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说“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wu-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场上瞬息万变,哪有那么多大忌,如果每走一步,都要考虑我这个是不是犯了忌讳,那么趁早别打仗了,收拾收拾回家干饭吧。

真正的大忌,是教条主义。看起来每一步都走对了,可就是打不过,对方貌似破绽百出,可偏偏把你打得找不着北,——下象棋时,你每一步都是按棋谱走的,对手只是个野路子,走棋毫无章法,可你就是下不过他,找谁说理去?

最笨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你把做题范式看得再多,数学公式背的再熟,难不成就一定能考高分了?学神不论,那些学霸做例题,做的从来不是范式,而是在锻炼总结做题思路,以防将来高考时出题再偏,他们也不会被表面的马甲骗到。


比方讲,以明清战争为例,同样都是逐次增兵,为何萨尔浒之战输了,一片石大战却赢了?

萨尔浒之战,明军兵出四路,分进合击,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在战场上频繁抓单,杜松刚一失误,八旗就果断吃掉杜松,转头迎击马林,再通过信息差骗刘綎入包围圈,逐个击破,葫芦娃救爷爷的典型。

假设,努尔哈赤冲击西路军,杜松没那么快崩溃,在快支撑不住时,马林能及时赶到加入战团,那么八旗军就很难短时间内吃掉这两股明军。趁着这个空隙,刘綎那一路军都能挺进赫图阿拉了,等到李如柏的南路军一到,努尔哈赤先机一失,步步被动,他胜的机会就很小了。


再谈谈一片石。李自成攻伐吴三桂,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多尔衮忽然加入战场,瞬间翻盘,大顺军一泻千里,刹不住闸了。

假设,李自成一开始就面对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那他有了个心理准备,作战可能会更加持重,胜负没准还尚未可知。

或者,多尔衮来晚了,等他抵达战场,吴三桂已全军覆灭,山海关落到了李自成手里。多尔衮只剩下硬啃山海关,和挟大胜之余威的大顺军一对一Solo,赢了可能都是惨胜如败,清军能一口气入关的概率很小了。


这两场战争都是逐次增兵,但结果迥然两样。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你的前一路是否让敌人吃掉了?

如果吃掉了,你再上去,那就成了葫芦娃救爷爷,被人家一个个单抓。

如果没有吃掉,对面打到一半,你加入战场,会迅速扭转敌我双方士气,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了,战场上不讲道理,杨镐、李自成、多尔衮都不是蠢材,比如萨尔浒之战中,通往赫图阿拉的道路小而窄,不可能容纳大股军队行进,只能先拆散,再会合,可不想马林失期未到,杜松贪功冒进,给努尔哈赤打了个巧妙地时间差,而这两项突发事件,都是在事前很难庙算到的,这点把杨镐换成熊廷弼,结果都不会有多大改变。

在一片石中,多尔衮就是故意让李自成和吴三桂消耗殆尽,他再跳出来捡桃子,讲究的是一个后发制人——兵法上讲过先发制人,还有后发制人,你猜哪个对?无非就是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视战场形势见风使舵而已。

李自成能不知多尔衮的险恶用心?知道又能如何,大顺要和大清撕破脸,山海关天险势在必得,不然就是另一个北宋,他只能硬着头皮放手一搏,期盼赶在多尔衮到来之前,快速打垮关宁军。这是阳谋,根本无解。


史书上记载赵括的故事,就是告诉后人,莫要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

孙子是让后人以这个原理来活学活用,而不是按照书上的案例,不顾现实,生搬硬套,这是典型的做题家思维。

套路,讲究的是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你背诵的那些个套路,能写进书里,那定是经典,你看过,别人没看过?既然谁都知晓怎么做了,这个“诡”字该如何体现?

二十年前,大学生追女孩,在女宿舍楼下摆满鲜花蜡烛,弹吉他唱一首情歌,把姑娘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二十年后,你再用这个套路,能把路过的人给尬死,人家好好一大姑娘,都能给你整得社会性死亡了。

不是这个方式错了,“摆满鲜花蜡烛”的内核是浪漫,它的表面形式会过时,但这个内核永远不会到期。聪明的男生会换一种新型的浪漫,而笨的男生,他们就真敢用这种老掉牙的办法,逼得女生跟你绝交。

兵法也是这个意思:你要领悟其神,而不是其形。

为何大家在同一个班级,同样的努力,有的人可以清华北大常青藤,有的人就是二本三本人上人?

仔细观察一下,无非就是那些会学习的,人家是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书籍和别人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或者吸收继承的作用,而不是真就拙劣地模仿复制,这种奋斗逼一样的学习工作方式,是注定没有什么前途的。


还有一点。

战场上瞬息万变,更多的是考验将领的临场反应能力。

在高考中遇到了个从未见过的怪题偏题,以往的做题范式走不通了。

怎么办?

那些依靠题海战术走过来的做题家只能选择放弃,而那些会活学活用的人,知晓什么叫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是真的可以凭借他们自身对做题的理解,勘破这一道题的玄机。

比方说,LOL总打过吧?

敌我打野在野区干起来了,不相上下,谁家队友先到,谁就可以拿到优势。

可万一,对面有两三个人,等你赶过去时,你队友已经没了。这时你再上,就成了葫芦娃救爷爷,一死一送,没得救了。

可是,万一对方几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均为残血,那么你再上,就不算葫芦娃救爷爷,而是乘机捡漏收残血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

在游戏里,我们可以凭借血条,判断敌人是士气正旺,还是残血正衰。

在现实中,没有血条,你该怎么办?

这便是考验一个军事家眼光的时候了。


user avatar   zhi-xu-yixiao-bu-xu-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兵家没有任何所谓的大忌,

如果非要说有,

唯一的大忌可能就是跟你一样死抠书本。

逐次增兵是大忌?

台儿庄大战时,

日军火力凶猛,

国军一个团的兵力扔到阵地上,

日军往往一顿炮火下来,

活人没剩下几个,

紧接着一个冲锋国军就jj。

然后国军就想出了逐次增兵的办法,

阵地上就扔点人顶着,

日军发完炮增兵上去打,

结果从劣势变成了胶着。

那你说这是大忌吗?

临阵对敌,千变万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是兵家的核心,

无地放矢扯大忌大优的,

韩信马谡表示你们真的很赞。


user avatar   bu-xiu-gang-lao-h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兵无常形,水无定势,兵家哪里有什么忌不忌的。

中途岛海战,从当天早上7:10分的第一批10架鱼雷机开始,美军就在不断地进行添油攻击。

期间甚至有的攻击波次根本没有战斗机护航。

直到10:10,即使是萨奇掩护的12架TBD也被打掉了10架(剩下2架重伤迫降),射向飞龙的5条鱼雷全部落空。

这三个小时里日军可以说是一直在赢,已经赢麻了。

而美军飞行员的鲜血和战机碎片撒满了整个海域。

看上去挺像是犯了所谓的兵家大忌“逐次增兵”对不对?

10:20,麦克拉斯基带领的33架无畏到达战场。

10:24无畏机队开始发动攻击。

短短五分钟,赤城、加贺、苍龙三艘大型航母报销,日军再没有翻盘的可能。

16:45,飞龙号被四发炸弹命中,从此不仅仅是中途岛战役,整个太平洋的战略局势都开始反转。

如果逐次增兵是大忌,那么当时的美军老老实实等着编成一个大攻击波会怎么样?也会干净利落的拿下胜利吗?

答案是他们会被南云的第二攻击波全部砸死在机场和航母甲板上。

而正是当时的美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前赴后继的持续攻击日军,这才保证己方在劣势的情况下还能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

所以战争从来都是因势利导,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大忌。


user avatar   zhu-jian-da-tie-mo-c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评论许多回答说上甘岭、台儿庄是逐次增兵,这个有点过了!准确的来说这个叫梯次配置!

正面阵地上虽然说只有一两个连,但是后方的火炮、后勤、预备队、指挥机关以及后方阵地均处于正常准备状态,前沿部队一旦处于下风,后方火炮、预备队均可及时支援;前沿部队成功发起反冲锋,后续部队能马上前出巩固胜利果实;一旦陷入胶着状态,后方可及时送达物资给养(上甘岭一号坑道被封锁了,当时后方送一个苹果进去就给二等功,虽然真正送达的物资数量杯水车薪,但好歹有希望,不算孤军,送不进来和没人给你送是两个概念)。这个是战术层面的上的配合,梯次配置。这个不叫逐次增兵。“添油”是战术,不是战略。

逐次增兵是战略上的,后续部队与前沿部队基本无沟通配合,生生的靠一支孤军奋战,打光了再说,再派一支。这是战略上的失败,是兵力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的后果。

如果说现实中那次战役打成了逐次增兵,那么应该是淞沪会战。受当时部队指挥水平、通讯水平、装备水平特别是落后的交通状况影响,生生的把一场大战役打成了逐次增兵。士兵素质良莠不齐,步兵指挥各有统属,后勤补给更是不成体系,本来就少的可怜的重型装备无法及时运抵战场支援步兵作战,生生的把八十万对三十万的战役打输了。

前期中国军队占据绝对优势,以87师、88师两个精锐徳械师发起进攻,第10、第14重炮团做火力支援(配备150重炮),少量空军助阵,对日军海军陆战队约3000人发起攻击,日军紧急动员在上海的日军商团中的退役士兵参加战斗,人数增至4000人!中国攻击部队几乎是当时全国的顶级军队,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如此豪华阵容,居然没有战略预备队,在攻击取得一定成效后只得分兵驻防,攻击势头放缓,两个师居然没有拿下三四千人。中日两国动员能力高下立判,在我们的土地上,日军动员了一千名预备役(日军称为在乡军人),而我们的上海保安部队居然没有及时参战,当时两个师已经占领了沪江大学、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要地,数日后赶到上海的第二师补充旅才接管了部分阵地。空军、步兵、重炮、战车部队缺乏协同,各打各的!攻击的步兵遇到师属炮兵搞不定的火力点,要重炮团帮忙得张治中协调,需要航空兵帮忙得张治中本人发电报给空军部门,前沿攻击部队对钢筋混凝土修建的现代永备工事一筹莫展,忙活了好几天没有达成把4000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占领全部滩头阵地的战略目的!为后来日军利用强大的海空军优势运送大量士兵参战提供了可能,为整个战役失败埋下了伏笔。

8月13日,三大德械师中的另一支36师师长宋希濂接到参战命令,36师在西安……乘坐火车咣当到16日,先头部队抵达上海战场。8月20日凌晨,另一支精锐51师师长王耀武接到了支援淞沪战场的命令,51师这会儿在陕西汉中……,整整的在闷罐火车上咣当了两天两夜,51师的先头部队才抵达上海投入战斗。(顺便提一嘴,从36师、51师的驻地不难看出这两个师以前是干啥的,其中51师的前身补1旅在对红军的谭家桥战役中,杀了红19师师长寻维洲,俘虏红20师师长王汝痴,红21师师长胡天陶,战斗力极其强悍)

淞沪会战兵员素质良莠不齐,有36、87、88三个德械王牌、51师、中央军校教导队、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团等精锐,又有上海保安总团、上海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等地方杂牌,各路派系一个司令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缺乏统一指挥,受交通与兵员素质影响到达战场时间不一,甚至同一部队投入战斗相差也极大,甚至出现了先头部队在上海已经接敌了,师部还在专列上加速向上海方向进发,辎重和炮兵还在宝鸡装车的情况,整个师仅有一两个精锐先头连队投入战场,一无炮火支援,二无给养弹药补充,三无协同指挥,找人汇报都找不到,在面对坚守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死不瞑目啊!

指挥通讯更是落后,不要说连排级别了,指挥部到师一级的电话都不一定能接通,据说当时张自忠将军的指挥部用的电话交换机总机还是黄金荣从金融大厦拆下来临时应急的,你敢想?一接敌连长找不到排长,排长找不到班长,班长指挥不了战士,士兵作战素养极度匮乏,野史记载,还有不会剪带电铁丝网以致全班触电的部队,整个乱成一锅粥。一个班牺牲下一个班上,一个连打光换另一个连,那支部队先到就先顶上去,这才叫逐次增兵!战略上就败了,空有几支精锐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

再看上甘岭战役期间,霉菌发射炮弹190余万发,航弹5000余枚,我军发射炮弹40余万发,对这个没有概念的,建议去扛一发炮弹试试重量!后勤拼了命送去一卡车炮弹,半分钟就没了!不要看正面战斗的就几个连,全军都在使劲呢!你说这个是逐次增兵?炮兵和后勤不算人?随时准备等阵地上的战友打光了就冲上去替补的预备队不算参战?地形不允许啊!掰手腕只用一只手,不代表全身其他地方的肌肉在吃干饭!同样是一只手臂,连着整个身子的一条胳膊和砍下来放在那的一只胳膊完全是两码事?

跑题了,题主问的是为什么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大家凑合看吧,不好意思!


user avatar   kave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逐次增兵咋大忌了?战场只容纳得下十万人,你损失2000就补2000生力军,没问题。再多了起反作用 。

战场能容纳十万人,你前线只有2000,剩下的还2000一次往上添,这才是大忌,这种情况应该集中力量收缩防线,先防下来再图谋反击。


user avatar   wendaoban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还有添兵减灶

当然,添兵减灶和添油战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添油战术也要看是什么战场环境。

像防御作战,很多时候就得用添油战术。

放一点人,打光了下一波顶上。

让敌人觉得这波硬骨头怎么这么难啃。

像列宁格勒战役,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往里面送人头,誓死堵住缺口。

例如上甘岭,志愿军就用添油战术对抗美军的炮弹基数。

如果上甘岭不用添油战术,估计一次就报销了。

抗日战争里面也出现过很多类似的案例。

运动战,进攻战,防御战,效果都不一样。

特别是进攻,用添油战术失败的案例反而很多。

细说起来,这也不能叫添油战术,而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拿下高地。

像电视剧《亮剑》攻打平安县一样,进攻使用添油战术,四面八方乱成一锅粥,日军也使用添油战术四面八方支援。各方跟商量好一样拦截的拦截,阻击的阻击。

如果在己方有利的条件下,不一波平推,还使用添油战术逐次增兵被对方逐个击破,这才叫兵家大忌。

如果双方军事装备人员都不平等的情况下,你却来一个集中优势兵力和对方正面硬刚,一波A过去,被人海陆空招呼,人都没看到就死光了,这是不是兵家大忌。

人家朱厚照还使用添油战术亲手斩杀一名敌军呢。


user avatar   hei-men-s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兵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以孙武、吴起、孙膑等为主要代表。

因此,讨论这道题不要脱离古代战争,甚至不要脱离春秋战国时期,否则漏洞太多。

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日新月异,不说冷兵器战争与热兵器战争的差异,就说同为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宋金战争就已经云泥之别了。

所以,我们还是得回到兵家所处的时代,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去看“逐次增兵”。

不然,有朋友拿出三体人的水滴,就可以让古今中外所有军事家的理论变成笑话了。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提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

因此,当一位指挥官“逐次增兵”时,如果他不是故意向敌人示弱,以麻痹敌人的话,那么这位指挥官就很可能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逐次增兵”会拖慢部队的整体行动速度。因此“其疾如风”这一点就做不到了。



2、“逐次增兵”暴露出战前部署出现误差,急三火四派兵增员,打乱了作战计划。因此"其徐如林"、“不动如山”这两点就做不到了。



3、“逐次增兵”也意味着进攻遇挫,兵力不足。因此“侵掠如火”这一点肯定是做不到了。


4、“逐次增兵”使得军队调动频繁,势必会暴露己方的军情部署。因此“难知如阴”这一点也很难做到了。


5、“逐次增兵”有点像尿不净、尿分叉、举而不坚、坚而不久等前列腺炎的症状。因此“动如雷震”这一点也甭想了。


所以,从孙子“风、林、火、山、阴、震”的角度来看,对于指挥官,“逐次增兵”是一种不大妙的操作。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这句话出来的那个冷兵器年代,基本上是对的——原因不在于“逐次”,也不在于“增兵”。实际上在于当时落后的道路交通条件和通信条件,如果两支军队距离较远,是很难进行有效的配合和联动的。顶多也就是出发前商量几个上中下策,分头行动后各自见机行事——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无论是明末的萨尔浒之战,还是滑铁卢之战,都是这么个模式输掉的,所以这其实是个世界性难题。

而不管是“逐次”,还是“增兵”,都无可避免的会让军队之间的间距加大,增加指挥和协同作战的难度,从而增加被对手各个击破的可能性。所以在那个年代,尽可能的把军队集中一起,把决定性战场限定在(指挥官们的)目视范围内,是一种非常有优势便利的做法。


而到了现代,模式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是有了电台之后,情报交流顺畅了很多。另一方面,摩托化、道路网等改变使得军队快速长距离机动成为可能。所以,几支军队在几百公里纵深的战场实施战役级甚至战略级协同作战成为可能——典型例子就是三大战役(东野快速入关、中野长途突袭宿县等,华野支援中野干黄维等都是例子)。

另外,现代战争中,火力打击能力空前强大,所以,如果没有合适的预设阵地,密集的大兵团一但暴露位置,就会遭遇极为可怕的火力打击而导致大量损失。所以,在这种条件下,逐次增兵才是正道——尤其是作为守势一方(他们往往火力不占优势)。

例如说一战中的战壕战,历次战役基本上都是逐次增兵的打法。二战虽然以机动战为主,但是诸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还有结束不久后我们在上甘岭,也都是作为防御方,借助阵地、工事,往一线逐次增兵而取得胜利的。甚至淞沪会战中,虽然最后输了,但能坚持三个月,也全靠逐次增兵的打法(虽然这真不是老蒋的神机妙算,而是他的水平就这样)。如果70万大军一起全压在上海,几天之内就能被日本海空军的炮火全打垮。反面例子就例如苏军在机动性和火力都不足的时候,把大军堆在一起打了个史上最大的(被)围歼战:基辅战役。

而且,就算是进攻方,哪怕是受限于条件而不得不逐次增兵的时候(例如说登陆作战),只要保持强大的火力优势,逐次增兵照样能赢:例如说盟军在诺曼底和安齐奥、日军在淞沪。


user avatar   juan-a-21-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个非单纯军事的观点,来自《独裁者手册》一书。

《独裁者手册》是一项关于权力分配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通俗版,它并不局限于国家政权,对企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也进行了讨论。它的核心观点是:

对领导人而言,政治形势可以被分解为三种人群(三个维度):名义选择人集团、实际选择人集团和致胜联盟。领导人要维护体制,需要遵守五大法则。

  • 法则1:让你的致胜联盟越小越好;
  • 法则2:让你的名义选择人集团越大越好;它提供了充足的替代支持者;
  • 法则3:掌控收入的分配;
  • 法则4:支付给你的核心支持者刚好足够确保他们忠诚的钱;
  • 法则5:不要从你的支持者口袋里挪钱去改善人民的生活。

基于上述核心观点,作者在《战争,和平与世界》一章中对民主国家与独裁政权对战争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讨论,其中也涉及到“逐次增兵”的问题。

独裁政权,战争的目的是给极小的“致胜联盟”攫取利益,而战争失败的损失却可以转嫁给全体国民。因此独裁政权会更加倾向于冒险发动战争,也更容易承受战败的结果。但独裁政权很难接受长时间的消耗战争和“逐次增兵”,因为这会损害“致胜联盟”的利益,并削弱自己维护统治的力量。

而民主政权的“致胜联盟”很大,因此接受战争失败的能力很弱。民主国家几乎只能打“必胜”的战争,民主国家几乎只会向明显比自己弱小的国家开展。而且为了取得战争胜利,民主国家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进一步投入资源,“逐次增兵”的动力很大。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不下去了。

就一两个入门的,其他都是外行。

不要断章取义谈兵法了。

逐次增兵这个事情,是不是兵家忌讳要看情况。

谁都想一波集中好了莽过去。

但是后勤支持得了吗?

如果是消耗敌方国力的战争,一波莽过去敌人跑了或者坚守不出怎么办?

如果交战面很狭窄,你摆多了兵有用?

兵太多了,组织能力不足的话你能指挥的过来?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那种一句话断章取义的所谓兵法,看着爽,毛用没有。

以上。

这次不是仅供参考。

不要背一句话攻略,没用。




           

相关话题

  2017年,你对《前进,达瓦里希》的评价如何?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是对是错? 
  古代有什么著名的兵器(真实且有实物)?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吗?为何人们有这种印象? 
  中国有哪些造型别致的古建筑? 
  为什么「支部建在连上」对士气和军纪有那么大的作用? 
  有没有哪位名人可以在两个领域或多个领域都可以做到历史前十? 
  有哪些有故事的著名战舰? 
  为什么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可以到百万,而到了明清只能动员十万人? 
  为什么说2020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你有什么感受体会?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侯景之乱」?
下一个讨论
你如何看待抗战电视剧《亮剑》?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