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第1页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影,故事勉强算是流畅,有的人物也没立起来,但还是得到了正面的评价。为什么呢?因为氛围到了。氛围到了,观众就容易勾起自己的共情。老一代人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太多记忆,年轻人看到的是另一时空里与自己相似的男欢女爱,而夹在中间的80后如我,则感到的是集体生活的尾巴的一点回忆,比如军训时用的脸盆和水壶,比如女生衬衫里半透明的肩带…… 当然,更多的是,看着这些绽放的芳华,祭奠我自己刚刚逝去的青春。

何以见得氛围到了?你在春晚上看得腻歪的那些主旋律歌舞,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出来,是那样的美和自然。

哪怕是一个精神病人在草地上起舞时。

故事只是勉强流畅,有的人物没立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电影和文学一直是两个尺度,我相信原著小说中会有更多指摘,比如一群精神病人围观文工团亢奋的表演,就可以有很多解读。但冯导把这种意味都狠狠地淡化了,使得这部电影里的政治残酷味很淡,有一种避重就轻的感觉。这不能怪冯导,他已经尽力了。何况,电影的名字是《芳华》,不是《活着》。另一方面,淡化了残酷,突出了芳华,倒也符合了人们美化记忆的一贯特性。

什么是芳华?看英文名Youth就知,就是青春。冯导稳稳地甚至狠狠地握住了这个标题,毫不含糊。

影片开头就有一段相当长的歌舞。一个个姣好的女孩子,穿着朴素但清凉的练功服,投入且到位的排练,一朵朵毫无粉饰的青春鲜花在绽放。这段舞蹈的长度,在非印度电影中属于罕见。可见“讲一个流畅故事”未必是电影《芳华》的首要目的,展现青春的绽放,展现芳华才是。

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这一尊尊姣好而健康的文工团身躯,或许是冯导当年最大的幻想?我没有丝毫贬损之意,正如张导对团体操、浓重色彩、朴素美女的执着迷恋一样,真爱才能出好作品。正是冯导心里一直埋藏到今天的这团火焰,让这部电影中的身躯都那么姣好而健康,让这部电影中的芳华都那么绽放而令人惋惜。

在一众女孩子中,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何小萍。在集体中受欺负,我们都或曾承受过,或曾见证过。她的点题之句是“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一开始她什么都不懂,却经历了最多(文工团受欺负、战地护士、精神崩溃),到最后也混得最不好,但她也最拿得起放得下。

另一个有棱有角的人物应该是林丁丁,着墨不多,也不漂亮,但在朴素的着装之下,却最能透出一股诱惑的气息,连活雷锋都无法抗拒。

而长得最靓的的萧穗子,虽贵为女二兼叙事人物,却形象平平,一点感情线和恋旧感也显得突兀,甚至还不如只勾勒一笔的配角,如势利的郝淑雯,乃至脸谱化但很典型的分队长和政委。也许故意让旁观的叙事者扁平,好让观众更容易代入?

青春芳华也不只属于女孩子。刘峰的逝去芳华也许更为可惜,他也是片中唯一值得一提的男角。影片前半段我始终无法认可这个人物。一个无瑕疵到极点、无私到缺心眼的活雷锋,一般只能感动中国,不能感动中国人。然而当他对林丁丁表白的那一刻,之前的一切勾勒都浮现出来了。

虽未必这么夸张,这样的老实人、好人,在身边还是存在的。他们确实时常被钉在了类似“活雷锋”、“大好人”的柱子上,一旦表现出一点凡人的样子,反而让所有人接受不能。好事做尽却被大家敬而远之,老好人也只能尽力的演下去,甚至想故意英雄般地死在战场上,才能让自己的故事圆满的终结,才能自己的痕迹留在大家的心里。

芳华的绽放是那么的美好,也终将逝去而令人惋惜,尤其是在外部环境的强力干预下的逝去。在那个年代,去哪里奉献青春都是组织上一句话,个体的命运也因此更加多变乃至多舛,但却丝毫没有惋惜芳华这种靡靡之音的容身之地。文工团里绽放过而凋零的青春,展现得最直接、最强力的莫过于战场上的刘峰。那一段跟随刘峰在树丛沼泽间匍匐、枪林弹雨中穿梭、中弹而求死的(伪)长镜头,给了这个逝去的过程以非常直观的体验。

然而,文工团的青春,包括刘峰的命运,都已经是在聚光灯下的了。在那个年代,每天淋浴热水澡,那么好的游泳池,那么好的宿舍,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眼馋的份。我们看着这部电影缅怀这些姣好的芳华,殊不知更多逝去的芳华,是如那个面目全非的重度烧伤的战士一般,没留下几句话,就匆匆而逝了。

如果你要问一句这一切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不能给你答案。那庞大的时代背景,虽然在电影中清晰可见,却宛若一堵无形的墙,让你只能看看样子,却摸不着它真实的形状。好在看看的样子做得很到位了,也就是开头说的氛围到了,让观众被自己感动了,它就成功了。从这一点上说,《芳华》和《前任3》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目标受众不一样罢了。

---------------------------------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watche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电影《芳华》里面戴了什么手表?

这几天,导演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在历经推迟后终于公开上映了。

这部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有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无数变化的人生命运。

作为一个相对有趣的钟表公众号@芯动钟表,自然在看电影的时候出于敏感,多多观察了一下片中的手表,所以有了这一期的文章“电影《芳华》里面戴了什么手表?”

在电影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黄轩扮演的男主角“刘峰”去北京接受表彰,于是受他暗恋的女神“林丁丁”之托,将其损坏的手表送到北京去维修。因为他们所在的部队文工团地处西南,没有足够的维修力量条件。这是《芳华》这部电影里面“唯一”一个关于手表的情节,而林丁丁也是电影里面唯一一个戴了手表的人。

林丁丁戴了什么手表?为什么只有她一个人戴?这背后可有一大堆的故事可以吹。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情节的电影画面并没有给特写镜头,只是从整体上展示。纵使眼睛再犀利,也无从辨认出林丁丁佩戴的到底是什么手表。不过我们仔细翻阅了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芳华》,终于在里面找到了这块手表的踪迹。

在原著提到,林丁丁这块手表其实是“Movado摩凡陀”。更为特殊的是,林丁丁不止有一块手表,而是有两块,另一块是国产手表“上海牌”。小说里面也解释了原因,原来部队上宣传部的摄影干事和后勤处的内科医生都看上了林丁丁。作为定情信物,他们各自都送给了林丁丁一块手表。

同时,这两块手表也有各自的小故事。摩凡陀是内科医生送的带有K金表框的二手表,同时还是一块烂表,前前后后已经坏了7.8次了。所以才有了电影中刘峰受托把表拿去北京维修的故事。在今天的视角看来,送给妹子的定情信物是一块二手的烂表,可能很多人无法接受。但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有一块手表就是超级牛逼的事情了,更何况还是一个外国名牌+K金表框。1951年11月,国家就明确规定进口手表以北京为口岸,由中国百货总公司统一采购,然后直接分配各地,其价格根据北京制定的批发牌价、零售价格执行。同时,所采购的手表都是最为基础的不锈钢、半钢款式,是不可能有带K金表框的。按照电影情节描写猜测,这块K金表框的摩凡陀很有可能是内科医生家里面“祖传”的,购于建国以前。

林丁丁委托刘峰把表拿到当时国内最为牛逼的钟表店铺“亨得利”去维修,结果刘峰说亨得利在文革开始以后就关门了,于是自己买书自学给保养了一番。也就是说,刘峰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备胎了呀.....而这个情节也被用来展现主角刘峰的心灵手巧,但是却有一个小小的问题。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亨得利作为私人企业被收归为归国有了,合并到当地的国营钟表眼镜公司。虽然文革干扰到了正常的商业经营,但是亨得利并没有完全关门歇业,其在北京的三个店铺还改名为了“首都”“北京”“晨时”继续经营。甚至现在还可以找到文革期间,“首都”“北京”“晨时”这三个店铺开门营业时给消费者出具的保修单据。


而摄影干事送的上海牌手表的故事更狗血,根据小说记载,摄影干事已经结过婚,但是他的老婆给他戴了绿帽子,于是乎离婚后他把当初的结婚礼物给要了回来,然后再转送给了林丁丁。林丁丁一个人戴表就已经很奇怪了,更何况她还有两块。那是因为在当时,手表是非常贵重的物品。根据上海市百货公司在1973年编印的内部刊物《上海钟表眼镜照相幻灯钟表零件价格》查询得知,一块国产的上海手表最便宜也要80块钱,而瑞士进口手表要250块钱以上了,而当时作为普通士兵一个月的津贴就只有6块钱。值钱的东西加上是定情信物,哪怕是二手,按照林丁丁的人物性格设定,也得收呀!


电影里面的军长女儿、军区副司令的儿子都没有戴表,一方面的确手表太贵重了,另一方面根据剧情来猜测,那完全就是为了低调,毕竟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稍不注意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越和广大贫苦大众保持一致就越安全。

另外,一些表友在私下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峰赴战场的时候没有戴表呢?那个时候已经有上海牌军表了。那是因为刘峰还不够格呀!24钻军表当时是在团级以上干部配发,29钻军表在师级以上干部配发。即使到了战场上,24钻军表也最多降低到了执行侦察任务的排级。而刘峰当时只是一个负责运输弹药的连级干部。不足以让刘峰这个人物支撑起一块手表。


从手表角度来看《芳华》这部电影,可以发现编剧严歌苓对那个时代的钟表做过了解和调查,力图用手表最为载体之一来反应人物。只是电影中迫于时长、情节,并没有一一展开,另外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瑕疵。不过从整体来讲,已经很到位了。



最后补一句,西红柿真甜呀!



微博“芯随表动” 公众号“芯动钟表”

有态度 有深度 有温度

接地气的钟表自媒体

但愿不是更新最慢的


user avatar   luo-yi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六晚上看的。摄影精良、剧本羸弱、台词矫情,各方面都比不上《集结号》。

1. 那个旁白一张嘴“我是萧穗子,文工团的女兵,要说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我………” 我就知道了:这部电影没有摆脱剧情全靠说的毛病。这就是剧本功力不够:我们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听念书的;能用镜头语言能表述的,为什么要用直白的文字?

按理说只是开头交代一下设定我是可以理解的。但看到后面我发现这旁白神tm没完没了。在所有剧情点上都会突然出现旁白,提醒你这一段剧情所描写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你应该感觉到的情绪。这完全就是把观众当成无法自己欣赏电影的白痴啊!谁tm不知道1979年改革开放了,时代不一样了,用得着旁白提醒?原本很多还可以的镜头,都因为旁边总会在最后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无病呻吟地叙述当事人的心情而让我想到小学做的阅读理解题。

这不算完。除了旁白以外,各种人物台词会以很不自然的方式告诉观众设定信息。比如女主角在床上念自己写的信这样粗暴地把人物身世甩在观众脸上。所以女主角父亲死的时候我心中毫无波澜,因为此前导演根本没有建立一个哪怕残缺的父亲形象。

2. 《芳华》里面有很多很棒的2-4秒的镜头。真的很棒。包括机位,灯光,构图等等要素。号手爬上59坦克吹号,何小萍在浴室里跳舞,乃至文革的游行,等等等等。还有很多长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像那一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片段。相信这都是冯小刚自己认真构思过的。但是把这些镜头穿起来的故事线严重缺失。电影变成了一个个打磨完美的瞬间的集合。而叙事则沦为了了冯小刚把我们从一个完美的瞬间带向下一个完美瞬间的工具,而不是主菜。

没有完整的铺垫和丰满的剧情,这种完美的镜头就只是在向观众炫技而已。加上唐突的配乐,是在太腻,太矫情。

所以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真的很棒,致使我看完预告片之后对它有了不切实际的预期。因为在预告片里根本不用考虑叙事和剧情,只要堆砌好看的镜头就可以了。

3. 然后就是剧情问题。这tm就是披了皮的国产青春片!写的东西还不就是那些多角恋,错怪,霸陵,打小报告的小心思?看得我尴尬病都犯了。

把同样的故事放在不同时代是完全不够的。这部电影根本没有展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深层思想,只是堆砌了很多那个时代的符号。照相馆、主席去世、邓丽君的歌、父母被批斗,这些都是外在的道具,走马观花地来了一趟,用来装点这个拥有当代内核的故事而已。

原著小说里有着重描述70年代末中国那种强烈的禁欲主义风潮,男女之间的接触是很敏感的话题。这种和现代文化不同的性压抑是电影应该重点展现的东西。但电影中根本没有触及这种现象,而只把刘峰抱住林丁丁的事件当成了一般的猥亵。按照原著写法,在这样一个禁欲的世界里,男主角听到了邓丽君的歌,鼓起勇气表露心意,结果被误解。多好的立意!多有逻辑的叙事!但在电影里男主角毫无征兆地表白,突然抱起林丁丁的时候我只看到了人设的崩塌。

4. 还有的问题是所有人物都缺少动机。剧情完全是靠外力推动被动前进,而不是主角自身的行动。唯一一次主角靠自己的能力改变故事走向的,就是刘峰抱林丁丁,导致他被下放一事。其余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随大流而已。何小萍不是说永远不会原谅林冰冰吗?本以为她会做什么,没想到只是放个嘴炮而已。

而且很多剧情推动根本没有铺垫,女主说疯了就疯了,男主角说喜欢林丁丁很多年就马上要搂搂抱抱,女主爸爸说死就死了,文工团说解散就解散了。故事这么讲也太tm方便了吧?

当然你可以说这就是70年代的现状,每个人都没得选云云。但这部电影里的主角是连改变自己的动机都没有!每一个人都一副随缘的样子,对自己未来没有任何打算,没有展现他们的任何理想、或希望,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想当港星?想读大学?还是想实现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活下去?

要解决上述问题很简单。砍掉男主女主之外的支线。文工团欢送会啥的都去掉,就何小萍和刘峰的故事。前半部分讲两人在文工团相识,互动,升温,交代一下两人的理想。后半部分是两人分离的中越战争,交代一下何小萍对刘峰的思念。最后两人重新相识,相依为命。

5. . 这部电影我给两颗星。一颗给对越自卫反击战。看这部电影的体验就是等了一个半小时等到十来分钟战争和医院的场景。在越南丛林里的那个长镜头是真的棒。卡车后箱打开后烧焦的尸体,我看的时候眼泪都掉下来了。

6. 不客气的说,关于文革后社会变迁的电影。贾樟柯的《站台》要好太多。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生活状况,理想和迷茫,现实的无力感,都描写的非常详尽。还有包括《颐和园》等电影,都是在真诚地描写一代人的思想状态。而《芳华》只是一部伪装成时代电影的青春片而已。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新中国的故事要写的好,要写的深刻,就一定要放在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中,因为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颠过来倒过去好几回,而这里面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电影《活着》,通过时代变迁,讲述如何因祸得福,如何命运反复。

《芳华》遵循的也是《活着》的脉络,影响人物命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时代,其次才是个人,从一个没选择的时代,过度到一个有选择的时代,从一个奉献的时代,过度到一个利己的时代,时代以两极的方向发展,剧中人物自然也是,起初最受人尊敬的刘峰,最后的结局却最让人唏嘘,开始最受人欺凌的何晓萍,结束时却收获了最好的归宿。

虽然时代的篇章,早由大人物谱好,到具体到细枝末节,却依然要由小人物自己敲定,当两者的冲突浮出水面时,也就是剧情的高潮来临时,时代的变迁,谁都无法置身事外,而当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冲突交织时,自然也就是人物故事最跌宕起伏的地方。在《活着》中,变化基本顺理成章,而在《芳华》里,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男女主角各挨了三板砖,但几砖真的挨的有些突然。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之后。

感觉这部片子应该叫《铅华》。

战友情,幻象。

爱情,YY幻象。

游泳池和食堂、澡堂,在那个时代是公权力堆砌的奢侈品。

甚至连思想本身也如同那个搓澡海绵一样假。

那代人,那些人,洗去的只是铅华,然后:

1,坚持理想的,变成了刘峰;

2,唾弃理想的,变成了四处拿地的濠。


user avatar   ste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红领章的佩戴很规范,历史细节好评!

按照我军当年的统一规定,65式军服红领章的正确缀钉要求是:男女军服领章应钉于衣领端的正中间(领章上下边缘距翻领上下边缘的距离相等),左右领章之一与衣领口边缘取齐。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妈去看了,反应很好,说拍的很美,“场景很真实”,说的最多的评价就是“哎呀,我们那时候的那个什么什么东西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细想想,她又发现了问题“我们那时候,城市兵哪敢笑话农村兵啊”?尽管如此,她下星期还要约着一群大妈去二刷。于是我感慨我国也有“婴儿潮”的一代人,进入退休年龄之后有得是闲钱,既可以电视购物,又可以刷电影。不知道等我们这一代人老到容易感动和糊弄的时候,是否会有人把我们的青春诠释为“非主流”和“茎舞团”,然后赚走我们泪流满面的怀旧钱。

我妈先后在机关大院和野战部队服役。她没遇到片子里这么戏剧化的战友撕逼,可能这是文工团的特殊产物?曾经听一位小老板说,他服役的时候在前卫文工团站岗,见到一位19岁姑娘,觉得这位小姑娘未来必成大器。为什么呢?当时的文工团,跟领导关系好的同志,往往群众关系就不好。这位小姑娘虽然经常去找领导汇报思想,但是跟所有群众包括站岗的大头兵都关系很融洽,不是那种迎来送往的圆滑,大家是真心喜欢跟她打交道。当时他就觉得这个小姑娘不简单,既会处理人际关系,业务还特别的强。可见,在当时的文工团,社会关系并不简单。但是,剧中很多情节在我妈的经历中都能找到影子。

战友里有“林丁丁”那样的干部子女。我妈在万寿路当接线员的时候,经常有一位陈姓青年来探访隔壁连队的粟姑娘。多年后,陈先生已经跟粟女士伉俪多年,低调的出没在标的千亿的财经新闻背后。但是,我妈身边的这类战友没有“林丁丁”身上的娇气和绿茶气。剧中,“林丁丁”这样一个美人娇滴滴的说着“真恶心”,我妈的战友也说过,只是语境、语气和神情完全不一样。那次,女兵们接通知要参加选拔女飞行员的体检,体检项目跟征兵体检内容差不多。体检过程中,有几个干部家庭的战友一直闹别扭,还跟医生吵架,不像“林丁丁”们跟军医关系良好。回到宿舍后,其中一位干部子弟爆出了响亮的京骂,喊了一句“真恶心”。

后来得知,这些干部家庭的战友已经知道体检并不是为了招飞行员,是给老虎选妃。她们没有“林丁丁”嫁入高干家庭的志向,反而觉得“国民女婿”和他的“八点二十”爹的做法非常不尊重人。她们这批兵都很小,年龄段从15岁到19岁。老虎喜欢大姐姐,于是放过了她们。我妈从此事中得知首都很危险,天天利用职务之便给家里打电话诉苦。当时家里没电话,院子里唯一的宅电在首长家。好在当时干群关系不错,首长家我妈的发小每晚上都要骑自行车出去通知我姥爷听电话。后来我妈终有机会调走了,又过了一年多一点,老虎全家爆炸,部队肆虐的“虎患”终于结束。但是,我妈还在做接线员的老战友们受到了牵连,接受审查,之后的转业分配都受到了影响。

小说里,女兵们经常挨折腾,洗茅坑、切土豆丝之类。我妈离开北京来到野战部队,成为了一名无证上岗黑护士。卫生科有一位国军起义兵出身的管理员老兵油子,经常借口城市女兵“娇骄二气”整人。管理员是个满嘴烟牙的丑陋中年男子,形象类似当时文学作品里的“阶级敌人”。管理员经常说城市女兵“娇骄二气”,要求女兵们做一些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这些劳动都是农村男兵见了也打怵的,但是女兵们为了证明自己都很积极的做,衣服脏了没法洗也不顾忌,现在回忆起来明显有整人性质。

除此之外,部队的人际关系很简单。老兵油子不出操被连长抓住,不过是挨几脚踹。我妈前往张家口宣化拉练,遇见其他部门的四个兜姐姐,大家很快就能官兵一体融洽交往,一起摸黑去牲口棚偷喂马的黑豆,拿回宿舍用盐炒了当零食吃。四个兜姐姐们是做微波通讯的,转业后去了外交部、彩电中心等不错的单位。我听我妈讲在宣化的经历,曾经幻想,在一部黑白的银幕上,纪录着那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军人,也有社员老乡,朴实、健康、朝气,持着以现在的眼光看非常简陋的武器,步战一体,一起为某个宏大的目标合练。突然,银屏上闪过一道光,画面变成了空白,配乐从《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之类的国产乐曲变成了苏联人的《草原啊!草原》。音乐奏得刺耳、张狂,银幕上却仍是一片刺眼的白亮……好在这一幕没有发生。

部队里当然还有其他的阴暗面。时任国防部某副部长的小儿子在北海舰队被人欺负疯了,跟何小嫚的疯掉完全不同,何小嫚承受的是家庭悲剧。副部长家的大儿子车祸高位截瘫,好像还有一个儿子身体不好。小儿子因为部队体罚得了精神病,大家的反应似乎就是“那个管教干部真‘瞎包’”。还有更切身相关的遭遇,我妈的工农兵大学入学名额被挤,告到杨得志那里也没解决,于是她在1976年选择转业。我妈转业两个月之后,她的老部队调往唐山地震灾区,一连两年冻结转业。我妈反感的一位熟人在唐山受到了表彰,尽管我妈前几天还说这位阿姨现在仍是个“老太妹”,“德性差”。

当时,唐山灾区有大量高位截瘫伤员,伤员不能自主排尿,必须插导尿管,否则会活活憋死。灾区导尿管急缺,“老太妹”看着战友们从废墟里挖出的物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她把一盘电线截成适当长度,抽出铜芯,把电线胶皮浸在酒精里消毒,然后硬着头皮插进伤员尿道,居然成功了。这个经验一度在救灾部队中流传,“老太妹”因此获得了一次军校入学考试的机会。然而她最终没有考上军校,差了一分。这个失分点她自己心里有数,有一道时政题,“越南侵略的十个国家有哪些?”她写了九个,就是忘了写上我们伟大的祖国。毕竟一般人都不能接受我们会被多年的“同志加兄弟”侵略,不能接受小小的越南居然会欺负中国。1978年,我妈的老部队告别唐山,开赴南疆。

多年后,因为伟大首都要保证“APEC蓝”放了长假,最大的外省籍兵源地——北京的战友们得以请假,老部队终于有机会组织起多年来规模最大的战友聚会。重见战友,大家感慨时过径迁。几十年的剧变,不比电影里的戏剧性强。

当年当时跟我妈“一对红”的普通战士,回家探亲的时候偷着把婚结了,退伍的时候儿子满地跑了。然后他喜欢生儿子,过不几年又生了一个,于是公职没了。他心想反正已经没公职了,那就继续生吧,于是又生了一个儿子。现在他有三个儿子、五个孙子、三个孙女,一个儿子在县城体制内,另外两个开饭店。他家是部队驻地的,三个儿子和儿媳一直开着宝马、奔驰跟着战友聚会租的大巴,到了地方忙前跑后伺候着。这个小战士身高不到一米七,当年挺邋遢的,女兵们经常合伙捉弄他。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身高一米八的大汉,长得英武帅气,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当时的炊事班班长,人挺好,人缘也不错,是一个文盲。现在老家县城开了一个洗浴中心,用手机给大家秀他家的一片别墅……嗯,一片别墅,老两口和六个女儿各一套……现在他家里还有一个抱养的儿子,刚上初中。我妈问他,“你怎么不招几个上门女婿呢?至少孙子跟你有血缘”。他说“儿子必须有,不然在当地抬不起头,家产也保不住”。我妈感慨,“你一个文盲怎么开了这么大的买卖?”老班长厚道的笑了,连声说“党的政策好”。

文盲班长的前任倒是识几个字,但他是一个说话都不利索的老好人、老黄牛。首长树他当模范,让他上台讲话,他一紧张就把讲稿里的“拥护毛主席,打倒刘少奇”喊反了,于是当场扒军装进监狱。首长为了拯救老班长,同时也是救自己,让军医去看看,“这人是不是吓出了精神病了所以说错话”。结果老班长太老实,军医表示没办法。监狱是一个培养能人的地方,话都说不利索的老班长出狱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了上市公司老板,然后卷入黄首富案,又进去了……大家掐指一算,说老班长的家乡搞非法集资正热闹,政府行行好,千万别把老班长早放出来。

不少农村兵在感慨自己还活着,痛哭流涕。比越寇还凶残的敌人是疾病,战友互助基金这些年总是不够用,因为每个重病战友都能获得一万元的资助。一些城市兵的怨气比较重,转业到了企业,现在的生活跟机关、事业单位的战友完全不同。家住牛街的小金阿姨,她长得挺洋气,有些像大明星蔡明,是一个爽快人,没有“民族灶”也不唧唧歪歪。她当初转业去了王府井百货大楼,经历了王府井、西单最红火的岁月。大概是因为祖上做过小买卖,小金阿姨在柜台上迎来送往格外有技巧,很快就评上了劳模标兵,当上了班组长。然后,小金阿姨先是重复了“闲人马大姐”的剧情,在改制大潮中提前退休,又成为了春晚小品里毒舌傲娇的蔡明大妈,逢人就说自己的退休金只有三千块。好在小金阿姨现在还是不在乎“民族灶”,没有倒退的太远。

我妈表示她的智商果然不如农村兵够用。当时跟她一起当无证上岗黑护士的一个男兵,没事就往军医那里凑,学会了拔牙。他退伍后在老家镇上开了牙科诊所,前几年他的儿子从民办医学院毕业后,家里在县城又开了一家牙科诊所,自称他家的招牌比县医院口腔科响亮。这位战友也是开着奔驰来的。我妈感慨,为什么人家过的好?她在部队傻玩的时候,人家就把后半生怎么过活考虑了。

我妈的另一个感慨,让我觉得现实比据严歌芩同名小说还恶毒。当初部队里几个业务好、品德好、不计个人得失的同志都提干当了军官,没有转业。几十年后,他们要么被打了老虎,要么庆幸自己平安降落。聚会上,一位战友把90多岁的老爹带上了,这位是当年的老军长,师史馆里有介绍的一级战斗英雄,所以部队首长亲自接待,还请大家参观师史馆。当时,师史馆里最醒目的是当过师长的某军虎带将星的戎装照。这位军虎特别会向上输送利益,特别会经商,特别会贩私盐,还特别会打炮,当我朝的将官确实屈才,穿越到明末的同行身上大概就是开国之君了。聚会的时候,军虎刚被宣布接受组织调查,但是卫生科女同志多,热衷搜集八卦消息,于是一群大妈指着军虎的照片开起了小会,把案情八卦的差不多了。90多岁的老军长和部队领导也什么都没说,表情很淡定,一脸佛系的站在一旁,只是不自然的侧身,努力的向大妈开会的方向伸脖子。幸好,虎患终被制服,领袖重塑了军队和国防。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简要评价电影《芳华》的话,可以这么说:

在怀念与批判、在思想与商业、自我表达与外部限制的权衡妥协下,冯导用了1.3亿人民币从青春怀旧的角度创作了一部关于《芳华》原著小说的长达136分钟的最强预告片。

用现下流行的角度来解析,男女主人公刘峰、何小萍可以说是群体霸凌的牺牲品,但深思下去又是一体两面的时代悲歌。

(剧透预警)

谈起“霸凌”,那就先说说何小萍。

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偷军装”这件事情,毕竟借一下军装拍个给家人的照片哪怕在当时也是件合情合理的小事。但是影片在刘峰接兵时关于家庭成分的对话以及共同保密的约定就已经暗示了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片中何小萍的父亲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那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她的童年与少年都是以家庭与社会上抬不起头的“下等人”身份度过的。因此在从小被孤立、歧视的环境下,一方面是自然而然对他人的不信任与戒备,另一方面则养成了对抗这种敌意的那种沉默且可以说狡猾的行事风格。

不选择“借”而选择“偷”也就顺理成章了:

何小萍害怕也在极力防范任何可能泄露她家庭背景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在解放军文工团这个红二代云集的宣传机构里。父亲重病,她等不及两个星期后还要在洗过晾干的新军装(她是上海人,知道南方晾衣服又要好几天),然而开口借军装有必然会交流到家庭的事情。因此,她宁愿找机会悄悄地偷也不想开口借。

但是何小萍这个角色的深度远非到此为止,影片如此,小说更是如此。

细心的观众应该记得片中有一段关于小萍家中弟弟妹妹的旁白,暗示着她在家里也是备受欺凌的那一个。但这一句简简单单到无甚必要电影台词,却是暗示原著小说中关于小萍身世的线索:

何小萍(小说中叫何小曼),原名沈小曼。与电影不同,软弱善良的父亲、被打成右派的父亲早在她四岁那年就在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下因生活窘迫吃安眠药自杀了。

同样优雅的母亲带着她改嫁了一个大老粗形象的大龄南下干部——何厅长。从此,”右派妻女”寄在革命干部篱下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地生活着。被邻居嘲笑为“拖油瓶”的小曼不仅仅没有幸运地得到继父的爱,就连亲生母亲的爱也在弟弟妹妹出生后离她远去了。

电影中,何小萍第一次展示舞蹈基本功时直接摔倒却仍挣扎着要继续的情节,那是对应着小说里的小曼参加文工团面试时几乎不要命的空翻;

电影中,何小萍晾晒的粗制滥造的胸垫被众人耻笑,这在小说里也早有铺垫:尚未发育的小曼悄悄改造了把母亲的旧毛衣以暗藏假胸来凸显成熟身材。

这两个举动背后是身为“右派分子”后代以及家庭弃子的小曼渴望着长大、渴望着离开这个不属于她、还剥夺她母爱的家。

电影里,何小萍的家庭背景被改编得更加简洁但却留下了生硬突兀的剧情桥段与逻辑。而小说发生在女兵中间的”霸凌”就自然、真实得多:

旺盛的毛发与出汗的体质、在继父家偷吃食物的习惯、孤僻神秘的行事风格、粗制滥造的假胸,这一切的讨嫌就在原本抱团小女生(女兵)圈子里给了霸凌者最好的理由,进而传染到男兵那里,发酵成所有人理所当然的群体歧视行为。

到这里,我不由得会想起学生时代总是因为一点点无关痛痒的事情而被所有同学以最大敌意欺负、孤立的那个的女孩,进而慢慢体会到影片以及小说中的青春细节不是哪个时代特有的,而是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在不断上演着。

然而这种任何时代普遍存在的“霸凌”在那个恰恰最崇尚集体主义的年代里对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这一点就从刘峰说起。

演员俊美、阳光的外表和青春洋溢的集体生活表象下,活雷锋、诨号“雷又峰”——刘峰所遭遇到的“霸凌”却更加隐蔽更加残酷。

这种“霸凌”不是源于对他行为、外表的嫌弃,而是因为刘峰太“雷锋”了,雷锋到人们理所当然的接受他的无处不在的好意、接受他为所有人无条件的付出,雷锋到别人都在他的美德下自惭形秽。在强大的宣传机器运作下、在各种光环笼罩下的他在男兵、女兵的眼中已经失去了“人性”。 慢慢地,刘峰不能有污点、不能有七情六欲,他只能活在人们的习惯性地感激与演讲报告里,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资格。

一个坏人突然间做了件好事,人们会大加褒扬;一个好人做了件坏事,会遇到更加严厉的指责。在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文工团里,严肃的政治氛围下少男少女们也难免打情骂俏、情愫骚动,但一个政治宣传机器下的道德模范是不能“耍流氓的”,因为他没有资格。当刘峰——众人心中的”雷锋”突然向林丁丁告白的时候,小女人气的林丁丁是难以接受甚至因为幻灭而恶心的。她并不讨厌刘峰,不害怕与他独处,但却无法接受“雷锋”的爱,深藏多年、蓄谋已久的爱。

小说里的刘峰,五官平淡、长相5分(小说原句),个子也不高,身长腿短适合翻跟斗。所以他以卑微的姿态深爱着女神林丁丁,当他自身家庭与外在条件不够时,顺着善良的本性他去努力迎合着那个强大的体制,最终越努力却越把自己塑造成了没有资格爱与被爱的“雷锋”。

电影里,“触摸事件”后刘峰被调查然后直接回了伐木连,但在小说里更加残酷:在审查过后是一轮又一轮的批斗会,几乎所有人都对刘峰大加批判与揭发,仿佛他所做的一切、对所有人的善意都是早有预谋的、心怀恶意的。这个所有人也包含了萧穗子、林丁丁甚至在宿舍私下劝说的郝淑雯,没有人为公开为刘峰说话……压抑在道德楷模光环下的人们如释重负,“雷锋”的陨落让他们大舒一口气,在那个背叛、告发被当成正义的年代,每一个人再次为自己的自私、小气、贪婪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

而这个“几乎所有人”里没有何小萍,因为在这世界上为数不多对她善良的人里,刘峰是唯二这样抱起过她的男人,另一个就是她死去的父亲。这个对人人都无条件善良的刘峰实在是太像她那个对人人都报以亏欠之心以至于理所当然地被打成右派的父亲了。

排练场里在众人的耻笑中,何小萍没有半句分辨。

刘峰那如甘霖一般拥抱是穿越让人窒息的霸凌氛围而来的,但同时让她感觉到了这个活雷锋光环背后孤独的内心,缺爱的人往往对于善良的感知力更加敏锐。

离开文工团时,经历了批斗刘峰算是彻底明白了他曾经充满斗志、乐在其中的宣传机器的残酷与荒谬。他明白从一开始他就错了而不仅仅是因为突然的表白事件,所以才有将印有“英模”字样的奖品全部抛弃的情节,因为对此他没有任何怀念。

在那个做好份外事比份内事更加凸显积极的年代,舞蹈功底拔尖的何小萍在被集体排斥下只能做备用的B角,甚至打发到道具组帮忙。于是借刘峰事件,小萍彻底看穿了文工团一团和气的表象下,被变异的集体主义所包装、诱发出来的霸凌。于是原本逃离家庭的何小萍也不再指望着在这集体里出人头地了,因此也才有了边疆慰问演出时的装病以及阴差阳错的“带病演出”和演出后突然的下医疗队锻炼(ps:这一段电影中将造成这一戏剧情节背后的复杂政治因素以领导手握着何小萍的象征镜头一笔带过了)。

原本处于集体环境下两个极端的刘峰与何小萍先后离开了文工团,这分别却在南方边境战场开始让两人命运从此交错,暗示了最后两人的在一起的结局。

影片里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文工团要解散。在最后一场演出中,舞台上的文工团战友与场外的何小萍一起共舞,象征着她们就此达成了和解。最后,已到中年的何小萍拿着被自己撕碎塞入地板、代表她年少耻辱的军装照端详良久。多年前的女孩圈子里的勾心斗角、猜忌倾轧,在时代的车轮碾压下下显得那么的渺小、那么的风轻云淡,以至于在经历岁月一轮轮洗礼之后,青春年少时的尴尬与羞耻反而成为了无比珍贵的回忆。

但时间弥补了彼此心灵间的嫌隙,却缝合不了命运在那一年被时代撕裂的伤口。小说结局中,在何小萍的陪伴下,刘峰得癌症逝世,终其坎坷的一生也没有放下心里的林丁丁。

严歌苓小说中以青春的视角,以人性的微妙细节处处体现着对于集体主义、政治机器的讽刺与解构,但冯小刚镜头下批判的色彩减弱了,怀旧的色彩更加浓厚。偶然间的冯氏讽刺也一闪而过,欲说还休:

比如毛主席逝世后,排练老师指责演员们跳舞怎么越跳越欢快,情绪对不上了。

又比如曾经写着毛主席语录的宣传墙上画上了同样红白颜色搭配的可口可乐广告。

也许是大银幕的限制、也许是创作之外的因素,在严歌苓亲自抄刀改编成电影后,为了维持原作结构的完整性太多原著中频频闪回的背景情节被强行带过却留下了不经意的暗示。如果没有看过小说,你也许会抱怨原著党的执着,但不仅仅是刘峰与何小萍,小说中,众人的命运线条远比影片中裁弯取直的大致勾勒的要复杂曲折。为了不在深度上打折,编剧严歌苓没有因人物的简略而砍掉剧情大致架构,影片的青春怀旧气氛的渲染一定程度弥补了剧情过渡的生硬,但依旧留下了影片情节、情绪碎片化的问题。

这也就是开头为什么认为是预告片的原因。


最后摘一段《芳华》原文中关于刘峰“雷锋”光环的旁白:

“我觉得我好像欠了刘峰什么。”说完她又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后来我们干吗都那么对他。为了林丁丁。咱们好像都欠了刘峰什么,他对咱们哪个人不好?就为了丁丁,我们对他那样。”

  我们干吗那么对刘峰?真是为了林丁丁?突然间,就在郝淑雯家四壁无物却金碧辉煌的客厅,挨着落了一层薄尘的大钢琴,我好像明白了。其实当时红楼里每个人都跟我一样,从始至终对刘峰的好没有信服过。就像我一样,所有人心底都存在着那点儿阴暗,想看到刘峰露馅,露出蛛丝马迹,让我们至少看到他不比我们好到哪儿去,也有着我们那些小小的无耻和下流,也会不时小小地犯罪,偷炊事班一包味精,或在公共游泳池里擦一下女孩儿身体,诸如此类。因此我们一面享用刘峰的好心眼,一面从不停止质疑他的好心眼。我们的潜意识不相信刘峰与不相信英雄的区别在于,那些英雄离我们太远,从来没有跟我们存在于同一个三维空间。刘峰跟我们,却是存在于同一个三维空间,具有同样的物质分子密度,他怎么可能比我们好?还好那么多?我从最开始认识刘峰,窥见到他笑得放肆时露出的那一丝无耻、一丝无赖,就下意识地进入了一场不怀好意的长久等待,等待看刘峰的好戏;只要他具有人性就一定会演出好戏来。在深圳郝淑雯豪华空洞的别墅里,我这样认清了自己,也认识了我们——红楼里那群浑浑噩噩的青春男女。我想到一九七七年那个夏天,红楼里的大会小会,我才发现不止我一个人暗暗伺候刘峰漏馅儿,所有人都暗暗地(也许在潜意识里)伺候他露出人性的马脚。一九七七年夏天,“触摸事件”发生了,所有人其实都下意识松了一口气:它可发生了!原来刘峰也这么回事啊!原来他也无非男女呀!有关刘峰人性人格的第二只靴子,总算砰然落地,从此再无悬念,我们大家可以安然回到黑暗里歇息。刘峰不过如此,失望和释然来得那么突兀迅猛,却又那么不出所料。假如触摸发自于另一个人,朱克,或者刘眼镜儿、曾大胜,甚至杨老师、强副主任,都会是另一回事,我们本来也没对他们抱多大指望,本来也没有高看他们,他们本来与我们彼此彼此。


这段文字里或多或少也有今天我们自己的影子吧。


user avatar   li-shao-quan-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组织行军之前,有没有制定作战方案?尤其是反袭扰应急预案?

行军为什么不派出先遣侦察?前沿警戒和后卫有没有设置?前沿那几个人跟主力的距离为什么那么近?

行军为什么不按照疏开队形行进?而是密集队形?

遇袭之后你指挥员的指挥位置在哪里?为什么不立刻组织指挥、控制部队?为什么从头到尾没有作战部署、没有下达战斗命令、没有与各战斗小组建立联系,自己端着枪在哪乱扫是你指挥员干的吗?

遇袭之后为什么没有人就地隐蔽并及时展开战斗队形?最基本的战斗素养在哪?

中越边境是热带丛林地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高大芒草植被?

平坦的大道为什么用骡马运输?而不是摩托化行军?

压根没有任何地形,敌人怎么设的伏?为什么敌人的火力还会有相向射击?

遇袭后为什么所有人都在慌乱射击,毫无战术动作,毫无目标的打长点射,平时有没有训练?

押运分队从哪来的火焰喷射器和坦克?

如果押运分队有坦克为什么只有一辆?

有坦克为什么不指挥坦克引导步兵进攻?为什么没有步坦协同?

东线、西线前指都没有让空军参战,哪来的飞机?

两百米的不到距离为什么用坦克炮射击,你坦克炮多少度俯角?

请遇袭单位围绕以上问题写出情况说明,三日内上报西线前指司令部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我,那就是:林丁丁到底喜不喜欢刘峰。

这个问题看似很蠢,其实并不。你们不能用三十岁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一群二十岁的孩子的心理。即使大家都有阶级立场不假,也都有理智不假;但大家同时也都还是孩子,孩子的想法肯定会稚嫩,尤其是会受小动物的天性支配。

女寝都知道刘峰喜欢林丁丁,林丁丁自己不会不知道。如此,林丁丁还是请刘峰一个人来宿舍听邓丽君。那个年代听邓丽君是什么概念?和这年头看少妇白洁差不多。一个男生请几个小姑娘听邓丽君,那是情圣开后宫逗着玩,倒不见得意味着什么实锤;一个妹子请一个男生听邓丽君,同时自己去洗澡了,然后湿漉漉地回来娇嗔“你怎么还在听呀”,然后又屁股靠在桌子上离刘峰20厘米。

然后刘峰说请穗子去他那儿,林丁丁又撒娇说为什么不请我,“请我试试呀”。等到去了之后,又开始坐在沙发上扭动。

所有这些加起来,别说放在那个性压抑的年代,即使放在男女之间随意得多的当代,这也已经是足够赤裸的性暗示了。如果这个时候男生还不表白,那妹子真的要骂妈卖批了。

于是果然,刘峰表白了。

当然一直到这一步也都还ok,你大可以说林丁丁这人生性淫荡,婊子做惯了,摄影干事喂她吃橘子她不也张嘴接了嘛,如何如何。但问题是刘峰表白之后,林丁丁的反应仍然不像是真不喜欢刘峰。

林丁丁先是坐在那里说不出话,然后开始语无伦次,说话声音极小。然后站起来要走。走的过程中手忙脚乱,还把毛衣拿走了。当她发现的时候,如果她真的不喜欢刘峰,必然是把东西就近扔下。但她回去手把手地交给刘峰。

刘峰抓她手,她动作也非常迟疑,目光也非常迟疑。刘峰抱她,她事实上也并没有特别抗拒。我就问在座的各位老司机,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什么反应?

根本就是两个字:有戏。

事实上我坚持认为,如果没有这两个人搅局,刘峰能不能最终炮到林丁丁这事儿尚在两可,毕竟林丁丁可能真的是把刘峰当备胎:你看,你们医生干事喜欢我,连你们眼中不食五谷杂粮的套子人刘峰都喜欢我,这是何等的面子。但刘峰作为备胎的那部分奖励肯定是拿稳了的,拉拉小手搂搂小腰,不小心蹭蹭这种小恩小惠绝对少不了陈峰的。1970年代末,无论社会如何变革,壳子终究没变,无论刘峰都么没用,组织都不可能跟一个拿了一筐奖状的典型过不去,上大学、提干的机会还会有。

但这一切都被那两个人打断了。那句“你居然腐蚀我们活雷锋”,那句“医生干事都能抱,刘峰怎么抱不得”,都必定让林丁丁陷入深深的恐惧中。这是极其严重的荡妇羞辱,更重要的是林丁丁知道这些荡妇羞辱并不是假的,更更重要的是人们早就知道这些荡妇羞辱对林丁丁来说并不是假的。

林丁丁没有办法,她只能一口咬定,用自己作为女性最终的自保手段卖了刘峰。不然什么干事,什么华侨,都与她无关了。

至于刘峰在那个年代,只是被发配了,而不是更严重的处罚,显然说明包括政委在内的领导们,对于那晚的真相,心里是有数的。强行抱妹子是一件严重的犯罪,而刘峰,实则并不在此列。




        

相关话题

  电影《至暗时刻》所描写的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艺术加工的? 
  有哪些催人泪下的视频? 
  如何评价电影《猩球崛起:黎明之战》(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为什么科幻电影里外星人总是想毁灭人类? 
  怎么评价《人民的名义》里吴刚(李达康)的演技? 
  如何评价「全真道士梁兴扬」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价? 
  如果你是一名国产纪录片导演,你最想拍出关于什么的纪录片? 
  如何评价电影《人体蜈蚣》? 
  中国为什么迟迟没有出现「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 
  在如今的中国,拍出一部不烂的电影难在哪里? 

前一个讨论
热爱旅行的你拍到了哪些好视频?
下一个讨论
希特勒被认为罪大恶极,是不是因为杀害的是当今控制舆论的犹太人?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