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睿来源于奔腾M,奔腾M来源于图拉丁,而图拉丁其实就是PP的后续。PP就是奔腾pro,奔腾pro是当年搞技术革新搞出来的新架构,也就是原本想作为奔腾二代的东西,可这个架构当时反响并不好,被雪藏了,真正的奔腾二并没有用PP架构。
图拉丁则是沿用PP架构进行改良的奔腾三代,沿用PP架构的图拉丁是神U,懂的都懂,然而图拉丁下一代的奔四竟然使用了奔二之前的糟糕的老架构,仅仅只是在移动端的奔腾M沿用了来至图拉丁的新架构,导致了桌面端被AMD K8吊起来打。
后来intel明白了奔4是个错误路线,于是把奔腾M那条正确路线拿出来改良,就变成了酷睿。
至于AMD,K8之后错误的启用了推土机架构,自行上演了跟intel奔4一样的昏招,然而intel的奔四这个错误在两年之内就改正了,毕竟有现成的奔腾M架构可用。而AMD的新架构还根本没出来,直到锐龙Zen才改善,话说Zen跟Zen+表现平平只是弥补了推土机架构犯下的错误,并没有追上intel,但Zen2的IPC突然突飞猛进R5默秒全完成了对intel的反超。
上一次的K8领先intel的时间不到2年,大概一年半就被intel的酷睿追上了。
这次Zen2在2019年7月上市,已经坚持了半年保持领先,且看能不能坚持两年领先。立此存照。
我个人见解。
首先怪不得AMD太弱,只是英特尔实在太牛逼。
先说个题外话,很多人认为2004年那阵子,AMD在技术水平上是强于英特尔的。我认为这是伪命题,英特尔那时可以把CPU做的比AMD好很多,但是战略选择出了问题。那个时候Netburst的奔腾4横行,可别忘了移动端Dothan的奔腾M,在2006年以前桌面CPU 和移动端CPU其实是分家的,也就是说他俩走的压根就是不同的路。桌面端的P4总共31级流水线,研发团队宣扬“高主频论”,没有在架构上进行优化。所以奔腾4做到后来的发热越来越高,但是性能却没有线性提升。同期的AMD的K8,仅仅1.8GHZ的主频就可以与奔腾4 3.0GHZ主频一战。 但是在移动端DOTHAN,AMD可以说毫无办法。DOTHAN发热量非常低,而且在2004年那会儿,DOTHAN 1.6GHZ 的Super PI就已经达到40秒/1M了,同期奔腾4 3.0GHZ的Super PI仍需45秒。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就为了引出一个结论,酷睿架构和DOTHAN架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2005年底英特尔升级65纳米,研发团队将桌面端和移动端CPU进行了整合,以色列的研发团队针对DOTHAN的流水线短、低能耗、高性能等种种优点,开发出了原生双核版本的架构就是酷睿2。
酷睿2 一出,AMD K8优势全无,走上了性价比之路,但是也心有不甘的研发起了原生四核架构K10。
2007年是Tick年,英特尔进行了65到45nm的制程升级,英特尔曾警告AMD不要试图在65纳米上研发原生4核,否则良品率将会成为压垮AMD的稻草,英特尔的原生四核计划将在2008年年底的Nehalem上实现。然而AMD执迷不悟,最终2008年市场上,我们看到K10非常的失败,英特尔酷睿胶水四核吊打AMD真四核。
英特尔在酷睿的研发中总结了现在存在的一些瓶颈,前端总线带宽过小,内存读取速率不足,还有一系列指令集还需完善。因此2008年Tock年底,英特尔祭出大招,Nehalem架构的酷睿i7 920。酷睿i7 920从FSB总线变成了全新的QPI总线,并且增加了内存控制器,还有一堆我也数不上的指令集,更重要的是 离开了数年的超线程HT技术重新回归。 使得i7 拥有原生四核八线程(你可以想象六年前这货是多么的牛逼)。
i7 920的进步有多大? 大的超过你想像。我可以这么说,2006年英特尔基于酷睿架构发布了胶水四核QX6700,2007年底发布了QX 9650(比QX6700提升20%),2008年年中发布了QX9770(上市价格一万元,比QX9650提升了10%不到)。但是i7 920上市价格只有 2000元出头,性能却比QX9770强出了40%,在一些有针对性的项目提升将近1倍!
一直到现在,i7 920仍然有接近i5 3470K的水平。(6年都过去了啊!) 2011年,i7 920服役两年半退市,在这两年半期间,这款CPU没有任何降价,原价上市,原价退市,也是创了CPU史上一个奇迹了。
Nehalem架构的推出,彻底让AMD放弃了高端产品。之后英特尔就在这个基础上Tick - Tock,保持每年10%~15%的进步。
i7 870 i7 2600K i7 3770K i7 4770K…… AMD最高端产品从面向i7 到面向i5 ,到如今i5秒全家,i7轰成渣……好吧,英特尔已经彻底无视AMD了。AFUN估计会喷我,还是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