处理宋江这个一心招安的“罪魁祸首”。这是两部剧的大关节处,彰显的是故事主题。
1998版坚定站在了批判宋江投降的一面,全程再现了宋江的内心挣扎,如何不愿上山、如何被逼上山、如何坚决招安、打方腊如何死的死散的散、如何一杯毒酒泪流满面。故事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1版则在搞修正主义,主要精力放在表现好汉们的“忠义”,把梁山好汉的故事拍成香港黑帮片了。2011版的宋江到死都是愚忠,批判性无从谈起。
2011版给宋江加戏太多,美化太过,起了反效果,反而体现出宋江的“假”,人物塑造也很容易踩空。比如何涛进剿石碣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让宋江在场,你割了何涛耳朵,不割宋江的,教他回去怎么说辞?比如宋江到江州服刑,大宋朝也是没王法了,让犯人一个人上路,也亏编剧想的出来。
其实还有一位主角,天神武松,鉴于对2011版看的不多,就不评价了。
三、关于如何对待原著。
1998版删去了许多原著剧情,秦明、关胜这样的主要人物如何上山,完全不表。这自然也伤害了故事的完整性。
2011版的毛病,则在于原创剧情增加太多,拖拉到80多集。像董平、李忠这样无足轻重的角色,也要美化,只为凑足108个好汉。
宋江赚秦明、朱仝上山的黑暗面,硬栽赃给刘唐晁盖,宋江倒是洗白了,可刘唐晁盖何辜,难道反对招安就有原罪?真是为了宋江哥哥着想,何如就像1998版那样,直接删了不表呢。
1998版是尊重原著的,力图还原宋朝社会风情。比如片首直接用清明上河图,比如剧中经常起烟雾,营造历史的悠远。导演张绍林说,拍《水浒传》的最高追求是不挨骂。
不过李雪健先生在央视致敬经典采访中,说《水浒传》故事是我们民族走过的一段路,个人不太赞同。梁山好汉的故事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真实的历史。
2011版是香港导演吧?这位导演关心的就是“燃”,好汉要有派头,要人人都戴围巾,要人人都没有污点,要有兄弟情,众兄弟谁跟谁都要铁,这是黑帮土匪片的拍法。《水浒传》原著文本只是人家创作剧情的垫脚石。
四、关于电视剧地理问题。
这个问题就像什么呢?举个例子。胡歌版《射雕英雄传》,江南六怪和郭靖才出蒙古,刚到张家口,六怪就疯掉了,齐呼到家各自分别去了,张家口的景致也是柳树桃花水乡。郭靖只好自己在街头闲逛,碰巧赶上了穆念慈比武招亲。张家口、中都、临安,这三个互相不挨着的城市,编剧偷懒给揉合到一起,于是就有了这种天雷滚滚的神剧情。
顺便说一句,这种错误恐怕也只有香港导演、编剧才会犯,成天见在九龙尖沙咀待久了,以为是世界不过是个弹丸小岛罢了。
2011版也有类似的地理逻辑问题。
比如七星聚义,晁盖的东溪村在郓城县外,从雷横捕盗的脚程看,中间至少有半日路程。白胜居住在黄泥岗旁边的安乐村,这也是晁盖公孙胜找他帮忙的原因,安乐村距离东溪村至少两日路程,不然后来也不会安排中途住店。安乐村距离济州府更近,所以事发后何涛才从济州府亲自抓白胜。
这里郓城县、东溪村、黄泥岗、安乐村、济州府,是距离相当远的地理单位。但晁盖吴用一行人在黄泥岗踩点,突然得知宋江要出郓城县报信,我们姑且不管吴用是怎么知道的,而吴用竟然就安排白胜去堵宋江,白胜又不是神行太保!
这里的地理逻辑是一团乱麻。这都是导演编剧故意增加不必要剧情惹的祸,他们以为自己比施耐庵还聪明。
电视剧地理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是导演编剧的职业态度问题。一个武侠剧出这种低能问题也许没什么,但《水浒传》这种经典名篇,也能不顾地理逻辑,这是对名著缺乏尊重。
最后讲讲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问题。
新中国的建立,起自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暴动。对于历史上的任何一场农民起义,包括被公知诟病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我们都是要坚定站在农民起义一面的。即使起义失败了,也是“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这就是我国的政治正确。
有些从事文艺创作的人,自以为文艺作品应当远离政治,追求所谓创作自由。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没有远离政治,他们的作品,通常就要站在地主、资本家、外国势力的一面。
1998版《水浒传》最值得称赞的,是忠实还原了教员对《水浒传》的评价:晁盖是好的,李逵、三阮是好的,宋江把晁盖的聚义厅换做忠义堂,他搞的是修正主义。宋江搞招安,是必须批判的。
可是2011版《水浒传》在做什么呢?粉饰太平!梁山泊好汉们效忠的是谁?是腐朽的大宋朝廷!什么脑袋掉了良心可安,真真可笑。
有人会说,对于历史要有“了解之同情”,不能用当代眼光看待过去。这话前半段是对的,我们也没有要求宋江搞土地革命。但如果不能用当代眼光审视过去,那我们还研究历史干嘛呢!
2011版唯一超越1998版的,是演员表足够长,把主要的次要的没必要的好汉都拍了进来,除此之外,几无可取之处。
2011版《水浒传》与同时期的新版《红楼梦》、新版《三国》一样,都是资本时代的闹剧,仅此而已。
客观的回答是:两版都有非常耀眼的亮点,也都有极其低级的错误。
我这个回答与其说是对比,不如说把两版各自的优缺点罗列、总结一下,
评价电视剧本身就是一个很多维的事情,往大面上说,包括:
人物(细分还可以包括形象、造型、演技、动作、台词等等);
剧情(剧情的丰富程度、完整程度、合理性等等);
环境(故事背景、设定、布景、道具、台词风格等);
配乐(是否好听、是否和作品主题相符、以及对当下的情境渲染程度等等);
后期(剪辑、特效、配音等等)。
大概这几个大要素,里面还有很多的小要素。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央视版有好的地方,新版也有它的亮点。
你不能死揪着新《水浒》,武松打西门大官人有点费劲,就说这是个垃圾;
就像你也不能死揪着央视《水浒》叫错好汉名字、108将设定残缺不放,说这一版根本不行。
这是两个不同的评价维度。
今天我先聊聊配乐方面的事情,其他的几个要素,看后面有没有时间,再不定期给大家更新。
作为一部影视剧的配乐,它不仅仅是要好听、朗朗上口,还要精准地把握住作品的主题、气质、内容。
两版的配乐,从音乐角度出发,都是很优秀的作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选择的视角:
央视版的配乐,是站在梁山好汉们的角度上,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新版的配乐,更像是站在一个后来人、旁观者的角度,诠释梁山好汉们的故事。
一、央视《水浒传》中的配乐
央视《水浒传》中的绝大多数配乐,出自我国王牌作曲家——赵季平老师之手。
其中,我认为最具艺术高度的,当属经典主题曲《好汉歌》,教科书级打戏bgm《王进打高俅》,以及极富宋朝年代气息的调子《阮小七渔歌》。
1、好汉歌
一提到《水浒传》,很多人脑子里自动就响起了“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的bgm。
事实上,《好汉歌》的确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水浒”题材的艺术作品中,与其主题匹配度最高的曲子,没有之一。
在这首歌当中,赵季平老师选取了交响乐形式,以及河南民歌、劳动号子、山东方言、唢呐等多种与梁山水泊的江湖草莽气质高度匹配的音乐元素,谱写出了一首梁山好汉的专属赞歌。
音乐从一阵密集的大鼓声进入,随之是铜管组演奏两个重复的22112,气势一下子彰显出来。
随后人声进入。来看一下这里的旋律写作:
一般的歌曲,很少在开头就反复使用上下行大跳。但《好汉歌》刚好相反。这几处高音的位置,刚好落在正拍上,旋律的上行跳进形成了足够的张力,到这里有一种呐喊的感觉。
随后“嘿嘿 参北斗哇 生死之交一碗酒哇”这部分,用大合唱的和声形式,营造出了梁山好汉恢宏的阵势。
接下来,“路见不平一声吼”这里,用了一个很土(非贬义)很接地气,很像民间调子的动机(红色):
这部分采样自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我们听到这里的时候,会感觉有一些民歌小调特有的土味(非贬义)。这也和梁山好汉们出身民间的特点相吻合。
然后这里刘欢老师在“出手”、“九州”这两处的处理,也非常高明。他加了一点拐音,唱得更趋近于“触熟”、“就轴”的音(和后面的人声和声中规中矩的发音对比,更加明显)。
这样的发音方式,是按照山东方言来进行演绎的。山东正是水泊梁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处理方式,再一次精确把握住了梁山好汉的地域方言特征。
接下来“嗨呀 依儿呀”这段,也是采样自《王大娘钉缸》的段落:
然后人声和声“嘿嘿 嘿哟嘿嘿”,这部分是采用了劳动号子的形式:
劳动号子是过去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喊的一种短促有力、粗犷豪迈的调子。这里又一次把握住了梁山好汉底层出身,豪气干云的特点。
接下来重复之前的旋律。
到2:03的时候,迎来了全曲最高能、最精华的部分——唢呐演奏。
为什么要把唢呐单独拿出来说一下?
因为唢呐具有如下特点:音色带着与生俱来的土味,音调高亢嘹亮,和梁山好汉出身微末、热血激昂的特点是高度匹配的。
所以在所有的乐器当中,没有任何一种,能比唢呐更适合演绎《水浒传》这个主题。
如果没有这段唢呐演奏,这首作为《水浒传》的主题歌,就无法最准确地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草莽英雄气体现出来。可以说,这里唢呐的出现,是将前面提到的所有梁山好汉的特点和气质,找到了一个集中点,然后全情抒发。
然后重复一遍“路见不平一声吼”,最后用上扬的旋律,将情绪抒发到极致,全曲结束:
最后的尾音,唱满了整整9拍。
9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好的含义。既有宏大、圆满的意思,又有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这里的细节,既体现了水泊梁山的壮大,也是梁山好汉久久相伴的美好象征。
在曲调朗朗上口的同时,歌词也用极为精炼又极为准确的字眼,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行为特点,以及啸聚山林、逍遥快活的性格特点展现了出来。
2、王进打高俅
除了《好汉歌》以外,赵季平老师还贡献出了另外一首唢呐神作——《王进打高俅》。
这首曲子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形式。
音乐一起,一阵密集的中国打击乐梆子声响起,随后管乐进入,用一串短促有力的连续八分音符,宛如决战前响起的号角声。
随后弦乐进入,这部分是高潮前的铺垫。大提琴组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之间,高速切换,激动人心,又能引发观众对接下来情节的期待;每两个小节,中国打击乐梆子声在正拍位置出现;音调持续上行升高,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
0:42秒,全曲的最高潮部分——唢呐演奏。这里用到了中国传统七声调式里的清乐徵调式进行旋律谱写:
曲调在高速驱动下,在二分音符的停留后,迅速地转到短促的八分、十六分音符,大气恢弘中,又带有快意恩仇的江湖气息。
随后唢呐结束,乐曲回到弦乐部分,在大提琴的一阵连续八分音符中渐渐结束。
这首乐曲多用在梁山好汉们的打戏场面。
这里正好有一个合集,可以看个过瘾。
这种音乐和画面上的双重冲击,是1+1远>2的化合反应。
央视版《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的配乐,都是由这首《王进打高俅》发展、变奏而来。
比如《殊死一战》这首乐曲,前面的弦乐部分,就是和《王进打高俅》高度相似的,后面用管乐组代替了唢呐,气势上显得更宏大和壮阔。
这两首乐曲的对比也很明显:
《王进打高俅》一般用在个人的打戏场面;
而《殊死一战》则更多的用在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上。
除此之外,《武松杀嫂》也是由《王进打高俅》变奏而来。这首曲子速度要更慢,旋律中也更简化了一些,比起《王进打高俅》的快意,这首显得更凄然一些。
3、阮小七渔歌
《阮小七渔歌》也是一首展现了多种音乐元素的作品。尽管它只有短短的几十秒,但就是在这几十秒内,已经包含了民间吆喝、山东方言特色山歌、劳动号子等元素,可以说是非常丰富。
开头的引子采样自民间街头吆喝的,音调的突然高昂是其突出特点:
随后的旋律中,出现了非常多具有山东方言山歌特点的转音。其中一些高音的上扬,也是和吆喝的形式重合的:
最后的“哎 嘿呀”短促有力,是采样自劳动号子的形式:
在所有的梁山好汉里,渔民出身的阮氏兄弟,可以说是最能够代表“底层人民”这个阶级的角色了。这样的角色,为他们设置的渔歌,一定要体现出大量的底层特点。
这首《阮小七渔歌》,既有好汉们在水泊上乘船往来,大口喝酒吃肉的惬意、自在,又有无惧贪官污吏,狂放不羁的胆色、气势。调子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又符合阮氏兄弟豪爽的性格特点。
全剧最经典的几次:
以前有人评价央视《水浒传》,说感觉所有的人物、道具、环境,都不是在演,而是他们就是从宋朝走出来的。
配乐更是如此。你听《阮小七渔歌》,没有任何伴奏,在电视剧集中出现的时候,就是阮氏三雄和梁山水兵在唱,感觉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调子。
除了这些配乐之外,央视版《水浒传》中,还有很多非常出色,非常经典的配乐。
浪子燕青和李师师,在铁马金戈中之余,柔情满怀的《鹊桥曲》;
鲁智深、林冲兄弟分别之际,一曲胜却千言万语的《兄弟情谊》;
雄伟壮阔中,又隐含苍凉情绪的《晁盖出征》;
等等。
不一一细讲了,大家可以自行找来听一下。
整体来说,赵季平老师的配乐,和梁山好汉具有极高的匹配度。大量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使这些作品听起来,就是站在梁山好汉的视角上,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二、新《水浒传》中的配乐
说完了非常经典的央视版《水浒传》配乐,我们再来看看新版《水浒传》。
新《水浒传》的绝大多数配乐,由周志勇老师负责作曲。
相较央视版赵季平老师的配乐,新版周志勇老师的,更像是以旁白的视角,来对水泊梁山好汉们的故事,进行解读。
1、兄弟无数
如果是单纯站在音乐作品的角度来说,《兄弟无数》无疑也是足够出色的。
首先它的旋律写得很抓耳,朗朗上口,11度的音域跨度也不是很大,比较利于传唱。
曲子中用到了中古调式——多利亚调式,来诠释水泊梁山108将的主题。这种尝试很大胆,也很新颖,关键是完成得也相当不错。
领唱的景岗山老师(他也是新版公孙胜的饰演者),粗犷又带有颗粒感的声线,可以说是天生为这首歌而生的。
而人声和声部分,是由其他梁山好汉的演员们合唱的。效果也很不错,恢宏的阵势都出来了。
PS:《兄弟无数》的人声版其实有两版,一版就是我们现在能在各大音乐软件上搜到的;另一半则只能在原剧中听,这一版放大了其他好汉们和声部分的比重,听上去更有气势一些,多用在剧中的群像打戏场景。
最经典的当属江州劫法场救宋江(6:45开始):
歌曲开始,两声大鼓,立刻将气势营造了出来,随后景岗山老师和其他老师们的两声短促有力的“哈”,把好汉们豪爽、干脆的特点也体现了出来,延续到小节末的余音,也颇有荡气回肠之感。
器乐的编配部分,也大量使用了大鼓、铜管组等乐器,营造出了宏大的气势。
最后的尾音,同样也唱满了整整9拍,取了美好的寓意。
这些都是《兄弟无数》的亮点。
但是作为《水浒传》的主题曲,光是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还是不够的。
比起《好汉歌》用唢呐精准地把握住了梁山好汉出身底层的草莽江湖气,《兄弟无数》它更像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对梁山好汉的兄弟情,做了一个宏观的诠释,而在表现梁山好汉整体气质的细节层面,还是没有那么精确。
首先,《兄弟无数》的旋律,没有那么多取材自民间小调的元素,所以《兄弟无数》的旋律不像《好汉歌》,有一些土(非贬义)的成分,反而因为多利亚调式的运用,显得更华丽一些。
但是,《水浒传》的主题,反而恰恰需要这些土的部分来支撑。它讲的不是庙堂之上的达官显贵,而是一个有着市井烟火气的草莽江湖。因此,主题歌要的不是华丽,反而是最接地气的这些民间元素。
其次就是唢呐的运用。
《兄弟无数》中是有唢呐的。但是和《好汉歌》把唢呐单独作为主角演奏不同,《兄弟无数》中的唢呐,主要出现在开头的说唱,人声旋律部分连接乐句填充,以及2:19秒开始的人声说唱部分,盖在人声下作为陪衬,演奏副旋律。
这样,本来最能体现梁山好汉草莽英雄气的唢呐,就变成了乐曲中的配角。乐曲对于《水浒传》主题的拿捏和表达,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其实在剧中,是出现过纯唢呐演奏版的《兄弟无数》的。是在第72集,梁山好汉们准备过年之际,有一段唢呐演奏版的《兄弟无数》。这里的唢呐演奏,结合着春意萌生的场景,配上原作当中的文字,水泊梁山如日中天、气势恢宏的氛围感非常强(5:56开始):
这一版其实是非常接近《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核心气质的。但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全剧好像仅出现过这一次,而且是作为插曲,不是主题曲,传播力度就小了很多。
除此之外,这首歌还有一个琵琶演奏版。这版多出现在梁山好汉个人的打戏场面。在琵琶的音色诠释下,荡气回肠之余,又有一丝快意和柔美。如燕青打擂;阮小二、阮小五最后一次水战杀敌战死;武松单臂擒方腊等场景中。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版本,对于场景的把握也比较到位。
燕青打擂(6:00开始):
阮小二、阮小五最后的水战(7:19开始):
武松单臂擒方腊(6:18开始):
说回人声版。如果单纯从音乐作品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人声版的《兄弟无数》是一首足够好的歌曲;但是它在“匹配《水浒传》的主题”这个层面,还是没能达到《好汉歌》的程度。
当然,这并不是说新《水浒传》就不是一部好作品。事实上,新《水浒传》同样非常出色。它在剧情的丰富程度和完整度上,是超过央视版的。
剧情丰富完整,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用来展示人物更多、更细腻的性格特点。
新《水浒》在挖掘人物柔情、细腻的一面,做得是很不错的。在准确把握了这些好汉们情义特点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配乐来诠释不同的情境,以及当下的人物心境。而新《水浒传》中有几首配乐,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这几首配乐是《四海盟约》、《醉红颜》、《英雄之情怀》。
乍一听,这几首作品都是偏悲伤一些。但细分之下,其实有很多的不同。
2、四海盟约
作为新《水浒传》后半段的主题曲,《四海盟约》最大的特点是苍凉、悲壮。
前奏一起,沉厚的大鼓声,配合着大气磅礴的弦乐,以及三四小节正拍处进来的定音鼓,宛如一首英雄的悲壮史诗拉开了序幕。
0:22秒,人声进入。毛阿敏老师与生俱来的带有沧桑感的厚实音色,与长时值的舒缓、悲凉的旋律紧密贴合,相得益彰,大气中又带有苍凉。
副歌部分,大鼓与定音鼓(应该还混合了其他的鼓音色)再次进入,宏大的气势再次凸现出来。旋律中,大量使用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长度的小调音,进一步突出了悲壮的氛围。
间奏,弦乐为衬,二胡进入,增添了生离死别的哀情意味。
2:55开始,第二遍过渡段。伴奏中又加入了一轨弦乐,演奏小调和弦主音。连续短促的八分音符在增进气势之余,苍凉的音色又增添了几分悲壮。
3:09,马上进高潮。这里把弦乐抽掉了,弱化了伴奏中的音乐成分,完全靠毛阿敏老师的人声带动,使这种悲壮感又上一层。人声在“相携”尾音的高音爆发,甚至盖住了伴奏中3:26处炸出的电吉他,将这种悲壮的情绪直接冲到极致。
最后一遍副歌,弦乐阵势更加恢弘,二胡断断续续的悲凉旋律,时隐时现,难舍难分,突出了梁山兄弟们豪情万丈之中,又有着“前生来世总相携”这样柔肠百转的一面。
这首歌无论从音乐作品本身,还是对《水浒传》后半段梁山好汉们悲剧结局的诠释程度,都是完成度极高的作品。
这首歌作为后半段梁山好汉们接受招安,由盛转衰的主题曲非常贴合,在剧中也多次使用。情境最贴切的,当属梁山好汉们征方腊时接连战死的片段:
这一段同样是画面+音乐产生了1+1远>2的效果,也成为了新《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
3、醉红颜
一提《醉红颜》的名字,可能大家还有些陌生。但是一提那首女声的“啦啦啦”,大家是不是立刻响起bgm了?
这首曲子,和《四海盟约》的旋律谱写方式非常相近:相似的起始动机(红色)、相似的节奏型(蓝色)、相似的速度(黄色)、相同的调性(绿色)。
但即使这两首歌,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听感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
一方面,周志勇老师在作曲的时候,虽然在两首歌的主歌、过渡段、副歌,都使用了相同的动机开始(副歌有几处还有相同的动机结束),但是后续的旋律走向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就让两首歌听起来,很明显出自一个人之手,也有着相似的悲伤色彩,但是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另一方面,这首歌的配器和人声,也和《四海盟约》大相径庭。比起《四海盟约》用鼓组和弦乐群营造的大气、悲壮氛围,这首《醉红颜》在配器中,使用了经典的钢琴+弦乐打底,琵琶、箫等传统民族乐器穿插其中;刘依朵的人声也是和毛阿敏老师截然相反的细腻、清亮音色,更突出一种绝望和孤寂的感觉。
这首曲子多用在一些悲情场景中,特别是英雄末路的绝望,和兄弟、亲人生离死别的场景。
全剧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林冲杀死仇人后,就用到了这段配乐,来展现林冲的内心状态:虽然杀死了仇家,但是“挣扎着回去与妻子团聚的日子,再也没有了”。此刻的林冲在短暂的快意之后,内心涌出的是对回到过去的彻底绝望。电视剧里也有体现。英雄穷途末路,莫过如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48开始):
最后一集。宋江喝下毒酒,李逵自愿跟着赴死。这一段是新《水浒传》中神来之笔的改编,把宋江和李逵彼此间的兄弟情谊,以及李逵的忠义,用了最柔情、也最痛心的方式表现出来。
宋江、李逵喝毒酒(0:52开始):
其他比较贴切的场景,还有武松血溅鸳鸯楼、六合寺鲁智深坐化等。大家可以自行去找,这里不一一贴链接了。
4、英雄之情怀
《英雄之情怀》相比其他配乐,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首配乐。
这首曲子是在传统的七声调式基础上,加入了变徵(#4级)音:
整首歌的旋律,由笛子、箫、坠胡、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
演奏者是著名民乐演奏家宋飞老师。
这里的主乐器用到的是坠胡。相比二胡,坠胡的音色更闷、更哑一些,更适合演奏一些凄凉的曲子。
《英雄之情怀》的情绪,是寂寥和凄清。从梁山好汉受招安开始,这首曲子就频繁出现。在最后一集,交代幸存的梁山好汉结局时,乐曲对情境的诠释程度,以及匹配程度,都达到了最高峰:
曾经热闹、声势浩大的梁山风采,已一去不返,如今只剩下了忠义堂的牌匾,和一张张空印着好汉名字,落满灰尘的椅子;昔日的梁山兄弟们风卷云散,各有结局,却再没聚到一起。故地凄凉、冷清至此,不免让人唏嘘。
除了这些配乐,新《水浒传》中其他音乐,也都有着极高的质量。
另一首同名异词曲的李玟演唱,铁汉柔情的《四海盟约》(这首歌是由为《春光灿烂猪八戒》配乐的吴彤老师作曲的);
把男人情谊细腻展现出来的《自从你走后》;
武松与哥哥武大郎最后一面时,预示结局,凄然的《男人的臂膀》;
用在一些风趣场景中的《乡土》;
张顺魂系涌金门时,大气磅礴的《群山谱》;
等等。
整体来说,周志勇老师的这些配乐,基本没有脱离流行歌曲的编配方式和演绎。因此听起来更像是站在后来人、旁观者的视角,来诠释梁山好汉们的故事。
两版《水浒传》,配乐各有千秋。
赵季平老师的央视版配乐,音乐水准极其出色,并且和“水浒”的主题匹配度极高。一首首仿佛就是那个年代的调子;一字一句,仿佛就是从人物的嘴里唱出来,唱的就是他们自己。
周志勇老师的新版,也都有着极高的质量,更像是从一个目睹了水泊梁山好汉们故事的旁观者的视角,来对梁山泊的故事进行诠释。其中,有波澜壮阔、侠骨柔肠,也有悲壮苍凉、凄清寂寥。
配乐部分大概就是这些。其他的人物、剧情、环境、后期等要素,有时间的话再给大家更新。
我的其他回答:
新版剧情比老版完整了许多,看的时候却总觉得有些怪异,对于说超越的,我倒觉得差距还是挺大。
老版的经典不止是在人物形象的演绎上,还有当时的环境选择,拍摄效果以及人物造型等,这些都让人觉得更符合时代背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里面的武打片段,特别是武松醉打蒋门神那段,这才是“醉拳”(玉环腿、鸳鸯步)嘛!
https://www.zhihu.com/video/984010069075300352蒋门神替身很明显,这是老版的一大缺陷。
(题外话:丁海峰2000年在央视【影视俱乐部(第30期)】还谈过替身的问题,说自己半路出家,力度位置掌握不好,导演说狠一点重一点,然后就都是使劲往对方身上踢的,给人的画面就是真打,道歉的时候对方还说没事,隔了四年之后再次碰到武替,武替才说自己当时半天起不来。。。最后还说了替身们把心酸留给自己把精彩呈现给观众,真的感觉影视作品默默无闻的替身们就是这样。)
实打实的对打,袁和平老爷子亲自做的武术指导,剧中几乎所有配乐都来自音乐大师赵季平,开场的东京城都是按照清明上河图建造的,别看里面服装破旧,这都是按照宋朝服饰加原著内容设计的。当时的制作者们不管是大的场景还是小的细节都严谨对待、十分用心,观看的时候才会很有当时的那种味道(代入感和真实感),没有完整的演绎原著之外,其它的都很“精髓”。
以前拍戏没多少钱,演员确是很敬业,就比如里面的武松扮演者丁海峰,长发是为了拍这部剧专门留的,还为此去学了武术,武松打虎里面的老虎都是真的,为了拍那一段还专门投了保,所以我们观看的时候才会觉得那么真实。当然,影视作品不一定都要用到实物,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现在的科技发展得这么好,可以进行很多的后期加工,只是相较新版而言,那特效做的都是啥啊?
新旧版武松打虎片段:
https://www.zhihu.com/video/985448046179790848( 景阳冈打虎:吊晴白额大虫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也有三招“拳打、脚踢、棒打”,注意武松的眼神变化。)
老版武松打虎揭秘:
https://www.zhihu.com/video/988062455670562816(网上有比较完整的武松打虎花絮。)
新版最大的硬伤就是缺少那种“质感”,没有古意,所以很少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韵味。大量刻意照搬小说里的台词对话,说的又(生)硬又尬的那些就改舒服些嘛!后期制作敷衍成分就更多了,漫画风经常莫名出现。可能因为现在是流量时代、影视作品市场化,对待艺术的追求不一样了吧!如果在武功之类的再多加些酷炫屌炸天的特效,合成各种东西的时候再来一些妖魔鬼怪化的技能,再把电视剧改编成修真玄幻题材,起码会比现在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强很多。
别的不说,单看张涵予老师那宋江一脸正气,不苟言笑的模样,我就知道这剧和李雪健老师的宋江比,脸谱化了,人物形象不丰满了。
新版选角,以帅为主,连李俊都是帅哥。老版选角,眼光狠毒,我真以为是原著里人物走出来了。
新版道具服饰,以漂亮为主。老版水浒道具服饰非常考究,都是宋朝样式,细节可见其用心。甲胄差点意思,但是穿起来也有模有样像个古代武士。
反正新版更像偶像剧吧,大家都爱看,跟老版不是一个路子。老版一上来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场景,这文化底蕴一下就起来了。另外老版的片尾曲请的那女歌唱家,唱的好。
不知不觉,央视98版的《水浒传》也过去了二十年了。
老版比新版好在什么地方?基本上就是全方位的碾压。
剧情流畅,删了很多次要故事,保留了故事主干,也增加了很多原创情节,但是不雷人,不啰嗦,为人物服务。新版的水浒好汉,人人都是高大全,孙二娘也有悲惨往事,呼延灼被奸臣陷害,董平这畜生也有血海深仇。
立意高,把握原著的精华;气象雄,朴拙豪迈且又悲壮惨烈;表演上,李雪健和魏宗万两位足以横扫新版的后辈们;武指,是袁八爷;音乐,有赵季平。新版的“兄弟相逢”是搞笑来着。
以下是之前写得一篇文章,发在自己公众号上的。
老版的四大名著,即使现在看,其制作水准都属上乘。以98版的《水浒》为例,赵季平的音乐,袁和平的武指,可谓绝配。至于美术设计方面、服装道具这些细节方面,对历史的还原度也是相当之高。开篇东京城的市井画面,生生把幅《清明上河图》给搬上了银幕。尤还有鲁智深、林冲、宋江等人物造型,可谓从我儿时那本连环画《水浒传》中直接走出来一般。整部剧那种古朴的画风,以及最终表现出的那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应该是打开《水浒》的正确方式。
但本剧最好的地方还是对情节上的增删和主题上的把握。
首先要谈谈《水浒传》到底想表达什么以及最终表达出了什么。其实原著前后的主题是存在矛盾的。原著开篇讲写到一百零八魔星出世,将搅乱大宋江山,写到后面则又是上应天命,替天行道,辅国安民。树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杀人放火、灭人满门者比比皆是,至于逼良为盗者更多。梁山聚义的正义性值得商榷。作者讲“官逼民反”,又表现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肯定“招安”的正确性,但一定程度上借武松、鲁智深等人之口又对“招安”表现出质疑。所以与其你说施耐庵的思想有局限性,不如说他的思想有矛盾性。
但是,清代余万春的《荡寇志》——这部站在“水浒”对立面的小说,在结尾的四句诗倒是对《水浒传》有个很好的总结:
天遣魔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 。
不平又杀不平者 ,杀尽不平方太平。
按我解释,这本是一个扭曲且充满暴戾因子的世界,必然是要有一种暴戾、凶猛的手段去维持其平衡。如果翻译成中国小说中的老话,便是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是应劫而生,也就是所谓的“天数”。
而电视剧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演绎。首先是结合历代评论家的观点,对“招安”这一行为进行了批判,在表达上则突出渲染梁山好汉们的结局的悲剧色彩。而电视剧真正传达的并非是在“招安”这一决策上的立场正确性与否,而是想说梁山这种“好汉”的江湖群体在那时代的不可躲避的悲剧结局。
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李逵是剧中突出描写的几位人物。而这几位可谓最具代表的英雄悲剧典型。
鲁智深是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物。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流落江湖,又出家当了和尚,他无所谓;被和尚们算计,喝了酒,离开了五台山(电视剧原创情节),他也不记恨,临行前还舍不得和大家憨憨一笑;在大相国寺安排看管菜园子,他也随遇而安,先和一帮泼皮交好,又与林冲一见如故;野猪林救了林冲,最后大相国寺也待不下去了继续流浪江湖,他也没觉得如何。剧集删减了他大闹桃花山、火烧瓦罐寺的故事,但一点没简化他仗义豪爽的英雄形象。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鲁智深逐渐失去了以往豪爽洒脱。先是林冲看着高俅被放走气急病倒,此时他一声怒吼,一拳打翻马匹以发泄悲愤;招安后,一人在林冲的墓前,心灰意冷扔掉手中的金牌;出征方腊前,最终看破红尘在大相国寺皈依佛门,抛弃自己江湖生涯。鲁智深的结局和原著区别较大。但人物还是保持了一致性。原著中鲁智深擒了方腊,当时二人对话如此:
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令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原著中鲁智深坐化,颇富神秘色彩,倒是圆满的很。
林冲是逼上梁山的最典型的代表。某种程度上,别人都有选择,唯独他是最无奈的。都说林冲能忍,殊不知他还有性如烈火的一面。原著中他的样貌描写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活脱脱的张飞在世,书中也不只一次提到林教头性子烈。林冲之所以能忍,不是因为性格优柔,只是理性告诉他有些事需要忍,他可以忍高俅,但对于陆谦从来就是欲杀之而后快。在野猪林,饶了董超、薛霸,一是内心的善恶的评判,二是对家庭还有希冀。在柴进庄上,忍了洪教头是因为给柴进面子,得到柴进默许后棒打洪教头是毫不手软,干脆利落。草料场杀人,是怨气、怒气的集中爆发。《水浒传》中几位逼上梁山的人物故事是突遭横难——出现转机——再度幻灭这样的模式。比如杨志,失了花石纲被高俅刁难,杀牛二其实是内心的戾气勃发。减刑发配大名府,却受梁中书重用,在校场与索超对打,是全书中最风光的时候。但后来又失了生辰纲,原因不仅在晁盖等人身上,而是随行的虞候的捣乱,杨志最终也就彻底绝望了。
说回林冲,对林冲这种“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来说,他的悲剧还没结束,落草为寇都不得畅快,还得违心的去纳“投名状”。杀王伦,是继草料场后又一次怒火的发泄。而在剧中,林冲的结局则是眼睁睁的看到高俅被放走,急火攻心最终抑郁而终。宋江等人在接受招安,而另一厢屋里,豹子头的那杆林家枪空悬壁上,世间再无其锋芒。
武松的那几集个人认为是全剧最好的几集。少了些江湖草莽味,多了些市井生活味儿。小时候看潘金莲的几次洗澡段落,极为香艳。现在看,正是这几次洗澡的段落,把潘金莲由一个淫妇形象延伸下去,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与内心欲望之间挣扎的悲剧女性。没有颠覆,却深刻了许多。至于王婆、郓哥儿、何九叔、西门庆这些次要人物也极为生动。最鲜亮的则还是武松。
武松这个人物,按书中讲,格局不大。脾气大、性子倔,好勇斗狠。最大的黑点的就是因为施恩的示好,变相的沦为其打手。夺回狮子林,“自此施恩的买卖,比往常加赠三五分利息,各店里并各赌坊兑坊,加利倍送闲钱来与施恩。”血洗鸳鸯楼,杀了人一门老小,未免毒辣了些。往后先落草二龙山,后又上梁山泊,也没什么太多重大表现。
武松的一生总是被命运捉弄。打虎成名,当上都头,与哥哥重逢,又多了一个嫂子,本可以过上充满亲情的幸福日子。嫂子不贤,哥哥被害,想通过合法途径找回公道却不能,只能自己动手复仇,内心还是个知道法度的人,于是投案。最终被轻判,街坊邻里对其颇为照顾。内心还存着对生活的期望,路上与押解的公人还有说有笑。先结识张青、孙二娘,拜为哥嫂,算是一定程度上弥补内心的缺失。到了孟州,不管施恩的目的如何,对其礼遇有加,算是找到了些温情。张都监拜他为上宾,又许了玉兰给他。一时间,生活似乎又充满希望。然而最终又再此幻灭,最终血洗鸳鸯,含泪杀了玉兰,算是对世间了无牵挂了。换上行者的装扮,从此世间再无那个豪迈的打虎都头,只有个无情的冷面行者。他的经历和之前林冲、杨志类似,也是经历了突遭横难——出现转机——再度幻灭这样的模式。只是武松的道路走得最决绝。鲁智深本来就是一生无牵挂,林冲还有高俅复仇的念想,杨志内心应该还想着招安后能光宗耀祖,而武松没有。上了梁山,在“招安”这件事上,抵触感最强的就是武松。原著里最先表达不满就是武松。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剧中也加了很多细节,比如赐御酒的时候,冷冷把空碗一丢。在东京城外见到嚣张的虞候,毫无忌惮的狠狠迸了一句,“再叫我掐死你”。原著中本是鲁智深擒住方腊,剧中则按田连元的评书说法,改为武松单臂擒敌,断臂时的那撕心裂肺的一声吼叫似乎是一生不平之气的最后发泄。还有个细节加的也好。在六和塔向宋江提出出家,自言已是废人。此时潮信到来,以为是有兵马杀到,武松一瞬间又恢复到江湖杀手的本色,瞬间拿起戒刀。这种过去与现实的反差,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
李逵在剧中是一个带有喜剧性人物,但同样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悲剧人物。删减了原著中大量的杀戮剧情,把其天真淳朴、憨直仗义的一面放大。李逵本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大部分时候他的精神依托是宋江。初遇宋江,便被其仗义疏财所折服,从此生死相随。上梁山,最开心的就是他,以为天高地阔,每日快活。然而却又发现梁山并不自由,时常遭宋江呵斥。整天嚷着“杀向东京,夺了鸟位!”只是嘴上的痛快,自己并无什么实质性概念。至于招安,同样没什么概念,一切还是以宋江感受为出发点,他内心的抵抗性远不如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人。他一生杀人如麻,唯一一次手下留情就是放了李鬼,讽刺的是他却放错了人。他去接母亲,却最终被母亲被老虎吃了。而且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宋江也要承担一定责任,是宋江让他一个人去的。剧中更大胆为李逵加了一段懵懂的爱情故事。庞秋霞是他一生打打杀杀生涯中少有一抹亮色。这体现了李逵作为常人内心对美好追求。然而现实的是一生中最爱却在战场上死在自己兄弟的刀下。李逵不是具有深刻思考的人,他的表现并未显得如何激烈,而是在那瞬间发蒙,第一次出现了迷惘。故事最后慨然与宋江赴死,未始不是对现实彻底失去希望。
与李逵真正交心的其实是燕青,而非宋江。燕青是个未经忧患的青春少年,没有太多杂念。本质上他和李逵都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剧中二人常常同时登场,“小乙哥”“铁牛”仿佛一对天真的玩伴。他也有着自己的精神偶像——卢俊义。但不同的是,心思细腻的他有极强的独立意识。剧中他与李师师乘舟远遁,浪迹江湖,是剧情悲伤结局中少有的浪漫而温暖的画面。
你有多恨剧中的宋江,就说明李雪健老师的表演有多么出色。有说宋江是野心家,也有说他是投降派,其实简单点讲他是个不安分的人。正如他自己说的“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是朝廷体制内的人,但非官非将,只是个押司,是个吏——基本没有什么政治前途的。所以宋江改走江湖路线。宋江看着是不文不武,但也算是能文能武,统领之才、权谋之术在整个梁山无人出其右。柴进、晁盖也都是仗义疏财的大宋朝江湖大佬,但是论江湖声誉及处事手段,明显不及宋江。柴进像孟尝君,门客众多,三教九流、逃犯武师,一律接纳。但很少有平等对待的,武松在他府上不受待见,就是一例。晁盖像古时郭解、朱家,讲个义气,与之交往都是江湖好汉。宋江则像刘备,处事“仁义”为主,自知武艺不行,地位不高,走下层路线,救老扶幼,江湖声望反而更高。宋江上梁山后,投奔梁山的十之八九的冲着宋江来的。立“替天行道”大旗、力主营救鼓上蚤时迁、整顿梁山纪律,无不显示比晁盖高人一等的才能,而此时晁盖还在说“晁盖平生只讲一个‘义’字”就显得有些单薄无力了。
宋江不是被逼上梁山的,也不是主动落草,而是在一系列不自觉的举动一步步走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道路。私放晁天王,是讲义气,也是为江湖关系留条后路;杀婆惜,一方面是要灭口,一方面也是平日里压的火没处发泄;清风寨杀刘高夫妇是毫不手软;浔阳楼题反诗,是多年来的发泄。可见宋江犯的罪都是自找的,而且没一件是冤枉他。换句话讲,他本身就是个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子。宋江的矛盾在于传统道德纲常观念让他不愿上梁山为寇,但另一方面上梁山又是实现他平日里潜藏的抱负的一个途径。所以“招安”是宋江合理的一个选择。
招安没有错,假使在一条平行的宇宙线中,宋江举兵反宋,黄袍加身,一百单八将封侯加官。紧接着宋江不是第二个李自成,就是第二个洪秀全。历史环境注定他不是第刘邦、朱元璋。电视剧对梁山好汉下场抱有了深深同情和赞美,同时对“招安”这一重要事件也持开放态度。故事结尾,方腊轻蔑的看了一眼宋江,似乎借方腊批判了宋江的招安行为,但方腊本身是对的吗?剧中也没细说。
98版的《水浒传》是一部具有历史剧气质的英雄传奇剧,着眼点还是放在每个人物上。高俅也不是个扁平化人物,参考第一集他刚发迹时对泼皮兄弟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也有感情。梁山好汉们也不是冷血暴徒。原著中,宋江杀婆惜、杨雄杀巧云、卢俊义杀妻都是画面残忍血腥,剧中一一进行合理改动。王英和扈三娘的感情故事多了些喜剧性,孙二娘的人肉包子被淡化,而突出了她江湖大姐火辣热心。另外大量不重要的人物情节都进行了删减,不另外加不相干的剧情(反面例子就是新版《水浒》),保持了叙事流畅性。
我小时候不满意这部剧,因为作为原著党删剪太多故事,一百单八将最终银幕露面的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但现在来看,实在是删得好。它保留原著的那种古朴豪迈,唯有这种气质才能把那种英雄的时代悲剧性表现出来。
最后,提一下,《好汉歌》和《天时地利人和》两首片尾曲可谓本剧最佳的注脚。前一首,唱的是江湖好汉个体“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气;后一首,唱的是草莽英雄群体“赶他个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恢弘气魄。尤其是后一首,可与毛阿敏《历史的天空》前后辉映,同为华夏民族昂扬精神的至高乐章。
首先说配件。
98版服化道对新版是碾压,阮小七武松这些混江湖的穿的都是粗布短衫,还全起球的那种,晁盖卢俊义的衣服就上了一个档次,至少看起来很顺滑,不起球 ,因为这两人有钱。而柴进这样的金枝玉叶的衣服用料更好一些,色彩也比较艳丽。因为古代穿衣颜色都是有等级限制的,乱穿会掉脑袋的。而新版的除了阮小七这种打鱼的平时穿的凉快一点比较好认,其他人从衣服上很难看出有钱没钱,这就是区别。
然后就是场景,最典型的是智取生辰纲,98热浪和强烈的阳光和温度导致的眩晕感都拍出来了,大家都热得满头大汉,不是,是满头大汗。而新版农历五六月份还裹个围巾穿三四件衣服,是怕人不知道你很冷吗?天气热才会忍不住买酒解渴,大冷天的卖给谁啊?不买酒如何下药,不下药生辰纲就劫不啊。所以客观条件导致逻辑不通。还有武松打虎明明是晚上,新版变成了白天,还打的布布虎,不敢用真老虎你好歹做个特效啊。
然后说故事结构,98很好的继承了原著的思想,“乱自上作”。98并不急于让主角出场,而是先写高俅发迹,这种游手好闲为非作歹的市井混混就因为会踢几下球就一跃龙门成为权倾天下的太尉,一国之君整天就知道吟诗作对吃喝玩乐,也难怪百姓好好的人会变成强盗反贼,上梁不正下梁歪嘛,这就给梁山好汉的行为赋予了正义性,造反有理!朝廷不作为,只能替天行道了。而新版一开场就让公孙胜装神弄鬼的去劝说宋江劫生辰纲,对于故事大背景的刻画几乎没有,这就是编剧的功力对比了。
在故事的完整性上,新版肯定是胜过98的,该拍的情节都拍了,天罡地煞也全部到场。但是98版的优点在于故事整体的流畅度是很棒的,绝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大幅度删掉了一些不太重要的角色和改编,把一些强行为剧情服务的打酱油角色戏份安排在能出场的角色身上,加深观众对有限的角色的印象。比如曾头市改成了刘唐无端被揍,这也让晁盖大发雷霆不顾众人劝说执意要打曾头市更加合理,因为刘唐是初代目,最早聚义的好兄弟,兄弟被揍当大哥的屁都不放合理吗?不合理。为了一匹马去招惹有权有势的地方豪强皇亲国戚合理吗?也合理,但显然前者更合理。林冲结局的改编其实是美化了这个人物的,原著林冲是很让人浑身难受的角色,如果他像卢俊义一样天真傻白甜倒也能让人接受,偏偏他不是,但他又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面对被捉住的高俅也只敢怒目相视,不敢拔刀相向,这太不豹子头了,太不小张飞了。所以才让他要手刃仇人不得活活气死才有英雄气,男儿气。
当然像关胜,张清这样有高光表现的角色删掉确实太可惜了。东平府东昌府打青州这样精彩的篇目删掉了肯定是因为钱不够。这里说一下水浒的战争戏,虽然预算不够,但征方腊之战还是用了将近三集的时间,还是很有诚意的,实景拍摄就是比搭建的摄影棚舒服,几场野战完全把战场的血腥惨烈表现出来,解珍解宝之死愿称为童年阴影。片尾花絮可以看到,演员确实爬了那么高,下面一堆人紧张的拽着绳子,不得不说真敬业啊。
当然新版的武打戏在一众武侠剧里也算很不错的,动作漂亮干脆。然而98的动作更好看更漂亮,就是替身过于明显……
最后是人物的塑造,这里简直是无情的降维打击,98用极为有限的篇幅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里就不说演技了,新水浒的演技除了极个别如李逵其他的还是合格的,至少不出戏,说选角。首先说全书武力天花板卢俊义,98版的王卫国老师可是玉皇大帝,印在天地银行上的人,那模样,尤其穿上盔甲,怎一个帅字了得!新版的也没啥大问题,但老版太帅了……然后是霹雳火秦明,98的那眉毛眼睛,那发型,那叫一个性如烈火,如果不是有限制,感觉随时都要口吐芬芳 新版的一副袁大头的样子……一点都不霹雳火。扈三娘,郑爽青衣出身的,人高马大,眉眼俊俏,新版的……小胖妞,哪里有王皇后漂亮 还有孙二娘,水浒本来就是一群魔君,生来就是要杀人放火的,有什么好洗白的?孙二娘就是开黑店剁人肉包包子才是迷人的犯罪分子 太平公主的那几声笑瞬间就把人物立柱了。还有武松!陈龙也很帅,但武二郎是天人,不是加勒比海盗!
花荣哥哥,唇红齿白,浓眉大眼,眉锋入鬓,是真正的美男子,不是斗鸡眼?这样的人物是很好找的,帅就行了。修庆的花荣又帅又暖,那可是让刘亦菲都要当舔狗的南慕容哎!最后说一下燕青和李师师,严宽的帅是不用说的,就是不够有灵气,燕青是天巧星,他的灵巧圆滑没有表现出来,没有98版那股机灵劲儿!98版的李师师,多么暖的大姐姐,一声哥哥弟弟叫的那是一个迷人,不是小乙哥,早醉卧温柔乡了;不是窑子里拽得跟个二五八万的窑姐!
当然新版的人物也有比较成功的,比如柴进,张顺,张清,史进。
新版虽然不如老板那样可以称之为艺术品,但在如今乏善可陈的国产剧圈子,也算不错了,在四大名著的翻拍里也是口碑最好的。毕竟谁又能想到,红楼梦居然会拍成恐怖片的感觉,一个连三国演义都没怎么看过的编剧也喊拍三国,谁又能想到,新三国十年之后,最火的不是诸葛村夫,不是常山赵子龙,而是零陵上将军,三国第一猛将——邢道荣!曹氏盖饭!接着奏乐,接着舞!
新三国编剧,说自己没读过三国演义。
新水浒导演,说自己没读过水浒传。
怎么着,还挺光荣呗?
我就说一个结构性问题就可以看出新老两水浒的水平。
水浒传小说的结构是:很短的洪太尉误走妖魔,很长的高俅发际,然后进入水浒好汉们的故事。
为什么开篇就写高俅?里面还设计了小苏学士、驸马、端王。因为是要突出“乱自上做”,先让你明白高俅这样的人能发际是整个北宋朝廷腐化堕落的表现。
明白了这个故事背景,其他好汉的行为就顺理成章了:郑屠户欺男霸女没人管,林冲被不断迫害就都是社会问题的体现了,而不是个案。
进而,劫生辰纲也成了一种反抗行为。不是不义的。
央视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拍的
而新版怎么拍?
上来就是很长的洪太尉误走妖魔、然后就劫生辰纲了。
这不就是定义水浒这帮人就是犯罪分子么,是妖魔,是劫匪。
不对腐败的北宋朝廷刻画深入就不能衬托出“逼上梁山”的主题
如果不是“逼上梁山”而是这帮人作死,英雄主义气质也就大打折扣了。
就这一点上,新水浒就谈不上超越,甚至根本没理解水浒传的精华
更不要说什么武松打不过西门庆、扈三娘的神奇铠甲之类的。
在下看过几集2011版《水浒》(简称新版),看完了98版《水浒》(简称央版)。写点感受,谈不上专业,方家勿喷。
我们先从几个小小的问答开始。
提问1:宋元时代的炊饼是什么?
回答1:炊饼就是当年的蒸馒头或者蒸馍馍,也称蒸饼。古人喜欢把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比如面条叫汤饼、煮饼。又因宋元时期民间主要的烹调方式就是煮和蒸,而且很多时候民间常用的炊具就是指蒸具和煮器,加之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为避讳,蒸饼就变成了炊饼。
提问2:现在还有人不知道么?
回答2:当年还真有不知道的,有些水浒剧在关于炊饼的问题上,基本都是用烧饼,甚至大饼之类替代。
提问3:知道这个有什么用?
回答3:仔细,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里面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也需要详尽的历史考证,还要严谨细致专业认真的态度和强大的理解能力。别小看一点点历史信息,这可是我们的过去。总结起来一句很哲学的话,这就是“我们从哪里来”。
——————看什么看,我就是传说中的分割线——————————————————
正文开始,想到那写到哪。
1、思想道德的重塑
《水浒》小说一个特点,草莽气极重。重到让人感觉,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恐怖故事集。从当代的道德理念来看,这部小说中充斥着杀戮与暴虐,而且还有大量的血腥。最初看这部小说,看得是收藏的线装书,一本本翻出来,细看,满纸都是吃人二字。
那么,如何在当代道德体系之下,将这部小说改编成可以在荧屏播出并能够被当代人认可的电视剧,就是一个大难题。当年山东版的《水浒》,过于突出阶级性和斗争性,虽然可称珠玉,但是却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如果不突出阶级性和斗争性,肯定会削弱《水浒》本身巨大的思想意义。
难!
央版的编剧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不知道,看过央版片头的人有没有注意到“顾问”中的那几个名字,
王枫 李希凡 冯其庸 孟繁树 田连元
王老是央视文学班底强人,作为电视剧顾问再合适不过
李老、冯老、孟老,三人是有名的文学马列班底,擅长以马列史观和文学观解读古代文学典籍,当然,红学可能更擅长。(笑)
以上诸位如雷贯耳,不评价,只要知道,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界很牛,非常牛,足够了。
在下细说田老,因为自小爱听他的评书。
很多人更熟悉他是个评书表演艺术家,很多作品脍炙人口,但是可能不知道,他其实更擅长对传统评书进行现代化改良,包括水浒。而且他也是第一个采用考据加实证的方式,综合现代思想和文艺思想对传统《水浒》进行考证和重新编排的人,在评书表演中针对专门的思想性进行梳理和研究的人。不算做广告,田老有很多版本的《水浒》流传,可以听听,他的评书,除了表演,在文学上可以称为批判现实主义评书,或严肃题材文学。
举个例子,武松与武大郎,一奶同胞,同父母生养,为什么一个高大俊朗,一个矮小丑陋(甚至气质上有点懦弱)。在传统的评书,关于这个,最多说是龙生九种种种不同,唯独从田老开始,给武氏兄弟增加了少许剧情,将武大郎与武松从简单的兄弟手足关系,升格为武大郎含辛茹苦的的抚育爱护关系,一下子将武大郎本身懦弱、丑陋的单薄形象撑起为顶天立地,饱受苦难却挚爱亲人的温厚宽容的兄长。这样,武大郎就变成了生活重担的压迫下的一种意象化表达,也解释了武大郎与武松外形差异的根源,还有,武松对武大郎的感情深切。而且,武松在武大郎被害之后的很多举动,誓死报仇,轻易被骗,再到后来的冷酷无情就很容易解释通了。人在各种环境中的压力,如果有适当宣泄的环节,是可以减缓的,但是武松却一步步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宣泄环节,或者说仅有一条宣泄道路,这样武松的转变更顺理成章,也更容易被当代道德接受,摆脱了传统简单的血亲复仇和兄弟伦理观念。将一个传统故事,变成了当代被逼无奈的反抗。
央版的编剧,很明白这些古代与当代的思想道德理念的差距,所以,在对古代传统故事的改变方面下足了功夫,无论是道德还是思想,都更容易让现代人产生共鸣。无处不在的压制与人们追求美好的思想的矛盾,贯彻始终,而每个人物特有的特质,又使得各种压制在共性的基础上,各有不同,各有安排。于是在道德和观念上的重新诠释,不再是简单的快意恩仇或啸聚山林,也再是简单的除暴安良或农民起义,而是一个个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老实人、本分人在一次次打击下不得不选择与社会和世界不断抗争的故事。
好看!
2、个性与同性的交融
央版最让人诟病的是人物太少,故事太少,108将只出现了十几个,有些连脸都没有,或者干脆就是征讨方腊后的那一方方牌位,还有片中的伤亡字幕。
传统的演义小说的一大问题,在于层累性,例如《水浒》,在写作者完全定稿之前,108将早有民间传说和评书等流传,但是,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流传性(有时候可以理解为,多要点稿费或听书钱等),不断增加,不断修改,最终产生了集体的108将,但是却使得小说篇幅过大,而且剧情过于分散,相当于读连续短篇小说集。特别是在很多人物其实在后期的作用就是充当背景的情况,整个小说的结构松散,而内容过于冗长。
显然,央版的水浒编剧,在改编上下足了功夫。我们看到的最终的电视剧,在有限的篇幅中,把人物塑造的非常深刻完善。虽然,没写全,但108将,却通过相互渗透式的重新改写,将几乎每个的精神与形象全部体现。例如将类型或同类人物作为统一安排,将生活中不同的环境作为统一标准,决定了哪些人物将详细描写或塑造,而哪些人物将略写或干脆省略。但是,无论是详略,都能从集体性和共同性中,找到关于108将不同的人的性格和形象。看一个人,就是看所有同类人,看同类人,就是看其中一个人,共性与个性的完美融合,产生了央版独特的简略式水浒人物的美感。而且,作为影视作品改变而言,矛盾和剧情集中,紧张又有回味。
这是大本事。
3、悲剧啊,真的是悲剧啊
世界上的悲剧大体内容相同,都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单说,把你心爱的东西,慢慢地,慢慢地在你眼前当着你的面撕得粉碎。还很拽地说一句:你地不行滴干活,该干嘛地干嘛地去吧。哈哈哈哈O(∩_∩)O
但是,关键在于美好的东西的具体的不同,和毁灭的过程与结果不同,还有,毁灭和美好的剧烈冲突与来源不同。
如果说,由命运开始,便注定了毁灭,而过程中的各种美好都不能抵消命运的最终结果,当最终的命运实现的时候,一切美好都没有任何作用,所以经历越美好,结果越是悲惨。这就是古希腊式悲剧。
如果说,美好始终是美好,丑恶始终是丑恶,越渲染美好,越体现丑恶,但是当美好全部灭亡的那一刻,希望丧失殆尽无法挽救,即全部死光,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掉。这就是莎士比亚式的悲剧。
如果说,美好的东西很近,却很远,无论如何努力,却永远得不到,当你人得到的时候,它又再次飞走,而人始终在追赶却无法获得,或者在你即将得到的时候,它变成幻灭。这就是中国传统式的悲剧,简单说,叫“壮志难酬”“知音不在”“欲而不得”。苦也,苦也。
央版《水浒》,将三种悲剧合而为一。
a、注意一个剧情安排,央视的开头是高俅,央视的结尾也是高俅。高俅就是这部悲剧里一个预言家式的人物,他的发迹的开始,其实就是一个预言。从街头混迹的浪荡子弟,到紫袍玉带的高官显爵,他的发迹,就是别人的痛苦和悲惨的根源,即预言的本身。重看剧情,梁山上的每个人物,都很明显带有天赋秉异的特质,无论是地方公务员,还是军中勇将,他们的命运与高俅的发迹息息相关,无论是哪种人物,无论是哪种出身,都是在一种命运难以捉摸的情况,陷入社会现实的激流中,而身处漩涡,却无力改变,或者拼尽全力,仍然无法摆脱,最后都在命运的决定之下,毁灭掉。如果注意到这点,再看每个人物的经历,那种反抗越强烈,最后毁灭时悲惨越震撼。
举例,林冲。工作安定,妻子漂亮贤惠,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快乐并快乐着的。在受人迫害之后,他无论是息事宁人,还是忍辱负重,到生死存亡之时的剧烈爆发,都是作为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极限。为了能够使自己在一片黑暗中,有反抗的余地和力量,他尽力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可是,最终在一片诏安的鼓乐中,含恨而死,这种毁灭的彻底,让人无法不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在社会现实乃至命运之中的微小与无奈。
同理,还有阮氏三雄、吴用等。
而央视的总体氛围,就是这种命运注定的悲剧。个个人物,乃至整体剧情,就是在这种与命运的抗争中,反抗的越强烈,结局越悲惨的古希腊式的悲剧。
b、莎士比亚式的全部死光,对于央版来说,最好理解。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央版的最终人物的结局,就是全部死光。无论是肉体死亡,还是精神死亡,最终的结局都是美好的死亡,所有美好的死亡。
有个人物很明显,李俊。本来李俊是个特别重要的角色,张氏兄弟、穆氏兄弟等全部由他而来,包括白龙庙小聚义,到后来梁山正式立寨,他起到的作用相当之大,还有某些心理阴暗的人的解读,李俊带童威、童猛,“害死了”一个个非宋江派系的好汉。在下只能说“呃……不知道”。但是李俊在央版中的出现仅仅只有一次,最后装病逃离,不受封赏。在身体仍然健全的情况下,他之所以逃离,不是因为自己的担心,用一句古话说“心已死”,对朝廷的失望,对梁山结局的认识,促使他做了自己的选择。仅仅是在讨伐方腊之中,他所作所为,并没有展现,但是我们可以从剧情和小说结合的角度去看,这个征讨之后“李俊”是个内心死掉的死人,再也活不过来的死人。“心死,难以复生”。
同理,还有,诸如鲁智深、公孙胜等,先走一步,最后宋江让李逵饮下毒酒,李逵在饮酒之前,已经死了。
全部死光了,全部死光了。
c、中国式悲剧,最好理解,也是我们传统理解的一个方面。宋江打算报国,没成功,几乎成功的时候却最终失败。晁盖打算自己单干,没成功,他的成功败在一个小人之手。卢俊义,好端端的家庭,好端端的娘子,好端端的员外做不了,成了山贼;做了山贼,出征作战,经历万险,好容易光耀门楣,称为一方大员,武功盖世却死于毒药诡计。。。。。
还有很多,很多人,包括在陈桥驿自尽的何成。哪一个不是满怀希望,给自己找条出路,却一个一个没有得到善终,最恨的就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确实前功尽弃,朝廷依旧,世道依旧,没有一点改变,没有一点变好。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种英雄气短,虽荡气回肠,却让扼腕叹息,徒唤奈何。
“壮志”又怎么样?快“酬”之时,前功尽弃。
悲剧啊,真的是悲剧啊。尤其是三种悲剧在本剧的完美交融,看不到一点斧刀乱劈一片粗糙混乱的痕迹,融合地如此深入彻底。
如果看完了本剧,想砸电视,实话实说,这只能说明电视剧好,非常好。悲剧的一大效果,就是让人痛苦得想发泄。
4、历史,就是我们的根。
央版历史氛围之浓厚,让人异常难忘。开头的问答,说的就是这个。
且不说片头和片中的大多场景为单独搭建,几个影视城复制了当年东京汴梁和地方风土,服装道具无不尽心竭力,以当代的考证来说几乎就是北宋社会民情的翻版,例如服饰的粗重和厚实、包括宋江撅屁股作揖和跪拜等,考证详细,甚至考据狂们可以从里面找到相应的出处,例如杯碟碗的式样,包括菜肴的。
再回到我们开头的问答上,首先,关于炊饼的来历不是什么乾隆下江南带来很多美食之类的典故,而是实实在在宋元时代的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宋元时代民间主要的烹调方式就是蒸煮,炒菜比较少见,大多数人的饮食都是蒸菜或煮菜,这就是一般性的生活方式。而且,古人关于饼的定义或说法,实实在在比当代人丰富,所以在阅读古籍涉及类似问题时,需加以辨别。再说,《水浒》的作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足够的生活经历,而且很注意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去考证和发掘,或者是无意,或者是有意,连基本的避讳都能做到。
个人观点,所谓古装片或历史片,不能只有仙侠神怪,也不能只有帝王将相,最重要的是让古装片或历史片作为重要的宣传与教育工具,让我们当代人能够在现代社会和飞速发展的生活中,慢慢认知和了解我们曾经的历史与文明,展现传统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和发展,才能让已经习惯了所谓现代生活的人,找到自己的根。
没有根的树,注定不能高大。
然后,在下觉得能作为“根”存在的,只有央版。
———————先分割,有空再填—————————————
说一个比较少被提到的细节:央视版水浒有许多魔改了原著的剧情,暂且不提改的是好还是坏,新版水浒倒是都跟“致敬”一般照着拍了。
比如狮子楼武松vs西门庆,原著是秒杀;央视版多打了一会儿,但武松一直压制对手;新版让武松先陷入逆境,最后暴走反杀。许多人的关注点估计也都在上述区别了,但是仔细看原著——
武松伸手去凳子边提了淫妇的头,也钻出窗子外,涌身望下只一跳,跳在当街上。先抢了那口刀在手里,看这西门庆已自跌得半死,直挺挺在地下,只把眼来动。武松按住,只一刀,割下西门庆的头来。
再对比下央视版,武松这句很燃的台词“还我哥哥命来”,是央视版原创无疑了。
可新版尽管前面魔改了两人实力,最终却也照着央视版这一段内容拍了——
再比如祝家庄时迁偷鸡,原著是这么写的——
杨雄问道:“那里得这鸡来?”时迁道:“小弟却才去后面净手,见这只鸡在笼里。寻思没甚与哥哥吃酒,被我悄悄把去溪边杀了,提桶汤去后面,就那里挦得干净,煮得熟了,把来与二位哥哥吃。”杨雄道:“你这厮还是这等贼手贼脚!”石秀笑道:“还不改本行。”三个笑了一回,把这鸡来手撕开吃了,一面盛饭来吃。
央视版把这段过程丰富化了点,加了一句时迁的经典台词“大哥果然不吃偷来的东西啊,这买来的不如偷来的吃着香”。
然后新版又照着拍了,区别就在后面杨雄还是真吃了……可能还有新版的是炖鸡而不是烧鸡?
再再比如涌金门张顺归神,原著里是他不听李俊劝阻,私自前往偷袭阵亡的——
张顺道:“便把这命报答先锋哥哥许多年好情分,也不多了。”李俊道:“兄弟且慢去,待我先报与哥哥整点人马策应。”张顺道:“我这里一面行事,哥哥一面使人去报。比及兄弟到得城里,先锋哥哥已自知了。”当晚,张顺身边藏了一把蓼叶尖刀,饱吃了一顿酒食,来到西湖岸边。
央视给改编成了宋江在讲和不成后,派张顺送信再议,结果被对手不讲武德射成刺猬,当然也有可能是要借张顺的命激发士气(这段剧情堪称童年阴影啊)——
结果新版又照着拍了,无非死的过程没那么惨烈而已。后来宋江也跟央视版一样为张顺拔箭,只是没了拔一箭放一炮的剧情。
个人看法:诚然央视版属于老四大里拍得最差一部;新版则是新四大里拍得最好一部,关键把央视版最大的遗憾——108将没有登场齐全,给补足了。
但新版这种不停“致敬”来自央视版原创的行为,就注定它没法超越央视版——因为它一上来就没有超越央视版的信心和野心。
新水浒我只看过武松杀嫂多半集,从这半集来看,我认为别说超越了,简直就是难望其项背。我读水浒原著,认为武松在杀嫂之前有两次重大的转变,第一次是遇宋江,提高了武松的眼界。让武松知道江湖上的“大人物”该如何为人处世,武松懂得收敛了,否则以武松以前的做派别说成为县令看重的都头,干不了几天就惹下一堆人被辞退了。第二次是东京公干,丰富了武松的阅历。书中没有描述在往返的途中经历了多少风雨坎坷,但是能感觉到返回家中武松的表现沉稳的可怕。
基于对武松这个时期这样的心态的理解,再看两个版本的水浒,旧版的武松完全忠于原著主导了为兄复仇的剧情推进,是有计划有预谋有临场应变后的主动复仇。而新版的武松是被剧情推动一步步的不得已,感觉是遇宋江前的武松和林冲的结合体,他的复仇更像激情犯罪后的漫无头绪下的万般无奈。由于观看这两个版本的武松杀嫂都在很久以前了,我忘记了很多细节,我根据我能记忆的几个片段来论述我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记忆有误请提醒轻喷。
先说央视版的,有三处改编我记忆深刻。第一是武松请邻居的方式上的改编。书中是顺了一个扯了一个拖了两个。电视剧是跪请了一个胁迫了一个,这个跪请更能突出武松在复仇过程中的沉着冷静,因为这说明了他在冷静的分析了邻居的性格后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个改编是武松杀嫂时胡正卿惊恐的把笔掉落在地。这个改编加深了观众对屋内的紧张气氛的认知。第三个改编是斗杀西门庆的时候加了一句“饶你容易,还我哥哥命来”的对白。这句台词把武松内心的悲愤悲凉表现到了极致。从此武二孤身一人举目无亲,为以后剧情的衔接做了铺垫。因为复仇中尚能压制愤怒沉着冷静的武松后来太容易被人利用了,这句台词让我认为不是武松的智商下降了,而是武松太渴望逃离这种孤独感而进行的自我麻醉。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更多的还是武松爱现的性格很容易被人捧杀,我甚至认为武松复仇就是为自己扬名的一场表演。但是我认可央视版的改编,那句台词现在想起我都能感受到武松内心的凄凉。
再说新版的改编,真的让我无法接受。我记得当初观看的时候当场就找到十处让我别扭的改编,不知道我现在能回想起几处。第一个改编是潘金莲的白罩红,书中明确写道潘金莲洗落了脂粉,拨去了珠杈,脱掉了红袄,穿上了孝衫。我没看前面的剧情,不知道是否删除了武松临行前对潘金莲说篱牢犬不入那些对话,如果没删这个改编就是画蛇添足。因为武松临行的嘱托虽然过于简单粗暴,但是最直接的体现了他的不信任。所以书中没有白罩红的设定武松都是用审问的口吻来质疑武大的去世。白罩红才起疑心就改编的肤浅了。最可笑的是新版武松看见白罩红起了疑心,自己却一直穿的红花柳绿的煞是好看。书中写道武松回县里换了一身素衫,我不记得央视版的武松是否换过素装,但是总不能像新版这样穿的这么喜庆吧?第二个不合理的改编是先杀王婆,原著中留下王婆不管是为了正名还是为了扬名,都是武松计划范围之内的考量,新版的感觉完全是激情杀人的现场,是争风吃醋后的泄愤,是武松与潘金莲不得不说故事的延伸。第三个不合理的改编是邻居们看见武松杀人的反应,原著中说的是个个惊恐万分,生怕受到池鱼之殃。这也符合被无辜卷入是非的正常人的正常反应。新版改编成气定神闲的摇头叹息。这样的改编极度不符合情理。第四个不合理的改编是潘金莲的求死,这样的求死是在转移责任,好像是在告诉武松如果你喝了奴家的半盏残酒,武大就不会被鸩死了,是武松的骄傲害死了武大。邻居的摇头叹息好像也在印证这点,一副看武松是傻帽的神情心里想:你小子还嫩,最难消受美人恩啊。第五个不合理的改编是武松上狮子桥下酒楼的时候,来往客人都看见武松手里滴血的包裹不正常惊慌躲避,而西门庆还气定神闲的一层层打开期待惊喜。央视版是装在一个盒子里还能说的过去,新版的包裹所有人都知道不对劲,就西门庆是个傻子。第六个不合理的改编是武松斗杀西门庆的过程,武松差点被反杀就不说了,竟然被西门庆的话乱了心神。我不知道该如何解析武松的心理变化才能把他的失神合理化。原著留下王婆是武松计划好的事情,应该是笃定自首后王婆必死自己只会被流放,但是有个前提是必先杀西门庆,否则县令已经收了西门庆的银子偏帮西门庆了,如果西门庆没死再用银钱开路,到时候县令如何断案就难说了。新版武松的失神就太不可思议了,难道他认为连杀两人之后放过西门庆就能继续当都头?还有四处让我别扭的不合理,由于时间太久忘记是什么了。总之新版的武松时时委屈处处被动,完全没有原著中武松这个阶段的精明干练沉着冷静,原著和央视版的武松悲愤点很单一,也很深刻。新版的武松我感觉他也很悲愤,但是悲愤的很迷茫,因为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他很无助的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只是在被剧情推着走,一不小心就忘记了复仇的事。
综上所述,我认为央视版是一群艺术家在雕琢一件叫水浒传的精品。而新版的东拉西扯的拍了一大堆镜头,导演随便剪辑了两下,然后深沉的说道:这几十集的胶片,要不就叫水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