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少说了个菲律宾裔,那才是美国人梦中的亚洲人
如今美国的亚裔大规模涌入美国是从1960年代开始的,最初的亚裔大多比较贫穷,依靠出卖苦力维持生计。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亚裔是美国比较富裕的群体,普遍过得不错。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美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后得出了一个和大众印象截然相反的结论:
亚裔美国人超过了非裔美国人,是美国贫富差距最悬殊的群体。
上图是收入不平等指数,最富裕的10%与最贫穷的10%对比后得出。欧裔与拉美裔为7.8倍,非裔为9.8倍,亚裔为10.7倍。这表明很多亚裔活的并不光鲜。
美国亚裔联合会(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发布的数据称:自2000年以来亚裔贫困人口增长了44%。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差距主要在于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英语水平。
在美国的台湾裔和印度裔移民中,有四分之三拥有学士(本科)及以上学位,而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的移民教育水平则显著低于亚裔的平均水平。
上图为不同来源的亚裔教育/收入水平,横轴为拥有本科学位的比例,纵轴为每年的收入水平。印度裔拥有最高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而且印度裔本身也是亚裔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印度裔拉高了亚裔的各项指标基准线。
教育/收入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移民的来源不同:印度、菲律宾、台湾移民主要是持有技术签证来到美国的。而越南、柬埔寨、老挝则是以难民为主。除了学历外,英语是否流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决定能否找到待遇优渥的职业,目前有35%的亚裔英语水平有限,主要集中于前印支国家和中国。
在2010年,韩裔的人数超过了日裔,并且在那之后一骑绝尘。
在过去的100年里,日裔+韩裔+台裔,在美国的总人数增加了48倍,而美国总人口只增长了2.5倍。这充分说明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增长的潜力极大。
日本有两个移民高峰:1950—1970,1990—至今,前者是二战后日本人追求富裕,后者是经济泡沫破裂造成的。
韩国有两个移民高峰:1970—1990,2000—至今,前者是大量韩国人躲避军政权,后者是经济危机后选择离开韩国。
台湾从1960年以来一直都是移民高峰,因为经济的向心力不足,优秀的人才都选择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寻求价值。
2020年,三者相加为528万,约等于科罗拉多州的总人口数。主要集中于东西海岸和东南各州。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