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汉化的少数民族怎么找寻自己的民族认同感? 第1页

  

user avatar   diao-da-ru-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寻找不了。

因为那不叫汉化,那叫现代化。

纯苗的几个姓氏,石龙麻施时,这些姓氏都是汉字,但他们确实是苗子,穿苗服说苗语叽哩哗啦。

我也说苗语,叽哩哗啦。

我们过春节,过清明,过端午,过中秋,过元宵。

我们也过自己的四月八,七月八。

今天你去看,除了老婆婆,还有几个人穿苗服,出了村子,还有几个人说苗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部分县市通行的语言是西南官话,看《疯狂的石头》毫无违和感,靠东的泸溪县说得泸溪腔跟长沙话有许多想通之处。

我们都在现代化。

我很讨厌汉化这个词,因为它并不精确。现在的汉族跟一百年前的汉族难道一模一样吗,那他是什么化了呢,变异化了吗?汉文化这么厉害,为什么这么多汉人在呼吁复兴汉族文化,他们是智障吗?

我们都只是在现代化而已。现代化就是效率最大化,说什么话最通用,穿什么衣服最便宜,怎样生活最幸福,我们都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种。

几千年来苗汉打生打死,把苗族从黄河赶到长江,赶到云贵的茫茫大山里,苗族的史诗和古歌就是一部迁徙史,仇恨在历史的淘洗中淡去,现在我们就想过过好日子招谁惹谁了?

现在时代告诉我们:不打了,效率太低,让我们打开大门做生意吧,吼不吼,吼啊!资词啊!

株洲批发的衣服,十块二十块一件,自己做衣服,又要种棉花又要纺线又要织布又要扎染又要剪裁又要绣花,你问我为什么不穿民族服饰?你猜呢。

以前接亲,要挑糍粑要挑猪腿要被子要鞋子要盆子,满满放在箩筐里,用一根扁担穿起来两头扎上红布,前前后后十几个棒小伙,挑着走上一天的山路,不是壮劳力都吃不消。到村口时村里的都来看热闹,来一口酒解解乏才叫待客之道,大姑娘看小伙子,小伙子看大姑娘,看上了就去找媒人。

现在几辆车一个钟头就到,还用得着挑?热热闹闹吃一顿,看上哪个姑娘就问嫂子要姑娘号码微信,还用得着媒婆?

都说现在接亲没以前有意思,可为什么身体却诚实地选择了坐车?

以前食物储存不易,于是有了腊肉,有了鱼干,有了酸鱼,酸包谷,酸豆角,酸辣子盐辣子,苗家酸菜独门一绝。

可为什么现在吃不完的肉放冰箱,没菜炒去场上买大棚菜,而不是打开酸坛来一碗酸菜?我家现在还有俩过年时熏的腊肉,我还是要去买鲜肉,因为腊肉不好吃。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应该放下成见共同迎接现代化了。汉族在变,我们也在变,就算哪天融合在一起了,只要生活比现在好,我也资词。

很多老人都说现在不同以往了,我外婆念念不忘曾经给过我大姐一个头饰,上面镶满了银饰,她说那个银饰真漂亮。可是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她也不再带一丈那么长的头帕,她更喜欢那种老式的军帽,又轻便又使用。

现在的小孩子,老人们都教客话——一种腔调奇怪的客家话,从他们说惯苗语的嘴巴里蹦出来更是奇怪,可大家都这样教。因为他们希望孩子们将来走到外面去更好适应,毕竟外面更好。

我们不仅考虑怎么传承先人的遗产,更要为子孙谋求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罔顾现实一味鼓吹差异,制造隔阂,不仅自私,而且愚蠢。


user avatar   hasura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瓜尔佳老五

兄昨日在评论里说让我也来回答下这个问题,于是前来回答。友情提示:此答案会很长……

其他的民族不了解,我就来说说东北的满族。以下描述对其他地区满族可能不适用。

我很赞同瓜尔佳老五所说的这段话:

生活方式现代化不代表汉化。我理解的汉化,是指完全放弃了母语及习惯思维,对自己的民族不再认同,从内心和外在都认同汉文化,并把自己也当做汉民族的一员,这样的称之为汉化才说得过去。

东北的绝大多数满族人,我认为是可以说「完全汉化」了的。就我个人而言,我祖辈都在东北,奶奶和妈妈是确定的满人,爷爷祖籍黑龙江。而我家人的身份证上,民族写的都是汉。东北许许多多的满族,都是类似的情况:血统上有跟其他民族的联姻,身份证可能无法标明真实的民族(有的满族写成了汉,还有的汉族写作满)。

东北八旗制度崩溃的很早(相比新疆),所以很多满族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旗籍和老姓(也有很多人是知道的、更有一些人是假装知道)。如果老家比较偏远,可能还会知道的比较清楚一点。我奶奶很早就在城市居住,她只知道「在旗」,但不清楚在哪个旗;我母亲小时候就离开家乡,旗籍老姓只能待到回家扫墓的时候去问问老人。

再说到民族身份。绝大多数我辈的东北满族,家里人是不怎么提自己民族的。我小时候就一直没有少数民族的自觉(因为不知道呀),身份证上怎么写的就怎么算;老一辈(祖父母辈)当中的一些人为了避祸,也是不跟子女(父母辈)讲明自己的民族的(我的母亲就一直不清楚自己是满族,直到我大学时学习满语,她才想起来我姥爷在她小时候经常和弟弟讲「大家谁都听不懂」的语言)。

诚然,我同辈间也有家里面说过自己是满族的,不过这个所谓「说过」可能只是偶然间提一嘴,比如小孩子读书学到56个民族,家里长辈说一句:「其实我们是满族」,最多在说一下旗籍老姓(有的说的还不一定对,比如所谓「正黄旗爱新觉罗」),绝无耳提面命讲述民族历史文化知名人物这种事情。

东北城市里的满族,大体上都是这种情况

「民族认同」?其实有千千万万的满族,是没有民族认同的,你也听不到大多数满族人,自豪地说自己是「满族」。大学以前的16年里,我的同学中有多少是满族?反正我是说不上来——因为基本上你不逼问,也不会有人提。我知道谁是朝鲜族,知道谁是回族,但就是搞不清楚,谁是满族。

我高中同班非常漂亮的一个姑娘,姓郎,高中同窗三年,我们从来没听她说过自己的民族(我相信大家一直以为她是汉族)。直到大学假期聚会,那时我对满族的了解总算是有了点基本概念,她与男友(也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开玩笑说以后可以要俩孩子,因为两人都是独生子女+女方是少数民族——我才猛然将她的汉姓和民族联系在一起。

郎姓,起码在东北,是一个非常有代表的满族姓氏改的汉姓(钮祜禄,本意是「狼」)。但她如果没在聚会上提到可以要俩孩子的事(- -b),我念她名字一千遍也联系不起来「她,郎童鞋」和「满族」这两个事情。

这个例子可能任何话都更贴切的描述大多数东北满族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的。


还有一个更赤裸裸的例子。我高中时曾上过一个英语课外班,我非常喜欢和尊敬这位英语老师(所以请不要在评论里评判她)。老师姓王(我们都叫她 Ms. Wang),是某大学英语系教授,她的女儿也在我高中,比我低一届,是文科实验班的学生。

Ms. Wang是个很性格很可爱的人。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为啥讲到了努尔哈赤(很可能是谁提到了当时热播的清宫剧),她笑意盈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是满族人,但是我不喜欢努尔哈赤。我觉得他凭什么侵略我的国家(指大明)~╮(╯▽╰)╭。

为避免误会,我要强调一下,这句话发生的背景只是老师和学生唠家常,随口说的一个感受,绝不是严肃讨论民族相关问题,也无教导意味。

当时我正热衷于金庸先生的小说,听到这句话感触颇深,肃然起敬。觉得Ms. Wang 一瞬间的形象跟郭靖大侠有所重合,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小家(咦)……Kidding,反正十几岁的理科少年我彼时默默点头称是来着,觉得这话也没什么不对,境界似乎很高呀!

长大之后再回想起来,就觉得这番话反映了当代很多满族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普遍心理——很多人说自己是满族人,但在涉及到「对立的大明和努尔哈赤哪一个是我所属」这种问题时,又很自然的站在的汉民族的认同上。「我是满族人」这样一句话,倒像是因为政治正确不得不说的套话一样。

这种自相矛盾的场景转换,对大多数满族人来说是非常非常自然,丝毫不觉得不妥的。以一句话来类比:「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呢~」

对于满族人来讲,「满族」可能只有一个符号意味,这个符号不产生任何附带的心理作用。在内心深处,很多满族人并不真的认为自己是满族。一个人说「我是满族」的时候,更多的像是在说「我有一支钢笔佩戴在胸前」这种话;很多人在说「我是满族人,但……」比较类似于论文中说「Prof. XX所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但」后面的那句才是主要内容,并且其本意是否认前一句,不过是个委婉的否定句罢了。


当代满族人的民族认同,基本上处于上文所说的这种「非常自然的自相矛盾」,以及「迷茫混乱」中。你可以看到无数的例子,在生活中、在网上,哪怕是格调比较高的网站,比如知乎啊等等。随手举例(只为举例说明,无评判之意):

——以上评论,是出现在一个关于叫朝鲜族为棒子的相关问题的回答之下的。

我看了也是啼笑皆非。满语中的确是管父亲叫ama的,父母辈和祖父辈的满族人中,也还是有人日常这样叫的,甚至现在某些地区(比如察布察尔啊),也一样有人日常使用这个称呼。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满族人已经认为管父亲叫「阿玛」是一种猎奇行为了

说「阿玛」=猎奇,并不是完全不成立。如果是其他民族,仅仅是为了搞笑学清宫戏台词,目的当然是猎奇;但对于本来就这样称呼的民族,依旧以这个角度看待问题,难道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之处吗?

不觉得这样的话有丝毫不妥的人,是怎样看待自己少数民族身份的呢?其实就是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了。


所以我说,很多满族人的汉化,是非常彻底的。不是题主所理解的,简单的过现代化的生活,甚至也不仅仅是放弃语言文字,而是在认同和心理上,已经是汉民族了。「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呢」——就是这种情况。

当然也是有很少一部分满族人觉得这样不太对的(相比统计上那一千万满族人而言,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可是在「寻找民族认同」这件事情上,这些人表现的又非常迷茫和混乱

因为留下来的东西,确实不太多了。你们想象不到满族传统流逝的有多严重。我经常说一句话,如今只要取消身份证上的民族标识,满族分分钟就会变成「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少数民族」。这是真的。

其他民族的传统也在消亡中,但起码那些民族中的很多人,耳闻目睹过曾经的传统是什么样子的——绝大多数满族年轻人,完全不曾目睹过满族的传统习俗。城市中,如今几人按照满族传统祭祀呢?不要问我,我也没祭祀过。满族传统婚礼怎么进行呢?不知道。请安礼什么样呢?没见过。

年轻人,几。乎。没。有。耳。闻。目。睹。过。传。统。

家中依然流传着(真正从长辈处流传下来的)民族传统的人家,起码在东北,是非常少的(当然也是有的)

所以找民族认同的人怎么办呢?就靠网上的资料了——是的你别笑,真的就靠百度百科这类的东西。至于真假,多数人是没有能力分辨的。就算某些习俗是瞎说的,可能大众也不清楚

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位满族童鞋说:

作为满族,我一般都是看清宫剧找的

我看了也默默无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抖机灵」,负责任的告诉你们:不是。这是当今满族人当中的常态。

所以我非常反对清宫剧,原因就是这个:由于不知道传统是什么样子的,当今满族人是很容易受清宫剧骗的。


这些骗来骗去的庞杂信息,再加上某些人心知自己对民族的无知、由自卑而产生的自大感,少部分「找民族意识」的满族人中,产生了不少奇葩。这个答案中我有过简略的描述:

现在的满族年轻人如何看待本民族的现状? - Hasuran Li 的回答


-------------------------------------------接下来可以随便看看的分割线--------------------------------------

顺便说说个人寻找「民族认同感」的小故事吧。大多数人没有这个经历,所以丝毫没有参考性。

大概2006年初的时候,我决定了解一下自己的民族,所以找到了当年的满族网站。那时候比较流行的网站是东北满族在线(现在这网站已经没了)和吉祥满族。这俩网站基本上我呆了一两天就受不了了,再就没上过。为嘛呢?因为当时流行的满族网站上,有很奇怪的民族主义思潮——他们似乎觉得满族人各个是「贵族」,喜欢互相吹捧+看不起「低下」的汉族。

他们一边说汉文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说着「我没被汉化」,一边自如的全站使用汉语表述;一边描述着「汉族人的劣根性」,一边又在网站上把他口中的「劣根性」演绎的淋漓尽致……更为搞笑的是,当时东满网站用户们似乎互称「贝勒」,为网站营造了一种生活在清宫剧(而不是清代)中的玄幻气氛——不得不说,清宫剧的影响非常之坏。

所以日后有一位皇汉朋友对我表示「我上了东满本来想了解一下清代军事装备的知识,结果看到了这个,我就变身皇汉了」,我表示也可以理解。因为05年时我听说了「汉服运动」,觉得保护传统文化挺好呀汉服什么样我也想看看,兴冲冲google了一下去了汉网(那时候就只有汉网)——彼时汉网的风气还是「杀光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但主要是要弄死满族」——然后默默退回来了。那一刻我的感受也差不多是「我裤子都脱了,结果你给我看这个」……好在没有变身「满遗」,除了自身品行高洁的原因,另外也因为后来「在东满的一天」的经历。

我在东满只说过一句话,然后再就没有上过这个网站。在这两段糟糕的经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我对「民族意识」这个事情了无兴趣,曾在博客上表示「什么民族点点点点,你们都一样极端,才不跟你们玩呢」。某种程度上说,皇汉和满族中的扯淡民族者真心是一对好基友——他们的差别只在于立场而已。


尽管表示「不要跟你们玩了」,但事实上对于民族和认同,我依然是很迷茫的。什么是满族?满族曾经是什么样子?满族又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与汉族又有什么差别?我心中没有答案。在北京,也许有些习惯和视角跟同学不一样,但这些不同是因为民族吗?还是因为家庭教育?没有与别人聊过,我也不知道。

直到08年,校内上有一个群,置顶帖里有一个帖子,是介绍满语的——惭愧,小时候是个理科生,完全没想过这世界上有满语这回事(也可见05-06年的主流满族网站有多么可笑,居然不曾介绍自己的母语)。那个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作为一个满族人,是有义务了解自己的语言的。现在回想起来,我想这样的反应或许就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的一种表现吧——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想。

转眼间已有6年的时光。就我个人而言,找到民族认同感是从找到语言开始的。我想大概06年那时候我没遇上正确的网站和正确的人,如果当初碰上的是

@瓜尔佳老五

兄这样的长者和当年的满语网站,可能我会更早结束自己的迷茫吧。

在知乎上,有不少用户可能在心里暗暗的评论:「Hasuran这个家伙是个危险的民族主义/民族分裂分子」——这类的评价说出来的有不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没有说出来。这些年来我逐渐感觉到,在满族人当中,有正确民族意识是一件很劳神的事。

对于普通汉族人和大多数满族人来说,双方已经习惯了满族人「认同汉文化」、「把自己当做了汉民族的一员」(什么?你说人家也是说「我是满族人」的?还记得「我是满族人,但……」句式吗?),而忽然听到有满族人说「满语很重要」、「要保护自己的语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我们民族是不一样的」、「少数民族不是野蛮人」、「以前可能也不是野蛮人」……总而言之,忽然看见满族表达出了不同于汉民族的认同和视角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就是「极端主义」和「极端分子」。

就好像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人忽然说:「我才不是中国人呢哼╭(╯^╰)╮」——的感觉。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只是在说「我是满族人」的同时,不会说那些「但……」而已「我是满族人,但我还是得说满语是落后哒!」——不,我永远不会同意这种话,也不要想从我嘴里听到这种话。

我在任何网站上都强调满语的重要性,因为如上所说,语言结束了我茫然的民族认同。如今的满族人在寻找民族认同之时依旧茫然,而我实在不想再看到通过清宫剧找民族认同这种可怜又可悲的事情了。

当然,即便对于「有民族意识」的满族人而言,能够主动学习语言的也还是太少了。这两方原因吧,让我觉得与其他民族不同,作为满族,在这浮躁的现实和网络环境里保持端正的民族意识实属不易。在这个答案中,我也曾深深吐槽过这可悲的现实:

满语能否恢复生命力? - Hasuran Li 的回答


满族作为一个整体,未来有没有可能「划归」到汉族中呢?我觉得有可能,而且是现在就有可能。但对于有(正确)民族意识的民族而言,「划归」是一个令人不愉悦的想法。

为什么要划归呢?为什么要同化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不是汉文化的经典吗?

主张民族认同,并不等于厌恶和抵制汉文化,并不等于反对汉文化。尽管在知乎上我的回答很少,但事实上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很喜欢传统服饰。

我进入大明衣冠的年头,可比学习满语要久嘞。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有什么汉化,明明是现代化。有人要求你拜孔庙、穿右衽、建祠堂、信阴阳五行吗?

  • 上亿的汉族打工者过年没法给父母磕头,中秋节不团聚,他们有没有丢了民族认同感?
  • 任何时候都有上千万的汉族职员对着键盘敲字母而不是毛笔写真草隶篆,看文件从左往右读,对外国客户用英文名字自称,他们有没有丢了民族认同感?
  • 全国的学生,不分什么族都要被逼着念英语课文,背西夷欧几里得公理,非此不能升学,孔夫子倒是没人在乎了。他们有没有被别的民族同化?
  • 城市里的年轻人消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尤其喜欢给马云同志的双十一光棍节贡献香火钱。这些节日是算是民族传统吗?
  • 喜欢篮球的年轻人天天看一群黑人白人在场上厮杀,为维吾尔族带领的国家队而欢呼。他们这是哪个族的娱乐方式?
  • 藏密法师全国跑,半个中国的年轻人吵着要去西藏净化心灵?这算“藏化”吗?同理,新疆羊肉串烤遍全国,难道不是也用饮食在一定程度上了同化了汉族人?

放弃传统无非是为了更舒适的现代生活和更多的发展机会,接受其他民族的传统是为了享受多样化的人生体验,汉族也同样放弃了大量的传统风俗,接受了大量的其他民族风俗。你现在既要死守自己的民族传统,还不想放弃现代社会带来的好处,要么比别人多掏钱,要么降低标准呗。你看

比尔盖茨看奥运租四合院住

但不用上旱厕,

梭罗跑到瓦尔登湖

当隐士抛弃现代生活,他们都是你的榜样。要是不想放弃现代物质生活,又要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优越感,还不肯多掏钱,那就是逼迫社会为你的精神生活买单了,世上没有这样的好事儿。

当然有些人的确就是能享受到这种好事儿。戏曲服装厂的津贴驱动了汉服运动,格子呢生产商推动了苏格兰裙这种“民族传统”的发明,还有现在大大小小的国学班,这“传统”已经成了一门好生意。一定要我提个建议的话,我建议你在传统文化生意里赚点钱,不要干掏钱还要赞美奸商。



——引自霍姆斯鲍姆的《传统的发明》

相关话题:

现在国内网络对伊斯兰教的攻击这么厉害,国家为什么不出来说句公道话?

女朋友突然决定要信基督教,我该怎么办? - 马前卒的回答

为什么圣诞节在中国会变成这个样子? - 中国习俗

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风雅,而现在被重命名后就失去雅致了?

如何看待经常去清真餐厅吃饭的穆黑?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yin-wei-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shang-shang-q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关键时刻没能挺住,当了汉奸,这没什么可耻的,因为人人都有可能如此,完全理解。

但是,不以此为耻,不意味着就要以此为荣。

就好比前好几年汶川地震时期的“范跑跑”:在那个时刻,丢下学生自己先跑了。这没什么可耻的,因为在那个场景下人人都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范跑跑”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但是,随后这个事情不断被曝光后,“范跑跑”的姿态大有以此为荣之势,这就走上歪路了。


user avatar   guo-zhu-15-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唐代以来,新帝继位后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可以被视为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精度问题,旧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精度下降,是改历的客观原因。

三是宋代不禁私历,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也使得大家比较有修改历法的动力。

咱们一条条的来说。

由于历法这玩意跟天象密切相关,而观星占卜吉凶这事又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的——不然今天有人观荧惑无常主灾兵之难,明天大星落于西南宰辅恐有性命之忧,后天星星已经对齐旧日支配者即将苏醒,你说皇帝要怎么办?听还是不听?这就很尴尬

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攘之。光庭曰‘使祸可攘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新唐书·卷一零八·裴光庭传

所以干脆,这东西由官方统一负责,你们民间也别研究这玩意了,谁碰谁死

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日: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谛记、阴阳、图论、方技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太武帝本纪
永平四年夏五月诏禁天文之学——魏书·宣武帝本纪
开皇十三年春二月丁酉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文帝本纪

除此之外,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历法这东西上体天心,乃是天人感应之正道。正所谓“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是为儒生职业”,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咱们都知道天文学其实也是相当专业的一门学科,没点专业本事你是玩不转的。所以这么搞下去的后果就是汉代以来历法从儒家的领域里被分了出去,由专门的历法人员来负责,而大儒们对相关学界前沿了解的越来越少,却偏偏要把历法当成正朔的大事。所以唐代以前汉朝是东汉一个太初历,西汉一个三统历,这是汉历,也是王朝正朔的权威象征,马虎不得。

结果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又是南北朝,朝代一个比一个短,顺便出了祖冲之等一票数学家,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历法推算的技术进步了;二是少数民族南下以后这等蛮夷之人缺乏儒家思想熏陶,一朝一历的习惯竟然逐渐被废除了,比如说北魏前后改历三次、隋朝改历两次,所以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改历了。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新唐书·卷二十五·历一

所以说,唐代以来,一朝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既然改历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显然历法出了差错就可以改。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宋代时期的定朔算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定朔,就是确定真正的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考虑到古人没有精准的经纬度跟地轴偏角的概念,他们想要搞明白这玩意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好在古人也不傻——我多观察观察,然后拟合不就完事了嘛?然而这种拟合没有先进的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多半是有误差的,而且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这就是客观上的改历需要。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纪元历》定朔推算误差图


然而在儒家眼中,你这频繁改历说明你们水平不行啊!你看我大汉就不瞎改!于是大家开始频繁发牢骚,纷纷指责这届编历的不行。修历的表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大家又表示我要是行还用你?

“刘洪历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历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历术之精,犹不免此,况贱工之草创者乎?大抵唐以后律历之法不传,士大夫无所从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总论应天至统十四历

这里咱们就必须提到前面说的第三点了,实际上,汉代以来历法的发展已经进步了许多,以至于士大夫们按照儒家经典得到的那些理论基本已经不可能用于指导历法编制了——这就好像是牛顿那个年代,随便拎出来一个科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家,不过今天就隔行如隔山一样。然而偏偏这个历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王朝正朔,还有华夷之辩:南北朝一堆蛮夷就罢了,后来天竺跟西域地区的立法计算方法也开始被引进国内,这简直就是国将不国啊!

不过你就算把天说破,也碍不住人家算得准……所以到最后官方一套“大历“、民间还有”小历“,而官方人员碍于士大夫议论,表面用大历,私下用小历也成为了常态。沈括曾经表示:你们这些儒家食古不化整天瞎指挥,搞得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辛苦有木有!

《史记·律书》所论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无义理。至于言数,亦多差舛。……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復如故。——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二

那么把话说回来,古历真的精度就很高么?当然不是了。对汉朝来说,碍于改历这事是个忌讳而导致眼睁睁的看着它出错而改不了,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日、月宿度相觉浸多,而候者皆知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未至牵牛五度,而以为牵牛中星,后天四分日之三,晦朔弦望差天一日,宿差五度。章帝知其谬错,以问史官,虽知不合,而不能易。后汉书·卷九十二·律历中

所以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修正误差、观念改变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宋代的频繁改历。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中华民国空军军史馆记载,在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年),国军空军出动66,259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毙共军2,282,578人,并曾多次空袭中共领导人驻扎的延安根据地。

图片见下,来自网络。



这份珍贵的文字介绍,完美诠释了中华民国空军的精确打击力度和作战能力,不仅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杀伤,而且能够做到在歼敌人数上世界首创性的精确到了个人。



国军空军还整理出来了历次战役的战果,虽然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例如在徐蚌会战中,仅仅国军空军出动3828架次,击毙匪军272850人,击毁车辆2266辆,重挫匪军。各项战果依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历次战果累计歼敌2282578人(228万多人)。




上图讲述了国军空军一起空战的战损比例:1:31!
就是说,在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期间,国军仅仅损失1架战机,就可击落共军米格战机31架,可见全歼共军空军并非难事,不过吹灰之力。
但国军不仅仅是威武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在给共军造成巨大杀伤,并创造了1比31的压倒性优势,打的共军空军溃不成军之后,国军的飞行员内心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不忍心给敌军造成巨大杀伤,不忍心生灵涂炭,所以功成身退,退出大陆东南沿海空域,主动退守到海峡中间线以东。






对此,有人赞曰:

援美十年捍卫民主,

歼兔一亿虎据台湾!




  

相关话题

  上海曾经是小渔村吗? 
  有哪些令人动容的遗书、遗嘱、遗折、绝命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的的弥勒信仰是怎么回事? 
  不考虑现代影视形象加成,古代朝鲜、日本、越南哪个最发达? 
  对于三国中各个国家各大大将领之间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都可以用政治婚姻来解释么? 
  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呢? 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李白都到过全国哪些地方? 
  骑射到底威力有多大? 
  当初列强捉大熊猫吗? 
  历史上西藏有多长时间属于中国?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为人称道的计策或谋划?
下一个讨论
反皇汉的能不能说下皇汉到底是什么意思?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