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怎么看灯的,开车就怎么看灯的。
虽然实际上“色盲”与中医一样是伪科学的体现,但可能会在国内继续发扬光大下去。色觉差异的实际原因,是不同人群对不同颜色的光敏感度不同。因为进化的原因智人本身就是一个绿色、红色不敏感物种,也就是整体上属于绿色弱、红色弱,但程度上在物种内部有差异。
人眼对绿色光最不敏感,对相邻的黄色光最敏感;由于黄色与红色也相邻彼此竞争,相应的对红色光也不敏感。
绿色不敏感群体人数最多,所以国外绿灯有掺蓝色光的,以改善绿色不敏感人群的体验。
绿色不敏感是地球陆地生态圈的普遍现象,与太阳光能量分布有关。绿色光波长位于可见光中段,携带热量最大。陆地生态圈的绝大部分植物,都要设法过滤绿色光,以避免过量热量的损害。如果一个植物反射的不是绿色光,那么它在寒冷的早晨和傍晚吸收热量会不足,而中午最热的时候却会过热。这样的植物种类将会非常易燃,在地球高温纪元会被灭绝。所以进化的结果:陆地植物一片绿油油。这种环境下如果一个动物物种没有对绿色光降敏感的基因,它在野外环境将无法发觉隐藏在绿色植物中的其它动物,会轻易被掠食者灭绝,或者无法发现具有伪装能力的猎物而灭绝。
人类中最多的那部分人对黄色光的敏感度是对红色光的20倍,由于两者波长相邻,也就意味着几乎所有人类都是红色弱。所以反光条通常用黄色,以增强人眼的辨识度。有趣的是,黄色光与任何光混合,都会被认做黄色,与之相邻的红色光、绿色光的混合光,也会被人类认作黄色光。
交通灯红灯里边也有黄色杂光,所以如果有一部分人对黄色光的敏感度超出作为普通人均值的20倍,达到50、200倍,那他看红灯就变成了暗黄色。但这类人看红色图片还是红色。所谓的红色弱,其实是黄色强。
所以逻辑上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