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其实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简而言之:这种现象来源于「自卑情结」,归根结底,是一种「补偿机制」。
以下详述。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
他把「自卑」定义为:对现状的不满足,以及对更高状态的追求。
他认为,正是自卑感,促使每个人产生改变现状的动力,去追求完善更好的自己。
但是,如果这种自卑感过于强大,导致灰心、沮丧、无法忍受,并因此影响追求成就的过程时,就产生了「自卑情结」。
它指的是:过度陷入自卑感之中而不能自拔。
(心理学上,「情结」指的是一种无意识的、难以自控的心理状态,可以理解为潜意识里的「锚」)
而人是无法长时间生存在自卑感中的。
因为自卑会使人怀疑自己行为的意义,乃至于怀疑存在的意义,久而久之,会摧毁生存下去的动力。
长时间沉溺于自卑,要么产生抑郁症,要么精神分裂。
所以,针对「自卑情结」,人会使用「补偿机制」来对抗。
「补偿机制」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针对某种不适感,强化其对立面的感受,从而将其抵消。
对于「自卑情结」的「补偿」,就是努力发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并将其强化,告诉自己:「看,我还是很牛X的!」
但由于「自卑情结」太过强大,这种补偿,绝大多数时候是过度的、不合理的,甚至,完全是对自身的一种不现实的臆测——亦即是常说的「自负」。
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抵消自卑的强度。
由「自卑」到「自负」的人,特点一般是:敏感,易怒,自以为是。
其实这种表现,是为了营造一个「强大」的外表,进而抵消内心深藏着的焦虑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是直面内心里,那些不愿承认的阴暗面——那些使你感到自卑的东西。
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参考资料: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或译:超越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