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绣春刀》? 第1页

  

user avatar   wei-jin-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绣春刀》中出现的冷兵器



写在前面:经过了几天的发酵,本文居然被顶到了第一个位置。当然本文可能偏离了一些主题,但是我最开始的目的,就是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感慨一下本片的服装道具精致,导演用心做了时代背景的功课。 所以我就真对影片其中一点,也就是里面的冷兵器写了一个类似于评论的文章,毕竟冷兵器在这片子里的分量很重,而且又当片名,又有很多特写。

我认为,影评是多元化的,你可以评价剧情、可以评价服装和美术、可以评价表演、可以评价音乐,可以评价摄像镜头等等,可以全面的写,也可以写其中的一部分。就我本身掌握的知识,我只能写这个。所以想看其他关于剧情和表演甚至影片好坏的知友,请移步下方,看别人的影评。

然后呢,本文存在一些错误,我不是专家,也不是知乎日报上说的考据狂,顶多算个爱好者,可能在兵器方面我比各位多看过那么几本书,多见过那么点实物,但是照着专家的距离还是很有差距,这个不可避免,还有吐槽本文很多兵器的现代仿制品造型奇葩,不能作为论据。其实我是想告诉大家,这种兵器在古代是什么样子,现在做出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作为论据的意思,不过这一点我不用多说,可能电影的导演美术指导更有发言权。

还有,本文的部分文字和图片引用了一些《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彭鹏著)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搜这本书看看。本来想在结尾再标注的,但是还是写在前面吧。

有知友指出我的日本刀长卷的图不对,我也更换一下。还有作为题目的那句诗:也是听评书定场诗就顺手写了出来,其实有俩字错误,我也改了一下,本来也看过这首诗,可是评书是影响比较深,没仔细查证,就那么写了。

还有,哪位知友看到我其中有错误,可以在下面说,大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下面是正文

电影《绣春刀》上映之后,我先去豆瓣看了一下评分:6.7,说实话一个国产古装片能到这个分数也还凑合,《通天帝国》分数也不高,现在要是谁拍古装片,简直就是找死,上映之后肯定是考据狂一顿喷,什么这个服装不合理,那个道具不合理,或者是话不能这么说,动作不能这么做,等等。

我仔细看了下评论,原来是刘诗诗拉低了影片的分数,很多人电影都没看,看到有刘诗诗主演,立刻给了一星,这不太合理。于是今天我特意去电影院看了这个片子,说实话从动作角度和表演角度我都给不出什么专业意见,但是感觉很不错,金士杰、周一围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王千源李东学都是演文艺片和电视剧出身,动作做起来也看不出丝毫迟滞感,张震此前学过八极拳,并且将其带到了这部片子中。就连演魏廷的朱丹,表现也很抢眼。


下面就说说正题:说一说电影中几位主要演员的兵器吧。

说实话这部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里面的冷兵器,太美、太帅、太漂亮了。而且影片中还不厌其烦的总是给兵器进行局部和全景特写。说实话这几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很少有一部片子能把冷兵器做的如此符合时代背景,就连考据狂也说不出太多的毛病。


影片一开始,两位巡街的差役从黑暗中走出,这时候一个特写镜头给到了差役腰上所带的腰刀。


找不到影片截图,但是明显看到那把刀是一把官制腰刀,绿鲨鱼皮鞘,大约是铁质刀装(也有可能是铜质,当时光线暗,看不太清)。按理说这种级别的佩刀是不应该由巡街的差役佩戴,而是更高级别的武官所佩戴。但是由于是开场就给兵器一个特写,太破烂的兵器估计压不住整个场子(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我找了张图,应该是差不多的。

然后两位差役遇到了锦衣卫的总旗沈炼,沈炼出场捉拿许显纯,遇到了持械拒捕,对方用的是一柄剑,而沈炼用的则是一把雁翎刀,这种刀的样式在明代比较普通。有人说了片名叫《绣春刀》,沈炼是锦衣卫那他所持兵器也一定就是绣春刀。其实绣春刀这种武器并无实物出土,也许绣春刀就是普通的明官制腰刀。先上一张的图,能清楚看到三位主演所持刀的形制。沈炼手中的绣春刀,与明末清初的雁翎刀样式并没有什么差别。

下面是三张雁翎刀的实物图,第一张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样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齐有力,刃口锋利,造型优美,实战与礼仪兼备,下面两张是龙泉某厂仿制清代腰刀,造型与明末清初雁翎刀几乎无有差距。

雁翎刀这种刀型始于南宋时代,宋金对峙时期,最初的雁翎刀雏形是宋代腰刀与金代弯刀结合的一种产物,当时金代出土的铁刀刀身较直、近刀头处刀身开始变弧,刀尖上翘,开始适合劈砍刺击。但是到了元代与明代前期,雁翎刀并不作为大规模制式武器出现和装配士兵,当时士兵普遍为延续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来的草原骑兵,雁翎刀在对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进口自日本的倭刀,马战对付骑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弯刀。明代中期以后,火枪逐步流行(后面还会说到片中出现的火枪),士兵甲胄逐渐变得轻薄,兼备了劈砍、刺击、挑杀的雁翎刀开始盛行。这种刀型结合了直刀和弯刀的优点,一般为单手持握、单刀重量不会超过1.5公斤,操作灵活、实战性能较强,刀背较厚、刀身后部平直、便于用力劈砍,刀身前端开始产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变强,也比较适合骑兵马战,刀背近刀尖处开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后流行的锁子甲和其他金属盔甲。


雁翎刀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清军的制式武器逐渐更换成了雁翎刀这一刀型,清朝建立后,明代的典章制度也被延续,雁翎刀作为明代职官佩刀受到了清代宫廷和官场的青睐,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侍卫职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刀型,大部分也是雁翎刀的形状。


片中沈炼在与敌人交手时,所用刀法也以劈砍和刺击为主,同时还在持刀搏斗中加入了八极拳的膝顶和肘击的动作,张震也算不白拿一个八极拳冠军。



前面说到了沈炼的雁翎刀,接下来讲一讲王千源饰演的卢剑星所使用的兵器。


通过影片可以看得出导演在三兄弟兵器的设置上是下了功夫的,老大卢剑星手持双手雁翅刀,刀法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老二沈炼使雁翎刀,刀法劈砍刺挑、气势逼人;老三靳一川使双短刀,刀法简练纵横、快准狠稳。这种兵器的设置也对应了人物性格,老大忠厚、老二机智、老三活泼。


还是发一张图,看看老大卢剑星所持雁翅刀是什么样子。

雁翅刀存在于雁翎刀的同时代,身为锦衣卫总旗官的卢剑星,理论上是有权选择自己的佩刀的,所以他的刀区别于沈炼所持的官制雁翎刀。


雁翅刀的形状像是大雁的翅膀,它虽然与雁翎刀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刀型上差距很大,雁翅刀的雏形应该也是起源于宋元时期。应该是宋代手刀和雁翎刀结合而来,雁翅刀刀身沉重、明代的中早期的雁翅刀刀柄较长,刀剑厚实,具备一定穿刺功能,一般为双手持握,便于劈砍;明朝后期至清代,刀柄变短,刀尖变薄可以单手使用。


下图中第一张为《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刀八色中的手刀样式、下面两张为宋代手刀实物图。

通过下面的图可以看到,第一张图为明代双手雁翅刀,平造,错银龙吞口,工艺精湛,造型完美;图二三均为明末清初的官制雁翅刀实物,均为单手使用,图四民间打造的双手持握的雁翅刀,可以看出与电影中卢剑星手中的雁翅刀差距不大,尤其是第一张图,几乎是卢剑星手中所持的雁翅刀的翻版,最后一张图为现代仿制的雁翅刀,造型优美、做工精良。


另外、卢剑星手中的雁翅刀刀柄可以抽出,变得更长,这里是电影中比较有意思的道具设计。


雁翅刀到了清朝中期,不再流行于军队和实战、逐渐演变为装备绿营的双手带砍刀和牛尾刀,牛尾刀不但兼具雁翅刀的劈砍功能,还有刺击和划割功能,这种刀一出现就替代了功能单一的雁翅刀,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实战刀类。


这种发展与满人入关后这个民族的审美风格有一些关系,满族人的审美从瓷器、家具、等日常器物上造型丰满,宽大厚实,这种审美也影响到兵器的造型,从牛尾刀来看,刀身狭窄到刀头宽大,是一种夸张的表现形式。下面的图就是清朝中期到清末民国时期牛尾刀发展的一个大概过程,然后是我自己收藏的现代仿制的一把牛尾官刀。


然后接下来讲讲靳一川的双短刀,从影片中他使用的刀法来看,似乎有蝴蝶刀法的影子,这种短刀我没有找到实物,可能是编剧和道具临时发挥,创造出来的一种刀,但是并不代表这种刀在当时不存在。图中的刀刀姿笔直,刀尖弧度较大,便于刺挑,刀柄应该是一体纯铸铜装具,可分开当做双刀使用。


《武备志》对短刀的介绍就像刀一样短:短刀,与手刀略同,可适用于马上。下面是一些明代短刀的样式:图一为明代西南地区流行的短刀,S型护手,可以格挡锁住对方兵器,图二为官造短刀,装备骑兵。很明显上图的刀与靳一川所使用的有很大区别,而他所使用的短刀在刀姿上和日式平造短刀有些类似。鉴于当时中日交流频繁,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武器方面向日本学习,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制日式刀条,装上中式的装具,当做雁翎刀使用。(先写到这,回头分析丁修的苗刀和魏廷的西洋剑)


终于到了丁修出场了,这个人物在电影中的设置很有意思,说他亦正亦邪有些抬举他,他和师弟相爱相杀、一身武功却乱杀无辜、最后又帮沈炼复仇、安置老婆。影片中前后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别,这个转变有些突兀,可能是背景没有交代清楚的缘故,但是丁修的一举一动,他的着装、他的发型、他用的兵器,有没有人感觉到像是日本浪人。

当然他所持的兵器并不是日本浪人所惯用的薙刀和长卷,而是流行于明代中晚期的御林军刀。御林军刀这种刀型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苗刀,由明朝中期抗倭将领戚继光所创。当年倭寇的战斗力远高于明军,其中一种原因就是武器优势。戚继光与精通剑术的俞大猷分析认为,倭寇战斗力强的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视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轻盈敏捷、刀身又锋利,在许多方面皆占尽优势,无往不利。


故而戚继光在研究了日本《阴流剑术》之后,在日本各种刀型的基础上,改制了专门用以克制倭刀的苗刀(即御林军刀),并写成了《辛酉刀法》。这是在宋朝时中国本土双手刀刀术失传以后,再次出现的双手刀法新著作。


据明朝末年程冲斗所编著的《单刀法选》一书中这样记载:古云:快马轻刀。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如用弩带刀,刀长二尺八寸,靶长九寸,共长三尺七寸,不可过长,恐悬带腰间,用弩不便,鞘用皮制……


说白了就是雁翎刀刀身刀柄都加长,变成了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所以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


下图中是《单刀法选》记载的《辛酉刀法》,回想一下丁修的刀法,是不是有些类似。

另外《单刀法选》中说的用弩带刀,电影中也被沈炼完好的表现了出来,沈炼的三连弩,皮质弩鞘,他所持的雁翎刀也是三尺有余。弩这个兵器我们后面也会说到,此处不做赘述。


下图为日本长卷:


下图为明代御林军刀,第一把为明代御林军刀实物,第一把更偏向于现在的苗刀,下面的为现代仿制:下图为现代苗刀:

其实苗刀这个称呼到了民国曹锟邀请沧州武术家刘玉春为武术教官,才正式定名,到了如今,御林军刀在一代代武术家的改革下,刀身变得逐步狭窄,成了今天的苗刀这种样式。


前面说到丁修的一举一动像是日本浪人,而他师弟靳一川所使用的双短刀又有日本短刀的样式,是不是可以推断丁修的师父是不是出身于戚继光的军队,丁修又说自己是贼,或者说他师父跟戚继光的军队有恩怨也未可知。(个人猜想)


整部电影出场最惊艳的不是沈炼、不是卢剑星(此时丁修还未出手)而是朱丹扮演的魏廷。她发现屋顶有黑影闪过,顺手抓过一支投矛扭身掷出,紧接着拔出的西洋剑、左手后背,向前一步接连三个突刺,逼退了靳一川,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当时就感叹:这特么才是高手啊。


国产武侠电影中很少有人用西洋剑,然而西洋剑出现在本片中却不显得突兀,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崇祯初年恰好是十七世纪早期,再此之前明朝海外贸易繁盛,此时也是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西洋剑流入中国,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确切来讲,魏廷所使用的剑为欧洲刺剑、这种剑的特点是双刃菱形剑身、不带血槽、弯曲的剑锷设计能锁住敌剑并使其攻击转向(当然这种设计对于刚猛的雁翅刀并无实际效果),带有穿孔的双片椭圆形护手能对持剑者的手提供更多的保护。这种刺剑为欧洲军队的制式武器,这种武器既可以马上攻击敌人也可以步战,欧洲人认为标准的军用剑的形制在强调其实用的同时也注重样式、使他们更为优雅但同时又不减轻其致命的威力。


同时魏廷的左手小臂上还有一个雕花镂空金属手挡,起到一个微型盾牌的作用,配合刺剑使用,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流畅。所以片中魏婷的动作一直是很优雅,但是也很致命。


下图是现代仿制的欧洲刺剑,出产自德国索林根与美国冷钢公司。

(由于后续文章是我在微信公众号写完了之后保存的,所以图片上带有公众号的水印,大家可以自动忽略,这个不是广告。)

明天我继续写赵靖忠的长枪和其他杂项兵器,比如锤、弩和火枪。


终于要说到聂远扮演的赵靖忠了,这个角色在电影里面用的是一杆钢制长枪,枪头和枪身均为钢制,这样的设定可能与聂远之前在电视剧《三国》扮演赵云和《隋唐演义》中扮演的罗成有些关系。


这二人都是白衣翩翩少年郎,金枪一杆抖威风的角色,他对枪太熟悉了,虽然这个片子还是没能落了武侠片的俗套,里面的终极BOSS是个武功高强的太监,但是这种年轻版的太监设定,要比白发苍苍妖异诡谲的糟老头子要好的多。不过我有个问题整不太懂,按说这男人去势之后,动作行为气质都会变得阴柔,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力气去练武术呢,难道是当了太监之后每天就是打熬筋骨?说不太通,除非是他在进宫之前就是个高手,像董海川一样。话说魏忠贤也是成年以后混不下去才自宫进入内廷当的太监。


枪是百兵之王,俗话说年刀月棍一辈子枪,暖香阁之战,赵靖忠长枪甫一出场,终极BOSS的气场立马暴露无疑,他的枪法压制的沈炼步步后退,虽然此时沈炼破了四人锤盾阵,此时交手有占便宜的嫌疑,但是赵靖忠亮招式的时候,高下立判。那位又说了,最后赵靖忠不是被沈炼给干晕在妓院了吗,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打架的勇猛。所谓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还有一句是乱拳打死老师傅,这时候沈炼就是那个不要命的,而赵靖忠最多算是横的,他有顾忌,他想活命,他想去辽东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沈炼不是,沈炼想的就是我要不玩命,我跟我媳妇都得他么的死咯。所以沈炼最后就是各种无赖招式都上,最后干晕了赵靖忠。


这部片子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每个角色的武功高低都很明显,丁修的武功跟赵靖忠伯仲之间,高于三兄弟,三兄弟中又尤以沈炼最强,卢剑星次之,靳一川再次之;而魏廷的武功远高于靳一川又稍弱于沈炼,但是她在对决卢剑星的时候吃了武器上的亏,这所谓就是一寸长一寸强了,西洋剑无论从招式和制式,都不可能是双手雁翅刀的对手。所以我很佩服本片的武术指导,人家做的这活就是专业。


赵靖忠亮大枪(他是个太监我这么说会不会不太好,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几招之内打飞了沈炼的刀,并且戳了他一枪,从片中一招一式来看,聂远这个演员在枪的功夫上应该是很深了,虽然不像是专业武术运动员那么招式标准,一丝不苟,但是他的动作行云流水,至少让外行看不出破绽。


然后说枪,枪在宋代以前叫马槊,枪头那时候叫槊锋,比较长,一般在三到五尺左右,最低也没有低于三尺的,汉尺的五尺大约的一米左右了,汉唐之际很多牛逼的将领都用槊,比如秦叔宝、尉迟恭等人。当时看一个人是不是正经师傅教出来的科班出身,就看武器,用槊的都是行家,用刀的基本都是野路子,宋代丢了燕云,没有地方养马,骑兵也跟着完蛋了,于是本来该是骑兵用的槊,慢慢的变成了骑兵和步兵用的枪,这时候的枪就是用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枪头变短,枪杆变长。明朝以后,骑兵用的枪尺寸变得更短,因为要马战要灵活使用,叫小花枪,步兵用的又大又长的枪叫大枪。


明代中早期的骑兵枪头,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特点,枪刃较宽,头部圆滑,尾部有倒钩,当时重甲步兵会导致过于锋锐的枪头折断,圆润的枪头则更加坚固,利用战马的冲击力直接破甲。


明代步兵枪头枪刃就狭长、锋利,中间起厚脊,这样的造型应对明朝流行的锁子甲非常有利于穿刺,有些枪头还设计了血槽,用以适当的减轻重量和增加杀伤力。



片中赵大人用的枪不太长,估计也就在两米一二左右的样子,看制式当属于骑兵枪,枪头不长,开双血槽,枪身精钢打造,枪尾部有枪纂(宋元以前是枪墩,明清时期就是枪纂,可以戳到地里,赵大人的枪是骑兵枪,所以不用尖头,用钝头)。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枪身,精钢枪身我估计会震手,因为当时都用积竹木柄,就是在木质或者铁质枪杆外面再加一层竹片,外面再缠以丝线、皮革、或者葛布、藤皮等然后上大漆和桐油,这样可以有效的减震和增加摩擦力,冬天抓呢也不会冻手,不会把手粘在枪杆上,一扯一层皮。对这不了解的同学可以找个冬天严寒的日子用舌头舔舔户外的金属栏杆。


赵大人的枪还能从中间扯开,变成双短枪,从他出枪一开始我就觉得肯定得有这个变化,这年头谁要是不在枪上搞点机关动作就不像武侠片了。但是这样的动作虽然能取巧,但是对于一个用枪的人来讲,简直就是对他职业生涯的侮辱,枪练好了所向无敌,方圆两米近不得身,为毛要缩小攻击范围让对手近身,这不是自己找死么?


下图是明代枪头左一为枪头骑兵枪枪头,开双血槽(类似赵大人所用的,老版水浒林冲用的也是这样的枪头),其余两张图枪头不开血槽。


下图为清代枪头,与明代的差距不大。枪这种武器到了清代以后,动荡的社会(主要是太平天国)导致了铜的使用量增加,这种增加就影响到了枪的制造。清朝中后期火器的重要性终于被朝廷所重视,兵器现代化终于由冷兵器开始转向热兵器,军队的制式武器中枪就逐渐退出了舞台。直到几十年后,中国另外一支军队又开始装备长枪(主要是因为穷),那时候叫梭镖了,你猜的没错,就是红军。




今天先补充这些,剩下就是杂项兵器中的锤和弩了,顺带再介绍一下片中出现的火绳枪、就OK了,明天再补充。


昨天做饭比较累,停了一天,今天写锤吧,如果时间够用的话把弩写完。


暖春阁一战,对方先用弩攻击,后用锤阵围攻,但是锤阵战斗力实在有些差劲,开始彼此配合挡住了沈炼的弩箭,又干掉了他的刀,锤了他后背两下之后有被他逐个击破,结果都挂了。


连说评书的都知道:锤棍之将,不可力敌,能用锤的人,膂力很大,目测那个锤要是实心纯铁的话,不会低于15斤,论起来砸在身上,真不是闹着玩的。


锤最早叫“椎”,宋代叫骨朵。古代中原地区用的少,游牧民族草原骑兵用的多,最早是蒺藜型的,借助马的冲击力一下子轮过来,能把人从马上砸飞,也能给人脑袋砸碎。南北朝时期他们把尖刺加长,后来变成了狼牙棒这种大杀器,后来草原民族的冶炼技术稍有提高之后,他们还有用铁锏和八棱铜的,锤也好,狼牙棒也好,铁锏也好,其实都是对付中原的重甲步骑兵,步兵无马,骑兵有马,就是这么分的,主要目的就是我刀砍不死你我砸死你。


唐朝中原军队用锤的还少,因为他们有槊和陌刀,宋代可能锤的应用可能多了起来,但是中原地区还少大多数把它当做依仗来用,有一个威严的感觉。直到后来明清时代中原军队一直没有把锤当做制式武器装配军队,相比而言它更像是一种防身武器,江湖气太重,所以后来就又有变化,演变成流星锤和流星胆这种方便缠在腰间易于携带的武器。


电影中锤前有半尺左右的类似剑尖,与盾牌搭配,个人认为这样的东西可能只存在电影里。锤的重心靠前,刺的话怕是不好用,然后用锤基本是大开大阖的招式,用腰腹带动胳膊发力,左手拿着那么大的盾牌肯定又挥洒不开,盾牌小点还好,再说在狭窄的过道里,四柄锤一起轮,肯定是轮不开的,不互相砸到就不错了,这也就解释了沈炼为啥挨了两下之后只是吐了一口血,如果对方是马上使锤,你看他会不会骨断筋折。他们用的阵法,有人说是鸳鸯阵的变形,我觉得不像,戚少保这种军神级别的人物,不会搞这种看上去就很抽风的阵法。


下面就是骨朵、明代铁锤、和清代的铁锤和流星锤,锤头一般都是蒜瓣形、圆鼓形、灯笼形和八棱形状。现代仿制的锤都丑爆了,就不上图了,免得又被人喷

隔了好几天,该写弩了。

弩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很长,据说可以追溯到周代以前,但是没有更确凿的证据,仅仅是通过一些青铜弩机上古朴的文字进行推断,这里不加论述。

到了战国时期弩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孙膑庞涓马陵道之战,也用了很大一部分弩,否则单凭弓箭抛射不太容易精确命中目标。国师拍的电影《英雄》满篇的问题唯有表现弓弩那一块,算是稍微靠点谱,当时弩是大杀器,秦军灭国的重要工具之一。

汉代的弩在“望山”(一种构件,类似于步枪的标尺)上增加了刻度使弩的精度提高,西汉时期弩已经大批量的装备军队,弩兵成为兵种之一。到了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了可以连发十支箭的连弩,相当于弩中的冲锋枪。电影中暖春阁一战,窗外冒出的两个刺客就是用的连弩,周妙彤还中了一箭。下图为《武备志》中记载的诸葛连弩。



有一部电影也在里面详细的表现了这种弩的作用,那就是《赤壁》,但是这种弩有个问题,就是瞄准不太好,不知道茅元仪在《武备志》里搞的这个图是不是诸葛弩的原本样子。即使不是原本的设计图,茅元仪自己能研发出来也不奇怪,他还发明过字母铳,就是最早的能换弹夹的火药枪。这部片子出来之后满大街都是卖诸葛弩的,几乎每个旅游景点都有卖,我还试过这种弩的威力,一般用一次性竹筷子当箭,反正要是箭头装上金属尖,十米之内扎伤人是不成问题。(下图就是大街上买的连弩仿制品,这个算是比较精致,能买的上价格的,一般都是粗制滥造的,三十块钱一个。属于危险品)


沈炼的三连弩比较有意思,应该也算是导演的发挥吧,我这几天又看了一遍手头的资料,没有发现那个弩的原始样本。不过《单刀选法》中记载:如用弩带刀,刀长(二尺八寸),靶(刀柄)长九寸,共长三尺七寸。不可过长,恐悬带腰间,用弩不便。鞘用皮制,其法载前用弩兼枪刀说中。沈炼用三尺腰刀,带弩,长短配之,攻守兼备。

隋唐时期出现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床子弩和车弩,箭得有咱们胳膊粗,尾羽都是铁的,箭头都是跟大个斧子差不多,能把人打碎。还出现了骑兵使用的伏远弩,可以单手在马上使用。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时候,王世充就用到了床弩。可见隋朝兵力之盛,科技发展之迅速。宋代为了对付草原骑兵并守城之用,大弩的种类丰富到了七八种,从四人到七十人操作不等,射程最远可以达到三百步(将近400米)远。即使是单兵可以操作的弩,也一般需要用脚蹬或者膝盖顶住才能上弦。

到了明代,弩就逐渐没落了,首先的单兵弩的威力没火枪大,射程也没有火枪远。单兵弩一般只能在六十步之内杀伤目标。而火枪的威力能达到100步左右。其次弩的火力密度不足,弩一次射一支箭,火枪打出的铅弹丸则是呈扇形铺开,说白了就是霰弹。这种优势一比较,自然而然弩的地位就下跌,到清代以后逐步流入民间,当做看家护院的家伙。

下图是宋明时期的弩,其中一个窝弩能上三支箭,这个东西类似于机关,隐藏在暗处,挂弦使用,脚一蹚道弦,三支箭就能射出来。

虽然单兵弩在明末已经衰落,但仍然有人使用弩,这时候弩用的就出了花样,箭淬毒(不是好汉所为)书上说毒弩箭射中就死,但戚继光不太赞同:“毒弩中人不深,必待解乃死,尚可以败我于阵。”当时戚继光抗倭的时候统率的步兵营、战船部队装配过毒弩,但是性能不强:凡鸟铳,遇贼不许早放,今遇贼至百步之内,听本管放铳一个,才许放铳。凡弩手射手,候鸟铳打完,贼至六十步之内,方许铳后射箭,无令不许擅发。弩弓不可远,远则无益,徒费矢竭力。凡弩弓,要力大新坚,每弩毒药一瓶,铁箭一百枝,每人腰刀一把、解首一把。骑于弓矢之外,可用毒弩,平野之地,衡骑散列,直冲贼营,以毒弩射之,尤非弓矢所能比也。”当时他们用毒弩,可能跟当时的作战对象有关,当时是主要剿灭倭寇,倭寇基本不骑马,冲锋速度慢,火枪与弩兼用,弩的话可以弥补一下火枪放完之后的一个时间段。

但后来戚继光北上的时候当蓟州总兵的时候,统率的步兵营与骑兵营就基本不用弩了,那时候他是提倡用火枪的。戚继光当时兼任了神机营副将。神机营大家都知道,就是以火枪为主么。当时戚继光面对的北方鞑靼,基本都是骑兵,三轮火枪过后,拎着三眼火枪就当狼牙棒用,砸也能把蒙古人砸跑。当时不光戚继光不用,当时明军正规的士兵也已经很少用弩了。后来的朝鲜战争中,缺少鸟铳的北方明军也装备不少弩,但由于射程短,基本不再阵前攻城使用,而是拿着火枪和大炮远程同日军远程对轰。

明后天的抽空写写火枪,本文虽然叫冷兵器,但是片中出现了火绳枪,那个属于前装热兵器,也表现的不错,顺便写写吧,明代也是中国火器发展的高峰期。


user avatar   calista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在 2015 年 6 月 1 日至 2015 年 11 月 27 日供职于锤子科技。之前的利益申报仅供参考。

-

利益申报:

普通消费者,iPhone 4、Sony Ericsson lt18i、SONY Xperia S、NOKIA Lumia 920 长期用家。其中 iPhone 4 使用一年,920 使用两年,中间 18i 及 XS 间断使用各四个月。

此前不认识、不了解罗永浩先生其人,亦不知其种种奇闻轶事,只看过两场发布会:「因为 Smartisan T1 而关注到这位罗先生」——这样的判断大抵是成立的。


手提电话是在上个月十八号拿到的,越过官网于苏宁易购购得的现货。如果对此存疑,稍后我可以为各位提供荧幕截取画面。本答是完完全全、纯粹从本人角度出发的「绝对主观」的「实际体验」。任何针对「行文」本身、「主观」感受的批评及质疑,我将一概无视。若我的行文出现了硬伤性错误(把 A 事实说成 B 事实,这种即我以为的硬伤错误),请给予指正,我将在最快速度进行修改。但,如果对于我说的「主观感受」这部分(「我认为 T1 很 A,你竟然觉得 T1 很 B,你果然是个傻叉」 ),你有不同看法,不欢迎分享到我的评论里。你也可以来骂我,我会举报阁下的。

-

先上图:





一个产品是否打动我,或者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他的续航、他的相机、他的荧幕……但假若按优先级排序的话,一个产品是否打动我,最骨髓的一点是:他是不是「灵」的。

「灵」是一个主观得不得了的词汇,它是感性,也很性感。只要一款产品足够「灵」,我愿意为这个「灵」字忍受它更多缺点。

如果拿手提电话设备打比方,有的产品灵在面子:例如 iPhone 4 横空出世的双面钢化玻璃,它是「灵」的;例如一整个聚碳酸酯后壳攫住弧面玻璃,整机浑然一体的 Lumia 920,它是「灵」的;例如被金属完整包裹住表面的 HTC One,握入掌中那一秒冰凉,它是「灵」的;与此相同的,大抵还有 HTC g3 的俏下巴、iPhone 6 的弧线、魅族的 home 键、Xperia Z3 「在边角处放置一个球体」的设计、Xperia S 的透明带以及 lt18i 妖媚的腰线……对我而言,他们都是灵的。

而少数产品,则灵在里子:依然拿智能手提电话设备打比方,iPhone 上锁时「嗒」的一声,是「灵」的;METRO 是「灵」的;tile live 磁铁翻动的瞬间,是「灵」的;手指扫过 MX3 home 键时晕开的光,是「灵」的;Windows Phone 8.1 设置背景后扫过画面磁铁与背景的视差,是「灵」的;iOS 7 动画效果,初见时更「灵」得叫绝……对我而言,他们也是灵的。而「流畅」则是「灵」的准入门槛,所有不流畅的系统,都是「不灵」并且「粗鲁」的。

面子和里子,只要「灵」,他们都是「高级」的。

但后者与前者相比,则更进了一步:它的「高级」直接越过眼睛触碰到了脑袋层面。同样是为了给用家带来更愉悦、更美好的体验,后者的留存时间将更长一点——我们也许对一款手提电话产品的 ID 设计由于长时间审视感到疲倦、厌烦。这种烦厌,放置到后者身上,同样存在,但相对而言,这个「长时间审视」的「长时间」,则比前者不知道要「长」到哪里去了。

所有「灵」的产品,对我而言,都是好产品。但只有极少数产品能做到内外兼修,百分之八十的好产品都停留在了只把面子做得漂漂亮亮这个段位。

对我而言,面子上的足够「灵」,是打动我的先决条件,但真正能让我掏钱的,还是里子。当然,这个世界上也存在着单凭外貌就能让我掏钱的工业设计:索尼的两款机子就是例子,后来我因不堪忍受 Android 2.x 的臃肿与卡顿而彻底抛弃。这给我结结实实上了一课:不可以貌取人。

而真正能做到内外兼修,灵得从头发丝到脚趾头的产品,我接触过三部半:iPhone 4、iPhone 5c、Lumia 920 以及半部 MX3。他们都当得上「浑然一体」四个字,将软硬件优势,相得益彰发挥到了恰到好处的地方。

回到 Smartisan T1 本身:经过半个月的使用,在我的个人感受层面而言,他是一款好产品。除此之外,他的骨子里灵气很足,以至于通过它安静的外在,能溢出灵气来。

与「里子」Smartisan OS 比起来,T1 的外形却没有那么「灵」。

与同样双面玻璃的 iPhone 4 做比,T1 手感更细腻,是类似「滑不腻手」的触感。它的中框让我喜欢:这种浑然通体的黑色,让我联想到「忧伤而精致」。而整机最提神的,没想到却是锤子科技「T」的 LOGO,当单手持握电话,食指指腹触碰到砥砺粗糙的「T」字,与细腻的机身形成强烈反差。大概当得上「画龙点睛」四个字。

但,在实际体验中,T1 机身稍重,我从 Lumia 920 过渡,没有如上手 iPhone 5s 般明显变轻感,整机非常容易成为指纹收集器。后盖非常不耐划,只是短短半个月,后盖已经伤痕累累。之前被人诟病的电源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不成为大问题,大概因为我是左手用家。

此为缺点。

相比起面子,其实我更愿意讲 T1 的里子。

一款好产品是有气质的,如果说 iPhone 4 的气质是惊艳、贵气,那么 Smartisan T1 的气质则是妥帖、柔软、安静,而忧伤。相比面子,T1 更打动我的,在于其里子。

首先,Smartisan OS 是美的。

我享受一切规整的排列:iOS 的圆角矩形如是,WP 的 METRO 风如是,而 Smartisan OS,亦如是。罗永浩先生在发布会上大费笔墨强调的不可置换背景、九宫格和重绘图标在此不浪费笔墨,而实际效果是,出奇的好。以至于配合着美丽的显示效果,我愿意偶尔停下来,看看那些精美的图标。

其次,Smartisan OS 是柔软的。

在上手之后,我充分体现到了罗永浩先生说的那句「七年一遇的美观、易用、人性化」。

在流畅度方面,就像所有人所说,「他跟手得不像安卓」。他如此妥帖、事儿逼得温柔,以至于让你不得不喜欢起来。罗永浩先生演示了半个钟头,都只演示了冰山一角,我以为,自己还无力在一千几百字之内把这个任务完成得比他还好。因此,我的观点是:请得闲时,体验一把吧。

在使用 T1 一段时间后,我抽空把触动我的一些个小细节都记了下来,写成了

长微博

。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一眼。

我没办法告诉你,T1 值不值三千块人民币: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手机,只有最适合你的手机。同样的,我长篇赘论的这个「灵」字,不适合你,甚至不适合所有人,只适合于我一人。

对我来说,T1 是个好产品。

在我观察里,知乎上基本上是一面倒对 T1 的唱衰。但我想,或许,在质疑、嘲笑「空口说大白话的家伙」之余,或许可以去「把玩」一下这个电话。

他或许也能触碰到你的脑袋层面。

最后,我愿意用我长微博的一段话来结尾:

我不了解罗永浩先生生平,但我想,罗先生大抵是个不坏的人。一个坏心眼的家伙,或一群坏心眼的家伙,是做不出来如此柔软、美妙、妥帖的产品的。

感谢你们让这个世界变好了一点 ^_^ 。

-


本答是完完全全、纯粹从本人角度出发的「绝对主观」的「实际体验」。任何针对「行文」本身、「主观」感受的批评及质疑,我将一概无视。若我的行文出现了硬伤性错误(把 A 事实说成 B 事实,这种即我以为的硬伤错误),请给予指正,我将在最快速度进行修改。但,如果对于我说的「主观感受」这部分(「我认为 T1 很 A,你竟然觉得 T1 很 B,你果然是个傻叉」 ),你有不同看法,不欢迎分享到我的评论里。你也可以来骂我,我会举报阁下的。

-

已入职锤子科技。之前的利益申报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白客有可能当影帝吗? 
  如何评价《黎明之前》这部电视剧? 
  八佰票房首度问鼎全球票房冠军,预计最后票房能够达到多少?之前抵制八佰的人对它的看法有所改变了吗? 
  为什么大家都会指责歌手假唱而鲜有人去指责演员的角色是别人配音的? 
  如何评价于谦主演的电影《老师·好》? 
  请问这是那个电影? 
  迪士尼宣布真人电影《花木兰》全球撤档,你想说什么? 
  电影《海洋奇缘》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如何看待战狼2的假护照? 
  在影视作品里弓箭手在箭上点火并射出去 为什么火不会熄灭呢? 

前一个讨论
法律一定代表正义吗?
下一个讨论
在离高铁 150 米远的地方工作,对孕妇的辐射大吗,能计划怀孕吗?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