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们正确的集体记忆是什么。但我们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前,从来就没有正儿八经地过过这三个节日。最多就是吃两口月饼和粽子,清明更是从来就没有过。
原因很简单,我爸妈第二天要上班,我要上学,我姨我姨夫我舅我舅妈我全体亲戚明天一早一概需要上班,明早六点半全员必须起床。没人有精力给你张罗一桌子菜,再给你捡下去刷了。
直到这三个变成了法定节假日,我才知道这些节日原来是能过的。尤其是清明,清明节原来也能过啊,我还以为跟什么植树节一样,只是个“日子”呢。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家才对传统节日称得上是重视了起来。只要不上班,不上学,让我干啥都行。包粽子?可以,太快乐了,不上班不上学太快乐了。
要是清明节能改成放七天,全国人民给清明过成年都没问题。
至于那圣诞节,你说破大天,它不放假,就算由着你性子作,你敢不敢作到后半夜?你第二天起不来上不了班,扣不扣钱?我问你扣不扣钱?
怎么到你这儿变成“传统节日气氛淡了”呢?哪淡了,我就想不通。
中国都传统节日,都是建立在宗法社会基础上的,反映的是家族关系,春节、中秋、重阳,是家人团聚,七夕是夫妻团聚,清明是给先人扫墓,但到了现代社会,宗法社会解体,用来固化宗法社会的传统节日也逐渐凋零了。
而西方的节日,反映的是现代的人际关系,情人节是恋人关系,圣诞节是朋友同事同学聚在一起,这符合当代都市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它们和父母以及亲戚已经失去了共同语言,所以过年时很多人都不愿回家,但和同龄人在一起,却能找到共同语言。哪怕是夫妻两人,也更愿意过情人节,重温恋爱岁月,而不是老夫老妻相会的七夕节。
你怎么定义“越过越浓”……
圣诞节你去教堂听圣歌了吗?没有,你顶多吃了个苹果。
万圣节前夜你扮鬼逛街,让孩子敲邻居家门要糖了吗?没有,你甚至不知道你说的那个万圣节其实应该叫“万圣节前夜”。
复活节你有兔子和彩蛋吗?没有,你并不知道复活节是哪一天。
感恩节你吃火鸡了吗?没有,大家并不喜欢吃火鸡。
春节你知道要放爆竹吗?知道,但是禁止燃放。
元宵节你知道晚上有灯会吗?知道,但是现在每天晚上都火树银花,实在不稀罕看灯看人。
七夕你知道它叫乞巧节吗?知道,但是现在女性并不需要绣花的巧手。
重阳节你知道遥知兄弟登高处吗?知道,但是不放假,你实在懒得动。
醒醒,所有国家的节日都是越过越淡的,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在向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低头。
你觉得本国节日越过越淡,是因为你知道本国节日应该怎么过,但你不知道西方节日应该怎么过。
——————以上原答——————
赞数一直飞涨那我补几句吧。
其实我觉得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现代文明,现代人习惯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西方(尤其是美国)给定义了。
这就好像纣王的象牙筷子,象牙筷子不好么?没有什么不好的,但它和陶土碗,粗茶淡饭,简朴的服装,破旧的房子是不搭的。最后你要么放弃象牙筷子,要么把整个屋子都翻修了。
实际上不是只有中国人在抱怨“本国节日越过越淡”,我在欧洲留学过,一样看到过欧洲人抱怨“万圣节是美国的节日”“感恩节是美国的节日”,他们不会把这些节日认为是“西方的”,他们认为这是美国文化对欧洲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当然实际上也的确是的。
为什么汉服难以复兴?因为我们的房屋装修是西式的,我们的交通工具是西方发明的,它们注定与中国的服装不相匹配——实际上它们也同样与西方的传统服装不相匹配,你穿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裙子,比汉服还难受。
结果就是,因为我们的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都已经被美国定义了,它们都已经被判定为是“非中国”的了,那么“中国的”就只剩下传统,而……你要让传统和现代干架?别逗,你不能拿着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去和ICU里那些先进仪器干架,它们只能和与它们同时代的放血疗法干架。
所以,当我购物、送礼、约会就被认为是“过了圣诞节”“过了情人节”,不需要我对基督教文化有一丝一毫的了解时,如果你认为我要按照一种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不用的历法,吃粽子吃月饼,并且知道屈原是谁牛郎织女是谁才算是过中国传统节日的话——对不起,中国传统节日必输。
这不是因为中国不比西方,而是因为传统不比现代。
那有没有办法呢?其实是有的。因为中国从来不是没有创造现代文明的能力。
“520”就是一个中国的情人节,它的来源是汉语的谐音,它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除非你不认同汉语是中国文化)。同时,对它的过节方式,我们不做要求——只要你和你的恋人一起度过,那就是过节了(我们对情人节也是这样定义的),你不用知道牛郎织女干了什么,也不用知道圣瓦伦丁是谁。
那么,这样的节日是越过越浓的吗?当然是的,因为它全然符合现代的需要。
如果你因为它是一个新节,就否定它是“中国的”,那么对不起,你已经将“中国”与“传统”绑定了,那中必输。
包括传统节日,我们其实也在尽力追求其现代化——春晚是春节传统习俗么?当然不是,这是八十年代才有的习俗,但是它很快变成了一个地位与红包年夜饭一样重要的习俗,直到再次因为一些我不想说的原因,以及新媒体的兴起,而逐渐变得不再符合现代需要——于是我们又有了网络拜年祭。
节日会不会越过越淡,其实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接受它必然经历的现代化改造。
节日注重的是文化传承,是仪式感,需要个人对于文化底蕴的积累,需要个人对于文化传统最基本的敏感度。对于我们这个吃文化快餐的社会,大部分人对于钱更感兴趣。尤其是底层人根本没机会没时间去实现所谓仪式感,我了解到很多滴滴司机过年只要有空都会出去挣钱。这个社会一方面不断渲染金钱匮乏焦虑,一方面大部分人又不得不面临不断恶化的生活物价压力。整个社会对于生活是极度缺乏想象力的,去电影院看几部煽情烂片,看一台极度乏味无聊的晚会,老中青低头刷手机便打发掉了这个节日。大部分人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没有空也没有闲心,要么埋头刷手机,要么埋头拼命挣钱。
现代社会没有所谓的节日,只有营销的借口。
一个节日有没有气氛,文化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淡,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消费。
比如清明节就很寡淡,因为很难营销,难道搞秒杀锡纸香烛?
另一方面,为什么除了2/14情人节,还要炒3/8,3/14,5/20,七夕?你可以看到这里面根本没什么文化的考虑,2/14是西方的,3/14是日本人搞出来的, 3/8是苏联阵营节日,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5/20根本就是生造出来的,之所以有那么多是因为逼男人给女人买东西是最好的营销手段。
懂了不?
我们以为的本国传统节日:团圆,亲情,热闹,美好,福气,民俗。
实际上的本国传统节日:除夕和年初一到底婆家过还是娘家过买菜做菜洗碗大扫除不得不说的敬酒词和不得不发的祝福短信仿佛头脑风暴然后陪笑发利是荷包大出血、清明当天必须自家或随夫家拜山扫墓并规定什么时间什么祭品什么姿势跪祖宗、端午必须团圆中秋也必须团圆、各种走亲戚各种和认识的不认识的长辈晚辈应酬、席上明着暗着比孩子秀伴侣炫富或者被舅舅舅妈姨妈姨丈大伯伯母小叔婶婶以学业成绩工作薪酬婚否胎否二胎否三胎否等话题会心一击⋯⋯
别问,问就是“老祖宗的规矩”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风俗”。
反观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这些西方节日,别管内涵意义到底了不了解,总之大家可以爱怎么过怎么过,怎么快乐怎么来,和朋友聚餐约饭和伴侣约会约炮和父母吃吃喝喝、登山徒步旅游泡吧桌游观影煲剧购物送礼收礼,绝对不会有人教训我们说“这样过节是不对的”或者“不懂规矩”。
当传统节日没能与时俱进却一味强调所谓的“遵守传统风俗规矩”,而多数人群并不是订立规矩的主体和规矩的获益者、或不具备重新订立规矩的能力,那么节日越过越淡也能说得通了。
西方节日越过越浓???
ex???
都是为了找个借口开房而已,还真以为圣诞节中国人会专门买棵树放家里认真装饰给小孩子臭袜子里塞礼物啊?
就连儿童节都特么专干儿童不宜的事儿了,你还真以为洋节在中国已经怎么回事儿了呢?
其实不存在的,这种感觉,仅仅是你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感觉。
你所谓看到的西方节日,无非就是给女人买东西的商业节。也就是女人要东西的一个由头。这个由头是商家用历史,爱情,性别捆绑的。比如2月14日。3月8日,5月20日。5月21日。7月7日。12月25日。这些是和历史,爱情,绑定的商业节日。
还有纯商业节日,比如11月11日。12月12日。6月18日。我过年都不熬夜的。为了卖货。我这些日子,我都是通宵不睡的。
现在逐步流行起来的万圣节。我是感觉最近几年很火。
也是cosplay的兴起,由商家组织。这是一行带动多行的行业。就一个万圣节,服装设计制作销售一条龙,织布的。纺纱的,甚至种棉花的,种树的。带动一整个行业。包括收废品的。收入都会增加的。
这些节日,不是某一家,某个人发起的,而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大家都在里面,都会这么做。让你们快乐。让我也快乐。
我现在不是很喜欢过年,衣服要自己花钱,要给小辈的包红包,打扫卫生。贴春联。做年夜饭。除了吃饭没有一样是我喜欢的。
就这个问题,我还真跟我妈妈聊过,她说过年其实本来就是这样的。只不过以前不用你打扫卫生,不用自己买衣服。不要给老人钱,就是单纯的放假,收钱。吃喝玩。
中国的节日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一部分人,很不友好,比如聚起来,问东问西。让人厌恶,但是总会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变成这样的人。毕竟一年不见,没啥共同话题,我能跟你说啥?就是问问,你还好吗?所有的问题,有对象了吗?考的怎么样?生意如何?我真想知道答案吗?无非就是没啥问题,无非就是你好吗?这一个问题。
当真这个问题让你烦,你就是说有对象了,生意一年几百万,考的不是很好,年级第二。我还能深究啥。无非就是你过得不错。欣慰了。
我20左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健在。我不知道扫墓的意义。
但是后来他们有的走了,他们陪伴了你整个童年,你说你都不愿意抽一天去看看他们?去墓地放一束鲜花?清明
当家里有一个老人走了,还留下一个?你是否会发现时间紧迫,也许见不了几面,就不会再见了?八月十五,春节。
这些日子,在你的周围没有人离开的时候,你永远无法体会。
寒食,是纪念介子推的。我看过整部前因后果。
端午,是纪念屈原的,我对屈原暂时了解不多,就语文课本学的,但是能给你带来假期,不值得你祭拜?
五一,不多说,国际节日。
十一,国庆。举国欢庆,商家也没闲工夫多伺候你。没啥事,我们溜出去旅游了。
中国节是信仰。而洋节,就是让你快乐。让你有个由头能给心爱的女生买东西。和喜爱的女生约会。而中国节日会让你们分开。但是能让你更多的人团聚。
不信你去问各个阶层。
孩子们不用说了。肯定喜欢中国节日,放假啊。
上班的也是,放假啊。
老人们也是,孩子们放假,团圆啊。
也就是搞对象的年纪,一到某一个商业节。就开始准备给心爱的女生买东西,像极了春运。而我们卖货的担任了高铁飞机巴士的角色。为你们提供服务。
而你们为我们的钱包提供机会。让我们能过中国节的更加硬气。给老人们孩子的红包更厚实。
当然我很愿意告诉你这就是西方的浪漫,这就是西方的爱情。
而我,只想赚钱。
祝你幸福。
其他国家的人其实很多也是这么看的——过本国的传统节日,有各种各样的规矩,你还不能过到一半不过了,过外国节日那对你来说是个新鲜玩意,你想学多少学多少,你突然过一半不想过了外国人也没这个本事过来指责你过得不对——那当然更多人会喜欢外国节日了,因为就没人TM喜欢各种莫名其妙的规矩……
多说一句,美国保守地区和自由地区在圣诞节问题上其实很类似……保守地区觉得“圣诞节越来越没有圣诞节的味道了”(没规矩)……自由地区觉得“圣诞节就TM该是这个样子的”(就该没规矩)……而圣诞节之所以能够成为风靡全球的新节日,被作为一种接近世界范围的民俗节日接受,而不是宗教节日乃至被人视为封建迷信,靠的不是那些讲规矩的人,而是那些没规矩的人……
别的不说,周六周日是不是比传统节日过的快乐?
大家工作已经很累了,要休息,要放松,要快乐,而不是要在休息日搞这些有的没的传统。
因为国外的节日可以瞎j8过,谁敢说你过的不对,你可以大大方方怼回去,洋带人没说话呢你算老几啊。
但本土节日不行,我端午想快乐快乐,都得一群不知道哪来的国学大师,跟我掰扯一遍因为屈原死了,所以我不能快乐,我胆敢快乐就得开除我国籍,那我还过个p。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生过的人口几十上百亿。但一年就365天,平摊下来,天天都j8是忌日,每天起床也不用干别的了,先给古人哭个丧,不哭不是中国人?
有人肯定得跟我犟,啊屈原都是为了国家,就应该纪念他,端午必须哭丧!
说这话的人,知不知道岳飞是腊月二十九死的啊?他是不是为了国家?不值得纪念?你还好意思过年?
所以说,想要传统节日别越过越淡,就别bb这不行那不行的,那些阴间属性能去就去了。几千年的节日,想焕发新的生命力,就别往上叠让人不舒服的buff。
清明,本来就是天气好大家出去溜达,顺便上个坟的日子,不是专门上坟的。
端午,五月初五,和一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六月初六,,,,没有任何区别,不能死了一个人,哭丧几千年吧。
其他同理。
你看本土可以瞎j8过的五二零,双十一,味不是浓着呢么。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