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综艺节目《见字如面》? 第1页

  

user avatar   luo-hao-98-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三年,是电视综艺爆炸的三年。


几乎所有省台,都被各色大腕明星、鲜肉欧巴们占据荧屏。


但质量……不忍多说。


我虽不是多么清高的人,偶尔闲暇也会看看《跑男》,用作傻乐消遣。


但,如果人人整天傻乐,演员永远都在消遣,其他一概不知不问无所求。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像回到了晚清,只是鸦片的形式,换成屏幕而已。




任何娱乐,不可成瘾。


记得今年元旦,各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如出一辙。浙江台的鹿晗、湖南台的李易峰、江苏台的吴亦凡……


“娱乐至上,鲜肉为王”的强硬势力,几乎统一了我们的视线。


但,元旦当晚,我却被一个不太起眼的、特立独行的节目深深吸引。


它就是黑龙江卫视的——



《见字如面》




这档国产综艺节目,号称“综艺界的一股清泉”,豆瓣评分高达 9.3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现象级的。




《见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档英国综艺,名为《Letters Live》(汉译:见信如晤)。


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


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


在英国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参与其中。




有趣的是,与英国相比,中国的《见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显出了欧洲的“极简主义”。


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


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不多的听众。




如果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张国立穿的衣服,很像民国时期的教书先生。




节目的开头画面,也用到了两部民国题材电影的片段。


《太平轮》和《黄金时代》。




无疑,它的主创是想要重新掀起,再现民国时代的“人文精神”。


那是一种什么精神?


是沈从文一无所有,却不甘于俗世随波逐流,坚持以读书治学糊口报国的“认死理”精神。




是萧红躺在病床上,所处的香港将要沦陷,自己的生命濒临消亡时,写给她在远方前线抗战的弟弟的话——



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由于战乱,萧红的信根本无处投递,弟弟读到的几率也很渺茫。


可她还是要耗心耗力,拼命去写。


因为,在物质之外,这封信寄托了她的抵抗精神


这才是真正的、毫不含贬义的“文艺青年”。




曾有几个学理工科的问我:看历史有什么用?


唐太宗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陈寅恪致傅斯年》一信中,一九三六年的清华教授,就点破当今教育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



现在很多大学里的教授都不好好教书了

他们比较重科研 拿项目

他不注重学生

所以陈寅恪这个话 点中了今天的问题



更有趣的是:节目组选用的一些信件,彼此间竟能产生一种遥遥相对的呼应


在第三期,张国立读完陈寅恪对老师、教育体系的批判之后,林更新登台,读了罗永浩的信,后来王耀庆又登台,读了李白的信。


罗永浩和李白,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点——


罗永浩高二辍学,李白不参加科举,他们都是体制教育之外的成功者。



教育制度就是十环

但是 看上去他是误打误撞

其实人生的成功不止一个十环

所以我觉得社会要给这样的人机会





节目组的心思,可见一斑。


除了信本身之外,朗读者的水准也是相当高


王耀庆&张国立,朗读黄永玉&曹禺的往来信,是我今年看过最精彩的飙戏之一。


与自己读书不同,演员们专业地捏准了每一个字应该读出的时机,就连信中的“欲止又言”都能通过演技表达出来,代入感十足。




什么是成功的演员?


就是当他表演时,观众会忘记他是个明星,而只沉浸在戏里的角色。


当黄永玉的字通过王耀庆之口,铿锵有力地说出“你为势位所误”时,我脑中的画面瞬间被代入到民国和文革这两个时代中。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

一个也不喜欢

你心不在戏里

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

你为势位所误!




这段话,用在曹禺身上很恰当。


但,我们如果用到张艺谋身上呢?


几乎不用修改多少字,这封信我们就可以送给张艺谋,而且毫无违和感。


不信你看——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21世纪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

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

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感觉如何?


你以为听到的是沉重过往,实际上当下每天都在发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曹禺的信里,我们看到大艺术家面临的巨大问题。


而在另一封《柳宗元写给王参元》的信中(单曲版可看),唐代的河东先生竟回答了这一问题。


王参元家逢大火,财产全被烧尽,柳宗元却说——



现在好了,您家被大火烧光了

所有的疑虑,也都被烧成灰了

但是,您的才华却可以好好传扬,而不被玷污了



我不得不佩服节目组,选信是何其的用心。


但夸归夸,它还是稍有些不足


其一:主持人和两位解读信件的学者,明显配合不当,没能产生大的火花。


女学者杨雨,曾参与过《百家讲坛》,解读起来就像是在讲台讲课。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一旦脱离出书本内容,杨雨本人的见解就比较肤浅了。


在《刘慈欣写给女儿》一信中,信里充满对未来的幻想与哲思,可杨女士却只听到了“鸡汤式”的泪流满面。




男学者许子东,不得不批评她的幼稚——



他朗诵的很好

这是叫人开心的事情

可是听的人都是儿童节的水平

这是叫人悲哀的事情



在很多时候,两位学者的立场明显不同。


而许子东,又明显被压制。


在比较敏感的《毛泽东写给雷经天》一信中,许子东的解读,被删减到只剩一句。




在“知青下乡”的话题中,许子东也只好欲言又止。




在《林徽因写给徐志摩》一信中,林徽因拒绝了有老婆的,徐志摩的爱情。


小翟和杨雨两位姑娘,都是一面儿倒的感动、钦佩、泪流满面。




许子东仿佛有些相反看法,却总被打断。


在《锵锵三人行》里针砭时弊、犀利如斯的许子东,这里却成了个“战五渣”。


当然,杨雨经常打断许子东,我想也并非真的出于不礼貌。


从下面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许子东的“三观”是有些“不正”的——



许子东:好的爱情不一定要走进婚姻的。

杨雨迅速打断:男人,这就是男人!



但与陈词滥调的赞扬相比,我更想听到的,是不同观点。


并非为了反对,只是为了多一个声音,多一条看法


可《见字如面》显然还没做到,或者它为了大势,而放弃了过于冒犯主流的观点。


遗憾的还包括,和我一样有着民国情怀的文青,也没能看到足够多的,民国时期的文人、烈士们的经典陈词。


我举一个例子——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有一段“庐山演讲”,是中国对日本展开全面反抗的宣战书。


抛开立场不谈,单说这段演讲的价值,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至关重要且激动人心的。


张国立本人也演过蒋介石,我多么希望他能重现这些话,然后跟着愤青一把。


摘抄一段,你且感受一下——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是否有些燃?


但,尺度终究是有限制的。


有些时候,为求保全,节目组只好舍掉一些东西。


我想起另一股,豆瓣评分8.8的综艺清泉——《客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同样也摆脱了浮躁,以传扬中国人文文化为主旨。


一些拥有家族文化底蕴的名人,往回追溯,寻找祖辈的荣耀与沧桑。


易中天历经跋涉,得知自己的家族数百个人,曾在一天之内全部死去。


而导致此事的,正是易中天的二爷爷在日本陆军学校的同学,冈村宁次(六年以后,冈村宁次代表日本,与中国政府签署战败投降书)。




有些历史,应当被探寻,应当被铭记。


《客从何处来》的第二季,由于敏感原因,中途被强制停播。


传闻中最有价值的段落,我们很遗憾都无法看到。



每个男人活着

应该吃苦 应该寂寞

应该被放逐



我们的综艺,其实就像电影一样,很多时候是施展不开的。


所以《见字如面》即便有些不足,也应是无奈之举。


周国平说过:我们的国民素质,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


提高国民素质当然不能依赖综艺节目,但真正优质的综艺,就是有这种追求。


在今天太多无聊无趣的节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见字如面》出现,堪称惊艳。


希望它的主创能够更机智与勇敢,规避掉不必要的麻烦,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它,用收视率为它说话,告诉那些以流行之名,轻视观众的创作者——


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是质量低劣的麻醉剂


我的微信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电影文章。

都看到这儿了,好意思不关注一下吗?




PS:本人长期为各大电影媒体撰稿,所有文章均属原创,请勿诽谤。


user avatar   yin-cong-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见字如面》的一封信


见信如晤:

(口口)一直以来,文字都是我最大的宣泄口,无论喜悲。

(口口)笔下走墨两三行,心中情绪千百般。

(口口)我昨晚才开始看这个节目,是因为小四月的推荐。

(口口)乍一出场,三人围桌而坐,如友人闲谈。拆一封旧信,追溯其时其境,随意做些讨论。

(口口)让我想起平时与朋友的闲话,又想起念书时同舍友的夜谈。

(口口)这让我亲切,但还不足让我欢喜。

(口口)当镜头拉近、铺开,呈现在面前的画面,让我心中微颤。

(口口)那种感觉难以形容,说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似稍有唐突。它应该是那种淡淡的、干净的、温和的舒服。

(口口)要准确一些的形容,应该是:眼前微亮,耳目略清。

(口口)我必须说,我喜欢这个节目。

(口口)圆阶半绕,观众沿阶而坐。中间演桌一方,诵者依桌而立。

(口口)诵者不做任何多余的事情,便只是站定,念信,念完,退场。

(口口)观众不做任何多余的事情,便只是默默听着,听完,鼓掌。

(口口)一点也不喧嚣,一点也不沸腾,一点也不吵闹。

(口口)就那么平平淡淡、干干净净的,带人们走进一封又一封信的世界。

(口口)我必须说,我喜欢。

(口口)有人评论说主持人和两位嘉宾的解读有些乱,你一句我一句太过随性。但这种闲谈才带来更真实的感受,不是么?

(口口)当我们听到一个有趣的新闻,得知一个八卦,谈论起一个人物,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自抒己见、娓娓说来?

(口口)况且两位教授是那么的渊学有趣,我喜欢与这样的人闲聊。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闲聊着,又于闲聊中贯彻自己的三观与学养。这多么有趣?

(口口)书信中有一些古文,诵者读的翻译出来的白话,字幕显示的古文原文。看节目时我悉心对照,只觉无不熨帖,所谓信、达、雅,概莫如是。

(口口)翻译太棒了。



(口口)节目选来读信的演员也都很好,归亚蕾老师、张国立老师等演员的台词功力不必多说,声音恰好,情绪合度。

(口口)整个第一期节目看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封信,还是秦战之时的一封家书。

(口口)是战场上的两兄弟写信给他们的兄长。

(口口)让家里给他们寄一些钱财和衣物,对自己牵挂的人逐一问好。

(口口)让我险些鼻酸的,是跟他们的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

(口口)“求神的时候如果是下下签,那只是因为我打到敌城里去了,您别多想。”

(口口)您别多想。

(口口)出门在外的人,应该太熟悉这句话。跟家人打电话的时候,总是报喜不报忧,总叫他们不要担心。人离故土格外贱,远行在外,哪有不受些苦头的呢?

(口口)但异乡人还是只会说:“爸,妈,我很好,你们别担心。”

(口口)几千年前,秦军阵中的士卒,也是这样安慰他们的母亲。

(口口)身在军阵中,朝不保夕。或许下一场战争就是结束,或者现在就是最后一封信。

(口口)却还是要对家人说,我很好,你别担心。

(口口)很感谢有这样一个节目,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封信。

(口口)很感谢有这样一封信,让我们感受隔着千年时光的切切殷殷。

(口口)千年的时光过去,当年月仍是眼前月,当年人已不是现在人。

(口口)可人们还是一样的相爱着,一样的有相同心情。



(口口)现在我们的手机,有128G内存,能存下多少文字、多少照片、多少视频?却似怎么也及不上当初那一张薄薄信笺的分量。

(口口)发上几万次我爱你的表情包,却似怎么也不如当初那一封字迹拙劣的情书来得诚恳。

(口口)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口口)书信正在消亡着。不可避免,亦无需回避。

(口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模样。

(口口)但我得说,我喜欢这样一个节目,喜欢在旧时光里翻捡出来的一封封泛黄书信。

(口口)让人回想起潜藏于记忆角落点点滴滴的感动。

(口口)跨越多少时光,撩动这一弦的情感共鸣。

(口口)我喜欢这样一个节目,所以给您写信。



虔愿安好,

(口口)并祝如意。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情何以甚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于丙申年腊月廿二日




  

相关话题

  百变大侦探金蝉脱壳本怎么解? 
  如何评价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五期? 
  什么样的人物塑造能够称为成功的人物塑造? 
  如何评价综艺《拳力以赴的我们》第七期? 
  美剧《光环》有哪些槽点? 
  如何评价《人民的名义》中的季昌明? 
  如何评价电影《港囧》? 
  为什么《大逃杀》会受到那么高的评价? 
  如何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期? 
  如何评价《演员的诞生》第七期?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高通被罚 60.88 亿人民币?
下一个讨论
人为什么会变得很健忘,很多事都不上心?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