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年轻人该看的优秀电影? 第1页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KY的年轻粉丝在留言中都会说,现在的生活并不如意,如果…就好了。比如那些在大城市挣扎奋斗的人,幻想着如果当年留在家乡就好了;有些情感失意的人,幻想着当年如果选择了另一个人自己会更幸福。


What if的确是一个很容易把人缠绕住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喜欢幻想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在别处”是一种诱惑。不久前的一句歌词也很流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似乎也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想过,如果自己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另一个处境中,自己的生活可能就会好得多。


《午夜巴黎》这部电影解答了年轻人们的困惑。这是一部伍迪·艾伦导演的关于“穿越”的电影。在影片中,一位资质平平的好莱坞编剧来到巴黎休假,无意中“穿越”回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遇见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世界顶级作家与艺术家,发生了一系列意味深长的故事。影片获得201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编剧、201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面对不顺利的生活,

他沉溺于惆怅与幻想

和大部分人一样,好莱坞编剧吉尔(欧文·威尔逊饰)的生活中充满了困难。


吉尔的理想是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他想辞掉编剧的工作,来写一部真正的长篇小说。他长时间地陷在小说创作的瓶颈期里,在理想的道路上寸步难行。


未婚妻伊内兹和吉尔的关系在外人看来很亲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伊内兹不理解吉尔的文学理想,更不支持他。她有着和吉尔完全不同的观念,认为吉尔应该专心挣钱,而不是总幻想着能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来。来到巴黎休假,伊内兹更关注的是家具店的促销消息,而非巴黎的艺术文化。


伊内兹的父亲对吉尔的印象也很差,主要是因为吉尔与他有着不同的政见。一家人吃饭时,寥寥数语就能吵起架来。


更糟的是,吉尔还要忍受未婚妻和她的朋友对自己写小说的嘲讽。伊内兹的朋友保罗是一位掉书袋的“知识分子”,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吉尔和他半吊子的创作,这总是让吉尔十分难堪。


伊内兹崇拜保罗,两人渐渐地开始关系暧昧。吉尔心烦意乱,又不敢指责妻子。当保罗邀请伊内兹去跳舞的时候,他只想独自找个安静的地方走走。


这就是吉尔糟糕的生活。理想在放弃的边缘,人际关系也一团糟。他被动地忍受着这一切,时间一天天过去,也不知道生活会不会好起来。


于是,吉尔就有了我们许多人都曾有过的惆怅与幻想——“What if我在另外一种生活里呢”。吉尔在巴黎,沉浸入了对上世纪二十年代被誉为“流动的盛宴”的巴黎的幻想。他幻想自己生活在那个文学与艺术鼎盛的时代,身边都是文化名流——这样他的创作会更顺利,周围的人也会更了解与重视自己,一切都会向他的理想方向顺利进行。


吉尔的想法在生活中很常见。当我们不堪忍受生活的困难,就容易产生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向往。人往往习惯把不顺利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生活条件:“换一种生活,我就能顺利起来”、“如果当初选了另一条路,现在肯定就顺利得多”。


然而,如果真得换一种生活,真得就会像想象中那样一切顺利吗?导演伍迪·艾伦给了我们答案——吉尔穿越了。当他独自漫步在午夜巴黎的街道,钟声响起,他被邀请坐上了穿越回过去的小轿车——穿越回了他一心向往的二十年代的巴黎。


当生活在别处,

生活就会好吗?

吉尔走进一间酒吧,首先听见了美国著名音乐家科尔·波特(1891.6.9--1964.10.15)的弹唱,精彩的旋律让他目瞪口呆。


接着他遇见了美国著名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9.24-1940.12.21),《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的作者。吉尔说自己是一名作家,菲茨杰拉德夫妇热情地招待了他。


菲茨杰拉德领着吉尔去拜访他的另一位作家朋友,当吉尔看见他时,惊讶到失声——他看见了上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欧尼斯特·海明威(1899.7.21-1961.7.2)。海明威请吉尔坐下喝酒,吉尔激动得话都说不清。


吉尔明白了自己所处的年代,喜悦远远大于惊讶。他加入了这个时代作家们的圈子,接着拜访了著名诗人、艺术收藏家葛楚德·史坦因(1874.2.3-1946.7.27),又碰巧在葛楚德·史坦因的家里遇见了著名画家,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


不仅仅结识了众多杰出作家,吉尔还认识了一位极其富有魅力的女子——阿德里亚娜。她在巴黎学习时装设计,是毕加索的情人之一。她仅仅读了吉尔小说的第一段,就对吉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说自己被他优秀的文字给“勾住”了。吉尔从未遇见过对自己如此评价的女人,和她越聊越投机。


吉尔幻想的一切全都成为了现实。他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年代,在这里,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爱情都会比在原先的生活里顺利得多。白天他在二十一世纪正常地生活,到午夜时分,就迫不及待地乘小轿车穿越回二十年代——他梦想的年代。


吉尔来到了这想象中完美的“别处的生活”,按照他原先的想象,生活的一切都应该顺利进行——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生活在别处,生活真得就会好吗?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吉尔的新生活。


吉尔真得在理想道路上顺利前进吗?


吉尔想让偶像海明威给自己的作品一些意见,但海明威却根本不想读他的作品。他告诉吉尔:“我讨厌看别人的小说。如果它写得很好,我会嫉妒,那我就会更加讨厌;如果写得很糟,我会讨厌,因为我讨厌糟糕的写作。你最好别从另一个作家那讨看法,作家都是竞争对手。”海明威的意思很明白:作家的提升,要靠自己,不是问来的。


事实上,海明威根本不关心吉尔的文学理想。因为在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心中,真正的作家是极其勇敢与骄傲的,而吉尔则恰恰相反。比起和吉尔聊文学,海明威更想给吉尔一副拳击手套来打一架。


与众多艺术家的相识并没有像吉尔想象中的那样,让自己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吉尔与菲茨杰拉德从头到尾也只是点头之交;葛楚德·史坦因读了他的小说,也只是鼓励他而没有具体意见;与美国女作家杜娜•巴恩斯只是跳了一支舞;和酷爱画犀牛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


在兴奋感冷却之后,吉尔的内心感受到似曾相识的无助,和在二十一世纪时一样。

同时,爱情方面他也同样痛苦。阿德里亚娜离开毕加索之后,吉尔鼓足勇气想去对她表示好感,才知道自己在她心里没有那么重要的位置——她和海明威一起去了乞力马扎罗山旅行。其实吉尔早应想到,阿德里亚娜说自己容易被好的文字给“勾住”,当然有十足的理由会被海明威给“勾走”。


到头来,生活在别处,吉尔的生活也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小说创作依然艰难、依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重视、依然在感情中处于卑微的位置。


导演伍迪·艾伦在用吉尔穿越的经历,戳破了人们心中那完美的“别处的生活”。完美的生活只存在于想象,事实上,任何时代与地点的生活都会出现困难与痛苦。我们总是会在想象中,只能看到另一种生活的优点,而如果我们真的去经历它,就一定会发现很多不曾想过的新的痛苦、困难。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一种生活是容易的、无痛的。


痛苦与困难只有在切身体会中才能懂得,无论是想象还是听说,都无法真正地理解它们。正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与感受“别处的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它就成了一个在想象中完美的、没有痛感的乌有乡。


“如果当初我选了另一个职业,现在就会好一些吧”、“如果当初我没有离开Ta,现在可能过得更幸福”、“如果我活在一个更自由的地方,我就能顺利得多”而这两个时空下的境遇是无法比较的,这些判断都无法成立。每一种生活都会有它的困难,每一种人生道路都会有痛苦,“如果”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麻醉。


吉尔的穿越经历告诉我们:生活在别处,生活未必会好。


在此时此地的生活里,

寻找好转的可能

吉尔重新思考了许多事。


自己的小说到底为什么写不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吉尔终于明白,这些问题只有自己才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无论是诺贝尔级别的作家还是著名编辑,都无法给出更好的回答。当他琢磨出答案的时候,其实已经在真正的作家之路上跨了一大步。


阿德里亚娜从乞力马扎罗山回来之后,吉尔约她出来,两人又聊到了创作。


吉尔更深地反省了自己,他发现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坚决,他的尝试并不认真,因为他永远有好莱坞编剧这条退路。吉尔的每一次反省,都是对原先不顺处境的突破,因为他开始明白:真正的囚牢不是生活所在的年代,真正的囚牢是自己内心的麻木、懒惰与胆怯。他决定回到二十一世纪,他知道活在二十年代并不比比二十一世纪好。


这时,影片出现了耐人寻味的转变。午夜巴黎的钟声响起,一辆马车邀请吉尔和阿德里亚娜上车,两人一起从1920s穿越回了1890s——被誉为“美好时代”时期的巴黎。


在这里,吉尔又遇见了这个时代杰出的艺术家们:劳特雷克、亨利•马蒂斯、保罗•高更、德加...


巧的是,1890s的艺术家们正好聊到了“穿越”的话题,他们也在为这个时代想象力的贫乏而惆怅,幻想着能回到文艺复兴时代。


来自1920s的阿德里亚娜选择留在1890s,她觉得在她心目中的“黄金时代”能得到更多时装设计的灵感。而吉尔则在这一次做了完全不同的选择。他说:“如果你想留在这里,那么这里就成了你的现在,然后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时代,那什么才是现在?现在是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是生活就是由不如意构成的。如果我想创作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那我必须根除我的幻觉,‘自认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就是那些幻觉之一。”


吉尔毅然决然地回到二十一世纪。这时,他变得勇敢与果决,他明白生活只能由自己一点一点来改变。


在未婚妻面前,他不再唯唯诺诺。他质问伊内兹是否与保罗偷过情。伊内兹承认了,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错,甚至理直气壮地认为吉尔应该把这件事忍受过去。吉尔鼓足勇气决定与她分手。


伊内兹非常乐意分手,直到两人离别的最后一秒,她都没有停止嘲讽吉尔。吉尔明白,这是他改变此时此刻生活的重要选择。不做些什么,它只可能变得越来越糟。


吉尔独自漫步在巴黎街头,他发现这里比美国更适合自己去完成理想。他在莎士比亚书店看书,在旧物杂货店听经典音乐,欣赏艺术画作,在露天酒吧一个人沉思。他做出了决定——辞掉美国的工作,搬到巴黎来全心全意地写小说。


影片的末尾,吉尔在桥上巧遇了旧物杂货铺的年轻女店主。吉尔和她曾在杂货铺一起欣赏过科尔·波特的唱片。聊到一半,突然天降大雨。两人不约而同地说,不必撑伞。


曾经,吉尔在雨中故意不撑伞,被伊内兹嘲讽;此刻,女店主与吉尔相视而笑,不紧不慢地漫步在巴黎的雨里。“对了,我叫加布丽埃尔。”“我叫吉尔。”两人笑着做了自我介绍。


影片在温柔的音乐和雨声中结束。


当吉尔明白,无论穿越到哪种生活都不会使自己生活变得更好后,他开始在当下的生活中做出的积极改变。这些改变,都为他的生活提供了好转的可能。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有着各式各样的理想,同时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条件、阻力与苦难。吉尔只是找到了在他的境遇下,属于他自己的改变方式。世上并不存在生活的万能解药。在任何时空的生活里,你要的顺利与美好都不会一蹴而就地达成。理想的生活,只能是凭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摸索和接近的。


在这个过程里,也需要时刻保持对自我的审视和改变的能力。在失望与疲倦中,人容易在不知觉中变得麻木——接受自己的现状,丧失积极改变自己的动力与能力。生活在变化,人如果总是保持静止,情况只怕会更糟。就像吉尔那样,他察觉到自身的胆怯、懒惰与不求改变,勇敢地做出改变后,生活才有了好转的希望。


生活也不会糟糕到完全没有好转的可能,所以,也试着发现此时此地的生活里积极的一面。如果只是抱怨、惆怅与幻想,自然会忽视身边美好的机会。


还有一个糟心的事实:无论喜欢不喜欢,你的生活都只能是眼前这一种。除了接受,也只能接受。


愿你离理想的生活越来越近。


相关文章:

若想过得快乐些,你一定不要想“如果” | KY观影:《午夜巴黎》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user avatar   mao-ze-dong-3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圈回答,大多数推荐电影仍然还是七八年前贴吧网友力荐的那些必看、看哭了、看醉了、看的深深思考的那些电影。

我不能说这些电影不好,但是大多数也就那样。在我看来,年轻人该看的优秀电影有三部。分别是《大决战》《老将出马》《战争与和平》(实际是八部)

大决战三部曲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没有悬念的top1。这三部电影据称是尽最大可能还原了真实历史,我想这就是这个电影的最大魅力之处。据称拍摄时中央允许电影队伍参考不公开资料,但只能看,甚至不能拿出材料室。演员和编剧们于是奋力的把相关内容背下来然后总结表演,在人类历史上似乎鲜有能这么拍的电影。

我做了《大决战—辽沈战役》的图解,由于电影的内容太过丰富,所以我选择仅仅分析毛泽东中央与林彪司令和蒋介石中央与卫立煌司令的对比角度来讨论:

其次是《老将出马》,又名《只有老兵去战斗》。苏联国宝级电影,这部电影将音乐与战争交织在一起,用极其深刻的思想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朴素的问题——人应该怎么活、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在世界观的塑造方面,很少能有一部电影能如《只有老兵去战斗》那样给人以巨大的震撼。相对比而言,豆瓣的高分榜属实naive。


下载地址:

苏联版本的四部《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电影史的瑰宝,只有《大决战系列》能与之媲美。

虽然这系列电影中有很多今天的青年比较陌生且难以理解的俄罗斯文化,但其史诗性和艺术性仍然是豆瓣高分榜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现代优渥的生活中,青年的心思一般比较细腻,较过去更加敏感,所以,我认为这三部电影是当代青年应该去看的,可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少今天是

《龙城岁月》

《以和为贵》


user avatar   wu-jia-zheng-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电影是娱乐,同意吗?不同意的,就此打住,甭看下去。

如果同意是娱乐,也明白电影电视网络上娱乐大于教育,就看以下忠言,恐怕逆耳?但还是得说出来。

笔者在四年大学本科时期共看了三百余部电影,当时做了不少纪录和系列及影评报告,可惜漂洋过海,经年累月,旷时日久,至今已没有留存底稿,徒乎负负!

面对现今全球的电影事业商业优先,票房挂帅,说是优秀电影,见仁见智。

结论是任何人都可以娱乐地看电影,除了年轻人自己有感发问或讨论,绝对不推荐电影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自认算不上社科学者、作家,或者陈道明那样的艺术家,不用多想,看书没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同这句话。但说到底,真正能让人类得到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个体。

我大学毕业后才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每年看的实体书,没仔细数,摞起来大概是身高两倍吧。

网文也看,比实体书少一些。

一开始喜欢读《1984》、《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和《菊与刀》这些,很幼稚地认为,看这些书会让自己卓尔不群,“独立思考”。

包括王小波的书,黑格尔的大部头,史铁生的散文。

后来,小说占比越来越高,人文社科只占大约一成。最后发现自己钟爱的还是侦探小说,阿加莎的书只剩下《帷幕》,一直不忍心读。

统统没用。

借用阿婆书里一句话,这人就没什么品味,你看看他读的都是什么书,西部拓荒故事和侦探小说!

不可否认,看书增长了我的知识量,有效提高了我的写作文笔,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人生百态,聚会时更有谈资,思考了一些问题,得到一丢丢答案。

但我要告诉你,所谓的提高就这些,你接受吗?

我估计不会接受。

大部分人追求的提高,是那种看得见的生活质量提升,是社会地位带来的自信,是升职加薪,是生活美满。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说出来。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都有压力,每个人都要生活。

这个题目下的大部分回答,开头阐述究竟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只要读了这些“好书”,就能实现自我升华。

这其实是个很难征明的论题。

就比如说,我确实认识一些家庭事业都很成功的大叔,客厅里、书房里一整面墙都是书,他们的成功得益于阅读吗?其实未必。

他们喜欢读书,是因为双亲都是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成功,是因为高智商、勤奋、精力旺盛,加之父母督促,考上了名牌大学。

既然能较为轻松地在事业方面做出成绩,早早实现财务自由,从小被爸妈培养出阅读习惯的他们,选择在闲暇时间读许多许多的杂书。

所以,你看,爱读书说是成功的因,不如说是成功的果。

或者换种思路,我们反证这个问题。

假设读书真的能有效提高一个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如果通过读书提升自我的方法真的被开发出来了,而且被证明切实有效,那么,它就一定可以转化为一种商机,一项可盈利的教育产业。

换句话说,市面上会出现大量的“成人读书班”。

多么大量呢?今天你能看到多少考研班、考证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就该有多少“成人读书班”。

有吗?并没有。

倒是”5分钟带你读XXX“这种短视频火了。瞧瞧吧,就算是想读书的人,仰慕书中思想的人,最终的追求也是”不读书“。

30分钟带你读完《战争与和平》!

乖乖,配上苏联版电影的剪辑,质量真的高,好看。

其实30分钟视频对现代人来说也太长了,所以视频分上中下三部,一部10分钟。

哪怕是给美少女和精神小伙网上刷礼物这种社交需求,都被开发成了一年不知多少亿的直播产业。

再打个比方,有创业的打算,就该脚踏实地地考察项目,结识合伙人,筹集启动资金。闲下来了,看看名人传记,打打鸡血,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放松项目。

还有那种,认为读书可以提高自身谈吐和综合素质,进而遇到伯乐的观点。

我只能说,我们活在现实世界里,要适当减少一些幻想,放低一点要求。

也许你真的会在一场晚宴中,跟同样喜欢读书的老板、上级所聊甚欢,伯牙子期。但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情况是,这顿饭过去,领导就把你忘了,该干啥干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领导寻思这小伙子既然有时间看这么多闲书,怎么工作上就不能多加把劲?可见他事业上没太大野心。

而同事们的看法则刚好相反,觉得你这是削尖脑袋往上爬,是在花样拍马屁。

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现实世界里,我不秀阅读量,也不提自己喜欢看书。

作为一种爱好,绘画和摄影可以拿来给人看,唱歌和乐器可以请人听,舞蹈更是赏心悦目。

阅读呢?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身边的人认为,你自命不凡,且喜好炫耀这点。

包括很多答案里的用词和腔调,恕我直言,从大众的视角看,不是特别让人舒服。

摄影需要购买昂贵的器材,绘画需要天赋,至于读书,大部分人看来,谁都可以读,谁读都一样。

他们也许没有阅读习惯,也许不能坚持阅读,但不妨碍就这么认为。

在这些人看来,之所以不读书,是因为必须忙活事业和学业,得照顾老人和小孩,要张罗无穷无尽的琐事。

而你,有时间看闲书,必然是牺牲了其中不止一项的时间,逃避了家庭和社会的部分责任。

这样的人,也好意思跑我跟前炫耀吗?

这不是对不对、该不该的问题,也不是社会风气的问题,更不是价值观扭曲、礼崩乐坏的前兆。

人性使然,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最正确,手头上的事最紧要。

我父母那辈,平时还是有时间和精力看书的。他们对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也是发自心底地佩服、敬重。

但世界已经变了。

出于这个原因,现实中,我也极少看到有人抱团交流读书体验。

唯一一次意外,是个漂亮姑娘,她喜欢小说,身边自然而然地围拢了一群男生,争相对情节、人物和文笔发表看法。




  

相关话题

  发现天花板却无从下手怎么办? 
  如何比较《老炮儿》和《钢的琴》? 
  贾樟柯的电影是在丑化中国吗? 
  有哪些彻底影响了你三观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为什么《中国医生》这样的爱国电影评分这么低? 
  如何评价《心迷宫》导演忻钰坤的第二部长片《暴裂无声》? 
  你有没有看过以后情绪许久「走不出来」的电影或电视剧? 
  印度动画将成为美国和中国的2D代工厂吗? 
  为什么发达国家拍的电影里经常有睡浴缸的情节? 
  《战狼》《你好,李焕英》等国产电影越来越受到外国观众的青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你知道的「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你心目中的「深夜食堂」是怎样的?会做哪些食物?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