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么,实际上沙俄末期有两个人物被过份评价,这就是维特和斯托雷平。这种过份评价背后实际上的问题是“1917年以前的俄罗斯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事实上正是这个问题从七十年代开始撕裂了苏联的理论界进而影响到大学生领域,为后来的苏联解体做了重要铺垫。以布党简史为基础出发的历史观就不重复了,这在中国基本上耳熟能详。另外一个观点就是1917之前的俄国是一个河里流淌牛奶,普通工人都吃法国面包还嫌弃芝麻放的不够多的世界。后来为了解释怎么来的这个伊甸园版本的俄国就把他都说成是斯托雷平的功劳。
实际上的情况当然都不是这种高度政治化的宣传材料能解释的,当时既有因为面包里芝麻放少了而暴动的工人,也有妻女被迫兼职卖淫才能糊口的工人,单纯的根据政治需要裁剪史料不能完整描述当时的实际情况。
现在比较客观的历史描述是1880年代末开始,俄国高层形成了一个新的精英官僚集团,他们是尼古拉二世的老师,当时的财政部长彭吉为首,由他培养和组建出来的以德国李斯特主义为指导方针的政治经济力量。沙俄帝国最后三十年实际上他们才是社会改造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而维特和斯托雷平只是这一集团当中的两个比较出名的人物,又或者说是其宏大政策的执行者。
后来正是由于惧怕这一集团卓有成效的经济模式,俄国国内的旧贵族,莫斯科金融寡头集团,军方以及英法等国联手策划了二月革命。
所以单独评价斯托雷平而不把他放在整个这一过程当中去观察,是没有价值的,这样会赋予他太多其无法承担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