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说明一个事实:罗马帝国不仅认真考虑过北伐,更曾在一段时间内控制过整个苏格兰。(欢迎参考我制作的这个关于罗马史的视频)
这就必须谈到一个年份,公元83年(一说公元84年)——这一年在苏格兰东北部爆发了格劳庇乌山战役(Battle of Mons Graupius);根据塔西佗(Tacitus)在《阿古利可拉传》(Agricola)里的记载,罗马军队在这一战中出动了至少八千名步兵与三千名骑兵,而与之交战的由卡尔加库斯(Calgacus)率领的喀里多尼亚军队人数高达三万人。苏格兰军队在战役中占据高地,罗马人在面临数量和地形双重劣势的不利情况下成功围剿了防守高地的苏格兰军队大部,据称歼敌一万多人。这场战役的直接结果即是喀里多尼亚反抗力量的瓦解和阿古利可拉军队的乘胜追击,也正是在这里塔西佗写到:
Perdomita Britannia et statim missa
不列颠被征服,但随即得而复失
可见在塔西佗的叙述里,罗马人在格劳庇乌山战役后曾经短暂控制了整个不列颠岛,但随后由于皇帝图密善(Domitian)的反对和帝国内其它地区(如达契亚)对兵力的需求导致罗马人不久后即撤离了喀里多尼亚。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Creative Commons)
而根据《阿古利可拉传》中的叙述,阿古利可拉在获得战役胜利后派遣了数支勘探队勘察苏格兰海岸及近海的一部分岛屿,并受降奥克尼人(Orcadians);塔西佗记述,这次环航后整个不列颠岛都成为帝国之一部分。但与之相反的观点也一直存在,比如卡西乌斯·狄奥(Cassius Dio)记述这次巡航发生年份为公元79年,且并未有任何类似「整个不列颠岛都被并入帝国」的论调。
无论这次苏格兰环航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也无论奥克尼人是否曾在此段时间内归降罗马,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公元84年的苏格兰即使未彻底为罗马人所征服,也已是罗马的囊中之物。但阿古利可拉被召回后,其继任者由于缺乏足够兵力和战略目的等多方面原因,放弃了积极进攻的策略,转而以修筑防御性堡垒和兵站为主。
(图片来源:Royal Commission on the Ancient and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Scotland, RCAHMS)
在格劳庇乌山战役其后的数十年中,罗马在苏格兰低地(The Lowlands)始终留有常驻军,兵力约在两万五千人左右(参见Scotland After the Ice Age: Environment一书203-205页,格拉斯哥大学教授William S. Hanson的文章The Roman Presence: Brief Interludes),而实际控制地区则仅限于低地南部。
罗马人对低地的实际控制在哈德良(Hadrian)时代迎来了终结,随着长达117公里的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 Vallum Aelium)的建成,位于低地的众多堡垒和防御工事被遗弃,不列颠省的北部疆域一度固定为哈德良长城一线。但哈德良死后,他的继任者安敦尼(Antoninus Pius)终止了他养父的战略收缩政策,转而开始了新一轮北伐苏格兰的战争。138年,昆塔斯·罗利乌斯·厄比克斯(Quintus Lollius Urbicus)被任命为新任不列颠总督,第二年即被安敦尼授命北伐;战争断断续续打了数年,但结果并不明朗(补一句题外话,三世纪危机前的罗马诸帝中,安敦尼统治时期所保留下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是相当稀少的;他此前的历史有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普鲁塔克(Plutarch),塔西佗(Tacitus),阿庇安(Appian)等人书写,他此后的历史有赫罗狄安(Herodian),佐西姆斯(Zosimus),马尔切利努斯(Marcellinus)等人书写,唯独他的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我们能够津津乐道提比略的家族内斗大戏,克劳狄乌斯充满笑话与意外的人生,尼禄整日花样翻新的古怪想法和整人手段,却对安敦尼时期许多大政方针的细节都知之甚少,也是颇令人感到可惜);唯一留存的线索来自142年(一说143年)帝国发行的货币,其正面记载了一场位于不列颠的胜利,但是否是厄比克斯所指挥的北伐军的胜利却不得而知。在之前提到的那篇文章里,Hanson教授认为罗马帝国在141年前后重新获得了对苏格兰低地南部的控制权,并且在该地区驻有一万六千多名士兵。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安多宁长城(Antonine War, Vallum Antonini)的修筑,不列颠的防御线进一步北扩;但这一北扩相当短暂,花费了至少十年时间修建的安多宁长城在完工后不到二十年就因为不断增加地来自皮克特人的压力而被放弃。160年后,罗马人的防御线再度退回哈德良长城。
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罗马军队曾多次尝试北伐,虽然能够短暂恢复对低地和安多宁长城一线的控制,但从长程来看都收效甚微,消耗大量军费而得不到多少实际利益。卡西乌斯·狄奥记载了208-210年由皇帝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亲自统率对苏格兰发起的进攻,并称罗马军队在这一次远征中由于疲于应对喀里多尼亚人的游击战术而损失惨重,五万名士兵战死。但当代历史学者通常认为这一数字夸大成分严重。
塞维鲁在这次征战中病死,此后罗马再未大规模向苏格兰用兵,不列颠省的疆界也在近一百五十年的波动后被永久固定在了哈德良长城一线,直至近两个世纪后罗马统治的崩溃。
以上简单叙述了罗马征苏格兰的历史,不难看出,虽然罗马人在军事力量上具有重大优势,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苏格兰有着切实的控制,却最终不得不退回哈德良长城以南,究其原因,答主列举以下几点:
一、苏格兰物产匮乏,尤其缺少铁矿等罗马人迫切需求的战略物资。
二、苏格兰地形更加破碎,可耕种土地少,大部分地域苦寒而贫瘠,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几乎不可能用于发展农业。
三、罗马人对苏格兰的多次进攻与征服,多是出于报复皮克特人南下劫掠的目的;而一旦深入苏格兰内地,即会遭遇此前提到过的当地居民的游击式报复,罗马军队难以维系。据狄奥的记载,塞维鲁在远征苏格兰时就曾考虑对当地居民进行种族灭绝以永绝后患,结果却激起更严重的反抗,不得不放弃。
四、二世纪后,苏格兰低地已渐渐实现罗马化或半罗马化,这些新出现的带有罗马特征的当地政体乐于与哈德良长城以南的罗马人贸易往来,这对于罗马人而言是远远优于战争的选项。
这是个稍微有点跑偏的带有冷知识的答案。
罗马帝国疆域和葡萄可种植范围的极限基本相符(下图)。可见英国的葡萄酒产区主要是英格兰南部和威尔士。所以不产葡萄的苏格兰地区罗马军队难以长期占领。
古罗马人爱喝葡萄酒,而且把葡萄酒作为重要的军需品。盖因古代缺乏卫生的水源,所以低酒精度的酒精饮料就成为重要的卫生水源,而卫生水源对军队行军尤为重要。
但是酒水这类东西后勤运输非常困难,一旦远离葡萄产地,罗马军队的后勤运输难度上升,军队士气和战斗力都会下降,自然难以长期稳固占领。
事实上,世界各大古代帝国的疆界一般都和特定作物的种植边界相关,和特定的生产方式相关。比如中国作为农耕帝国,离开稻和麦/粟的种植边界,对北方的草原的控制就不稳定。罗马帝国也一样,葡萄就是一种会影响帝国边界的重要作物。
同理,罗马为什么不能控制日耳曼地区,也是因为葡萄。即使在技术进步的现代,捷克、德国(北部)也基本不能产什么红葡萄酒了,只能产个别白葡萄酒,质量也不算好。在古代自然更产不了什么好葡萄。罗马人打赢本地人容易,长期占领就会有水土不服后勤不济的风险,这和在不列颠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社会事实)往往是多因素决定的,真实的历史往往是诸多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关键作物和疆域的因果联系只是必然性因素之一,因为比较有趣,所以我开头注明了是冷知识。感兴趣的人可以自行阅读罗马史。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