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是怎样变得不浮躁的? 第1页

     

user avatar   cao-ling-er-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浮躁的本质,是来自于人们想得到一个立马可以见效的方式来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要想解决内心的浮躁,就必须拿捏住这种略显「急功近利」的心态,从而用长期主义的心态来战胜。

其实就连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 下面很多回答都很精彩,从「术」的角度罗列了很多可以在浮躁社会里面寻求内心安宁的方法,有的罗列了十项,有的罗列了二十项,给人的感觉是看完了以后立马就能精神上脱胎换骨、内心里波澜不惊,这本质上依然是浮躁社会的一种延续。

极致的短期主义,反映了在如今社会上,大家已经没有兴致从底层逻辑来解决问题,遇到难题就寻求一个补丁,一个工具,上手就用,用了就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如果稍微吸一口气,看看浮躁的本质,就知道这种如空气一般弥漫的紧张氛围,来自于社会整体的加速推动,不是人性浮躁了,而是塑造人性的流程全部加速了。

根据我的观察,社会加速背后的机理,来自于三大层面。

首先就是传统人生路径的颠覆。

曾经,我们的生活是有自己独特步调的,好好读书,进一个好公司好单位,然后在里面朝九晚五地工作,获得一个稳定的饭碗。

这条道路,大家也都知道,被颠覆了。

或者说路径依然存在,但是有了很多破局之人带来的破局之景,让大家不再满足于十年苦读货与帝王家的缓步慢行。

我自家有好几个小侄儿小侄女小外甥,有时候和他们聊天,感觉很契合时代的脉络。

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一问起梦想,不论是出自真心,还是被传统观念束缚,所答不是科学家就是工程师;而现在,一说起梦想,有想做电竞的,有想做主播的,还有想做旅游博主的。

相较我们当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今社会的好处在于,年轻人的路径更加丰富,选择更加多元,英雄不问出身也不问年龄了。

但是坏处嘛,自然就是一股子的迷茫,迷茫牵引着躁动,躁动带来了浮躁。

其次,就是现在的社会讲究凡事都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经济繁荣下的造富神话,让大家都开始倾向于短平快的见效模式。

最开始这种模式还仅仅是在30岁之前财富自由这个吸引眼球的角度徘徊,后面开始慢慢渗透到学习、恋爱和职场里面。

知识付费为什么那么火爆,或者说以知识为由头的各种多媒体传播为什么那么直击人心,就是因为大家都开始追求速成。

90天学会编程不够刺激,30天练会搭讪已经没有市场,现在都是5分钟看懂经济史世界史。

就连电影,都出现了浓缩就是精华的懒人包。

心态的加速搭配上这些唾手可得的加速器,一起裹挟起来就是浮躁的人做浮躁的事。

最后一个,那就是社会认知的升级。

很早之前就有一个智者讲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换句话说,我们很难脱离社会认知体系和评价体系来做到独善其身。

我们的性格、习惯、能力、价值观,都是在所处的社会、家庭、校园、工作环境里面不知不觉养成的,就连我们的人生选择,看似自己拿主意,其实依然逃不过这些「隐形的手」的影响。

所以,当周围的人都认为,工作才短短几年就要有房有车才能具有基本的婚配资格,当很多媒体都告诉我们,35岁之前不进入管理层就只有被动出局的时候,我们能怎么办?

锚定坐标不断上移,倒逼着被动型急功近利的产生。

这很难说是个人的问题,而很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疾病。


面对浮躁,我们能应对的「术」有很多,但是道,其实只有「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这个词,原本是金融圈投资圈经常提及的概念,现在已经逐渐被更多人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种基本心态。简单地说,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长期主义并不是让步调慢下来,而是依然是在追求增长,依然是在强调精进,但是追求的是日拱一卒的魅力。

在浮躁的时候,有时候慢,反而是快。

咱们小时候读书,都知道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所谓的慢,是踏实,是积淀,是等到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可惜等到步入社会,进入浮躁状态以后,大家不光自己没了耐心,周围的评价体系也没有了耐心,如果不如流星一般灿烂,那还不如就此灭亡,少了一丝找到自己步调的从容,更缺乏了一点积累带来指数型上涨潜能的预见。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的是一个很小众的领域,最重要的观点都是来自于K. Anders Ericsson的deliberate practice理论。

后面这个理论变成了流行书,叫做《异类》,讲的就是风靡了很久的一万小时定律,这套理论相信很多知乎的小伙伴都很熟悉了。

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获得回报,需要的是「专注、反馈、调整」三件套,每一步,都非常非常非常的难。

畅销书为了卖得好,隐去了这些艰难的部分,只告诉你一万小时的沉浸就行,但最好的钢琴师,每天练琴十个小时,中间能做到刻意训练的时间也就最多2小时,我们中国人用词更加文雅一点,用心流来描述,但是心流的时候是舒服的,而DP是痛苦的。

所以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个很残酷的理论,中间没有太多愉快的地方,但是切实地通过上千份论文和无数的调查研究,堆砌出来了最好的获取回报的办法。

那就是磨,那就是长期主义,那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

不浮躁不是不对标,而是明白延迟满足真正的意义,身边越多的人浮躁,对于越是「耐得住寂寞」的人来说,越具有比较优势。

其他人都在随波逐流地追求着短期的见效,这时候如定海神针般坚信长期主义的人,才会去做那些外人看起来的「傻功夫笨办法」。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我也知道,大家都是聪明人,都听过很多道理,一生依然过得磕磕碰碰。

因为我们抗争的,其实是人性,而人性深处的急功近利,是最难战胜的恶魔。

现在社会的坐标系,有一个很有深意的点,就是在于财富的积累。

别觉得这个话题俗,有时候在这方面「上的课」,印象来得会特别深刻,刻意训练带来的是赚钱的能力,而钱生钱的部分同样适用于长期主义。

我自己就吃过亏,大家都知道2021年之前,基金理财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也不例外。

但是2021年初的反噬大家可能也感受到了,根据某宝做的《2021年一季度基民报告》,截止到2018年,自投资基金以来盈利投资者占比所有投资者仅为41.2%;而根据银河证券数据,2020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高达57.54%,但同期持有权益类基金基民的平均收益率只有19.19%。[1]

换句话说,哪怕是挂着长期主义名头的基金,依然有很多人赚不到钱,或者说赚钱比大盘来得少很多。

原因很简单,急躁的社会里面,大家都追涨,但是往往被高位套上,最后变成杀跌。

而很多机构的存在,就如同浮躁社会里面的配套设施一样,也在加剧这种投资心态。

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靠的是管理费,所以希望自己盘子大,用户资金存续时间长,这是契合长期主义的;但是代销机构却是依靠交易费来赚钱,所以不断刺激着大家不断地转手买卖,比如推荐基金换手,在这样卖旧买新的过程中他们才有盈利。

于是乎,人性的急躁加上机构的煽风,很多人包括我,在基金里面不断地买卖,妄图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最后的结果就是违背了长期主义,亏得一塌糊涂。

所以才会有2020年第一季度成立的权益类基金,到二季度平均赎回率就有41%,最高的时候能达到79%的局面,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买了基金,不到3个月就卖了。

好在现在代销机构也在变革,从以前的靠交易费赚钱的模式,开始慢慢往尾随佣金模式转型,代销公司开始不靠交易佣金,而是从基金管理费中赚取利润。

这就让代销机构也开始和基金公司一样,把长期主义变成自己的生存之道,不会再为市场的浮躁煽风点火。

我就是在这样的「从心态到制度」的热潮里面,经常在机构的推荐下换手,一会说这有个新出的基金,基金经理人厉害团队也强,过往业绩牛气哄哄,好,卖了老的,买了新的。

过几星期又来推荐,这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好,又是卖了旧的,买最新的。

他们推荐的基金也的确随着大盘上扬在赚钱,但是我自己的盈利空间被交易费吞掉不少。

在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才想到深入看看这些代销机构的底层盈利逻辑是什么。

一看,就懂了,和我自己的利益不是在一条线上的,我关心的是增长,他们关注的是进出。

于是我才开始研究有没有从商业模式上就具有长期主义的机构,这时候找到了且慢。

且慢是盈米基金旗下的服务平台,盈米基金就是秉持长期主义的,从且慢平台这个名字上,就透露出「慢就是快」的长期主义精神。

以买方投顾模式为制度,从盈利模式上就注定了这是一个给追求无限游戏、愿意遵循投资大道、不奢求一夜暴富的人准备的选择。

但是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不浮躁,且慢自成立以来超过93%的在管用户都实现了帐户盈利,投顾用户更是超过了96%的账户实现盈利,远超于基金行业的平均水平。[2]


我一直觉得,心态和物质条件,是两个相互交融的抵抗浮躁的法宝,心态助推物质条件,物质条件赋能心态。

浮躁最后带给我们的只有损失,不论是缺乏长期规划长期布局,还是资金上的越折腾越亏损,都是我们需要抵抗的人性缺陷。

要抵抗,有的靠「术」,有的靠「道」,有的靠「制度」。

但是有一个初心不要变,那就是长期主义。之所以长期主义有存在的价值,就是看好中国的增长。

只有在稳定的内部环境和有前景的中国经济里面,抵抗浮躁布局未来才有意义,这话反过来说,就是如果看好中国经济最终能突破阻碍一路向前,那就要在螺旋上升的过程里面相信长期主义是制度性的明灯。

与君共勉。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参考

  1.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1/07/c_1125428979.htm
  2. ^中国日报中文网 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102/04/WS601bbbb0a3101e7ce973e88c.html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焦虑症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抑郁症,这跟社会的快节奏不无关联,它大大削弱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只要出现细微的不适,人们就就更倾向于立刻、马上得到,来消除不适感。否则,就会紧张、焦虑、恐惧。

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的出现,很大程度减弱了我们对饥饿的忍耐度,哪怕一点点饥饿感都会增加人体的不适,如果不能及时满足食欲,焦虑感就会明显上升。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降低了人们对于获取信息速度的阈值,我自己就是手机重度使用者,每次陪老婆逛街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翻看一遍(刷知乎、看朋友圈和微博),虽然被怼过好多次,但很难抵挡这种诱惑,不看就浑身不适。

对抗焦虑的很多办法,其实就是要降低这种快节奏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做冥想,本质是训练个体的专注能力,主动地削弱信息获取的数量和速度。专注和投入是对抗焦虑的核心。

No choice is the best choice.

2、阿甘穿着珍妮送他的跑鞋,不停地跑步横穿美国,一跑就是三年,旅途中不少记者问:你是为了世界和平吗?你是为了无家可归者吗?你是为了妇女权利吗?为了保护环境吗?还是为了动物?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只是想跑”,阿甘在独白中说道:“他们就是不相信,有些人跑步是没有什么原因的。”

来访者也会有各种问题,比如“做冥想到底能不能改善我的焦虑情绪?”“坚持运动真能帮我缓解抑郁?”“规律作息为什么就能治疗失眠?”

我们在做决定之前常常习惯性地去计较做一件事的结果,计算成本,权衡利益,畏惧困难,规避风险。然而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导致结果离预期越来越远。

阿甘没有理由地跑了3年,成为了名人,也明白了“丢开往事,才能不断继续前进”的道理。

3、神经症讨厌的地方在于: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焦虑者知道不应该总是担心“坏结果”,强迫者知道不应该陷入“无意义的重复”,疑病者知道自己对疾病的恐慌已经超过实际情况。

但就是“很难控制不去想”。

杜绝诱惑、想要自律最好的方法从来都是物理隔离,不要试图考验自己的自觉性。

吸烟酗酒者想要戒烟酒,最好的方法是脱离相应的场合,适当减少无意义社交。“手机依赖者”想要摆脱手机的束缚,最好的方法是短暂地把手机变成板砖(好喜欢禅定模式)。

同样,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也要尝试找到“物理隔离”的方法,比如把手机设置成“板砖模式”,可以增加疑病患者查阅疾病的难度。焦虑患者短暂地脱离压力场合,可以减少压力源的持续作用。

4、最近给几位焦虑失眠患者做行为治疗的指导,开始大家尚可坚持,但两三天后都反馈说并未见到效果,不想继续做,继而询问是否有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偶然在网上看到《传习录》中片段:“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看到这段感叹先生实乃认知行为之鼻祖,这是对“活在当下”最好的解释。这里又跟诸多治疗流派有相通之处,包括森田疗法和正念。大意都是说行为处事应当回到事物本原,不必瞻前顾后,只需纯粹去做即可。

5、经常听到有人这样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我不是不会,只是没做好。语气表露出一种“蜜汁自信”,这句辩解有潜藏的一层含义就是——我的认知部分已经达到了,只是行为层面没做到而已。用精神分析来解释,这是一种“否认”机制,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而产生的一种防御策略,这样就可以避免承认能力不足。

用阳明心学来解释,这就是“知行不合一”,“你以为的知道”大概率与“真正的知道”相距甚远,“知行合一”其实是在说认知与行为的一体性,说白了“知”和“行”是一回事儿,做不到大概率等于不知道。

想到最近给一个疑病患者布置了冥想打卡的任务,开始时满口答应,但做了三天就放弃了,问他为何坚持不下去,解释说“我知道冥想好处很多,但就是做不到”。他其实不知道冥想到底有哪些好处。

这个同样可用来解释世人常说的“懂得这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你大可不必抱怨,因为其实你懂得并不多。

6、人生好比滚滚向前的车轮,一路上难免碰到石头,有大有小。一些人会让车轮停下来,试图把石头消灭掉,有些石头个头小,很容易清除,有些体量大,解决起来费时费力。他们的人生目标不再是走向远方,而是不停地清扫路障,伴随而来是无休止地抱怨,“上天待我如此不公,凭什么我就得一路崎岖坎坷”,在看到别人一路向前之后,还难免心生羡慕,甚至嫉妒恨,这种状态让他们不禁自我怀疑,于是想要加速追赶别人,并且期盼着未来的道路是一路坦途,但现实情况是石头不断,有些人开始对未来产生担忧,甚至紧张到车轮不转;有些人开始产生迷信心理,四处“上香拜佛”“求医问药”,期待天降“如来神掌”帮他一扫障碍;有些人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个合格的驾驶员;还有些人需要做一些重复仪式动作,比如不停地擦拭车轮,可擦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敢向前。但其实世上本就没有平坦之路,他们眼中的别人,也只不过是一路颠簸着往前走而已。

7、“看世界,带着偏见”是《十三邀》的片头字幕,许知远真的也是带着“偏见”跟每一位嘉宾对话,第一季里他访问了姚晨和俞飞鸿,之后他就以猥琐、油腻、固执的形象被各大女性自媒体怒怼。之后他对话蔡澜、马东、李诞老中青三代人,同样也被冠以“知识分子”的“自恃清高”。

可就是带着这样的“偏见”,许知远把《十三邀》从第一季做到了第四季,而且豆瓣评分也一路走高。他带着许多困惑,采访了人类学家项飙、哲学家陈嘉映、作家白先勇、历史学家许倬云等等,向这些人生经历丰沛、学问智识超群的人借智求道,当然对话中也充满了各种“尬聊”,但很多提问都指向了个人对生存意义的反思,这恰恰是浮躁焦虑的我们所需要的。

所以偏见不是问题,缺乏勇气和行动力才是。就像他片头说的“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看待世界的,如果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的方式。”

8、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中也谈到了“知行关系”——“这个疑问,笼统表达,就是:我该怎样生活?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多数人所取得成就并不是一开始就直奔某个目的去的,而是边走边找寻目标和意义,当然这个过程绝非坦途,常常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自我怀疑,Ta大概也不知道走下去会发生什么,只是一条路走得久了,才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行路的过程也重新定义了自我,回顾的时候才会发现结果可能与初始目标大相径庭。

9、当代年轻人日常,明明有很多书还没读,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再买一些新书。明明已经进入了一段稳定的恋情,可心中还是期待新的感情。明明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还是会羡慕那些更高薪更有挑战的职位。
“盘点你的福气!我们怎么会忽略这个令人获益的简单训诫呢?通常,我们并不在意我们真正拥有的和能做的事,反而想着自己缺少的和不能做的事,或有由于微不足道的忧虑和名声或自尊心受到威胁,使我们的成长受到阻碍。牢记死亡于心,就会对数不尽的存在的馈赠抱持欣赏和感恩之心。”(欧文亚隆)
不满足于现状,当然算不得什么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督促着我们变得更好更优秀,但还是要警惕不要出现“一山望着一山高”的状态,这会让人心理失衡、焦躁不安。

10、神经症患者常常把自身的痛苦归因于外界,在他们的观念中,正是他人、坏运气、让人不满意的工作等外在事物使人生受阻。焦虑者认为是那些还未发生的不确定的事情让他困扰不已;强迫者会认为生活中种种不完美的状态让他无法获得安全感;疑病者会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坏运气——“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偏偏是自己出现了身体上的毛病”;嫉妒者会觉得“既生瑜,何生亮”,世间怎能有方方面面都都比自己优秀的人。

但想要让治疗起到作用,治疗师必须让患者意识到一点——病人之所以感到孤独、隔离、长期处于焦虑、强迫、疑病或是失眠,并非因为偶然、运气不好或者基因有问题,而是病人自己创造或选择了自己的痛苦。治疗师必须帮助患者理解自己在困境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除非病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否则是不可能有改变的动机的。因为如果病人总认为痛苦是由于外界的因素造成的,为何还会花力气改变自己呢?在这种信念下,显然对策不是接受治疗而是想办法改变自身之外的因素。

11、人们在面对顺境时表现都很相似,差别在于面对逆境时的态度。当然我们无法忽视运气、环境或偶然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分量。环境的限制作用是显著的:萨特曾经谈及“逆境指数”—— 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几乎所有人都在面临着生活中的挑战,比如有很多原因让我们在学习工作或者找对象的问题上遇到阻力,比如苦难的原生家庭、身体的缺陷、情绪控制能力偏低等。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就无需负责任或者不能做出选择了。我们对自己从困境中获得什么负有责任,我们可以选择面对逆境的态度。郭德纲曾讲到过“要饭没有要早饭的,如果他能早起,就不至于去要饭”就是这个意思。即便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逆境未能改变,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态度负责:是焦虑、强迫、疑病、嫉妒地生活,还是找到超越逆境的方法,重建有意义的生活,当然除了智慧,更需要勇气。

12、不少人有选择困难,大到“高考报哪所大学”或“毕业后应该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老家”,小到“今天中午是应该吃火锅米饭大盘鸡还是健身餐”,都让人纠结不已,难以抉择。他们轻则拖延逃避,重则把选择权拱手让与他人,甚至还会声称人生处处充满了限制,正式这种限制让自己无法自由选择。

弗洛姆在曾有这样的表述:人们为了逃避选择,可能会放弃自已的独立、自由,而与他人或物结合。为了逃避人生的责任,不惜主动把自由上交给一种更大的力量,由这个更大的力量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不少人可能对自由存在误解,认为自由选择只包含了权利,而不包含义务或责任。但权利与责任就像硬币的两面,放弃承担责任,就等同于放弃自由的权利。如同茨威格所说“那时他还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13、都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大多情况下是没错的,当我们有选择机会的时候的确应该斟酌一番,因为不同的选择所对应的结局很可能有云泥之别,比如“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而后悔为何当初没有选择计算机或金融,再比如一些人可能后悔没有在一线房产疯涨之前多入手几套,导致现在错过财务自由。

但问题是当时在选择时,你所具备的背景信息是有限的,比如你当年并不能预测一线房产能涨到今天的地步;或者受困于现实状况,高考分数有限,只能选择这些专业,你已经做了当时能做的最优选。之所以悔不当初,大概率是事后诸葛。

当不断地重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信念时,你还可能会否定目前所处的道路,继而懈怠甚至放弃努力,让这句话变得越来越“有道理”。大多数情况下这么做只能让处境更糟,因为选择的机遇并非时刻存在,但我们可以努力让当初的选择看起来不那么糟。

14、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头驴在两堆数量相同、质量相当的草料中间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那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

不少人也会遇到类似做选择的情况,但情况会复杂许多,如果事先就能知道两个选择是等价的,那倒也不至于纠结,任选其一就行。但更多的时候,你在选择之前无法获知不同选项的结果,因此很容易纠结、迟疑,直至主动选择的机会流逝。

还有些人更甚,他们会极度排斥做出选择,因为选择是非常昂贵的,代价是其他所有的选项。放弃始终伴随着选择,人必须放弃其余的选项。这样的决定是痛苦的,他们意味着可能性的限制;而人的可能性越是有限制,就越是接近死亡(欧文亚隆)。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同样面临选择困难的问题,他的做法是将无关紧要的事情,都用掷骰子(点兵点将)的方式来决定。这可能对一些人来说并非最优解,但那些容易纠结、强迫或选择困难的人不妨尝试一下。

15、不少人有这样的困扰——做错一点就想推到重来。

小时候写作文,老师要求用钢笔在稿纸上书写,可我每次刚写到第二或第三行时,就可能出现错别字,大多数同学会直接划掉继续写,或者使用改正纸或修正液(暴露年龄),但我从来不能容忍这样的不完整,不论写到哪里,都想撕掉重来,所以拖延便是家常便饭。

长大后这个问题倒是有所改善,可不想看到自己犯错的情况还是屡屡出现,甚至在玩《NBA 2K》的时候,每次开局时信心满满,脑中规划好各种战术和应对措施,而且还想要挑战最高难度,但一到比赛中段,比分就会大幅落后,这时我不会想要调整策略坚持打完比赛,而是会选择再开一局,然后周而复始,一个下午就在这样的纠结和没有成就感中度过。

悉心留意,你能发现身边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频繁更换工作,频繁地恋爱、失恋,稍有不顺意就要推到重来。重新来过总是让人误以为可以避免陷阱,但没有总结复盘的重来只是重蹈覆辙而已。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过,并没有变得不浮躁,最多只是成为间歇性浮躁,或关键时段不浮躁。在垃圾时间里,仍然浮躁得很,本性如此,很难改,也不想改。

改性的成本大得超过收益了,变得不是我自己了,也就不划算了。我如果本性不浮躁,早就怎么怎么样,也毫无意义,可能也不过是个普普通通毫无意趣的笨人。

浮躁是我的本质,或许是某些优点的副产品,我必须跟自己的特点或者显然是个缺点,共同生活下去,承认它,接受它,原谅它。

大概就是这样。方法嘛,仅对我管用的,

散步,长时间地,一个人散步,微微出汗;

游泳;

听古典音乐,室内乐为主;

看篆刻书,闲章那种,浙派的比较有启发性;

聊天,如果有旗鼓相当的人;

想词儿,诌些五言七言;

打坐,效果不好,容易无端勃起;

调息,只适用于考试前面试前;

吃药,镇静剂安眠药,如无绝对需要,绝对不用;

提高修养,没成功过,一直失败,修养偏差;

刷知乎,很管用,真的,大概可归于吸毒一类。


user avatar   shisangz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读各种书籍

野史、正传、杂记。


二、享受独处

网络上的大学生群体普遍有两个焦虑。

1、我没有朋友怎么办。

2、我赚不到钱怎么办。

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就是学生或者说年轻人群体焦虑的本质原因。比如有些人认为自己受到排挤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多朋友,有的人认为自己找不到另一半就是因为没钱。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天道》中的台词: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其实很多人都混淆了独处和孤独的概念。独处者明理自立,孤独者郁郁寡欢。享受独处应当是种常态,只是每个人接受这件事需要花费的时间有所不同。


三、摆脱拖延症

生活中的确有很多有能力的人,他们可以准确快速的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

而我们与他们的区别是,同样玩了一天之后,他们能在剩下的一小时内搞定工作,而我们却发现现实与预期完全不同,最后只能通宵补救。


当然这还不是最差的结果,毕竟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工作都是无法补救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位拖延症晚期患者,不妨试一下下面这个做法,它帮助了我身边的很多人改变了生活习惯:

在你要做一件事但又不想做的时候。心里倒数五个数然后立马去做,什么都不要想,做5分钟之后再考虑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其实这时大部分都会选择继续做下去,因为人都不愿意改变自己已经适应的节奏。



四、脱离外界因素影响

没错,说的就是你!抖音微博快手头条站出来挨打!

上一条刚提到过,人们不愿意更改当前的生活节奏。如果你在工作的时候拿起手机刷几分钟抖音(大多数人都是半小时起步),那就需要在回到工作时重新整理思路进入状态,这是件相当耗费时间的举动。


除了时间之外,这些APP上传播的大量信息也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使我们随时更正自己的三观。特别是对正在塑造三观的年轻热来说,很容易因此动摇甚至陷入长久的选择困惑中。更不要提那些本来就扭曲的变态思想了。

Tips:如果玩知乎的时候感觉到累了,可以先双击一下手机屏幕,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功能,这个功能能给你带来一些小惊喜。



五、现在这个社会,有渠道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文章写得很好,声音条件优越,画得画也超有灵气,但他们的作品就是没有人看,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平台,展示自己。

俗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才华横溢的千里马,我们要自己去找伯乐才行。

我这里收集了不少靠谱的投稿,试音渠道。


六、多些祝福,少些羡慕

当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晒交易记录的时候,你会想自己什么时候能赚到这么多钱;当你看到别人晒外语证书的时候,你会想为什么自己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技能。

看到别人合照,你会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女朋友,看到别人发房产证,你只能哀叹自己还遥遥无期。

或许他们只是想记录生活,但炫耀是人的本性,妒忌同样也是。

你要明白嫉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同时,别人营造出的“成功感”也并不一定是真的。

如今现在社交平台上的作品多是通过炫耀远超实际的美好来激起人们的关注欲望。再次大背景下,“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可以解决99%的焦虑。


七、问题导向型思维

在意外发生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对产生问题的来源产生争论,反而忽视了当下最应该做的事——解决问题。

问题的产生原因要不要分析?



当然要,但要留到把这件事情解决再去处理。现在的问题是,总有人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

比如恋人之间的争吵,多是从理性问题上升到感性层面,进而在谁对谁错方面争论不休。



意外是客观的,可以必然存在的。当它出现时能够根据现状快速及时的处理问题,在结束之后及时总结防止下次事故出现,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流程。

不要被一些小插曲乱了自己的节奏。


八、每日复盘

想要知道还有多久能达成目标,最起码你要知道自己现在做出的位置。

现实生活中能够准确掌握自己生活/工作节奏的人不超过4%,而剩下的人,都是见招拆招,遇雨避雨,会在很大程度上受突发事件的影响。


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省”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这个概念,要随时把控自己当下所处的阶段。

每天休息之前,花十分钟的时间回忆下今天做的事情,遇到了什么变故,获得了什么信息,得到了什么教训,然后把遗漏的地方以及第二天的安排写到备忘录上。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定位有个清晰的了解,方便在机会到来之时做出相应调整。




九、看片儿远比你想象中的重要得多。



十、为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

人只有在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才是最容易反省的时候。

主动思考带来的结果大多是片面且易受引导的,我们要经常给自己一些放空的时间,这样以前遗漏的一些细节才会慢慢浮现出来。


这个放空的时间并不是非要什么都不做。你可以选择躺在椅子上晒太阳,也可以去小区散一会步,或者留下一整天的时间来做一个大扫除。

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迷茫,其实都是因为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十一、用习惯代替意志力

人的意志力属于短期不可再生资源。用意志力对抗世界的占比越高,我们崩溃的几率就越高。

所以尽量不要用意志力来解决问题。比如你习惯了熬夜,有一天突然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每天早睡早起按时吃饭,这时就需要意志力的参与。


或许在开始的一个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里你是艰难的,每天都要和原本的身体习惯做斗争,强迫自己早些睡觉早些起床。但坚持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不再消耗你的意志力反而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完成这个过程后,你就可以将意志力转移到其他地方重复这一操作,比如不要抖腿、每天运动、坚持读书等,直到你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改变坏习惯的过程并不适合自己为敌,而是帮自己建立好的习惯让身体逐步适应并变成常态的一部分。

你的每一份自我管理,都提现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当中。


十二、拒绝完美主义

有些人做不成一件事是因为他能力不够,或者思想有些怠惰。而更多的人做不成这件事是总想着要把它做得完美,做得天衣无缝。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从小学时我们就开始接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你无法否认,人类对于完美的执拗疯狂相当,否则这世上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的神话流传。

从某种方面来讲,完美主义同色欲一样,都在为你展示一个虚无的未来,然后把你拖入无底的深渊。


另外我还有其他高赞回答,强烈推荐你看看:

有哪些应该坚持的好习惯?

你有没有什么忠告想告诉 20 岁的年轻人?

现在还有什么普通人不太知道的暴利行业?

有什么是你追了很多女生都失败后才知道的?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有哪些让你坚持很久也受益的好习惯?


user avatar   qi-qi-ba-ba-84-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看纪录片。

风景、人文、历史、美食。(纪录片推荐在文末)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体验也是有限的。但通过纪录片、电影,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人文历史。某方面来说,通过这些东西,无限扩充了生命的深度和厚度。

2、收纳、整理。生活区域和工作区域,整洁有序。

也许有的人喜欢乱中有序,从一堆东西里面找出自己想要的。但对我来说,处在乱糟糟的环境时,心情就会有点躁。

收拾房间、整理衣柜、洗衣服、书架上的书按自己的喜好重新摆放等等小事,都可以调节烦躁的心情。

3、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可是试试”早起倒逼早睡“这个方法。

每个人的睡眠时间、保持清醒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固定的,坚持几天固定时间早起,晚上到点差不多就困了。

4、做知识的消化器,不做知识的储存器。

见多识广并不是浏览了多少网页、看了多少个公众号文章。而是能踏踏实实地看完一本书、一则新闻、一个事件,提炼出来一些观点并形成自己的东西。

5、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不过多关注别人的生活。

看到很多回答里提到关闭朋友圈、不过多使用社交软件。我不太赞同,普通人也很少能做到。

重点不是完全摒弃,而是学会从中摄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只作为一个消遣工具。我的不少东西,都是从知乎、B站、微博上学来的。

关于朋友圈,不要朋友圈一出现小红点,就立马打开去看。这样不仅很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会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夺走。

毒舌张爱玲说:内心空虚的人,才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出自《小团圆》)

6、拒绝无用社交。

周末,你在家准备好了果盘和饮料,打开电脑准备看电影《天使爱美丽》。这时同事打来电话:“出来逛街吗,商场正打折呢!······哎呀,你就来吗,权当陪陪我喽!”

想一想:我有需要到商场买的吗?同事跟我算很要好的朋友吗?

没有!不算!那就拒绝。

时间、健康、精力,最不应该浪费在并非特别重要的事情和人身上。

7、做手工。

我每次烦躁到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就会找点东西缝,然后就慢慢平静下来了。也有人喜欢织毛衣、织帽子、拼乐高、摘抄文字等等。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他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喜欢用螺丝刀修理家里的门和插座,给门刷上绿漆。

具体爱好因人而异,这类重复、不动用大脑的动手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浮躁。

8、接纳自己,喜欢上自己,从外在到内在。

喜欢自己的第一步,从接受自己的外貌开始。

内在的,一方面有意识地改进,学着凡事有主意,不人云亦云;学会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生而为人,我得自己先高兴

认识自己是一生的修为,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外界的事情就越无法干扰自己。

9、不纠结。

这个面霜今天降价了,买不买?可是万一下次更便宜呢?

对于购物,过多的纠结可能还是因为暂时没足够的钱,那就退一步想:我在一周内需要它吗?

对于人、事,过多的纠结可能因为太在意别人的心情、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那么请看上一条。

10、读书,构建自己的小宇宙。

我问一个喝酒的朋友:你跟你的哥们儿喝完酒,会一起吐槽最近的烦恼吗?
朋友说:会啊,
我:那吐槽完舒服吗?
朋友:当然舒服啊!
我:那你每次吐槽的那些烦恼和问题,在这次喝酒之后还在吗?
朋友:···还在。

如果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我首先会说:读书的人不会孤独。

即使孤单,也不会孤独。

因为通过读书,他们构建了自己的宇宙,会借用书中的人物经历和道理,对比,化解自己的问题。

他们会自己找心灵导师,最终也能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不过从读书到学会自己化解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我不反对朋友之间喝酒,但我不喜欢跟人吐槽烦恼。因为即使说一百次,不去解决,烦恼还是在那,人还是会暴躁、浮躁。

11、记账。

我的钱都花哪去了?

有一个词叫“糊涂账”,就是什么事都没有条理。

就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手忙脚乱,每天都觉得很忙很累似乎还没有效果。杂乱的事情堆积到一块,看上去就会有很多未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就容易浮躁、着急。

但是学会梳理之后,把工作内容和轻重缓急编排一下,就会明朗清晰,不会浮躁。

工作、生活,乃至情感,都是如此。


@十七亚

同名公众号:十七亚。

明人不说暗话,个人原创不容易,求个点赞关注啊。

喜欢看书的朋友,可以去我的公众号「十七亚」,我总结的有文学、历史、逻辑训练(《批判性思维》《金字塔原理》)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非暴力沟通》《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书单,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瞅瞅。

那里还有更系统的个人成长、干货分享、书籍影视推荐,以及偶尔的情感和日常。个人原创,没有团队。不喜欢也没事,路过就好,求轻喷。

祝你: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纪录片推荐在这里: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把自己经历或参与的每件投机和急躁的事情,都回忆出来,计算一下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一个天文数学,很心疼。

2,给自己制定原则,以做生意为例子,要么有社会效益,要么有想象空间,要么利润率不低于游戏行业。否则不花费任何精力也绝不参与。

3,听过太多“可以暴富”的机会和计划,并且主动降低与“想法多的”朋友的交互频率。

4,被社会毒打过,就知道长期性的努力才能换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5,做重要决策要至少等三天。

6,控制交友圈,减少欲望,避免名利心,聚焦做有价值的事儿。

7,树立主要目标,意识到很多短期行为对于人生毫无用处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8,戒掉社会性代入思考,只保留博弈性代入思考。社会性代入思考全是金鱼效应的无用功。除了制造焦虑、浮躁以及低智,毫无用处,举例:

A)富二代怎么怎么爽,如果我是富二代,我会怎么怎么爽。

B)某受害者被XXX,如果受害者是我自己或亲人,那么XXX,所以我现在应该义愤填膺呼吁键盘XXX。

C)如果我总买奢侈品,我也会像XXX一样被人仰慕。

D)爱豆XX如果知道我这么喜欢他会XXX。

E)《来自XXX的你》男主好帅,女主性格跟我很像。

————————

更新:

9,突然出现的机会,需要检查,该机会所需能力中,你有什么其他人没有的独特的优势。比如有个XX机会,只要投钱就能赚很多倍,这时候“有钱”不可能是你的优势,因为在同龄人同类人中,你不可能是最有钱的。

10,很喜欢或者沉迷一段时间的行为,去检查你的此行为,上周获得了什么收获和提高,是否真的是收获和提高。

11,对不熟悉的行业、机会、环境的直觉印象往往是错的。

12,所有事情,你在处理的过程中,你料想到的最大困难不会出现,但出现困难的频次和数量会超过你的预期。

13,学习过程中的浮躁,检查:期望太高,急于求成,教材不佳和缺少竞争对比。不可取消的考试、考证、考学等是克服学习浮躁的好办法。

14,每天入睡前,拿出10分钟,5分钟快速回忆今天的事情是否有不妥或浮躁的可能,5分钟想好明天要做的主要事情的重点。


user avatar   xiao-jian-jun-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坚持看片。

B站、电影、纪录片...

2.定期存钱。

银行卡的余额越多,你面对生活的底气才会越强。

3.尝试一个人独处。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于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4.凡事先干起来再说。

  • 凡事想,99%都是问题。
  • 凡事做,99%都能解决。
  • 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干不成事。

5.定期清理知乎收藏夹,整理实用的干货。

特别是看到好回答,愿意停下来双击点赞的你,更能在生活中解压~

6.别睡的太晚,别爱得太满,别想得太多。

泰戈尔在《烧毁记忆》中写到: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许多事情化繁为简,就不至于太复杂,不复杂心绪自然会平和下来。

7.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这个时代是浮躁的,当我们企图得到所有的时候,其实到头来什么都不会得到 。

坚持长期去做有益的事,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不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每天最少花1个小时专注学习,这个过程其实非常有收益,因为专注才是一个人长期进步的基础。

如果你想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却总是不知道怎么开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北陌大叔】,我把这几年整理下来的200本高质量书单分享给你,它能帮你节省更多找好书学习的时间,让你更快更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学习力,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8.定期收纳、整理自己的房间。

在《扫除力》一书中说到:“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自己的房间。”

整洁舒适的环境,可以促使你的心情变得更好,心情好了,人就容易安静下来。

而那些幸福感强的人,往往家中也比较整洁。


9.降低对结果的期待,全力以赴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当你只能考59分的时候,就不要期待自己下次能考100分,如果你的目标是60分,那你可以做到,甚至会超过这个分数。

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当你期待的事情,每次都未能如愿时,不如降低期待,反而会如愿以偿。

人都喜欢正向的反馈,降低期待以后,你的正向反馈就会不断增加,其实这样你也会以另一种方式达到最初的期待。


10.接受自己的普通。

要对自己和家庭的情况,有清晰的认知。

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出门在外,不要活的太天真,在遵纪守法的情况下,选择工作时尽量多以赚钱为目的。

这样做,不是为了教你如何功利,而是生活确实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因为你既没有潇洒的资本,也没有能让你潇洒的家庭。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和大多数人一样要生存下来的普通人而已。

先活着,先把自己生存问题解决好,再去想更长远的事情。


11.不盲目对比,做好自己。

有一个现象是:”你不会和你实力相差较大的人对比,但你会和身边的人对比。“

(1)“身边的人没你过得好,你会平衡甚至怜悯。”

(2)”身边的人比你过得好,你的嫉妒心、对比欲望就会被动激发。“

用一句话说来描述这个现象就是:”你可以过得好,但不能比我好。“而大多数人都处于一个,越着急越浮躁的状态,渴望一下子缩小和身边人的差距,但事实上根本行不通。

实际上,做好自己就好。而那些你羡慕的人,说不定也在羡慕你,所以没有必要去和别人盲目对比。

本质上每个人都是最好的自己,无需对比。


12.学会深度思考,减少低质量的输入。

碰到事情多想为什么?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那些成功的案例背后需要付出什么?

而不是一上来就去看一些年入百万,月薪十万的成功学。

凡事要多思考,并且学方法让自己提升实力。而不是一看到成功案例,就又焦又躁。什么都不做,就想得到,这样只会让你迷失在幻想当中。

其实,一个人浮躁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自身的实力配不上野心。“

(1)但是,当你把做任何事情都看做是一个种花的过程,你就会明白,想要开花,就必须要在前期浇水、施肥,然后才能等到花开。

做事情急功近利没有用,唯有踏实做事才可戒骄戒躁。


13.读优质书籍,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人贵在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往往来源于经历和阅读。

经常读书的人,思考事情会更加全面,往往会在同一件事情上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他们既能看到事情的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事情糟糕的一面。而且不会盲目的被一件事情影响了判断力,更不会毛毛躁躁的。

另一方面,输入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认知的高低,而认识的高低又会影响你的判断,你的判断又会影响你的选择,而你的选择就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人之所以浮躁:一是欠缺认知,二是容易受外界影响。

而读优质的书籍能够帮助你提升自己的认知,认知提高了,许多事情,你自然就研究本质,也就不会再急于求成,而是懂得稳步提升。

认知稳了,对事物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从而也能减轻外界环境对你的影响。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优质的书籍:《百年孤独》、《沉思录》、《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曾国藩》等,这些书籍很有深度,有利于你沉下心来,值得一读。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每逢大事,必有静气。“希望在你能够在书中、经历中找寻到真实的自己,从而克服焦躁。


我是 @北陌大叔 ,一个不服输、不妥协、不幻想的精进少年,愿意在知乎与你分享知识和快乐。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真诚希望你能双击点个赞,为每个人的生活,狠狠打上一口气,加油!!!


user avatar   li-li-an-07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尽管在现实中,我作为一名交易员,生活范围比较小,可有一段时间我加了很多社群,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每天在群里说很多的话,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特别焦躁,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

我后来发现这种行为很愚蠢,因为自己真的就不是那种适合进行广泛社会交往的性格,这样勉强自己融入这个世界是不必要的。认清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才能更好的活下去。要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过理想中的生活,而不是随意被他人设置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与这个世界不仅需要进行着物质交换,也在进行精神能量的交换。要不断的观察和学习,在已经发生事件中总结经验,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做人的智慧和做事的方法。

当然与此同时尤其要注意避免无效社交,避免无效社交就是要避开那些浪费你的时间并且不会让你得到快乐和(或)收益的人。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

可是人人都有虚荣心,人人都有炫耀欲,虚荣心和炫耀欲这种东西,也应该像烦恼和痛苦一样,自行消化,不宜向他人展示或者倾倒。读书和看电影,是一种很好让自己平静和快乐的方法。

很多人活在混沌之中,这样的人要么如蜗牛一般爬行,要么就很浮躁,总想着一步登天。这就是说,我们非常有必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只有当一个人目标明确,才可以有效的付诸行动,做事情才会事半功倍。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足够了。


user avatar   si-l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1、戒生气: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2、戒自卑: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也能使人因自强而崛起。

3、戒嫉妒: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


user avatar   pi-jiu-25-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相关话题

  想努力,但是无法自律有没有自律的大佬指点一下? 
  狗子不允许我碰其他狗,难道说狗也会像人一样吃醋吗? 
  为什么我认为自己是19世纪的欧洲人,不认为自己是21世纪的人?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怕蛇? 
  25岁该是什么样子? 
  江苏消保委报告称 21 部动画片存 1465 个问题,动画中的暴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吗? 
  你是如何理解「成长」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什么样的人生最失败? 
  什么样的女生容易让男生喜欢? 
  学了道家哲学,读了《老子》之后变得与世无争了,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了我的学习,怎么办?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