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曼哈顿的街道为什么既窄又多单行线?为什么一个 block 一般就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背景是怎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nemogr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们先来查一查曼哈顿这种网格状街道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类似问题推荐:为什么巴塞罗那的建筑十分统一?

下面是曼哈顿的历史:

1624年,荷兰人首次在曼哈顿定居。

这是1660年的地图,那时纽约市还叫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州叫新荷兰殖民地。此图以右为北,最右边的the wall就是现在的华尔街的前身。可以看到外墙有6个尖尖的小棱堡,港口的要塞(现在的炮台公园)有4个大棱堡,这是火枪时代的特点。城里还没什么建筑,空地一大堆,简直就是个小村庄。土地分割的很乱,还有一条小运河,后来被填了。

1664年,英国割走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荷兰”改名“新约克”(纽约州),“新阿姆斯特丹”改名“新约克”(纽约市)。

这是现在的downtown,下面的短红线是华尔街,可见荷兰殖民点是多么的小。紫色是现代新建居民区battery park city,利用废弃码头再填河填出来的土地。
上面的红折线是canal街,canal街以南的downtown是传统的自然形成的街道,沿河岸走向,各种倾斜角度不规则。而canal街附近,已经有一点网格状的发展趋势,但还不是很方正。



来看大地图,大红圈是downtown,小红圈是荷兰殖民时期的城区。可见曼哈顿绝大部分网格状的土地规划,都是美国独立后的事情了。


1783独立战争结束,英国政府被赶跑了。这张图是1798年的规划图,当时大部分建筑(深色部分)还在canal街以南。往北突出的建筑,是沿着修好的bowery街延伸的。这时的新街区,以及未建成的街区,已经有了最初的网格状规划。

狭义downtown就是canal街以南。


此图以右为北,范围从downtown(左)到中央公园(右)。
红折线canal街以北,街道越来越整齐,尤其是红直线14街以北是几乎完全的横平竖直了。紫线是houston街,它北面的主要街道以数字命名。南北向1-12大道(ave),东西向1-193街(st)。

14街恰好是广义midtown和广义downtown的分界线。狭义midtown是34街到59街中央公园南端。

这些都是纽约市1800年以后规划的,尤其是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后,纽约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扩张速度特别快。


1806年,纽约市感到城市发展速度太快,就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对曼哈顿岛做长远的规划。这个方案在1807年画好,1811年被采用。这就是著名的 “ 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 ” ,见上图。黑色方块是已建好街区,白色是未建成街区。

实际发展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保留了中央公园;增加了麦迪逊大道和列克星敦大道;在几个广场之外,增添了大量的小公园;东哈林区的小河没了;最北端的晨边高地和华盛顿高地,因为地形起伏,就没有做成完全的方格状。纽约市图书馆的网站里,有很多1800-1900年之间的曼哈顿地图,不一一放了。


这是1900年的曼哈顿地图,城区已经延伸到中央公园以北了,街道格局和100年后的现在几乎一样。

所以,曼哈顿的街道和土地规划,大部分是在19世纪(1800-1900年)人为规划形成的,这个布局持续了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downtown部分地区是早期荷、英殖民时期自然形成的。

——————————————————————————————————————————


回到正题:

一. 第一个问题:曼哈顿的街道为什么既窄又多单行线?

其实,前面很多人都只回答了一部分。

“1811年的纽约总图是马车时代的产物,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但它对人口与城市规模的增长尚有一定的预见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世界大城市发展的速度。”——《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简单说就是:

马车时代的遗产————街道窄。

新大陆移民潮的遗产————网格状街道。

汽车普及后的被迫改进————设置成单行线。

后来汽车时代没有大改,是因为成本、技术、地理环境、交通方式的转变。小改进一直有,非常多。而且现在普遍认为,抑制私家车,多种类型的公共交通互补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方向。


  • 1811年的规划,用到1940年代都够用,已经算很有远见了。
  • 1950年代开始,汽车和公路的普及,大幅改变了美国城市的结构。美、加、澳、新这种地多人少、由新移民建立的“新西方”发达国家,从此开始,走上了和其他国家不同的一套城市结构(小中心大郊区)
  • 这种“逆城市化”现象,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只是经济繁荣中产崛起、同时新交通工具爆发普及所带来的短时期现象。
  • 通常所谓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市中心再城市化四个发展步骤,只对美加澳新这类国家的城市有参考价值。他们消灭了原著民,新移民建立的国家没有经历过农业时代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直接一步成为发达国家的时侯,仍然处于地少人多的状态。
  • 一般的传统国家,都经历了农业时代无数次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可开发的平原上早都已经挤满了农田和农民。所以,大部分国家不存在逆城市化,而是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郊区城市化市中心密度继续增加两个步骤同时进行。


1.城市规划早于汽车普及。

“1905年,机动车仍是有钱人的昂贵而不可靠的玩具。公众对马匹和铁路的满意程度始终很高,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方认定它的确需要卡车。战后卡车制造商和军队进行了大量游说,是公众相信他们对机动车辆的需要,从而使卡车的一再工业化国家开始取代马车。甚至在美国的最大城市里,这种改变也花了50年时间。” ——《枪炮、病菌与钢铁》

现在的街道对于1900年以前的城市并不窄。养马成本高,马车是稀少昂贵的。城市交通主要靠步行、通勤铁路、市内铁路(地铁),以及少量的两轮出租马车。汽车1880年代才发明,直到1908年,福特发明汽车流水线,汽车才能批量生产。1914年一战时,法军曾临时征集巴黎的出租汽车给前线运兵,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摩托化行军 。连财大气粗的军方都才刚开始重视对汽车的利用,汽车在民间的普及就更滞后了。一战后的1920年代,汽车增多让老街道逐渐开始显得窄,为减少交通混乱,纽约市政府开始把曼哈顿大部分窄街道改成了单行线,只有少部分宽的做双向车道。

美国很多小城市,则要到更晚的时候才设置单行线,因为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中产崛起,汽车才完全普及到老百姓家里,达到平均每千人500辆车。这波汽车普及,是伴随着中产崛起的,所以并没有推动老城区道路的扩宽,而是相反,中产们纷纷的住到市中心以外,城市的外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只把工作和穷人留在了市中心。这个阶段被称作“逆城市化”或“城市空心化”。

举个中国的例子,老北京的街道也是很窄的,几条窄马路,一大堆小胡同,比曼哈顿还惨。现在市中心的宽马路,都是最近几十年慢慢改建出来的。比如北京的平安大街,90年代才扩宽到现在这样,那时候沿线是大量的平房,人口密度低,拆迁成本低。最宽的长安街,也是建国以来多次改造的结果。

北京中心城区的道路现在也很难扩宽了,次级路又少,路网不够密,可汽车数量却越来越多,自然就越来越堵了。前阵子说不要建封闭式小区,要开放式街区,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曼哈顿的窄街道,就是毛细血管,环岛高速、放射型高速和大桥隧道就是主动脉。曼哈顿的毛细血管都不算堵,堵车全在主动脉的出入口上。

下面看几个汽车普及前的例子




伊利诺伊州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这是市中心保留的的历史街区,保留了19世纪中期的模样,中间是林肯故居。红色的路是当年的街道,2个马车对向错身时都要小心减速的,马车时代的城市街道就是这么窄。


曼哈顿中城,左边的帝国大厦也只占了半个block。
网格状街道,以数字命名,单行线。

艾奥瓦州的得梅因,小城市。这是市中心,也就是老市区,可以看到县法院。
网格状街道,以数字命名,单行线。

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小镇。这是镇中心的居民区,白方块就是独立的房子,谷歌地图把每家每户的土地边界都标出来了。街区中间还有垃圾车收垃圾的通道。
网格状街道,以数字命名,单行线。


“网格状街道,以数字命名,单行线”
这种方格形城市,是历史遗留的产物。美国独立以后,持续的吞并新土地,新移民大量涌入,新城市、新小镇、新农场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已有的市镇也高速扩张。整个19世纪,全国各地最普遍的政府工作,就是对土地和道路的划分,而矩形方块是最简明易懂、最容易处理的分割方法。土地测量员在新开拓的地区,是极其常见的职业,很多美国总统都当过土地测量员,比如华盛顿、杰佛逊、林肯。

“地形起伏的旧金山也生搬硬套地采用了方格形道路布局,给城市交通与建筑布局带来很多不便。”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古代、近代、现代,很多人为规划的城市都采用矩形划分街区,比如长安、北京、巴塞罗那、马德里

曼哈顿的照片,一百年前后对比。


多看看老照片


2. 土地贵,拆迁难。

曼哈顿全都是楼房,买下密密麻麻的一堆楼拆了修路,成本太高了。而且这么贵的土地,用来修路哪比得上建房子收税划算啊,政府也不傻。

而且曼哈顿人口密度高,如果全民开车,需要从宽到窄各个级别的道路来分流车辆,那要拆多少楼才能建成?这拆迁面积也太高了。

另外,曼哈顿一堆堆的小楼房,中间有个钉子户就麻烦了,无法直接强拆。经常看到一些L型的大楼,抱着一个街角小楼,肯定是钉子户。

美国鸟不拉屎的地方搞强拆容易,鼓捣一下法律条文和评估标准就行了,引发过很多事件,比如这个自制装甲推土机铲平镇政府的勇士 Marvin Heemeyer,比如近几年的内华达、俄勒冈民兵抗法事件。纽约这种大城市就不好明着来了。最近各商业集团要改造下东区,建豪华公寓,就只能暗地里一栋楼一栋楼的蚕食。还被发现了,一群房主和租户联合游行,抗议大公司挤压穷人生存空间,抗议白市长和财阀勾结。


3.技术限制,地理环境限制。

1900年以前,由于技术限制,5层以上的楼房成本非常高。纽约很多街区,至今都还是19世纪那种样式的小楼房,一般不到5层高,宽度窄,正面只有三四个窗子,楼与楼紧贴在一起(我把它们简称五三楼)。技术限制让城市的人口密度难以提升,所以当时的人们并不觉得街道窄。而人口总数又在持续增长,所以只能不断的扩大城市面积,而老百姓的交通能力有限,最终整个城市面积的到达扩张极限,然后在外围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卫星城,比如纽约的工业和货运重镇纽瓦克、布鲁克林,通过通勤火车都市圈里的城市连接起来。

曼哈顿下城居民区,一排典型的五三楼。普通人只能租得起这种老房子,逃生梯不是在前面就是在背后。走廊很窄,对美国乡下那些超级肥胖的人很不友好。P.S. 《老友记》里那几个穷鬼,能住面积那么大的公寓,白日做梦!

于是建高楼的新技术一旦成熟,曼哈顿就刷新出一个比一个高的摩天大楼。这段时间是从1900年到大萧条,称作“进步时代”。随着高楼兴起,市中心的公司变多,人口密度和人口总数同时大幅增长。

1902年建成的熨斗大厦,开启了摩天大楼时代,古希腊风格的它只有87米22层。1931年建成的帝国大厦,终结了摩天大楼时代,已经是381米102层。30年涨了300米。帝国大厦在1971年以前一直保持了40年世界最高建筑的头衔。而且911旧世贸倒下后,新世贸建好前,帝国大厦竟然在21世纪又当了13年的纽约最高楼。

二战之后,汽车全面普及的时代,大量穷人崛起为中产阶级,开始逃离市中心,于是建高楼之风停了,而城市的面积开始快速扩张,大量的中低密度郊区出现在长岛、上州、新泽西,吞噬掉了原来的卫星城、农地、荒地和和沼泽,形成一大片连绵不断的都会区。

曼哈顿岛四面环水,大桥和隧道修了不少,但是成本高,维护贵。去年过桥/隧道的费用提高到了15刀。这就是河流对交通的阻碍,极大的提高了通勤成本,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住到远处开车通勤,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降不下来。因此和美国其他大城市不一样,曼哈顿虽然有过短暂的人口下降时期,但是并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市中心空心化现象。70-80年代的市中心人口小幅下降,90年代治理了治安问题之后,人口和经济都开始恢复,新建的高楼越来越多。

二战之后,汽车全面普及的时代,大量穷人崛起为中产阶级,开始逃离市中心,于是建高楼之风停了,而城市的面积开始快速扩张,大量的中低密度郊区出现在长岛、上州、新泽西,吞噬掉了原来的卫星城、农地、荒地沼泽,形成一大片连绵不断的都会区。



(红色是城建区,粉色是耕地)
典型例子:19世纪的洛杉矶人口非常少,人口高速增长期发生在20世纪中叶,正好赶上逆城市化浪潮。于是洛杉矶的市中心特别小,还发生过市中心空心化现象,而低密度的庞大郊区则占领了山海之间所有的平地,到达了一个新的扩张极限。

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而新的交通方式突然爆发普及,很多原来嫌太远的土地,现在开汽车可以保证通勤时间在一两小时内了,所以人口自然会向外疏散,没必要挤在一起了。城市范围大幅增加,可容纳人口上限大幅增加,又反过来推动了美国乡下人口向少数大城市圈聚集。

到了1963年,大洛杉矶都会区的所有地铁和通勤铁路都已经停驶,城市发展集中于建设高速公路网络。

对比一下同比例尺下的长三角。整个大洛杉矶都会区,总人口加起来1900万人,比上海少了4百万,然后总面积能把长江和太湖之间的土地全填满,相当于沪苏锡常4个地级行政区。同样的面积,洛杉矶平摊了1900万人,而长三角有一半的面积是耕地和淡水,剩下的一半面积住了5千多万人。


4. 大力兴建各种公共交通,比全民依赖汽车更方便。

洛杉矶有从宽到窄各个级别的道路来分散车流,纽约有从低频到高频各种轨道交通分散人流。纽约市一直是全美人均汽车保有量最低的地方,就因为开车太不方便,而地铁太方便了。不过轨道覆盖程度还是不如东京。

既然环境和技术限制纽约大搞公路建设,就只能发展公共交通。 1870年纽约第一条地铁开通,不过1900年以前建的大多是高架铁路,现在曼哈顿岛上的大部分被拆了改成地下线路,其他区的仍然在地上跑。后来纽约市把几家私企合并成了现在的MTA地铁,一直建设到1970年代停止,然后21世纪才又开始加修新线。纽约还和新泽西合建了PATH地铁,还有大量的跨州公交车和跨河渡轮。更有把铁路当地铁用的庞大的通勤火车线路,覆盖长岛、新泽西、上州康州三个方向几十个县。

现在好了,反倒是洛杉矶倒霉了。因为公路越方便,越多的人依赖汽车。公路修的到处都是,结果堵车还是治不好。因为城市面积早已经增长到了公路交通的极限,人口继续增长的话,堵车只会越来越厉害。本来空心化的市中心,现在又重新挤入了居民。而轨道交通的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运量越来越大,于是80年代末洛杉矶开始重建地铁/轻轨。然而洛杉矶现在人口密度低,人口增长速度又不快,地铁的运营就有点尴尬,所以重建速度并不快。而建设快速公交,还不如利用旧线路建地铁。传统公交车运量太小,速度慢,解决不了如此分散的长距离通勤。

在地铁里挤一挤,总比大家都堵死在路上好吧。上个世纪的洛杉矶是美国污染数一数二的地区,比如著名的光化学烟雾,40-70年代经常在洛杉矶发生,主因就是汽车尾气。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一个block一般就是一个建筑?

其实,David Rand在上面已经说了:
在曼哈顿,一街区一个建筑是有的,但大多数block都是十个以上的楼房,只不过他们贴在一起。

原因嘛,平面和模型也说过。
土地分割的小,才能卖给更多的人。普通商人只买一小块土地,少数有钱的商人才会一次买下好几块土地建大楼。


19世纪初,美国人一般都是1-3层的低层建筑,分割成这种大小的土地很合适。19世纪末建筑技术也有限,3-6层是最普遍的楼房了,一般没人造的起8层以上的楼房,所以也够用。


而对于现在的情况,这种细碎的小地块就只适合乡下小镇,极大的抑制了曼哈顿的发展。消防安全规定的两套楼梯,就占去了很多面积,楼越高成本越高。只拿这么一小块地实在没啥开发的价值,必须吃下好几块才能值得翻建新的高楼。其中有一家不卖,你就没辙。


下面是例子


曼哈顿中城某处。近处是一排窄窄的小楼房,就是很早以前的小开发商建的,每个楼只占一块土地。远处横宽的大楼,历史比较短,就是大开发商买了好几块土地建的。


曼哈顿下东区某处。右边的空地,是有人买了几块土地,准备建新楼,现在已经快建好了。最右边那个2层小楼的房主肯定是死活不卖,卡在街角。

空地另一边,一对老楼和新楼对比强烈。老楼只有4层,又窄又长,肯定年代比较久远,只是正面改成了通透的落地窗。中间那个新楼是刚建好的,本身是灰黑色,正面是红砖的,仍然逃不出当年规划的影响,也是又窄又长,只不过变高了。

最左边的红白楼比较新,用掉了两三个标准地块的面积,大概是2000年前后建的。


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小城市。老市区的老楼,又窄又长,三四层高。街道很窄,设成了单行线。



印第安纳州的科科莫,小镇。镇中心的老楼,又窄又长,两三层高。街道并不宽,不过人少车少,自然也不必改成单行线了。你看这里连红绿灯都没有,靠stop红牌提醒大家轮流过路口。

总结: 美国的大城市,细看的话,其实就是一片人为规划的小镇拼接在一起,中间一个核心城市。建筑技术进步,就在中心建起了高楼。汽车普及,就覆盖更多的小镇形成大都会区。

————————————————————————————————————
附带:

曼哈顿城区对比巴黎老城区。


巴黎街道混乱无比,毫无规则,因为是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道路,一代代叠加沿用下来。有些街道比曼哈顿的宽,有些街道更窄,这就是自然形成的传统城市。自然形成的传统城市里,往往是房子和路一起出现,很不规则。曼哈顿早期的downtown街道也是这样的,发展到中城就全是网格了。

中国古代在北方平原兴建的大城市,如果是人为规划的,也全是网格状街道,比如长安城。 而那些山区、丘陵、河边、海边,自然形成的城市,就不是网格状街道,街道走向有地形或历史原因。

巴黎老城区,土地分割形状不规则,因为大部分土地都不是政府分割的,房子和土地的形状是历史变迁的结果。


曼哈顿正相反,土地大小整齐划一,方方正正。



巴黎老城区,房子高矮一致,风格一致,这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三世搞的巴黎改造。后来一直进行保护,没有破坏城市的整体风貌。

曼哈顿正相反,高矮不一,自由改建,风格混乱。一会儿是五三小砖楼,一会儿是钢筋玻璃的现代大楼,一会儿是刻满雕花的老教堂,一会儿是水泥墙面的近代大楼。


————————————————————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

纽约公立图书馆,Historical NYC Maps & Atlases

谷歌地图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绍兴和杭州一体化? 
  女生真的适合学建筑吗? 
  厦门「拧麻花大楼」和普通大楼在设计、施工和抗震等方面有什么区别? 
  如何评价「一座百年校园的消失丨中山大学拆迁记」? 
  济南为什么修的地铁都是“郊区”线路? 
  有哪些城市的机场位于市中心? 
  如何看待郑州二七塔旁友谊大厦6层以上即7至20层将拆除? 
  如何看待北京地铁大量运用8A编组,而上海地铁只有1、2、14号线是8A编组? 
  BIM的骗子们是如何骗人的呢? 
  最新十大人口净流入城市出炉,反映出什么样的趋势?还有哪些信息值得注意?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微博网友ingredeagle帮助被父强奸三年的小方(小竹)妹妹,以及后期在微博引发的骂战?
下一个讨论
乐高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样?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