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首先要抵制五一劳动节
警惕资本家打向无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看到大家过洋节比过本土节日都快乐,我也很痛心。
我有一计可安天下,让大家讨厌洋节,捍卫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现在洋节更热闹,有个原因是: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都和家庭息息相关,很容易拐到家庭责任。
春节了,长辈给了压岁钱,都给钱了,总得让长辈教育几句吧?
一教育起来,晚辈就不爱听了。
中秋节,大家都在团聚,结果突然催起来婚,气氛就尴尬了。
洋节没有这些负担,轻松很多,就是来玩的。
你看传统节日也有七夕节,这几年被商家做起来了,就是纯玩,大家都很喜欢。
你骂洋节是没用的,大家只会越来越逆反。
你要用润物细无声的角度,让大家自发爱上传统节日。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
我们把性质对调!洋节的时候疯狂催婚催育,传统节日就让大家玩起来。
把洋节本土化!打不过洋节,就需要老一辈们一起加入洋节,年轻人立刻就不喜欢洋节了。
本土化不算啥,圣诞节也是基督徒把异教徒太阳神的节日本土化了,不然为什么圣诞节离冬至这么近。
都圣诞节了,得阖家团圆吧?
来来来,儿子儿媳回家看看爸妈。
爸妈给你们压岁钱。
都给钱了,得唠唠心里话了。
圣诞节,这是什么日子?
人家圣母玛利亚都生了,这是什么意思?
你们什么时候生?
上帝都抱上圣子了,我们什么时候能抱上孙子孙女?
表态吧!
你没对象?
女儿啊,人家玛利亚都没见着上帝,自己就能生,你差哪啊?
爸爸妈妈看那些什么公众号不都什么精子库能挑什么哈佛学霸嘛?你自己生不行嘛?哈佛学霸配不上我女儿嘛?
你那眼睛,都长头顶上去了!
爸妈帮你养。
看到你有了孩子,就有保障了。我们老两口,就欣慰啦!
情人节?
孩子,你都这么大了,也该过情人节啦。
你啥时候把对象领回家?
情人节没对象,太凄凉了,爸爸妈妈帮你看了王阿姨的儿子,年纪轻轻都主任科员了。
你给我去见!
不许偷懒!
去去去去去!
妈妈给你从庙里请了个红线,牵姻缘的。
不许说土!
你给我戴上!
情人节不相亲?你还像话嘛?
愚人节?
人啊,要认识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
这是爸爸给你买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爸爸相信你,下次二模一定能前进!
感恩节?
妈妈十月怀胎啊。不应该给妈妈洗脚表达一下孝心嘛?
妈妈就想看到你结婚生娃啊。
你这个不省心的。
啊今天感恩节亲戚们都到了,人挺齐啊!
都挺好呗?挺好挺好!
哎呀这不那谁嘛?长这么高啦?我还抱过你吶!
咋样在深圳好不好啊?有对象嘛?房子买了吗?
大城市房子贵,我看还是回来考个公务员!
他们老爷们儿整点儿小酒。
来,咱们女人们坐一桌,不掺和他们。
同事们!今天是感恩节!
我们公司同事聚在一起,进行这次感恩节团建,就是为了让大家,长怀感恩之心!
感恩客户!感恩领导!感恩同事!感恩自己!
大家要加油!下面有请李总来讲几句!一起喊一起鼓掌起来!
“李总李总!感恩感恩!李总李总!感恩感恩!”
请没有达到业绩的同事们也站出来!大家为他加加油鼓鼓劲好不好!
感恩感恩!感恩!
共创未来!2021齐努力!
万圣节?
跟爸爸妈妈走亲戚看邻居串门去!别跟你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嘚瑟,穿那五颜六色的。
要糖记得穿上秋裤!晚上风大!
亲戚糖都给你买好了。你不去,你有没有基本礼节!
这是糖不糖的事儿?这是亲情!
亲戚之间就得多走动,你上幼儿园不是你大姨托关系你怎么进去的?
人家孩子都乖乖听大人话,串门要糖,你净在这玩手机,你长手机上得了!
你看我像不像手机?
你咋那么特呢?
你看你抠那啥南瓜灯?你连个眼珠子都抠不圆,干啥啥不行啊。
哎呀这是来且了!快快快坐坐坐!
这不邻居家小张嘛,哎呀你看看你小张姐姐,都考上清华了,多给爸妈长脸啊!
再看看你!吃吃吃,就知道吃糖,你不跟你小张姐姐聊聊学习方法?
小张慢走啊,糖拿好。我就这一个宝宝,以后你们多玩玩,多带带他。
至于传统节日,你已经在洋节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了,该给孩子施加的压力都释放了,不需要在春节中秋来搞孩子了。
你就啥也别说,包饺子就完了。
不出五年,洋节团灭。
孩子们乖乖回家吃饺子。
妙啊!
妙!
每次我们国家过春节的时候,
央视记者会报道国外过春节的盛况,
总会有一些其他国家的群众也跟着张灯结彩、放鞭炮、吃饺子之类的新闻。
这些老外也未必知道春节的由来和文化传统,无非就是跟着凑个热闹,乐呵乐呵,团个高兴。
几乎每年春节都会有这样的报道,显示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输出和世界影响力。
这不是件好事吗?
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国家的人就不能过外国节呢?
不就是图一乐吗?
为什么还被骂崇洋媚外,甚至扣上汉奸的帽子。
舍管阿姨感恩节发点巧克力竟然都能被举报威胁。
到底是文化自信还是文化不自信呢?
薛定谔的文化自信?
别人过我们的节日,大力报道。
我们过别人的节日,重拳出击?
〔备注: 指少部分人〕
说白了就是洋节不放假才敢在这逼逼,有本事元旦放弃休假,中国人怎么能按洋人的历法庆祝新年呢你说是不
你可以不过洋节,也可以不喜欢,可以讨厌,但你凭什么不让别人喜欢,不让别人过呢?
而且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除了放那几天假,凝聚力越来越差,原因是因为洋节吗?不并不是。
春节没年味了,为什么?第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电子的都不行,就为了所谓的环保,请问钢厂一天烧几吨煤,过年那几天能放几吨火药?大众生活产生的那点空气污染跟工业比起来差的太远了。但是人家就是不让你放。北京都让放,河北的就不行。就这,还想有年味?第二,以前吃完年夜饭,一大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其乐浓浓。但现在的春晚啥样?还有几个人看,还不是他们搞砸的?跟洋节有关系吗?第三,小时候初一起五更,大清早,天还没亮,四五点钟,全村人都起来穿好新衣服,按着辈分,成群结队,从大到小,挨个磕头拜年,辈分大的,磕头的一个大院子都盛不下。现在为什么没了?村里大喇叭那些年一到过年就在那喊,“社员们注意了,去除陋习,以后咱不让拜年了啊”。也是洋节闹得?第四个,早上吃完饺子,一大家子带着饺子,供飨,鞭炮,去祖坟祭祖,祭完祖,就开始放炮。其他人就现在远处看着燃放的鞭炮,冲天而起的二踢脚,开天雷,谈论着今年谁的炮好,谁的炮多,谁又挣钱了,各种家常。孩子们拿着拆散的鞭炮,举着燃着红头的线香,各处找砖缝放炮。现在都被禁了,是洋节闹得?
正月十二,老鼠娶媳妇,晚上吃完饺子,各家或买或做炒熟的花生瓜子开始嗑老鼠嘴,男人和小孩们就出门烧火,或自家门前,或无人要的柴火垛,或壕坑边上的玉米秸秆、杂草,通通点着,烧老鼠。现在点火?敢冒烟,分分钟派出所就来了。这也是洋节闹得?
正月十五,吃元宵,逛花灯,以前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出资出力,各显神通,宫灯,走马灯,电动的,五花八门,但到了后来,随着国有企业不景气,越来越少,直到总设计师去世那年,刚摆上的花灯匆匆扯下,从此以后,我们这再也没看到过了。
二月二龙抬头,现在就剩一个吃咸食和剃头了。
清明节,祭祖,城里的年轻人还有几个回村里上坟烧纸的?
端午节,我们这边没有河,一直就是吃粽子(甜枣粽子万岁 )。
七月七,现在成了炮节。
七月十五,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回家,吃月饼。
九月九,回家看老人。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腊八,吃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小年,糖瓜祭灶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封建迷信。
一年这么多节日,除了春节,基本都是在自己家过的。而一回家,你就被家长问成绩,问工资,催婚,催娃。过年出门串亲戚,你又被七大姑八大姨问成绩,问工资,催婚,催娃。是你自己不乐意过传统节日的。
而洋节呢,圣诞节,万圣节啥的,都出门上大街。都是个年轻人。而且洋节基本都能称为炮节,是你自己愿意过的。
所以传统节日的越来越没有儿时的乐趣,是你自己厌恶与父母与亲戚交流,以及社会大环境改变造成的,但是你还记着她永恒不变的意义。而洋节,你不见得都理解它的意义,你见过那个外国人平安夜送苹果的?你只是想和同龄人上街玩,心想着万一碰见个瞎眼的漂亮小姐姐或者帅气小哥哥,释放你内心的骚动。或者你想着又能白嫖G胖的游戏了。
传统节日一直都在那张崭新的日历上等着你,洋节也不是从石头里突然蹦出来的。变化的只是社会大环境和少年你那个骚动的心。
另外,种苹果的农民伯伯和卖苹果的小商小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买苹果的刚需,就让你抵制了,(你咋不抵制买房的刚需),农民伯伯是割你家韭菜了,还是薅你家羊毛了?
~~~~~~~~~~~~~~~~~~~~~~~~~~~~~~~~~~~~~~~~~
2021年12月10日
我是冀中平原的,没有在其他省份长期居住过,以下观点,只代表本人在本地所见所闻,个人观点,见识浅薄,望勿喷。
传统节日以前为什么有氛围,大伙都怀念?
以前穷,那是真的穷,包括解放初期,小麦产量极低,每亩地只能产百八十斤,所以平时根本舍不得吃,听老人说,村里的好过主(小地主,富农),平时都不会顿顿吃馒头。所以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馒头,水饺。还有就是婚娶喜宴,我们村里现在都管吃喜宴叫做“吃卷子”(本地农村把馒头叫做卷子,三声),而且是自己在家蒸好,擓着篮子带过去,因为主家也没那么多面,只够款待送亲的qiě。大伙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过节了,能吃到馒头甚至饺子,你会是什么心情。
而且祖辈们穷日子过惯了,大都非常节俭,90年代,我家冬天还是会吃玉米面蒸的馍,和菜团子(跟包子差不多,就是皮是玉米面的)。平时也很少很少买肉吃,过年会杀掉自家养了半年多的猪。那会儿冬天也冷,把院子里的雪在南墙根堆一个大堆,挖个洞,把肉放进去,天然冰箱。那时候跟着大人去肉坊,可好玩了,尤其是“吹猪”。
我小时候零花钱最多就1毛钱,还不是每天有,一周最多一两次。去小卖部买1毛钱的瓜子,能给一大把,上衣两个兜装满,能吃一天,快乐满足一整天。饮料也没有,上学去都自己带个酒瓶子,装满水,有在里边泡花生豆的,有泡粉条的,条件好的买那种红色的豆豆泡里边,有时候也会买糖精,一瓶只能放一粒,可甜了,但放多了会苦,家长都说有毒,不让买。
那时候也没有新衣服,都是“拾”衣服穿,弟弟穿哥哥的,妹妹穿姐姐的,或者穿亲戚给的。过年才会给买新衣服,或者做新衣服。
玩的也少,放学就满村子转着玩,去田地里玩,能玩的基本都是大自然提供的,嫩杨柳枝做笛子,捡杨树上掉下来的跟毛毛虫似的东西吓唬女生,逮蚂蚱,抠知了猴(不是在树上逮,在地里找小孔抠,现在我都不会了),斗蛐蛐之类的,要不就去田地里淘气。
所以,孩子们很喜欢过节,有好吃的。我们小时候,也没有那么多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像现在那么焦虑。串亲戚,最多问你几句成绩。
以前喜欢过年,平时没有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这会儿都有了,放鞭炮,拆开了,拿着点着的线香,找砖缝,雪堆放,可开心了。还有串亲戚逛庙会,有橘子糖,蜂蜜糕……各种好吃的,好玩的,以前没见过的。
现在吃的穿的玩的都不稀罕了,过年过节自然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更别提还需要面对很多不怎么认识的亲戚的各种提问和尬聊。以前农村生活比较封闭,各种事情都需要亲戚帮衬,比如婚丧嫁娶,甚至盖房修葺。亲戚关系越走动越亲,但是自从住宿上学,串亲戚少,见的少都不认识了,串亲戚甚至变成年轻人的心理负担了。工作以后,尤其是外地的,假期少,又短,好不容易趁着假期路途遥远回到家中,看看家里老人,想好好休息,还得面对父母亲戚的责问,心理压力很大,有时候觉得还不如上班轻松。
所以很多人感觉过节很累,传统节日的意义,大多数人都懂,但是符合小农经济生活的传统节日,已经变的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了。《易经》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传统节日是不是也到了做出适当改变的时候了呢?比如春节,“夫改正朔者,谓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夏商周到秦汉,正月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什么是不能改的,当然,我这个见识浅薄的货,也不知道该怎么改。不过增长假期,我个人认为是个挺好的方法。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呢?我觉得并不是他们都忘本了,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懂的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前的老人们并不是都懂传统节日的意义,比如我奶奶和我说过,腊八节是以前有一家,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家里快断粮了,只能把盛粮食的几个瓦罐底仔细收了收,找出点各种粮食底子,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是,百度百科说腊八节和腊八粥是佛教的。)现代的年轻人只是想找一个放松,纯玩的由头,不用面对家长的唠叨,催婚,催娃。这些洋节又不放假,年轻人只是找个理由,在忙碌的工作或学习中,出来玩和搞对象的。
也请大家放心,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因为这几个所谓的洋节就能被摧毁的。我们要有充分的民族自信心,以为这点事就害怕,不是自信,是自卑的表现。我们抵御文化入侵的能力是很强的,圣诞节吃苹果吃的那么开心,外国人看了,不蒙比吗?
你选哪个?
过节图个乐,哪儿有什么错呢?
我确实觉得很多洋节没什么意思,也不乐见其影响力扩大,但抵制不是什么好办法,我认为正道是制造自己的新节日。比如这些年双11购物节势头越来越大,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我认为这就是非常好的事情。
我以前曾经有一篇小文建议把所谓圣诞节的12月25日定为国家科学节,原因是12月25日是牛顿的诞生日。以近代科学的鼻祖的诞生作为科学节是合适的,而且马上就可以有力对冲掉基督教色彩背景的圣诞节的各种政治文化影响。而且这还是一个完全普世的节日,可以向外国输出。
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比如说国家歌舞节和国家文化节。歌舞节可以设在春天,鼓励大家特别是青年男女出来唱歌跳舞对歌斗舞。这对改善青年的精神面貌和促进谈恋爱有很大的好处。而文化节则可以让不太俗套的艺术出来和广大百姓接触,制造出一种氛围让喜好阳春白雪的人可以大胆出来展现自己的爱好,而更多的人抱着附庸风雅的心态也出来接触一下。这就使非通俗文化至少有一年一度获得收益和打鸡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
我过年,你告诉我不能放烟花,不能放鞭炮,否则我们一年的环保努力就会毁于这一晚的烟花,有些矫情侠的更是把这一晚鞭炮的伤害度说的仿佛引爆了弹药库一般。于是,童年中热闹喧哗的除夕夜永远的离我们而去,如今的大年夜站在僻静的阳台看死一般沉寂的外面我在琢磨这和平日有什么不同?
我过清明,带着纸钱蜡烛和外公外婆曾经喜欢的零食祭奠他们,我备着桶盛着水,打草皮除杂草,在蜡烛纸钱的袅袅眼中回忆曾经的他们,这是我们千年来和先人的交往方式,汉族以独有的祖先崇拜抵御了各种文化和肉体的入侵,现在你告诉我这是封建糟粕,要禁掉所有的纸钱元宝祭品,所有的仪式都应该废除,拿束花去扔那就行了。
我过端午节,想着揣着粽子鸡蛋到河边看龙舟赛,结果因为某地一两起事故,龙舟被砸了,在河里赛龙舟也成了违法的事,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海外的华人赛龙舟。
我的孩子10后她们不知道过年要用鞭炮爆竹吓走一个叫年的怪兽,她们也不知道正月十五是可以放天灯的,不是迪斯尼的动画片里才有这种场景,她们也不知道清明节我们是如何去和先人缅怀交流,更没有见过奔驰在江河里的龙舟,这些节日连同中元,重阳,冬至,在她们眼中要么要么就是普通的长假又或者小长假,而小长假等于周末加一天等于没有,这些节日的意义在快速的逝去。
但是他们开始过洋节,那些批评限制中式节日的矫情侠们觉得洋节很优雅,很有趣,万圣节可以化妆群魔乱舞,如果是清明中元同样这么穿着估计会被弄进去……
节日的本意就是这一天的仪式感,而不单纯的放一天或者几天假,当中式节日的仪式感被消耗殆尽沦为大号周末的时候,人依然有仪式感的需求,于是他们会走进教堂,他们会参与到另类节日的狂欢,去释放。
这个时候你又忧心忡忡的问要不要抵制洋节?
“洋节”就是西方的节日。据说,我们应当摒弃这种西方的节日,去过另一个生日相近的人的本土化的“圣诞节”。
然而,“东”和“西是相对的。而且,去读福音书,把超自然的东西去掉的话,耶稣的一生行止处处体现出一种反抗权贵的草根社会运动色彩,无法洗刷。这和那个生日和他只差一天的人没有区别。
很久以前的今天,在一个东方古国,这个古国曾经辉煌,现在却饱受一个西方帝国压迫,同时也受着沦为西方帝国代理人的精英们的压迫。
一对贫穷的夫妇在马厩里生出了一个男孩,几十年后,贫苦的古国百姓将视这个男孩为救星。
虽然通晓古国的经典与文化,这个小孩少年时却干着粗陋的活计谋生[1],拿着微薄的工资,给本国权贵与西方帝国征服者的大型建筑贡献着汗水,对这些作威作福的本国和国外压迫者深恶痛绝。
当时,有一个一位深受庶民爱戴的领袖,用宗教为号召,针砭时弊,批评王室腐化的生活,他被王后下令斩首。但王室没想到,那个在马厩里生出的男孩,现在已经是个年轻人了,成了他事业的继承者。
事业要继续,当然,斗争策略得换一下。年轻人用草药给穷人免费治病,让追随者互相接济食物与衣服,勉强维持着这个运动。
慢慢的,当他运动的力量扩张到足够大,这个男孩也开始批评本国社会的弊病:某人被抢劫犯打得半死,本族的体面人见了绕道走,倒是少数民族兄弟施手相救;伪善的精英阶层只顾念经和穿着体面,对民间疾苦不闻不问;等等,等等。
这个年轻人深得民心,在本民族节日的前夕,他终于骑着驴,在民众夹道欢迎下,回到了这个国家的首都。为什么是驴呢?因为马是战争的动物,驴是和平的动物。骑驴回京,正是对外界的一种和平的信号。
当然,和平不意味着不做事。在古国最大的庙宇,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庆祝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是,精英们不会放过雁过拔毛的机会,他们蛮横地要求老百姓把碎银子香火钱换成邻邦发行的、含银量很高的足色银币[2],这样才能奉献给庙宇。不消说,兑换的比率会很不利于百姓。
这个年轻人,怒把庙宇称作强盗窝,并把这些盘剥百姓的钱币兑换商全部驱逐出庙宇。
这下古国的精英们彻底忍不了了。
在叛徒帮助下,庙兵冲上年轻人一行人宿营的山上抓人,到这种地步,他仍坚持和平的原则,于是被抓走了,并移交给帝国。
帝国对古国敢于反抗的刺头一向严厉打击[3]。于是这个年轻人就和另外两个古国的反抗者[4]一起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
12月25日[5]出生的拿撒勒人耶稣是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以色列的非暴力革命者,他继承约翰的遗愿,和以色列腐败的卖国祭司集团作斗争,曾驱逐犹太圣殿里盘剥小民的货币兑换商,被罗马帝国残酷杀害。
在他死后,他的追随者群体仍然过着各尽所能、平均分配的生活。
可惜到他死后三百年,“普世”帝国的皇帝决定政治上利用耶稣开创的运动,篡改它的教义,把它变成帝国的顺民。
耶稣留下的运动来一直被“普世”帝国的篡夺者们——西欧封建、资产阶级的操控。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后,这个“洋教”也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凭借“教案”入侵中国而声名狼藉,但始终还是有一些信仰者没有忘记拿撒勒人耶稣的初心,为中国的教育、医疗和济贫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不知道把教员生日和圣诞节对立起来的风是谁刮起来的,这虽然可以理解,但却是绝大的误读。如果我们看到事情的本源,这是两个手段和水平不同,但是动机与初心惊人相似的历史人物。
当我们庆祝圣诞节,我们就是在铭记一位为了古老的东方民族改革社会弊病,而被他们的西方主子杀害的烈士。拿撒勒人耶稣,某种意义上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反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斗争的先行者。这和现代中国的立国精神,完全相符。
盲目排外不会有任何结果,亚非拉很多和我们一样被西方霸权主义欺压的民族,也同样在今天庆祝着圣诞节。耶稣的斗争与失败,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也有激励和启发意义。
这是去年闹“反洋节”时候写的答案,现在看来,也不过时。
斗胆预言,将来很可能这两个“圣诞”节是连在一起庆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