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判断人口红利是不是已经消失?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人口红利是个非常废的概念,实际中没有丝毫政策价值。稍微从微观层面分析下人们的决策,就很容易明白人口红利并不是经济高增长的因,它与经济高增长的共因应该是“好政策”,具体逻辑如下:

如上图所示,所谓“人口红利”描述的就是上图这种胖肚型(橄榄型)人口结构:在整个社会中,人口以青年为主,社会整体抚养比低——幼儿和老年人比重低。要形成这种人口结构,必须有两个原因: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2、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的早。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人口结构自然是胖肚型的。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比如出生率不下降,死亡率下降,那么人口结构就是金字塔型,人口中有非常多的幼儿;如果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那么人口结构就近乎是倒金字塔

当我们把人口结构胖肚型的原因拆开来,就会发现二者和经济增长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谈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婴儿死亡率会下降,传染病预防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人们需求的重要产品,人们消费结构中医疗产品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这自然会造成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如果老年人死亡率不下降,那老年人自然对医疗服务没有需求,那当人收入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没有消费和生产的欲望,因此觉得老年人医疗消费高,浪费资金就是蠢想法。如果每个人都是50岁死,你45岁的时候还会劳动么?

所以说显然,医疗技术属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部分,公共卫生属于投资(包括人力资源投资)部分,医疗服务是人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因,因此人口死亡率下降和经济增长显然是共因的。

其次谈出生率下降的原因。首先人生育时会考虑儿童的存活率。当儿童存活率比较低时,为了遗传自己的基因,就必须提高生育。这甚至是一种原始冲动,比如当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爆发冲突时,以色列的生育率就会提高。同样中国也遵从这样的法则,如下图所示,新中国随着公共卫生的投入,比如改造龙须沟、消灭血吸虫病这些运动,中国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相应的从1953年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为了保持原有的家庭规模,大家没要维持以前的出生率了。1958-1961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口出生率在随后迎来报复性增长,直到1970年左右才恢复到56年左右的出生率。从生育基于儿童存活率这点考虑,实际上生育率也和经济增长是共因的。

人们生育时除了会思考儿童存活率,育龄妇对生育年龄的考虑也十分重要,这点实际上也是生育率下降迟于死亡率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妇女劳动市场参与率的初始值比较低,发展中国家受教育水平偏低,而妇女尤甚。在二元经济下,廉价劳动力工资增长缓慢,用工企业首先偏向于廉价男性劳动力,其次才会是妇女,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农村留守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力市场,妇女的劳动力市场细分也会越来越细,这时妇女受教育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在育龄有限的条件下,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供,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提高,妇女生育时间自然削减,那么生育率自然会下降。

可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度与受教育水平,又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因,因此显然出生率下降也和经济增长共因。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亚地区从1965年到1990年的高速增长被视为「经济奇迹」,在此期间,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6%。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希望用人口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其中最有名的要数Bloom和Williamson的论文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他们发现,总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但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的规模增长速度越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越快。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解释东亚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超额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Bloom和Canning等人在2003年创造出了「

人口红利

」这个概念,它的含义非常直接: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一般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上升,死亡率开始下降;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也开始下降。

上图引用自:

rand.org/content/dam/ra

在死亡率开始下降,生育率还未下降的时间窗口中出生的人,他们不需要赡养太多父辈——他们的父辈死亡率仍然没有下降到位;他们也不需要抚养太多的孩子——他们不会生很多孩子。当这批人进入劳动年龄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份额开始逐渐升高,人口红利便开始了。

「人口红利」的作用很容易理解,其关键在于生命周期的产出和消费曲线。

上图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横轴是年龄,纵轴是2000年中国在特定年龄人口的产出和消费。在0-22岁以及60岁之后,人口的消费大于产出,而在22岁至60岁的区间内,人口的产出大于消费。当中间这一部分人口的比例较大时,有以下几个效应:

1,由于总产出大于消费,投资更多,资本积累更快;

2,子女数目减少,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更高;

3,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更多,人力资本存量更高。

这就是中国在过去30年所经历的事情。

当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时,人口红利就会转变为人口负债。用公式来表示会更加直观:

、和分别代表时期的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总劳动力和总人口,上式的含义即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乘以劳动生产率。对上式两边求导,得到下式:

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劳动生产率的进步速度(),其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去总人口增速。

也就是说,即便劳动生产率增长很慢,只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仍然在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会上升;相反,当人口红利机会窗关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我们就必须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来维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下降,一个国家便开始偿还人口负债。

对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大部分东亚国家来说,人口红利机会窗带来的甜头早已尝尽。讽刺的是,快速降低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虽然让东亚国家的人口红利发挥得更充分,这两把双刃剑带来的低劳动供给和快速老龄化却也使人口负债变得更苦、更久。

上图是日本和美国总人口中15-6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便始终下降,其下降速度甚至比50年前的上升速度还要快。如果说人口红利为日本每年带来了1.6%的额外增长,那么不夸张地说,人口负债的作用就是为1990年之后的日本带来每年1.6%以上的衰退。

那么中国的人口红利何时结束?事实上,人口学家早就发现,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人口状况,中国会在2012年把人口红利全部吃完。

上图仍然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成稿时间为2004年之前,而现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这是多年增长后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

所以,不要有什么怀疑,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速度的加快,中国的人口负债,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可以慢慢品尝。


user avatar   yi-meng-qian-nian-25-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站点有个00后,入职比我早,

我刚进来的时候,他大概一个月跑900~1000单,

后面跑700~800,

再后面500~600,

再后面去一点点做奶茶了,

他就是躺平的那种,穷的时候,身上200也拿不出来,花呗已经逾期,借呗已经关闭, 经常找我借50、100,

我们站长年后也run到三线城市去当站长了,他们那宿舍一个月租金300,骑手非常悠闲 ,上个月的单王还是两寒假工,

年轻人越来越躺平,大概再坚持十年就会慢慢消失人口红利,,

现在送外卖,特别卖力的往往是80/70后,甚至有的骑手太老,我分不清他们是不是65后,


以下是更新部分,

我们站点年前有一个老骑手猝死了,大概1月15走的,原本1月17他就要回家过年了,我们以前都叫他蔡单王,

很多新人是年后三月份入职的,刚好三月到五月份是淡季,所以新人经常抱怨单子太少了,赚不到什么钱,有的骑手是跑两个平台,比如又跑美团又跑饿了么

所以团队经常有人开玩笑说要把单王蔡绑起来,因为单子都被他跑了,其他人只能喝汤不能吃肉。

蔡单王大概干了两年外卖,然后呢?然后与世长辞去了天堂,,,据说他女儿大学还没毕业,

以前站点是每月奖励单量前六的骑手600块钱,所以像蔡单王这样的老骑手,累了往往也不敢休息,因为多休一天可能就被别人挤下去了,600没了, 他之前说过,有一次他生病休了半天,结果就和奖励无缘了,

老蔡的猝死对站点影响很大,大家都没那么拼了,钱重要,活下去更重要啊,

其实外卖没大家想的那么赚钱,就算月薪每月过万好了,你去找个端盘子的工作怎么也有4500吧?所以干两年外卖和当四年保安工资差不多啊。

既然这样子,为什么还要拼呢?


以下是更新部分,有评论说娶个老婆自然要努力了,确实如此,我们骑手中就有这样的,

我一同事,比我晚入职半个月,他大概11月入职的,刚开始他和我单量差不多,无非是我跑1050,他跑1100单,大家半斤八两,

后来呢?后来有一天他逆行被人撞了,刚开始觉得小问题,也没报警也没让那人赔钱,

大概半小时之后,他脚肿得不得了,几乎无法走路了,然后请假,再然后去了医院,医生让他打石膏,说是一个月能好就不错了,

结果这哥们要省钱,我怎么劝也不听,他一直坚持,打石膏和不打石膏恢复时间都差不多,何必花钱呢?

结果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才好,当时已经过年了,正是跑单赚钱的旺季,这哥们只能躺床上歇着,后面她老婆天天在家骂他,估计一直给他脸色,

年后这哥们腿还疼就出来跑外卖了,还换了辆新车,花4700买了两组好电池,拼命赚钱,

也不知道到底他老婆给他啥刺激了,简直换了个人似的,

后面他一个月收入就15000多,每个月起码比我多三百到五百多单,

忘记说了,这哥们工资上交老婆的,别看他月薪一万五,零花钱两千都不一定有,

结论就是:女人的力量真大,

像我这样混日子的骑手,就因为没女友没女儿,总是没动力去使劲卷。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济增长的基本和根源原因是人口增长。按照现在的劳动力价值计算。中国劳动力每减少100万,gpd增长减少大约0.1%。最近几年中国劳动力减少每年在400万左右,gpd每年增长减少0.4%。2030年每年劳动力减少1000万,gdp减少1%以上,基本到2030年以后开始进入负增长。大家不要慌,这是正常的。习惯就好。


user avatar   yuan-fei-yi-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区旧改收尾,挖掘机在楼下作业,大概过了半晌,有人来给挖掘机加油,听语声大概是挖掘机车主兼包工头,于是工程负责人,包工头和挖掘机司机三人碰头。

包工车主对司机说:听话,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利索点,知道么,?

司机满口答应,随即上车。

包工头又对工程负责人说:他要不听话您跟我说,我给你换一个,司机有的是。车上装了空调,找人倍好找。

工程负责人默默地点头。

片刻之后,包工头又说:现在这年轻人,真是,一点苦都不能吃,打电话找人先问有没有空调,怕中暑,不得了了都,这不,装空调花了两千多呢。现在这年轻人,真没法说。

工程负责再次点头认同。

一身汗的我,听见这话特别不舒服。烧烤天躲在阴凉地什么都不干都热得难受,暴晒的车厢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要求装空调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么?

可是再早几年的人们,却连这种合理要求都提不出来。

搜索了一下人口红利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原本人口红利只是一个很中性的经济学词汇。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价值的创造,成本和利润。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自然不能像文学和艺术一样关注人的感受,但,这不是雇主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剥削人的理由。

像包工头这种等同于节约成本的廉价劳动力式的人口红利,还是趁早沉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吧。


user avatar   nie-guo-ming-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小学校长,基层领导,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尚且不能维护自己和同事的合法权益。更普通的老百姓怎么办呢?

在这个别人打你你只要还手就算“互殴”的时代,其实在变相鼓励这种地痞流氓的滋生。

张三跟你寻衅滋事,你不还手就挨张三欺负。张三大不了进去几个月出来接着陪你玩,反正他烂肉一坨没什么在乎的。

你就不一样了,有头有脸有工作有孩子,你跟张三耗的起么?你不还手挨他欺负,你还手你跟着一起进去,前途人生跌落到张三一样的水平。什么?你要依法办事把他绳之以法?人家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要帮你接孩子,顺便在电话里感叹一句嫂子真漂亮。

扫黑除恶,除了要把那些人渣全装进去。更重要的是隔绝黑恶势力生长的土壤。

我们需要各种法律条文,来明确公民的权利。

让公民遇见这种人的时候,不用怕什么,也不用顾虑什么。

板锹拍他丫的!




  

相关话题

  2021年预测:「生育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是真的吗? 
  对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各位有什么看法? 
  中国青年网发中国男性人口出现下降,近年会人数上男女人口接近吗? 
  博士期间,大家觉得是应该以发表1篇大文章,还是多篇小文章为目标? 
  经济规律会在我国失效吗? 
  外媒称,为提高人口出生率,俄罗斯提议设立「父亲基金」并允许多孩父亲提前退休,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饶毅最新回复:树欲静而风不止:劝裴钢的学生凌堃不要帮倒忙,一一回驳凌堃列举的12篇文献? 
  科研过程中如何防脱发? 
  如果你去摆摊,卖什么商品最合适? 
  我们明明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什么私企越发达的地方越富裕? 

前一个讨论
如果时间停止你还可以动你想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经济学家将自己的论文写成了「普及类」书籍?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