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各个朝代由盛转衰的拐点是否存在?如果有,那么各个朝代的拐点有何不同? 第1页

  

user avatar   bo-fei-li-ao-di-ya-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经过阅读和思考,发现其实由盛转衰,对于古代王朝是十分常见的。

盛世,对于古代王朝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社会财富的加大增加,军事盛世与领土扩张,比如开元盛世这样的。

盛世转衰其实是非常容易的,这并不是在玩欧陆风云4这样的游戏,可以积累花不完的钱和点数,摆平所有冒出来的麻烦,也不是强盛到某种程度,就会是一个good ending,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相反,盛世转衰,根源就在于,盛世的强大,也意味着运行社会的成本空前提高。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维持一个盛世,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维持一个人口众多、分工复杂的首都,维持一个理想状态下廉洁高效的官僚系统,维持一支庞大而精锐的军队,才能使得我之前说的中央集权、社会财富与军事扩张能够展现出盛世的样子。

虽然盛世的王朝极力扩大收入,维持这个成本,但不可能永远维持的了。

首先是古代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这种靠天吃饭的行业,要是遇上老天爷不高兴,发生旱灾、涝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就会减少国家收入,还会使得百姓饿死或流离失所,使得社会更加不稳定。当然国家可以救济灾民,但不能保证粮仓总是充盈的,也不能保证处理这些的官员没有借机中饱私囊,这使得国家运行的成本可能突然亏空,所以说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和效率之下,受到削弱是必然的。

而且古代王朝时期,依靠的农业税收、徭役与兵役,即使减免,对于天灾下颗粒无收的百姓来说依然是沉重的,加上地方官员的趁火打劫,人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或者铤而走险,并不是进入盛世就能避免的,有时候,真的一场灾害、一次征税,就可以把人的生活达到最低点。

其次是行政管理中,用人与监察的问题。再好的制度也是人来执行的,从中央朝廷到地方不可能永远都是忠义、廉洁之士。腐败以及结党营私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很可能让国家运行的成本变得更高。皇帝即使再不喜欢这些人,即使惩治腐败,也必须依靠一批官僚,他永远可能被一些人蒙蔽,毕竟他只能依靠这些人才能统治庞大的帝国。当初唐玄宗一开始可以依靠姚崇勤俭节约、选贤任能、建立盛世,后来就被嫉贤妒能的李林甫专权,再后来依靠能力更不行的杨国忠,好不容易找到了安禄山这个看似老实的胖子,没想到才是最大的奸贼。

最后是军事扩张的矛盾与悖论,盛世的表现在于军事胜利与领土的扩张,但是扩张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唐玄宗时期的军事扩张,在吐蕃与南诏两条战线,军费开支与损耗不断增加,收益却很少。唐朝的军事扩张主要是回应边境的威胁,通过扩张来维持安全,避免威胁,但结果就是在更加偏远的地区建立战线,这些战线环境艰苦恶劣,疾病丛生,补给困难,用兵劳民伤财。

哥舒翰在与吐蕃的战争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哥舒翰本人十分反对攻打吐蕃的要塞石堡城,他认为那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夺下势必损失惨重,也毫无价值。但是唐玄宗要求攻打,于是哥舒翰付出巨大代价打下石堡城,但是次年春天,吐蕃大军四集,包围石堡城,然而恶劣的交通使得唐军支援十分困难,于是石堡城再次被夺回。

还有著名的天宝南诏战争,阁罗凤起兵后,杨国忠派兵进攻,结果两次在大渡河畔,南诏军坚壁自守,唐军久攻不克,疲敝不堪,又因为瘴气病死无数,撤军时南诏军追击,大破之,甚至把唐军的尸体筑成京观。杨国忠不断在关中大举征兵,以十万多众攻打南诏,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白白耗费国力,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所以说按照古代军事的逻辑,在边境不断用兵,势必遇上土地贫瘠、地形复杂、疾病丛生、补给困难等问题,再遇上将领不和、各自为战、统治者瞎指挥、盟友背刺等原因,使得成本极度增加,精锐部队白白损耗,而战争的收益减少,打输打赢都得不到什么好处,白白损耗国力。所以由盛转衰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相反因为成为盛世,维持这样的扩张成果,就是要卷入一个无底洞。

另外军事问题,也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皇帝能让军队为他创造盛世的荣光,就是因为给了军队晋升与赏赐的机会。然而长期战争,也意味着边境节度使们军事力量的提高,以及他们野心的增长。同期,司马光也注意到,府兵制崩溃,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使得国家倾向使用募兵制。募兵制下,边境军队更加强悍,而内地军队腐化不堪,这加上安禄山的个人野心与地方权力的膨胀,使得安史之乱最终敲响了盛世的丧钟。


最后我突然想解释一下,P社等游戏里经常出现“威望”这个词,威望可以说是维持社会运行的一种资源。

许多王朝,无论是地方统治者、百姓、少数民族首领,没有起来反对朝廷,并不一定是朝廷的官僚、军队能够把所有反抗压制在萌芽里,古代朝廷很难维持真正能够避免暴动的官僚与常备军。

如果真的要反抗的话,虽然绝大多数因为实力的差距,最后不会赢,但是真要起来,大多数时候朝廷是按不住的。按照古代的生产力限制,从交通、通讯的缓慢上看,因为朝廷获知与传递消息的困难,调兵的缓慢,这些反抗都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被压制。

比如唐初,李渊处死窦建德后,刘黑达一煽动,河北各地瞬间各地起兵,杀死唐朝官吏,起兵反唐。

唐朝晚期,黄巢军转战大江南北,因为刘巨容、高骈等军阀各怀鬼胎、各自为战,导致黄巢军多次转危为安,势力复振,终于打进长安。

被认为中央集权很强的北宋,方腊起义居然可以攻下未来的南宋都城临安。

明朝时期,即使是强盛的永乐时期,也发生了唐赛儿的起义,转战各地,朝廷费劲力气才将其消灭。

那么,威望是维持统治秩序的方式,威望意味着两点:

一是让从朝廷命官到乡下的老百姓知道,朝廷虽然不能管到每一点,但是朝廷是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如果人们反抗它,就会付出代价。

二是让大家知道,朝廷尽可能维护大家的利益,给官员晋升的机会,给将士赏赐,给少数民族首领回赐,轻徭薄赋,赈济灾民,减轻百姓的负担,让大家知道朝廷是可以接受的。

历史上朝廷维持统治,天下没有大乱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它在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服从它,是可以得到好处的,而与其作对,就会付出代价。用一个成语说,就是“杀鸡儆猴”。

很多时候,朝廷不会放过那些即使是非常贫困地区的起事者,就算成本远高于收益,也要将其剿灭,很大程度并不是这些地方本身对于朝廷多么有价值。而是因为,虽然其本身没有价值,但如果朝廷放任不管,或是证明没有能力维持统治,其他地区那些心怀叵测的人看清朝廷的软弱,纷纷效仿,那么朝廷的统治合法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在朝廷命官、地方统治者、少数民族首领和百姓看来,朝廷虚弱到人们不服从它的秩序与命令,并不用付出什么代价时,也就是其走向灭亡的时刻。

设想每个曾经强盛的朝代,开国皇帝打下天下,在各地派遣官员征收赋税与调遣劳役,让军队吞并各地维持秩序,之后的每一代,各地官员向朝廷交纳财赋,皇帝用来自各地的财富,维持起人口众多、分工复杂的首都,建设辉煌的宫殿、寺院与陵墓,赞助文化艺术,彰显出盛世的本色。

各地不断发生的起事,包括地方统治者、少数民族首领与百姓的暴动,证明即使朝廷有多强,也不可能杜绝这种事情,但是朝廷“威望”尚在,绝大多数地方官员还是老老实实交纳财赋,少数民族首领还是朝贡称臣,老百姓也勤恳地耕种与纳税,那么帝国的秩序还能维持。

如果到了董卓祸乱京师,隋炀帝三征高丽,或是唐末黄巢起义僖宗幸蜀的时候,朝廷的力量已经在应付各地起事中疲于奔命,既证明无法给大家好处,也证明无力维持秩序之时,就会逐渐丧失“威望”。这个时候,让各地从统治者到百姓的人,看到这个时候不再服从朝廷不会付出什么代价了,各地的统治者停止向中央缴纳财赋,而是据为己有,不再服从调动,甚至世袭罔替,那么一个之前可以正常运行的体系,就会逐渐崩盘,天下从大一统陷入群雄割据的局面。


我记得在B站看过纪录片“大明宫”,唐朝长安的宫殿建筑群,十分宏大雄伟,而并不是宫殿带来盛世,而是盛世支撑其宫殿,可以说没有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对各地的有效控制,从各地征收财赋,就没有这么雄伟的宫殿。反之,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虽有德宗、宪宗削藩中兴,最终在黄巢起义和朱温乱政中变成了一堆废墟。




  

相关话题

  大家穿越回去会脱引而出吗? 
  唐朝只有尚书令与左右仆射是西汉式的宰相么? 
  清和源氏和伊势平氏的血脉是否断绝了? 
  为什么纪律严明,有军阵规划的军队,有时会被游牧民族的冲撞砍杀击败呢? 
  为什么当前会热衷投拍播出辫子戏,而不热衷投拍播出明朝戏呢,原因何在?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活动? 
  土木之变真的是像英文维基百科说的那样,50万明军被2万蒙古人打败,战死20万吗? 
  宦官权力的巅峰是在东汉还是在唐朝? 
  学明史要看些什么书? 
  儒家儒学被董仲舒和朱嘉后人改了就改了老说先秦儒家最开始的儒家干什么,木板钉几个钉子还能恢复原状吗? 

前一个讨论
世界近代,尤其是拿破仑战争时期起,军事武器技术有哪些革新创造,并与清朝鸦片战争对比?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一些jrpg里在选择的时候出现是否,却又不给你否的选择?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