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等的剧本刻画人物,二等的剧本注重故事情节」,这句话有道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fang-shi-yi-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渊亭

的答案展开一下思考,抛块砖头好了~说得不对请指正。

高明的作者不是用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而是看不同的人处于如此情况下的做法,故事,是每个人的选择。

其实看到问题的时候我也想到这句话了,但这句话似乎不太能印证题主所说的这句话呢。

既然是看个人的选择,高明的剧情岂不就是把“选择”极端化、特殊化么?

一个人选择“我要泡校花还是要去坐牢”,和他选择“我该救河里整天家暴我的亲娘,还是救没有血缘关系却温柔可人的女友”,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显然后者精彩得多,也更能体现人物的特殊性格。

反过来说,让人物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不正是电影中刻画人物性格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么?

换句话说,除了好的剧情,还有什么能够刻画人物性格呢?

于是我去看了一下题主所列回答中,刘瑷语老师的原文:

一等的剧本刻画人物,以独特新鲜、丰满生动的人物性格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二等的剧本注重故事情节,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取胜。拿电视剧举例子,为什么赵薇演《还珠格格》、李幼斌演《亮剑》可以大红大紫,湖南台的狗血剧《百万新娘》、《加油妈妈》收视率压倒性第一,但大家依旧叫不出主演的名字。这是类型的原因,小燕子、李云龙、许三多是编剧和导演着力塑造的生动、独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他们的性格和外部的冲突推动着事件的变化和发展,换谁来演只要演得活这个人物都能一夜爆红;而像《百万新娘》、《千金归来》,剧情跌宕起伏,但里面的人物全部扁平化、脸谱化,好人都刘慧芳、坏人都陈世美,人物的性格和动作只是为故事推进而服务,没有现实依据和心理变化,演员就是个道具,换谁来演都一样。这个的结论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要从会选剧本开始。

同样,有人问过:为什么艺术片那么晦涩,却是经典?因为我们看到的艺术片几乎全是描绘人物,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个体的外部动作和内心世界延展到对人性的思考。但因为太过注重内心的剖白和多样化人性探讨,故事情节的戏剧化就变弱,所以很多的艺术片不好看,没有娱乐性,但它是一等电影,它更重艺术性,像法国经典《红》、《白》、《蓝》。而商业电影因为更重视娱乐性和感官性,所以要堆砌情节故事,用悬疑探秘、跌宕起伏、大悲大喜或者特效、色彩来吸引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物的刻画就会弱掉,像《泰囧》。当然为什么会有经典商业电影,是因为它既能兼顾人物塑造又能有好故事,兼备艺术性和娱乐性,像《老无所依》。


综合看下来,做做语文分析题,我想题主可能误解了这句话,而刘老师自己叙述时也可能造成了歧义。

以下是揣测。【耶,刘老师给我点赞了,说明我GET到了分数?】

“一等的剧本刻画人物,以独特新鲜、丰满生动的人物性格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二等的剧本注重故事情节,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取胜。”

这里第二句话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指“戏剧化,娱乐性的故事情节”。

这样解释的话,道理就很简单了,一部电影一共只有这么长时间,你把时间分配给了迷惑观众、神展开、伏笔等等让故事戏剧化的情节上,你自然会在人物刻画相关的剧情上削弱一些。

举例:歹徒用枪指着小明,要他交出钱包。

商业化做法:小明顿了顿,突然抓向歹徒,歹徒吃痛,手一滑,枪掉在一边,两人左一拳右一拳地殴了起来。突然小明的死对头出现了,捡起了枪。小明闭上眼心想完蛋了,枪响,倒下的却是歹徒。死对头英姿飒爽地吹了吹枪,说我前面欺负你,都是因为我喜欢你呀——这是十分钟故事情节。

艺术化做法:一滴汗从小明脸上滑过,他看着手上的表——那是男朋友送他的——而他刚刚和自己分手了。今天上司也把自己开除了,想想看自己从小就TM不顺,爹不亲娘不爱的连狗都嫌弃,窝囊了一辈子。越想越气闷,再看看歹徒那张臭脸长得和从小欺负自己的胖虎长得真像啊……风吹过树叶沙沙响路灯忽明忽暗旁边一家人的婴儿突然开始嚎哭蛐蛐儿声忽然停了——小明一拳打了过去,黑屏。——这也是十分钟故事情节。

后者都是关于【小明做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这么选择】,全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故事情节。前者就是【戏剧化,娱乐性】,为了故事展开服务的故事情节了。

同样是半个小时,前者可能看着很爽,但是对小明为什么这么做毫无解释,小明只是做了一个扁平化的“英雄”型角色的必然举动。后者呢?我们可以看出小明是个很懦弱的人,可以看出他从前一直很窝囊,但是他被逼急了,也会发火,会把自己的绳命置之度外。有性格的两面性。

同是故事情节,似乎前者拍出来会精彩很多,但就人物刻画——人物面临的矛盾、选择来说,后者展现了“要命,还是要尊严?”的选择,以及小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前者却没有体现这种东西。

也就是说,这句话应该理解成“一等的剧本注重刻画人物的故事情节,二等的剧本注重戏剧化的故事情节。”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流小说作者来讲两句,未必正确,大家姑且一听。

读者也好,观众也好,其实寻求的是个娱乐。这个娱乐,是从故事情节上来的。越精彩的故事,越能让人娱乐。

那么是不是写个好故事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了呢?

未必。

阅读任何一个故事,读者都会清晰地知道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要享受一个故事,就要暂时放下这种清晰的认知,而把故事当作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来看待,这叫做“Suspension of Disbelief”。

如果这种“这不是真实”的认知没有被暂时屏蔽,或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打断了屏蔽,那么读者/观众就会对故事的叙事产生疏离,不那么关心,也就大大削弱了故事带来的享受。

要维持这种屏蔽,就需要整个故事的各个方面合乎逻辑。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绝对符合逻辑、符合常理的故事,往往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所以,优秀的故事就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绝大多数作者在构思小说的时候都是从情节出发。情节框架先出现,然后出现人物,然后出现具体的互动。这种创作方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是构思中长篇小说或者电影、电视剧,这就有问题了。

在中长篇小说和电影、电视剧中,并不是只有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故事链,是一连串的子故事构成的。这一连串的子故事,往往是分别构思的,有时候还是按照读者/观众的需要来构思的。

比如动作片中往往要有一段追车,也要有打斗。

单个的故事,在维持“Suspension of Disbelief”上面并不难。因为读者/观众在故事的开端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处于“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状态。主角就是个暴躁的人,所以产生了主要冲突。这个世界就是个龙与魔法的世界。读者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当一系列故事形成链条的时候,读者在阅读/观看后面的故事时,就具有先前故事所提供的信息。本来是个科幻片,演到一半忽然出来个大法师,这还怎么让人屏蔽“不真实感”。后续的故事,必须能与先前故事的逻辑能够衔接。如果逻辑上无法衔接,那么读者就无法屏蔽自己的“不真实感”,从而被迫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无法再享受了。

基本的故事线索、逻辑,等等,只要加强写作锻炼,都能基本做到没有大的漏洞。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是很多作者忽视或难以回避的,那就是人物性格连贯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问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面对同样的局势,不同的人产生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设计连续的故事链时,很多作者往往会习惯采用设计单个故事情节的手法,直接从故事出发,并且把人物直接放在故事里对应的位置。很多时候,由于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人物必须要说一些话,做一些事,才能让故事发展下去。这就是常说的,人物跟着故事走。由于故事的需要,人物必须做出特定的动作和选择,而这种动作和选择与其性格没有一个紧密的关系。有时候甚至出现好斗的角色忽然三思而后行、哭泣的胆小鬼忽然一个人去冒险等等。

这种人物角色行为的不连贯,同样会让读者难以维持对“不真实感”的屏蔽。这种设计方法,让读者感觉到角色就像吊线木偶一样,只是在说作者想让角色说的话。

其中一个非常常见的“吊线木偶”行为,就是角色A长篇大论向角色B介绍背景。这在小说和电影里都有出现。

——————————————————————————————————————

三流作者的创作模式是“剧情-行为”。这种作者基本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讲个完整的故事。他们根据具体的故事来决定每一个人的行为。角色性格是没太多空间的。因此一旦涉足故事链,就会显露出角色面目模糊(因为从来没有着力塑造,也没有连贯性)、性格矛盾、言行多余等等问题。

二流作者的创作模式是“剧情-人物-行为”。他们在设计剧情时会有意地关注每个角色是不是在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一个角色必须做某一项与其其性格无关的动作,那么这类作者会注意设计剧情来使得这种举动合理化。

一流作者可以根据大体的剧情来设计角色,然后以角色为基干设计具体的剧情,保证每个角色都能有连贯的多层次的行为模式。这才能真正实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就是说最高级的作者,是按照“剧情框架-角色-剧情-行为”的设计方式,天然回避了最容易出问题的角色连贯性。

——————————————————————————————————————

有一种走捷径的方法,那就是角色性格的扁平化。这就是常见的“卡片式角色”,常见于动漫、电影,在一些小说写作指南中也有。当你需要保证角色性格连贯性,而且不希望花太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时,就可以建立卡片式角色:他们有特定的口头禅、习惯性动作、基本性格特征。在卡片式角色的方案下,角色往往会通过一些与剧情基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动作和语言来强化读者对其性格的印象。这种手法不但是小说、动漫常用,一些爆米花电影也经常使用。

限于篇幅不足或不愿意在角色建立上花太多时间,那么就只能让一个角色扁平化,一上来就有非常明显的行为风格和行为、语言特征。这才能让读者/观众记住。这个角色每次的作为都与其基本设定保持一致,除非涉及“反性格剧情”。这种角色顶多只有两个层次:基本设定性格与反性格。

举个简单的例子,《赤焰战场2》里面大反派贝利教授,口头禅是“Jolly Good”,常见动作是絮絮叨叨。性格只有两个方面。反观男主角,因为塑造时间充足,所以性格体现了多个方面。

这种手法非常常见。有一些日本快餐动漫往往把主要角色都用这种方式来建立,完全是一种流水线作业的模式,这就让作品的水准没办法太高。成熟的好莱坞电影会在主要角色那里注意回避角色扁平化问题,但对于大反派,一般就只能走这种捷径了。




  

相关话题

  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 2021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全球第一,如何看待这一成绩?今年的你看过多少部电影? 
  在食物真的缺乏时 真的会出现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中说的“不需要工程师 只需要更多的农民“吗? 
  马丁斯科塞斯早期的电影究竟好在哪里,为何他能成为好莱坞历史上最伟大的导演兼制片人之一? 
  有培养小演员表演主旋律爱国电影的吗? 
  哪些电影对女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以前的电影重映的话,你最希望是哪一部? 
  你觉得《狙击手》拍得怎么样? 
  张麻子看到县长照片已经知道葛优其实就是马邦德本人,为什么后面仍以汤师爷称呼葛优? 
  韩国电影的发展模式是否值得中国电影借鉴? 
  你认为牛年春节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等六部电影中,哪部最值得推荐?哪部口碑最好? 

前一个讨论
中国人应该感谢美国人历史上的各种援助么?
下一个讨论
很多人、文章都说,国内汽车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不懂车,那么请问,懂车了买什么车?什么叫懂车?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