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诞为什么不喜欢谐音梗? 第1页

  

user avatar   gnad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低级的包袱:谐音哏、伦理哏、洒狗血、装傻充愣、卖腐。

谐音哏:“你爸爸在北京郊区有一名号,叫大菜猪”、“你爸爸才是大菜猪,那叫大财主”

伦理哏:“你爸爸象我,我士你爸爸”

洒狗血:在台上蹦来蹦去,出怪声,超刺激。

装傻充愣:“xx老师端起一杯杯的尿样,吹了吹”“我这是吹吹上面的沫子?”(至少你是这个人物角色的本体,你自己都无法合理解释自己的行为?)

以上的这几种哏可以用,尤其是有经验的演员会在气氛冷清的前提下用两三个来活跃气氛——但一个人如果整个舞台生涯中设计作品时只会用上面的这四种技巧,所有作品都是这些东西的排列组合,那么前几次听觉得“好刺激、超爆笑”,听多了绝对会厌烦,会非常厌烦。

王建国的高级的东西很多,三翻四抖、楼上楼、铺平垫稳、闪转腾挪(我不知道这些脱口秀内部有没有专业词汇),风格还多变,“谐音梗”只是他的一个人设和标签——李诞压根不可能讨厌王建国,而“讨厌王建国的谐音梗”也只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已。

你以为张博洋的“一羊迁徙”是个谐音梗烂包袱,实际上是拿这个谐音哏串起来整个本子,后面高级的用法一个比一个多——如果张博洋纯粹拿出来20个“一羊迁徙”这种谐音哏组合在一起——那张博洋就不是张博洋,是张鹤伦了。

真正好的包袱,需要好的技巧,或者好的立意、高级的角度、辛辣的讽刺——中间当然可以夹杂“谐音哏、伦理哏、洒狗血、装傻充愣、卖腐”这些东西——但是只靠后面这些东西,反复表演无数遍,没有高级的技巧和新奇的角度,能火三年,能按照这个模式持续创作三年,但不可能火十年。

历史上吃过这种亏的人有很多,最近的有小沈阳、宋小宝、岳云鹏,再往前有陈寒柏、奇志大兵、佟有为马树春——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是瞎玩这些低级的技巧,大红大火一阵子之后就遇到瓶颈——这个瓶颈就是“技巧和立意”这些东西。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是当学生的时候被彻底恶心到了,

我见过一类男生特别喜欢用谐音梗,

就是用女孩子名字里的字,组一个四字破成语,甚至都不算个成语,就是个词语,

比如女孩子名字里有个“懿”,

就发个朋友圈,“懿起加油”,“永远在懿起”之类的,

甚至弱智到怕别人都是文盲,“和你在懿(一)起520天,”配一张破蛋糕破蜡烛的破图,

对,没看错,竟然加个括号,

我们是有多倒霉,陪你玩这大破谐音梗,还得被你用括号侮辱。

据我所知,乐此不疲用大破谐音梗的,除了初中二愣子,还有年年的柯南剧场版,

观影体验真的尴尬的一逼。


李诞应该被太多没脑子的谐音梗搞得“懿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原因就在于普罗大众觉得语文,也就是汉语言写作是个没有太高门槛的东西,学校里语文再差的学生,也能正常买菜打车生活,看不到一些没有水平硬要凹水平的人的可笑之处,

比如蹩脚的老干体,藏头诗,谐音梗,都是一种极度露怯而不自知,甚至自我感觉良好的表征。

————

当然了,李诞并不是真的讨厌“王建国的谐音梗”,即使是王建国从前活揽太多,性格上放飞自我,写了些很糙,很低级的大破谐音梗,很让李诞尴尬,

但这东西一拿到台面上,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王建国的谐音梗”的梗。

于谦在台下坐着最了解,

王建国因为“王建国的谐音梗”,对其他选手产生了降维打击——本来是一个人说的脱口秀,变成了对口相声。

后来王建国有意放进去的看起来非常破,故意这么破的谐音梗,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抽烟喝酒烫头”和“五环之歌”,

观众对王建国还来不来谐音梗有期待,其实是期待着李诞跟王建国的互动,期待王建国的梗无与伦比的破,期待李诞的表情无与伦比的臭屁,产生了化学反应,

要比其他选手占便宜太多了。

后来杀进决赛的卡姆就想到了拓展这个东西的可能,从吐槽大会里面拿过来方法,把在场的都diss一遍,现场现抓捧哏的,在其他选手还在搞“原教旨脱口秀”的时候,抢到先手。

其实便宜是隐含在规则里面的,

嘉宾能拍灯,拍灯的时机,拍灯的互动,都是节目的一部分,选手扯老村长,cue吴昕,都是一个占便宜的方法,只不过王建国有元老优势,他跟李诞熟,就好比非常了得郭德纲是主持人,结果嘉宾请了于谦来,

怎么录都出效果。

飞天御剑流,遇强则强。


user avatar   zhen-hao-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手有时候会觉得谐音梗特别机灵,但是在实际表演领域,谐音梗使用率却很低,比如相声,戏剧。不是没有,是很低。

前者是业余人士想当然,后者是市场实践和淘汰的结果。

书面上,谐音一目了然,很容易发现笑点。

口头表达,你就要说逗你玩和窦你玩各自是什么字,什么背景,掌控就很难。而且,逗你玩这个小段,其实不能算一个谐音梗。

谐音要多交代一下谐音的来历,以及点破其中可笑之处。这就很费周折,效果也不可控。

文人喜欢玩谐音梗。

有回答说和文案出身有关。嗯,我也不准许我的文案写谐音梗。但是,写谐音梗并乐此不疲的文案也确实太多,多如牛屎。

牛屎有的是啊!


user avatar   sss-93-66-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持有,还是抛售?是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来源:《中国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9》)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长期消费借款,主要是房贷,黄色部分)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二、各行业从房地产撤资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三、借贷困难,房企被迫抛售或破产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中国M2/GDP增速比值)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四、地方经济面临艰难转型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五、房地产周期被打破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2005到2017年,房价周期性波动明显)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90年开始,日本真实价格指数骤降,此后二十年,没有恢复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六、其他影响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春运后人口迁徙图,2020数据)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user avatar   ru-yi-060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你最喜欢哪部电影的结尾? 
  如何评价两位导演:陆川和乌尔善对《九层妖塔》和《寻龙诀》的发挥? 
  如何评价电影《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 
  有哪些令你惊艳的电影台词? 
  李诞为什么不喜欢谐音梗? 
  为什么很多吸血鬼题材电影喜欢把吸血的情节拍得很情欲? 
  看完电影《1921》后,你有哪些感触? 
  如何评价微电影《功守道》? 
  「投名状」杀降兵那段庞青云是对是错? 
  如何评价电视剧《突围》大结局? 

前一个讨论
一个玩网抑云的P社玩家应该如何说话?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女子因举报渣土车到村里倾倒建筑垃圾一家4口被砍,2岁孩子也遭毒手?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