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抗日到底有多难? 第1页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仅就敌后战场的作战来说,最难的就是缺乏大炮(不包括迫击炮)。

红军长征到陕北的时候,全部三个方面军只有一门山炮,还是红二方面军拼了命才保住的。就是这门炮成了八路军的宝贝疙瘩。

作为对比,当时日军一个步兵大队设有一个步兵炮小队,有两门92式步兵炮。也就是说抗战爆发时,一个普通的日军步兵大队(相当于中国的营级)的炮兵火力就超过了整个八路军。

经过艰苦抗战,八路军的炮兵实力不断增强,到1943年和1944年,各战略区均建设有炮兵部队。不过到这时的炮兵部队依旧以迫击炮为主,大炮数量极少。当时山东军区有4门大炮(山炮1门,钢炮1门,平射炮2门);晋冀鲁豫有大炮5门(太行军区1门,太岳军区3门,冀鲁豫军区1门);晋察冀军区1门;晋绥军区9门。大部分大炮都集中于总部炮兵团(18门)。合计整个八路军有37门大炮。

作为对比,1941年的杨森20军(川军)有步骑枪6823枝,轻机枪472挺,重机枪124挺,步兵炮40门。[1]也就是说当时国军一支杂牌军的大炮数量就已经超过了1944年的几十万八路军。当然我们也可以知道,既然当时一个大战略区也就不到10门大炮,一个团要想有一门大炮就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缺乏大炮对八路军的作战影响很大,最直接的例证就是日军实行的囚笼政策。即在根据地周围广修碉堡、炮楼来封锁根据地。这种战术国民党在“围剿”时就用过,日本人在东北也用过,在华北算是登峰造极了。1939年日寇在华北5000公里的铁路线和3万公里的公路间设置了3000个据点和1万个碉堡。既可以封锁各根据地的往来,又是其进行“扫荡”的阵地。这种战术日军不敢对国军使用,就是用来欺负没有大炮的八路军的。1986年,徐向前元帅回忆说:“那时多几门迫击炮就相当了不起。打敌人的据点,没有炮硬是攻不进去。如果有,打上几炮,部队就冲进去了。”[2]所以只要缴获了日军的大炮,八路军就高兴地像过年一样。

当然,有一句话:“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除了通过缴获积累大炮以外,抗战中后期的八路军还掌握了一项对付碉堡的绝招——爆破。

1940年的山东八路军,有一位抗联出身的王凤麟,时任副团长,当时打碉堡非常困难。在小张庄战斗中,八路军打了五天伤亡数百人都攻不下来。战后,团工兵班长刘厥兰问:“能不能用炸药炸呀?”从莫斯科到延安的王凤麟精通炸药知识,一听就觉得靠谱。在下一次张家栏子战斗中,王凤麟准备了一个炸药包,让其他战士用步枪封锁碉堡火力,刘厥兰抱着炸药包冲上去炸毁了碉堡。这是八路军第一次用炸药包爆破战术对付碉堡,为以后攻克敌人碉堡工事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后来从日本鬼子到国民党,再到朝鲜战场上的美国鬼子,一看到对手抱着炸药包(或爆破筒)冲上来了就拼命射击。眼看着冲到跟前了,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要“坐飞机”上天了。[3]

所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如果1945年日本人不投降而要顽抗到底的话,那他们在敌后战场就有可能会提前挨上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火炮了

参考

  1. ^ 《第九战区第三次长沙会战前我军实力统计表》转引自《抗战时期第九战区部队武器装备初探》
  2. ^ 《战火中成长的八路军炮兵》
  3. ^ 张正隆《“手中炮”发明家王凤麟》

user avatar   liang-zhan-5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B站视频,抗日战争中,敌后战火唯一从未熄灭的晋察冀,阜平就是晋察冀的心脏。

有好多人说共产党游而不击,保存实力;这种论调极其无耻。抗日的艰难程度超出你的想象,好多事情不还原抗日年代的生存状况就无法理解。

一晋察冀核心区域阜平为例。

知道什么叫做坚壁清野吗?如果你知道坚壁清野,有比坚壁清野更残酷的事情,那就是你根本没有必要坚壁,因为你根本守不住现存的堡垒,还要保存力量。阜平的县城不是被日本摧毁的,而是在日本人将要进入阜平时,聂荣臻组织阜平大批农民没日没夜的将自己的县城拆掉,防止日本占据阜平之后利用县城。只有这样,日本三次占领阜平,无法防守和补给,又三次退出阜平。

抗日战争把本来就贫困的阜平打到了部落时代,大家在日本人来的时候基本都是野人。杀光烧光抢光不是说这玩的。日本人不是傻瓜,对抗日根据地全方位打击,尤其要打击你的补给。日本人所到之处必然要烧掉你的房子,毁掉的你的庄稼,杀掉能抓住的人。你无法想象人们逃生的去处,有一种可以藏身之处叫做乱石窖,这种藏身之处是深沟中的花岗岩乱石堆,到处是洞里边交叉多是天然的地道。当地人比较熟悉,日本人来了,不敢乱进,进去后里边人还可以跑来跑去,日本也抓不住,日本人最常用的烟熏没有效果,烟不至于熏死人。

没有电话的时代,信息传递在山区靠吼都没有用。每个大型山头都是瞭望塔。人们清理掉山尖上的杂树和遮挡物,用三棵树作为信号树。日本人来的消息就靠三棵树来判断,距离方向,想来日本人也能远远的看到山尖上的三棵信号树。当最后一棵信号树倒下时,就意味着日本人近在咫尺,瞭望岗位上的人就开始了逃跑。人们说童子军如何如何,还有人说王二小抗日这种故事对儿童教育有负面影响。全民皆兵,在生死线上挣扎时,谁管你儿童妇女?男人死了,女人儿童不照样死。儿童团基本就是信息屏障,防止汉奸进入根据地。在所有的路口上都有儿童盘问过往的陌生人。一般陌生的八路军来往人员都有严格的介绍信制度。

至于聂荣臻下令不许吃村边的树叶,留给村民。可以想象生活有多艰难。有人说树叶难吃,如何下咽?其实这是低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低估了抗日时期的艰难困苦。吃树叶是常态,不是偶然现象。不光树叶,各种植物只要不要人命的有毒植物,都是可以吃的。劳动人民对各种树叶各种植被的吃法都有繁琐的程序。不是说树叶就是把树叶煮熟就能吃的,各种去苦味去除涩味,去除毒素的流程都有总结。而且吃树叶都是有计划的,你要啥时候准备吃提前几天采,中间过程就是加工过程。保证一点,虽然树叶之类很难吃,但是吃起来肯定比你想象中的味道要好很多。

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就是能拿起武器的人全部参军,不能拿武器的人提供补给。阜平当时有9万人,参军的人5000人,这是有作战能力的编制部队,剩下的也有各自的任务参与到民兵组织辅助作战。老的老小的小,年轻人都直接和间接参与到了战争中。阜平也死了5000人左右我不知道统计的是全部还是兵员损失。到45年家家有死人是正常的,没有死人的是少数,或者人丁单薄的家庭免除兵役,或者就是太幸运的家庭。我的小家族爷爷辈有16个人,老的和小的不算,直接参与战争的有大概有6人,死了一个,残了一个,有3个成了干部。我家大概勉强属于富农。42年聂荣臻司令下吃树叶令的时候,有人说地主家粮食问题。那就是笑话,抗日打到那个程度,哪里还有什么地主,也就有点名誉地主了。想吃地主家粮食这种事,早在几年前就被想过和解决了。愚蠢的地主早死了,聪明的地主早把粮食上交了。

日本人有多强大?具体不知道。有件事可以用来评价,有三个日本兵进一个村搜东西,他们以为村子空了,没有战斗准备。村里的民兵,各种原因没有参加正规八路的年轻人。有6个民兵还藏在村里,盯着日本人看,两个日本兵出村了,一个日本兵拉屎时,六个民兵准备干掉这个日本人,三个人上去根本压不住这个日本人。中国人有多瘦弱可以想象。

至于电视剧中电影中一个中国人干掉很多日本人的事我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十个中国军人换一个日本人的比例是真实存在的。我所知道的真实事件中,阜平一个人大概干掉了4个日本人,唯一一个以少换多的事例。有个八路逃跑到一个山洞里,被日本人堵住了。用烟熏的时候,乘日本人不注意,猛的跑出出来杀死了4个日本兵,然后就被打死了。

抗日战争中只有悲壮和悲痛,我所理解的抗日战争。几乎所有胜利都是用更多的人命换来的。


补一点,我写着写着写偏了,游而不击,没有写击。

到处烽烟,处处战场,处处击。以我们村为例,现在人口千人多点,抗日时期大概有三五百人吧。沿一条小河分布,长二十里的山沟,名字叫栗树漕。这里就爆发过两次正规战役,一次成规模战役叫做小白石岭战役358旅,大概死了二三百人然后八路就转移了,日本人死了多少不好说,应该也死了小几十个吧(死亡人数不保证,我自己根据老人以前讲的话估计,也没有见过史料)。战役结束后好长时间人们才敢过去收尸,尸体好多都被狼啃过,那时候狼吃人肉吃都都不怕人了。八路尸体转移走,日本人尸体就地埋,埋的不深,狼还刨出来吃,又重新埋了一遍。老人们说一个人白天都不敢从那里走路了,不是怕狼是怕鬼,总有人说那里不断传出各种鬼叫,说日本鬼子死的人不能魂归故乡化为厉鬼。还有一次掩护报社撤退战役,没有名字,但是死的人建了一个烈士陵园。现在来了扶贫的干部为这次小战役起来个名字叫栗树漕阻击战,把烈士陵园重修了一下,这次死的人是抗大二分校的学生和本地民兵,死了二三十个吧,有家人的将坟迁回老家,剩下十几个都不知道是哪里的抗日志士,为了抗日事业死在了我们这个穷乡僻壤,不能魂归故里。那些学生兵不死的话几乎肯定是干部,小时候还每年扫墓,有个老头讲每个人在什么位置死,年复一年;不知道现在小学清明节还组织不组织扫墓,但讲历史的老头肯定过世了吧。

或许大规模抗战只有百团大战,但是小规模游击战到处都是,我们一个千人小村就有过两次战役,不知道千千万万个我们一样的小村有过多少战役。想象哪个县没有几个烈士陵园,而烈士陵园往往是外地人,本地人死了进祖坟。就算是计算一下烈士陵园的数量,能算出外地人死亡人数;还有一定量的孤坟存在,零散死掉的抗日外地人。

我所以了解比较多的战争故事,是因为我家住过日本人,因为狗会叫不敢带走,看羊能和狼打架的狗也被日本人吃掉了。日本人以我家为据点到处去烧人房子,临走才烧我家房子,一个小四合院烧了多半块,救下来几间,零几年才倒塌了,去刨开还能看到烧时变黑的木头。本地人十几个人被抓到我家圈起来,只跑了俩人,一个从我家跑了,一个在村边日本人虐待时跑了,剩下全在虐待游戏中死了;日本人让他们喝水直到喝不下去,然后带到村边小山头上绑起来从山上往下滚着玩,有个人没绑死跑掉了或许是日本人故意放了的吧。


看样要再补点,我说抗日艰难,说了共产党的艰难我们县的艰难。

但我并没有对国民党抗日官兵有任何不敬,我只是说了我熟悉的部分,基于我听老辈子们讲的事,和自己简单的联想,事实或许有略有不实成分,但不会离谱。

黄河在咆哮里说的相当到位,抗日战争,日本以比我们先进多半个时代的状态入侵中国。中国人全面抗战从国民党的精锐德装师,到村野拿起大刀长矛的农民都是抗战力量。从敌后对日本破坏个电线的村民,到离战场万里之遥的四川青海等等各地来的义军向日本的死亡冲锋都是在为民族博未来。所有参与抗战的人都是伟大的,今天民族得以再次走向辉煌,他们都曾为今天奠基。


user avatar   bf-x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贴个敌后根据地吃糠咽菜的生活吧,反正我看了后有点毛骨悚然。
生存实践中,根据地群众进一步认识和熟悉了一百多种野菜。
叶可食者:刺蓟菜、车前子、防风、牛舌头菜、麦兰苗、铁扫帚、山葱、山蒜、薄荷、山苋菜、莲茄、马丝菜、连翘、桔梗、蒲公英、褚叶、酸酸菜、楸叶、槐叶、杨叶、柳叶、椿叶、椒叶、黄莲叶、榆叶、柿叶等。
叶和根俱可食者:野生姜、莠草籽、酸枣等。
皮可食者:桑皮、柳树皮、榆树皮、玉茭帽子等。
这些野物的吃法各不相同,有的需将茎叶摘下洗净煮熟之后,经过冷水浸泡数日,待苦味消尽之后方可食用;有的将菜叶腌成酸味后再行食用,这样有利于消毒;有的将菜叶晒至半干,压成菜饼,为日后长久食用储备。
新打回的蓖麻叶,是不能吃的,需放进锅里煮熟,捞出来把水困净,捂进缸里,用泥巴将缸口封严,直到来年春天,拿出淘净,沤成酸菜,才能吃。整个工序是一个脱毒的过程;槐树叶子也有毒,牛吃了会闷嚼(不能反刍),人吃了会脸肿,有的连指头都会烂掉。
积年累月以野菜为主食,野菜中的毒素不断聚结于人体,因而大部分人出现浮肿,胖胖的,红红的,皮肤透明,似乎能看到肉皮下蠕动着的毛细血管。
紧靠野菜支撑的躯体是虚伪的,走不了路,更负不了重,走几十步就需躺在地上喘喘气。有时,走着走着,摔倒在地,就死去了。因而,路沟里经常可以看到肥肥胖胖的死尸,有的死尸时间长了,也无人收,肉都没了,只剩下破烂的衣服包裹着白森森的骨头。
俗语说,三天不吃糠,肚里没主张。糠是山民们的主食。
山里人多种谷子,望天收,产量低,一亩地只收几十斤。谷穗毛茸茸的,籽粒却是瘪的,真正的米粒没多少,其实大多是糠。
产量低,还得交租,所剩无几,全家平时吃小米是不可能的了,只得吃糠。平时数着米粒下锅,直到过年时,才能敞开肚子吃上一顿纯小米饭。所以,平时家里即使存着半升小米,也要设法去富家换半缸粗糠回来。
糠有粗糠、细糠之分。谷穗在谷场上打下的第一层外壳,是包裹谷粒的,经经风雨,晒太阳,粗糙干涩,是粗糠。碾盘上碾下的包裹米粒的糠,黄黄的,亮亮的,叫细糠。
不管粗糠细糠,基本上没什么营养,吃到肚里,不消化,拥塞到直肠,硬,像杏核,拉不出屎来。男人、女人都是这样,生疼,肛门流血。小孩们疼得嗷嗷哭,大人们只好用手指抠,用筷子撬。大人们只得自己动手了。大姑娘,小媳妇也是如此,蹲在厕所里,半天也出不来。
1942年秋天,元氏县抗日政府在旷村召开全县干部大会。与会人员大都“便秘”,会还没有散,不少人就坐立不安,会议无法正常进行。县长吴秋只好“对症下药”,号召大家开展一次“互助拉屎”活动。男女分开,自愿结对,大家都撅屁股拉屎,你帮我挖,我帮你掏,一点儿一点儿往外掏大便。所用的器械呢,就地取材,木棍、钥匙、筷子等,也有干脆用手指头的,只要是一头光滑的都可以用。
事后,一首快板书很快流传开来:“抗日战争真是难,拉屎如过鬼门关。吴县长,真是沾,拉不下屎来(号召)用钥匙剜。党政军民同甘苦,日本鬼子早完蛋!”
河北作家李春雷、韩希钧所著的《铁臂铜墙——河北民间抗战纪实》
第二个故事,冀东一支游击队的成长
1944年1月下旬,冀东军分区独立四区队三个连500人左右随主力13团一部和军区侦察连来到华北唐山的黄土坎村一带,准备突击日伪的蓟县敌战区,日军得到情报于第二天清晨出动1500多日伪军分三路突然合围了四区队所在的黄土坎村,日军不仅有大炮,而且还有数量轻型坦克支援进攻,四区队三个连依托村落打退了敌军数次进攻,坚持到晚上,在13团和军区侦察连的配合下突围而去。
此战四区队只伤亡了50多人,打死打伤日伪数百人,并击伤了日军轻型坦克一辆。
四区队从一支10几人的游击队开始,成长为3
个连500人的地方部队,到43年连队每连有4挺机枪,步枪普遍装备38,79,子弹百十发,手榴弹经常每人7颗,黄土坎战斗面对数倍的敌军,光手榴弹就就打了2900多个,坚持10几个小时,最后突围而去,敌军的伤亡数倍于我,作为一支不是主力的地方部队,战斗力可谓凶悍。
在这背后,是从组建以来在日军的扫荡下打散重建了数次,整连整队被日伪歼灭了三五次,连级干部牺牲13人,排以下牺牲了1300多人,苦苦坚持终于见到曙光。
这支部队后来成了东野7纵19师一部,参加了四战四平、东北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是唯一参加过四次四平攻防作战的部队。
再后来成了54军130师,入朝参战,参加了金城反击战。
1959年3月参加西藏平叛作战。1962年,该师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取得瓦弄大捷,歼灭印军1200多人,给印军第11旅以歼灭性打击。
1979年已经改称陆军第160师的该支部队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854人,该师也成为我军唯一的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

第三个故事,孙犁在白洋淀记事中有篇叫塔记的文章,是冀中蠡县抗战烈士纪念塔的碑文,文章朴实而壮烈



文中提到的三个连续牺牲的县长

董志坚 1941年2月刘铭庄牺牲 28岁

2月到5月林里青代理县长

1941年5月王志远正式接任县长,10月齐庄牺牲 27岁。

41年10月林里青正式接任,42年5月玉田牺牲 27岁。。。。。

蠡县前四任县长都牺牲,第一任县长刘曦亭,44年日军轰炸牺牲。

忽然明白什么叫前仆后继


user avatar   li-sheng-40-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大家都在讲部队的事,我讲一个老百姓的事吧。

一个我爷爷叨叨了一辈子的事,就是他当过亡国奴。

我爷爷三三年的人,山西临汾人,三八年日本人没来之前,一家人都在临汾城里住着,但在老家洪洞开着瓷窑场,日子过的也算可以。三七年鬼子进山西,一家人就躲到洪洞老家去了。老家的窑场不在县城,在周边村子里,爷爷家的老人想着山沟沟里先躲一阵,等太平点再往陕西跑。结果没想到日本人打的那么快,三八年春节就打到临汾了。因为当时山西有一个传言,说阎老西和日本人说好了,只要山西没有共产党,日本就打河南不打山西,所以很多山西人都没往外跑,结果日本人来了,又来不及跑了。本以为躲到山沟沟里就能熬过去,结果日本人还是在村里设了炮楼。爷爷老家的村子离洪桐最近,走路半个多小时就能到城关,日本人就进山沟抓人,让所有住在山村的村民都下山住进爷爷他们村,赶走人就把村子烧了。那时候爷爷才七八岁,记得村子里多了好多人。山西的院子都爱盖两层,一楼砖石窑洞二楼木头架阁楼一般放粮食杂物,最后人多的都挤到阁楼里住了,日本人不让搭窝棚,被赶过来的人只能挤在别人家院子和阁楼里,更有甚者只能睡在屋顶上面。当时日本人从县城叫来一群中国人,给村子划了个地界,不允许人随便出村子,村子外面就是通县城的大路,白天晚上都有人,村子两头还设了卡,炮楼里的鬼子每天都站岗。一个村子挤了几百号人,大家猜猜炮楼里留了几个日本人?就十几个!十几个人管着几百个人,想想可笑么?

每天早上,会有人从县城过来拉人干活,至于去干什么活爷爷太小不知道,但很多人被一拉走就是十天半个月,还有很多就回不来,关键田也不让种,吃饭就是凭干活发的米面,只有干活才给发,你女人小孩想去干活领米面日本人都不要。其实日本人也不是不让你种田,但日本人没事就在田里出操射击,卡车摩托都停在田里,谁胆再大也不敢去种地,而且粮食什么都收光了,连种子都没有,而且犁呀锄头啊都收了,压根就种不了田。爷爷当时的印象就是饿,家里挤满了不认识的人,爷爷的爸爸当时还生病,爷爷的大哥没回洪洞直接跑了,二哥被拉走干活,爷爷的妈妈只敢晚上煮点粥给爷爷和太爷爷,因为白天被人看到了容易被抢。三九年太爷爷就走了,家里就只能靠爷爷的二哥往回带粮,四零年爷爷的二哥跑了,说是跑去当兵了,但爷爷再也没有见过他二哥。四零年前后鬼子要打长治,对临汾这边更不上心了,之前没事还会给村子发粮,后来也不发了,倒是日本兵变多了,通县城的路天天都有大队的日本兵。后来说山沟里来了游击队,日本人没事就往山里放炮,很多都是瞎打,还有几次迫击炮打偏了掉村子里,炸死过人,还把村里的井炸塌了,搞得一段时间没水喝。

那村民恨不恨日本人?都恨,但没办法。村里没有几个读书的人,经常大家聚一起就骂日本人,骂上头了就说去杀日本人。可怎么杀?日本人就在炮楼那片,也不往村子里来,中国人远远走近了就把枪端起来了。吃的都是每天有人送,就普通的村民,连把铁锹都没有,别说杀日本人了,就是你拿根竹竿走路上都有可能被日本人拿枪指,一点办法没有。于是很多人就跑了,跑的人多了日本人就急了,每天早上要把人聚到晒场上遛一下,鬼子看个大概齐也不数,但你来了就在那蹲着,蹲到鬼子想让你走了才行,好多人家连每人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的裹着床被子就出来了。村里有个会读书写字的老头,被鬼子叫过去抄报纸抄宣传册,然后给带个袖箍发桶浆糊每家门口贴,后来那个老头的屋子被人给砸了,老头脑袋也被砸伤了,但村民都不承认是自己干的,也没医生治,就抹点香灰在家躺着,没几天老头就死了。四一年四二年游击队闹的凶了,日本人开始打游击队,在村子外面的庙里驻扎了好多鬼子,这些鬼子特别坏,因为炮楼里的鬼子和村民熟了,一般情况下就是例行公事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一到晚上炮楼里的鬼子都不出来。但是新来的部队晚上闹的凶,搞得没人敢出门,有的时候非说村里来了游击队大晚上踢开门就搜,看到没人住的房子或者不开门的房子就扔手雷或者烧掉。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不消停。再后来,村里面有年轻人说是和游击队搭上了话,说炮楼里有电台,游击队想抢电台。结果大家知道么?全村男女老少都知道游击队要抢电台,可愣是没人能说清楚电台长啥样,他们坚信炮楼上架着的大喇叭就是电台。后来听说有人偷偷跑去砸喇叭被日本人发现了,被抓走就再也没见过。后来慢慢日本兵又少了,又回归到了只有炮楼里有日本兵,再后来游击队有天晚上打了炮楼,里面的日本人没放几枪就投降了,游击队就让村民连夜跑,说没一会日本人就来了。村民们啥都不敢拿就跑,四面八方的跑,游击队就几十个人拢也拢不住,我爷爷和太奶奶就跟着游击队跑,日本人也没追来,但晚上村子就被烧了。跑到山沟里才发现山沟里原来住了好多人,都是逃过来的。后来游击队走了,日本人也没进过山。等抗战胜利了,爷爷就铁了心的要进部队。

故事讲完了,可能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这就是真实的抗战。老百姓没办法反抗,爷爷也算是老军人,打过内战打过朝鲜,老头子一堆勋章一身伤,可他并不怎么看重自己的戎马生涯,在他心里他当过亡国奴的事永远忘不了。他气的是他恨日本人可没有办法反抗。我们常听那些舍身取义的英雄故事,可真正在沦陷区的人民,他们就算舍身,也屁都不算,只能白死,当日本人练枪的靶子。民智不开,人民不知如何反抗,纵有再多的人口也会被日本人当牲畜一样圈养起来,每个人怀恨在心,可为了妻儿老小又得靠日本人施舍饭吃,政府在哪,希望在哪,沦陷区的人民根本看不到。也许人们心中都有火,缺一个带头的点燃他们,可带头人都在哪么?都死在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远征军战场和娘子关平型关。没有人教他们,没有人告诉他们在手无寸铁的时候该怎么办。在游击队没来的时候,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的恐慌,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样浑浑噩噩的活着。

所以说,抗日到底有多难?中国当时有多少人口沦陷,逃不掉,抗争不了,仅有的正规军只能在正面战场苦苦支持,敌后武装呢,自己生存都很难,还需要保护妇孺伤残。国家凋敝,人民陷于水火,大家试想一下你的童年如果是那样度过的,你能坚持下来就算很不容易了,那个年代,活着都是一件奢侈的事,何况还要抗争。


user avatar   tian-shen-g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抗日纪念馆落成,请了很多抗日老兵来参观。展馆门口的介绍牌子上有这么一段话:与日寇交战不久战士们打光了子弹,于是他们开始用石头、木棍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很多老兵说这个写的不对,馆长诚惶诚恐马上过来问哪里不对。老兵们说:我们没有那么多枪,两三个人用一条枪。战斗一开始,我们很多人就在用石头、木棍与日寇搏斗。


user avatar   man-ji-su-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0年,湖北宜巴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突然响起一声惊恐的大叫——“骨头!是人的骨头!”

年轻的工人纷纷跑过去看,有经验的工人却已经习以为常,非常淡定。老工人笑着安慰被吓到的年轻人们:“咱们脚下的土地上都生活过多少辈儿的中国人了,挖出一两具尸骸那不很正常嘛。”

然而,事情很快就变得不正常起来。

当天下午,天降大暴雨,工人们只能暂时停止施工。等雨过天晴再开工时,整个施工路段竟然露出了不计其数的森森白骨!

据统计,这些白骨足足有3000多具!

所有人都被吓得毛骨悚然,就连对骸骨见怪不怪的老工人都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些白骨生前是什么人?他们为何会集体葬在荒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遗骸,揭开抗日时期那段悲壮的历史。

施工挖出3000具骸骨,身份震惊世人

2009年,湖北宜昌正式开始修建宜巴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复杂,宜巴高速公路的修建并不容易,但是为了早日建成高速拉动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上级领导和施工队对此都非常认真。

紧张的施工进行了半年后,时间来到了2010年。这一天,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在认真施工,一个年轻的工人却突然发出一声惊恐的大喊。大家慌忙赶过去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一块骨头,而这块骨头怎么看怎么像是人的骨头

有些年轻的工人当即就被吓坏了,有经验的工人笑着安慰他们说要习惯这样的事。因为作为一个墓葬文化长达千年的国家,施工时挖出尸骨一事在中国还真是不那么稀奇。

听老工人这么一说,大家也不怎么害怕了,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当天下午,突然开始下起了大暴雨,在暴雨的肆虐下,施工现场一片狼藉,工人们也没有办法继续干活了,就收拾东西回去了。

等到第二天雨停了工人们再来到施工现场,看到眼前的一幕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经过暴雨冲刷的施工现场,暴露着不计其数的森森白骨,密密麻麻得让人不敢细看。

这下,连最胆大最有经验的老工人也忍不住害怕了。他们当即将此事报给了上级,同时报了警。

一听到数不尽的白骨,警方也惊呆了,他们立刻赶到了现场。随后,警方经过侦查发现这些尸骨都不是最近死亡的,应该已经死了很多年了。为了尽快确认尸骨的身份,警方寻求了当地考古专家的帮助。

很快,考古专家们也带着大批工具来到了现场,他们和警方一起将所有的尸骸全部清理了出来。森森白骨铺满了整片大地,一眼望不到尽头。进行统计后发现,这些尸骸足足有3000多具!

看到这样的场景,所有人都头皮发麻。有人猜测说这里埋着这么多尸骨,以前是不是什么古战场啊?

警方立刻封锁了现场,考古专家们对尸骸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初步推断这些尸骨有可能是近代战争时期的。随后,专家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专家们最终结合《宜昌县文史资料》中的记载确认了这3000具尸骸的身份——抗日烈士!

虽然以最快的速度封锁了现场,但是在湖北高速施工现场发现尸骸的消息早已经不胫而走。《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其他的媒体和报纸也争相报道,一时间这些尸骸成了人们热议的中心。

而当得知这些遗骸的身份竟然是抗日烈士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守护中华流血牺牲的烈士们为何没有被葬在烈士陵墓,反而被集体草草埋葬在这里,无名无姓,无碑无祭?

他们生前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牺牲的呢?

英勇预四师!3000余英魂忠骨!

1940年,重庆国民政府迎来了抗日战场的巨大危机——宜昌被日军攻陷了。

湖北宜昌位于长江上游,扼守着三峡水路咽喉,东行三百二十公里可到武汉,西走五百九十公里可直入重庆。它既是两湖地区水运通道的要冲,又是沿长江突进重庆的关键门户。

位置如此关键的宜昌失守也就直接导致中国的整个抗战中枢陷入到了日军的恐怖威胁中,这让国民政府非常紧张。

事实上,为了守护宜昌,所有的军民都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进攻的日军数量众多且都携带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即便我抗日战士血战到底最终还是没能避免宜昌沦陷。

而当宜昌沦陷结局已定时,所有的抗日战士又咬着牙坚守了整整四十多天。为此,战士们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也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壮举。

拼死坚守的四十多天里,他们一边抗击日寇,一边将13万吨货物和3万多名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到了四川,避免了城破人亡的悲惨结局,挽回了巨大的损失。

13万吨货物、3万多人员,这是一年的运送量。将士们迸发出无匹的力量,拼着命在40天内完成了这一奇迹。

宜昌失守后,为了阻挡日军直接挺进重庆,国民党政府派重兵驻扎在宜昌附近抗击日寇。在这些阻遏日军的部队中,就有国民党将领傅正模所率领的第75军预备第四师

傅正模师长毕业于黄埔军校,国共联合抗日后,傅正模在1938年开始率领预四师正面对战日军。预四师先后转战河南、湖北等地与日寇血战,曾经参加过武汉保卫战、随枣会战、襄樊、沙宜等战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百战之师。

日军夺下宜昌后很快就因为兵力不足而后力不继,没有办法继续深入往重庆方向进攻。然而猖狂的日军只要一天待在华夏大地,就不会停止自己的侵略步伐。

据《宜昌县文史资料第11辑》记载,日军虽然没有挺进重庆,但是却接连出兵攻占了汤渡河、珠宝山、沙家坝子等黄花乡两河口以东的区域。

而负责驻守黄花乡的就是傅正模带领的预四师。从这份记载中也能推测出,当时预四师与日军的对战打得非常艰难。

傅正模

在接连溃败中预四师将士们始终没有放弃,正面对战失利后他们迅速转换作战方式退到了小峰乡,开始利用山区地形优势来抗击日军,继续顽强抗战。

战斗越打越激烈,双方都打红了眼,日寇损失惨重,预四师的伤亡也非常惨烈。而后,预四师再次北撤到了七里峡。

胶着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941年的冬天,一退再退始终坚持的预四师终于等到了反击的机会。

由于第二次长沙会战的失利和东南亚战区的失利,日军的注意力暂时从预四师的身上转移了出去。预四师当即抓住这个机会对晓溪塔的日军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在此前惨烈的战斗中所有的战士们都已经深切明白日寇是凶恶的,跟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日寇作战是艰难的,之前巨大的伤亡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面对很可能会全军覆没的一战,没有人退缩,他们知道这是来之不易的好机会。

预四师所有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

他们好像忘了自己不过是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人生本应该还有漫长的时光;

他们也忘了家乡的父母亲人在等待着他们回家团聚,等了很久很久了;

他们也忘了自己是血肉之躯,会痛、会流血、会死去。

他们忘了所有的东西,只记得杀日寇!杀日寇!他们眼中只有侵占我山河杀害我万万千同胞的侵略者,只有不死不休的敌人!

我们的战士是可怜又可敬的,他们有很多都很年轻,放到现在也许不过是读大学的年纪,甚至有的还是读高中、读初中的年龄。但是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毅然挺身而出站在了所有同胞的面前。

他们挡下所有的炮火枪弹,他们勇往直前,他们悍不畏死,他们永不倒下!

这一战打得非常惨烈,战后清点兵力,预四师战士十不存一。

预四师10团整个团一千多人,顶着日寇猛烈的炮火拼死作战,一个倒下另一个顶上,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刺刀卷刃了,他们就与日寇生死肉搏!一千多个战士,战后只剩下13人。这13人中还有3人重伤,5人轻伤。

战斗胜利了,可是巨大的悲痛也笼罩在预四师战士们的心头。战后转移时,傅正模师长带着所剩无几的部队,一边走一边偷偷擦眼泪。

预四师利用山区的天然地理优势抗击敌军,但是同样的也面临着交通的不便。日军也抓住这个问题对预四师的供给线进行了严密的封锁。

于是,预四师在与日寇拼死相斗伤亡惨重的同时,还面临着缺医少药和物资紧缺的危急场面。

有的战士牺牲在战场,有的战士伤重死在抬往医院的路上,有的战士伤重不治死在了医院里。

那段时间,战士们每天都要送走很多战友。刚开始,牺牲的战友还能用白布裹着单独下葬。但是后来,战线紧张,战斗越来越激烈,战士们大批大批的牺牲。无奈之下只能将这些沙场饮血的英雄们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一起集中下葬

1942年,傅正模师长在小峰乡南边一个村庄买下了30亩地当做烈士公墓,并且在烈士公墓的旁边建立了一所野战医院。

之后,战士们受了伤便送往野战医院,牺牲了便葬在一旁的公墓。

预四师在小峰乡驻守了四年多,与日寇战斗了四年多,最终成功将日寇赶出中国,迎来了1945年抗战胜利的一天。

而直到这个时候,金鱼坪野战医院的后山坡上所掩埋的烈士忠骨,已经达到了3000多具

这三千多名烈士默默无闻地长埋于此,直到2010年湖北宜昌修建高速公路才重见天日。

当忠魂重见青天,战火已熄,敌寇不在,新中国和平安定、繁荣富强。那个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光明未来,因为他们的流血牺牲,真的到来了啊。

血泪抗战史,英雄纪念碑

那一年,日寇砸开东北的大门,铁蹄踏进中华大地;

那一年,日寇点燃遍地狼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那一年,中国人民组成抗日全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驱逐日寇;

那一年,无数的战士沙场饮血,魂落疆场,英魂永存守护华夏大地!

战争是残酷的,密密麻麻的枪弹炮火随时准备收割战士的生命,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个牺牲,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黎明的出现。但是,所有的战士都在坚持抗战。

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打败敌人,才能赶走侵略者,才能重整山河为同胞挣来和平与希望!那和平和希望,如果必须要流血、要牺牲,那么他们就去流血、去牺牲!

抗日战场上,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拿着简陋的装备,面对凶恶日寇的猛烈进攻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赫赫威名。

1940年2月,当预四师的战士们与日寇血战时,我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战士正在零下40度的严寒环境中同数倍于己的敌军进行浴血奋战。这一战,我军战士几乎全军覆没。

3000多具遗骸让人们不得不想起这段惨烈的历史,整个抗日战争史上,我国牺牲的将士又岂止是3000呢!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敌国侵略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其中浸透了中国人民的血与泪。这场战争,我们牺牲了足足3500万军民。

了解过这些历史后,所有人都沉默了,看着这数不尽的森森白骨,他们再没有丝毫害怕,这些都是用生命守护了他们的英雄啊。


后来,上级部门用数月时间将这些遗骸小心清理,用一个个骨灰盒敬重装起来,送到了收纳烈士的公墓里。

在无名之地沉睡数十年后,这些英雄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世人所知,他们的不屈精神被世人敬仰!

后来,在英雄的埋骨之地,建起了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面行驶过亿万辆车,三峡库区的经济被它推动,祖国的繁荣昌盛也被它见证


英勇的中国人民奋勇抗战,血战到底,打跑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这场胜利,无数的战士流血牺牲。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姓名,甚至连像样的坟墓都没有。后世子孙想要将他们铭记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后世儿女想要祭奠英魂甚至都找不到他们埋骨之地。

“英雄”是他们共同的姓名,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是他们忠魂永存之地!

致敬所有的抗战英雄!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抗战想赢难,想输也难。

以军队战斗力而言,凡交通线覆盖区域,日本想占就占,想走就走,军事上没有任何难度。

然而,在中国已经困难到这种程度的情况下,日本仍不能全面占领中国。并非因为中国能打,而是因为日本国力无法支撑大部队脱离交通线尤其是铁路线的作战,亦无法延伸铁路线覆盖足够大的区域。

日本在正面战场每次战略进攻三个月即可大范围攻城略地,对华北根据地却是成年累月反复争夺。除了国共两军战斗力差别外,交通线因素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依靠公路,连华北平原根据地都不能彻底扫除,交通更加不便的南方山区自然是不占为妙。。。。。

因此抗战之难,不在于中国有多弱(反正正规战已经弱的不能再弱了),而在于日本有多强。由于日本并不强,所以抗战也说不上特别难。

由于中国很弱,所以想赢很难。由于日本事实上也不强,所以中国想输也难。。。。。

记住,抗战是一场总体战,总体战中超级农业国和入门级工业国实力差距,并没有战场上看到的那么大。


user avatar   helan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这个山区小县,抗战时期人口20多万(户籍25万,但是当时大量百姓因为战争逃离家乡,逃难到山西,陕西等地),国军在日军到达前三天就撤了,日军占领后几年里在这个县制造了一百多起惨案,其中屠杀500人以上的惨案十几起,全县被屠杀1.4万人,因日军烧房子,抢粮食导致冻死,饿死,病死3.4万人,被抓去失踪900多人,致残1100人,被侮辱妇女和打伤者不计其数。可以看出,因日军屠杀残害造成全县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伤残。仅仅1938年4月,平山就发生了辛庄惨案108个人,黄巾寨、北山、北顶碉堡惨案1800人,焦家庄惨案400人,驴山惨案700人,岗南惨案135人……

日军为啥要制造惨案,这些人为啥要反抗?很多现在孩子不知道,其实当时平山也都是普通老百姓,都想过平静日子,谁来了安心纳粮交税不行么?答案是不行,日军当时除了征收大量粮食和税收,甚至超出百姓地里产量外,每到一个村子驻扎还正征临时慰安妇,就是女人,供日军晚上发泄。一般都是村里维持会带着日军挨家挨户抓,维持会是本地人,知道哪家有闺女,哪家有年轻媳妇。一般本地地主家是不动的,当然需要交一大笔钱,但是真不够用,地主家女人都免不了的。这种事情很普遍,几乎华北平原和山区很多地方都有过,尤其是在山区和平原交接的游击区。你作为家里的男性,你女儿,媳妇,母亲被日军征用,你能忍么?没事大部分用完后都还是会放回来的,少部分可能就回不来了。反抗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上面说的惨案,不光杀你全家,附近几家邻居也会一起连坐灭门,甚至全村年轻人都会被杀掉。这就是真实的日军控制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的写照。

你说女人就用了,反正以后还能还回来自己继续用(注:这句是当年汉奸征集女人时用的原话,大家看过某电影里有这句台词,就是真实提现),或者换一个再用不行么,有时候也不行。很多惨案,日军杀人就没有起因,没有缘由,就是突然想杀人了就杀了,你有法儿么?

当然,这个县后来有1.2万人参加了八路军,其中5508人在抗战中牺牲,全县大部分村庄有烈士,很多村庄三分之二家庭是烈属。每当某些人说八路军在敌后游而不击,我就那这个数据直接打脸,质疑真实性?好啊,现在还活着一百多老兵,烈士陵园里那一块块墓碑,烈士名录。后来一个摄影师专门除了一本画册叫平山团,就是讲述平山抗日事迹的,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平山团相关资料,这个影集在石家庄美术馆展览的时候我还参加了。当时翻拍了几张照片,有需要可以给大家看看现在仍然健在(展览是几年前的了,估计又去世了很多,毕竟都是八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家了)当年参加抗战的老八路。

这不是南京,不是沈阳,只是华北地区一个很普通的小山区县,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

-------------

网上看到作家程雪莉写的一段文字,作者曾历时5年,辗转2万里,寻访160多位老兵和烈士后代,完成55万字的《寻找平山团》。我截取几段的部分发给大家看一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注意。其中李君放是《平山老兵》摄影集的作者,在石家庄美术馆展览的时候,我曾经专门过去看过。

我们走进西柏坡夹峪村的小院,采访了92岁的老战士刘梦元。老人19岁当兵,在晋察冀军区五团给政委萧锋当警卫员,现在还能记得起不少战争时期的部队生活。抗战那时候,五团承担了反“扫荡”、保卫晋察冀党政军机关等任务,大仗小仗都得打。战士们甚至一年到头只有一身衣服,一天只能吃两个混合着黑豆和高粱面的窝窝头,十几个人才分一勺盐吃。虽然生活艰苦,但五团打起仗来却毫不含糊。有一次大年三十吹响了集合号,一仗打下来牺牲了89个人……刘梦元老人又说起那些平山惨案,更觉凄凉。惨案中死一批人,乡间得瘟疫又死一大批,太惨了!

不过说到当年平山的参军热潮和平山团,刘梦元老人又一下精神了起来。老人还提起他很佩服的战斗英雄韩增丰,说这个韩猛子打起仗来可勇敢了,冲锋号一响就光着膀子、挥着大刀往鬼子的部队里冲,就是他们部队打得只剩一个人了也敢打。老人回忆当年他在团部的时候,老远看到韩猛子回来,就知道是打了胜仗还是败仗。韩猛子要是不骑马,自己往回跑,这一准儿是打了胜仗;要是被战士们抬回来的,就肯定是打败了。老人讲的这个细节,一下子把烈士韩增丰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了!说到韩增丰的牺牲,老人说韩猛子在最后一次战役中本来已经突围出来了,但当他听说村里还困着十几个机关人员和群众就毫不犹豫地重返战场,不顾自己身中数弹还继续指挥战斗,最后被好几千日军包围,血洒慈河岸……讲到战友的牺牲,老兵们往往哽咽起来。此刻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也沉默了,眼里有了泪花。

我和老人细细地聊着,随着他的讲述,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在我眼前展开。老人还谈到有一次我军与敌军遭遇后准备转移,一个战友从后面开枪击毙了正和老人肉搏在一起的敌人,鲜血溅了他满脸……李君放在旁边一边听,一边不时地抓拍下我和老人交谈中的精彩瞬间。采访间隙,我发现他还把镜头伸向老人的小院。小院里,一棵梨花刚谢,嫩绿的枝叶带来满院阴凉。鲜艳的月季、秀丽的蔷薇、硕大的西番莲,再加上几畦青菜,整个小院是这样的美丽宁静。

临别时,我看到菜畦里有许多杂草。原来老人身体一直很好,自己独居,近来因为生病,女儿才从邻村赶回来照料生活。看着老人在女儿搀扶下坚持挪到院门口送我们,我心中很酸楚。一直在抓紧录像的李君放心情沉重地说,说不定我们这次拍下的又会是老兵最后的影像。

次日,我突然接到李君放的电话,他在电话里特别兴奋地说:“就是咱们采访过的刘梦元老人,我找到了沙飞拍摄的他们入伍时候的照片啦!”

原来,当年冲锋在晋察冀抗日前线、衣袖上常带着弹孔的革命摄影家沙飞,曾用相机记录下平山的农村青年刘汉兴等人参军入伍的整个过程。在八区队入伍大会上,英俊的刘汉兴胸戴大红花,身旁站着的正是年轻的刘梦元!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李君放在采访刘汉兴的弟弟时偶然发现的。知道这个消息我也兴奋不已,急忙打开沙飞的影集细细寻找,发现了沙飞写下的这样一段话:“一个年轻的新战士登台讲话。他说:‘我叫刘梦元,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忠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所以,我首先入伍……’”时隔70余年,这些普普通通的抗战英雄经历过的那些珍贵的瞬间早已被世界遗忘,甚至被他本人遗忘,今天又被另一位摄影家重新发现,真是了不起!就像前一阵儿,我在查阅《白求恩日记》等有关白求恩的资料时,忽然发现,日记里反复提到的“八团”(359旅718团简称)就是我要找的平山团!原来那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加拿大共产党员就在我老家这里工作啊,白求恩就在平山团作战战场后面的小庙里创造了“世界战争救助史的奇迹”。这样的发现,让我们兴奋着、收获着,仿佛减轻了采访过程中的艰辛。

这位拍下平山青年参军照的沙飞,曾被称为“中国的卡帕”。战争年代,他把镜头对准前线,用照相机记录下真实的历史细节。我在查阅沙飞资料的时候,还发现了他当年的一个小小的疑问。一次,他为正在晋西北作战的359旅平山团摄影。面对列队整装、准备战斗的战士们,沙飞举起的相机却又放了下来。因为他忽然发现,战士们都从背后拿出一双新鞋穿在脚上。他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个细节记录了下来。在采访了许多老战士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个细节背后的风俗和乡情。当年战士背包里的鞋,都是像“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那样的老妈妈做的军鞋。战士们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冲锋作战才穿在脚上。太行山里抱定战死的决心的战士们深信,只有穿着家乡父老做的新鞋,他们死后的灵魂才能走回故乡。

沙飞的精神也在感染着后来者。有感于沙飞的作为,李君放在6年的时间里细致地记录下老兵们的一点一滴,为这些抗战老兵建立档案。他说,每个老兵都是一面镜子,都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一个老兵的经历是故事,一百个老兵的经历就是历史。

后来,我在李君放的老兵影展中看到一位老战士站在他自己的肖像摄影作品前,深深注目,久久不肯离去,眼角湿润……那里有他的烽火青春,有他牺牲的战友,有他孤独的晚年。这张很薄很薄的照片承载着普通抗战老兵沉甸甸的一生。

留下人生最后一张有尊严的照片

我和李君放曾谈过采访老兵带给我们的感受,对我们而言,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兵们对生活没有丝毫的抱怨,他们一次次从死神的指缝间艰难爬出,比之于已经牺牲在战火中的战友们,他们只觉得幸运而充满感恩。平山团的司号手“喇叭爷”,晚年用在温塘集市上吹冲锋号的方式为贫困大学生筹集学费。大吾川里朱坊村的卢献寿,15岁参加平山团,4次立功,8次受奖。带着伤病南归后,回乡当回农民,日子过得贫苦。尽管如此,每逢交党费他都向侄子借一块钱按时上交,决不延误;每逢“七一”建党节,他都拿出党章,郑重宣誓;每逢“八一”建军节,他都拿出自己几十年前的旧军装,挂上军功章,立正,敬礼……


记得一天深夜,微信群里的一位友人发了一组照片,是他们和李君放一起去看望刘梦元老人时拍的。拍照时老人病重,已经瘫痪在床,不能走路。可能是那天天气很好,他们想让老人出去晒晒太阳。李君放轻轻地抱起老人,羸弱不堪的老人在那一刻变得像个婴儿,安静地依偎在李君放的怀里。他抱着老人走向户外,走向光明,去感受也许是最后一次阳光给予的温暖……我盯着那张并没有太多摄影技巧的照片,潸然泪下。

这次,他和张志平一起去平山蛟潭庄的深山里扫墓,祭奠老革命梁银兰的第一任丈夫赵三小。梁银兰老人抗战时是村里的妇救会主任,认识了驻扎在村里的晋察冀二分区部队的战士赵三小。恋爱几年后的一个寒冬,梁银兰找到正在易县打仗的部队,和赵三小结婚。新婚次日的傍晚,赵三小就在战斗中牺牲。他出生在山西,是个孤儿。新娘子梁银兰坐在他的棺木上,忍着悲痛冒着风雪,用牛车把他运回蛟潭庄安葬。新中国成立后,梁银兰调到北京工作,几十年来每逢清明都回乡上坟祭奠,从未间断,直到去年年底去世。

前些年,张志平先生在拍摄《平山记忆》纪录片时采访过梁银兰老人几次。他曾承诺,以后每逢清明时节,一定让“青草不枯,后继有人”。所以,今天他和李君放带着当地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上山扫墓。孤魂不孤,英烈安息!平山的志愿者们做到了。

--


就摘抄上面部分吧,向那些志愿者致敬。

2020年6月3日更新内容。

说的悲惨的有点多,也说点高兴的事情吧。

正因为平山群众基础非常好,加上地形和交通等方面。怎么叫群众基础好呢?1937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一共有5000多党员,平山县就有党员700多。而西柏坡村有党员的家庭党员占了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一,占了全村人口12%还多。

当年党中央从陕北延安转战出来后,选定了平山县西柏坡村(距离平山县城非常近,几乎肉眼可见,距离但是国民党重兵驻守的石家庄,那时候还叫石门市直线距离40公里)驻扎。

因为距离西柏坡太近,所以石家庄也成了要首先解决的一个城市,所以成了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1949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相信1949年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的那一刻,所有为此牺牲的烈士的献血,都没有白流。

建国前后,平山和石家庄人民也大力支持首都建设和国家建设。

曾经在石家庄或者平山县的大量中央机关(当年中央和华北人民政府机关,住满了平山县的100多个村庄。党中央,中央军委,中央工委,郜家庄曾是新华社住地,张胡庄是中央广播电台的住地,郭苏镇是中央党校和中央供给部驻地等等),也有大量后方机关,尤其是文化方面。卢肃在这里创造了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平山当时还驻着华北联大的4000多人,政治部、教学部、音乐系、文学系……,1940年1月进驻,校长是成仿吾。

平山县还是全国著名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家乡,一直以来的都是拥军模范县。

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平山县25.3万人,抗日战争结束剩下了19万人。但是也有有1.2万人参军。仅1937至1938年参加主力部队的就有:120师3800人、115师徐海东旅800人、115师曾国华支队1100人、115师教导队300人。

平山县的洪子店是平山革命的摇篮,抗战的中枢,坚强的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长期住在这里,周建屏、熊伯涛、陈正湘、邓华、郑维山、马龙先后任司令员;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诞生,首任县长是徐达本。

洪子店的“平山县第二高小”为革命培养出了大批领导干部,主要的有:平山县主要建党创始人于光汉、栗再温,孤胆英雄韩增丰,革命烈士栗政清,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韩怀智,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焦林义,电子工业部原副部长齐一丁,原衡水地委书记郄俊升等。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向洪子店发动了八次较大规模的“扫荡”,造成了许多惨案。双方进行了上百次的“拉锯战”,敌人欲“摧毁首府”,以动摇我军民的抗日意志和信心。1938年1月,辛庄战役发生的背景就是日寇向洪子店的进攻,被我115师344旅688团阻击,八路军有200多人牺牲,团长陈锦秀战死(这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兵)。

抗战期间,在平山县境内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共有11位。他们是:第115师344旅688团团长陈锦秀;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晋察冀军区第五团团长陈祖林,参谋长曾飞;第二军分区政委吴润德;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朱潘显;第二军分区副参谋长熊德臣;第二军分区组织科长王达;第四区队参谋长张国瑞;建屏支队副队长白慧光;雁北区队政委王纯一。他们大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如果能够活下来,那将是一批将星灿烂的群体。陈锦秀的副团长韩先楚、周建屏之后的邓华,都是1955年授衔的上将。这么多团职干部牺牲在平山,可见当时环境多么残酷。

1941年敌人进攻洪子店,制造了两起大惨案:一个是发生在滹沱河南岸的“九一二”驴山大屠杀,十多个村庄的700多人被杀;一个是发生在滹沱河北岸的“九一四”大屠杀,一天之内,日寇就残杀我无辜百姓513人。

抗战期间,我主力部队120师、5团、35团、36团、军区特务团就在洪子店与敌人作战100多次,这里的沟沟坎坎都浸满了烈士的鲜血。

而西柏坡,距离洪子店只有几公里。

下面这本书是程雪莉写的《寻找平山团》,

我写的平山团的内容引用自这本书。现给那岛上的钱国民党老兵翻案的作家多了,

但是能脚踏实地写八路军老兵的作家却是凤毛麟角。

所以,大家如果感兴趣,想了解就只支持作者一下吧,

这是一本532页厚,多达50万字的大部头,里面介绍的都是那些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拼过命的人的事迹,很值很值了。


再说一个东北抗联的事情吧

东北抗联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敌人太强大(日军最精锐部队关东军,而且人数远远多于抗联人数,这一点才全国抗战中也是没有的),而是冬天与日军周旋过程中如何睡觉。

不能圣火,也不能搭窝棚,爱斯基摩人雪屋也不可能。

那怎么办呢?

就是两个人背靠背坐着睡。

一个人先睡10分钟,到时见另一个人叫醒他,自己睡十分钟,到时见再叫醒轮替。

为什么是十分钟呢?因为再长就冻死了。

就这样,每次这样露天宿营都会有冻死的,不止一两个。

所以抗联牺牲的战士中,冻死,饿死等死亡的人数远远多于战死的。

而这些人,只要投降日军,日军给他们的待遇都还是不错的,先给一笔不菲的赏金,然后编入讨伐队或者其他伪军部队。每天好吃好喝好住所,甚至连以前国民党军队里克扣军饷,吃空饷都没有。即便不想当兵回家种田的,也待遇不错,日军开始占领东北的时候,怀柔政策确实做得很好(但是日军要建设的东北必定是日本人的东北,所以中后期就很惨了,日军在东北制造了几百个万人坑,把整存整屯的人杀光,把土地分给日本本土来的开拓团成员的事情也是常见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抗联是不被当时中国政府承认的,更不要说支持了。

每名没分,还要忍耐着最残酷的环境干着掉脑袋的事情,这些人为了什么?

让我们唱一遍《义勇军进行曲》吧。


2019年3月19日补充

另外补充一些关于华北劳工问题

慰安妇是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女性的蹂躏残害,那劳工就是对中国和朝鲜男性的蹂躏和残害了。

与慰安妇一样,劳工大部分也是抓来的,开始主要是战俘,开始国军为主,后期八路军和地方民兵,干部,百姓为主。当然,日军和伪军在各地设立的招工点靠欺骗手段招募到的劳工也不少。

人数上华北地区大概100万-400万之间,没有具体数字,战后日军销毁了很多证据。有记录的石家庄就中转了大概一百多万劳工去东北或者日本本土,战后活着回来的好像是个位数字。这些是中转到其他地区的,其实石家庄本地的井陉煤矿等地方也有大量劳工,万人坑就不止一个。



找了一个日本战犯的亲笔供词,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当年抗战的残酷。

据铃木启久1954年7月笔供,他1890年生于日本福岛县,1934年到中国东北参加侵华战争,任步兵第28联队长辅佐,1945年4月任陆军中将,第117师团长。同年8月31日在吉林被俘。

重要罪行有:

1934年6月前后,在锦州“杀害了2名中国农民”。

1935年3月上旬前后,援助高木大佐“于上板城附近烧掉了两个共有300户的村庄,并杀害了很多中国人民”。

1940年9月,在安徽宣城作战中,对躲在屋内的约50名抗日军人“以毒瓦斯将其全部惨杀了”。

1941年在安徽巢县设置慰安所,并诱拐了20名“中国妇女及朝鲜妇女做为慰安妇”。

1941年11月,在河北枣强攻击八路军,“杀害了10人,并烧毁约有600户两个村庄,同时屠杀了100名中国农民”。

1941年12月,“强制居于长城线附近2公里以内的”“居民迁移,使之成为无人区”。

1942年1月,在唐山一带命令田浦大佐“扫荡,烧毁了约有800户的房屋,并屠杀了1千名中国的农民”。

1942年4月,在河北丰润田官营“大力的虐杀了八路军,在鲁家峪攻击洞穴时使用毒瓦斯惨杀了八路军干部以下约一百人,”又将“逃至鲁家峪附近村庄避难的235名中国农民用野蛮的办法惨杀了(将其中的妊妇剖腹了),烧毁房屋约800户,将往玉田送交的俘虏中杀害了5人,强奸妇女达百名之多”。

1942年7月,在丰润将“民房烧毁了500户,惨杀了约100名中国农民”。

1942年9—12月,为把迁安、遵化等地“变为无人地带,即强制该区的居民全部迁移。”“在该地区烧毁的房屋达一万户以上,强迫搬走的人民达数万以上,被惨杀者也甚多。”

1942年10月,“对滦县潘家戴庄1280名的农民采取了枪杀、刺杀、斩杀及活埋等野蛮办法进行了集体屠杀,并烧毁了全村800户的房屋”。

1942年,命令日军盘踞地区“皆设有慰安所,并引诱约60名的中国妇女任慰安妇”。

1944年5月,在河南新乡“向抗日军游击队进行攻击并将其杀害约10人,同时将战场附近的村庄烧毁约300户,杀害约100名的中国农民”。

1944年7月,在河南封丘“杀害了约40名的抗日军游击队,并在其附近烧毁了一个约有400户的村庄,杀害了约100名的中国农民”。

1944年8月,向河南怀庆抗日军队“进行攻击,并杀害约10人,将农民的房屋烧掉了约400户,虐杀了约30名的中国人民”。

1944年11月,“我命令步兵部队侵略林县南部地区后,在撤出该地区之同时,由防疫给水班在三、四个村庄散布霍乱菌,因此后来我接到‘在林县内有100名以上的中国人民患霍乱病,死亡人数也很多’的报告”。之后,又在长路县某村“将该村约300户的房屋烧毁,并将该村的660名中国农民以极野蛮的办法虐杀了,即枪杀、刺杀、烧杀等极惨暴的方法” 。“另外,在此侵略中,我的部下又共杀害了30名俘虏”。

“我为了试验以空气注射杀人的方法,于1945年春在怀庆的师团野战病院命令“进行试验,即给予当时住院的1名中国伪县警备队员极高的代价进行了试验”。

1945年春,在怀庆一村庄“将该村庄的农民杀害了约500人,将全村600户房屋烧掉了”。

1945年春前后,将焦作“附近村庄烧毁了约400户房屋,惨杀约100名中国农民”。

1945年,在“蟠居地区命令设立所谓慰安所,并引诱约60名的中国妇女和朝鲜妇女任慰安妇”。

1945年7月,中旬“在醴泉进行了侵略,惨杀了约40名中国人民”。

“在侵略中国期间”,“只我个人的记忆即杀害了5470名中国人民,烧毁和破坏中国人民的房屋18229户,其实际数字很(可)能还多”。

这段文字摘抄自《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历史审判:罪恶的自供状》一书,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页而已。

书里面比这个更惨目忍睹的内容还很多,大家自己买一本看下吧。






这里向所有抗战牺牲的烈士致敬,向所有参加抗战的老兵致敬。

曾近参加过协助老兵的活动(远征军老兵,包括松山战斗等,刚才在另一个回答评论里面被很多果粉批的要死,说我贬低国军将士,也是……。奉劝那些人一句,与其在这里当键盘侠,不如实践一下,也捐点或者当个去当志愿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时自己也不富裕,但是捐了一点盈余。也参加过志愿很活动,趁着这些老兵还在世,多关心一下他们吧。

当然也要分辨真假,现在所谓国军老兵骗人的太多了,很多人政治目的不纯的,所以我也就退出了那些所谓组织。这不,前一段时间,他们组织一些所谓国军老兵去台湾给老将哭灵去了。


user avatar   chun-guo-xue-x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21年,中国产钢7.7万吨,为北洋时期最高年产量;同年,印度18.6万吨,而日本产钢86.5万吨是中国的11.2倍。
1934年,中国产钢5万吨,为国府主政时期最高年产量;同年,印度81万吨,而日本产钢384.4万吨是中国的76.9倍。

简而言之,单论人均钢产量,中国人只能手持一把水果刀(0.1千克)去和携钢枪、钢盔、掷弹筒,有火炮支援(50千克)的日本人作战。




所以,我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是:……

乍一看 @啊勒 关于1935年钢产量下降的解释,“技术落后,资源消耗大”?!我差点以为1934年钢产量不是5万吨而是5亿吨了!是否还要淘汰落后产能?!一个战争迫在眉睫,人均钢产量仅够1把水果刀,人均铁产量还不足1把锄头的国家,钢产量居然下降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还有“产出对军工毫无意义”?!不要忘记,土八路黄崖洞连铁轨也能做成枪和手榴弹,再差的钢也是钢,在当年的情况下,即使是铁产量若能高速增长,对抗战和工农业生产能力也是极大的帮助

把钱给了阎锡山、刘湘,阎、刘就办起了厂,你却说厂子水平太差;把钱给了蒋,新厂没建成不说,连老厂的最高产量7.7万吨也恢复不了!7.7万吨恢复不了不说,连1934年的5万吨产量也维持不了!(关键词:维持)你却在狡言回护……

呵呵,“好好看看民国工业的论文,别看几个段子,网络文章就出来滥下结论”……

=====================


感谢 @2-20滑膛枪等96人 提供的资料:

@啊勒
一、战前西部钢铁业状况及政府发展计划
战前我国钢铁工业极为薄弱,西部钢铁业几乎更是一片空白。据经济部统计处的调查,战前全国只有化铁厂8所,最大生产能力不过60万吨,而在1933年调查时,其中三所已经停闭。战前全国钢厂不过七八所,最大生产能力不过10万吨,其中中国人自己办的规模较大的钢铁厂只有汉阳钢铁厂。1934年,全国钢铁实际生产量,铁为15万吨,钢5万吨。[1]在西部地区,则没有一家现代意义的钢铁企业。不过,由于西部地区铁矿储藏较广,土铁工业较为发达,四川尤为显著。抗战前,四川綦江、古蔺、万源、广元、威远、江北、涪陵等地区每年的土铁产量达到42000吨。[2]然而,由于土铁铁质较硬,容易脆裂,只能制造一些农具及一般铁器,并且由于没有现代炼钢设备,也无法制造兵工器材及现代机械。
众所周知,钢铁工业是重工业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之一。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即1936年3月(请注意这个时间!东北沦陷已5年了),我国钢铁基础薄弱的情况,为了应付日益迫近的战争形势,国民政府即由资源委员会拟订了一个重工业三年发展计划,并于同年7月开始实施。该计划中重工业地点尚置于平汉路以西的中部地区,其中包括:在湖南湘潭和安徽马鞍山分别建立一个钢厂,计划每年出30万吨优质钢材,以供给中国一半的需要。同时还计划开发湖南湘乡及茶陵之铁,争取达到年产30万吨铁的规模。该计划预计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并于1936年聘请了德、英专家协助建设。但是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战事进展迅速,湖南、安徽很快面临日军威胁,虽然湘潭炼钢厂的德方设计已经告一段落,平土建造厂房、码头等工作已经就绪,因为地点关系,不得不停顿、拆迁。国民政府将重工业发展计划另作调整,重点更向西部迁移。

三、抗战后期钢铁工业的衰落及挽救措施
然而,战时西部钢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经过1941年至1942年上半年的黄金期后,从1942年夏天却呈现急剧衰落的现象。最直接的表现是产品供过于求,大量滞销,工厂倒闭。
1943年9月,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在调查了重庆市818家工厂中的184家后(冶炼业调查了5座轧钢机和95座炼铁炉中的83座),得出的结论是,各业产量以1943年1—8月与1942年同期比较,大体上,“‘消费用品’产量均见增加,唯属‘生产用品’之钢铁业、机器业则渐呈减产趋势”。[20]以重庆为例,1942年1—8月重庆各厂灰口铁产量为10,398.34吨,1943 年同期内减少为6,555.22吨。白口铁产量从1941年9月—1942年6月的31,450吨,减少至1942年10月—1943年6月的23,940吨。[21]钢铁产量的减少,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产品的滞销,导致工厂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开工,乃至关闭。特别是民营钢铁厂,原本资金就不雄厚,一旦产品滞销,必然濒临倒闭。1943年11月,重庆钢铁公会在给行政院的报告中说,在加入重庆区钢铁工业同业公会的22家工厂中,(只有两家未加入)18家铁厂有14家停炉,4家钢厂有1家完全停顿,其余3家勉强开炉但产量甚微。[22]
注:1942年和1943年两年共销钢材4398吨,仅占同期产量(6488吨)的68%,库存钢材3100吨。1941年—1943年,三年共销灰口铁24958吨,只占同期产量的79%,库存铁6000多吨。
而早在1942年,四川万源县67家铁厂就倒闭48家,导致4万多人失业。[24]同一时期,国营钢铁厂也受到影响,产量不同程度有所下降。大渡口钢铁厂生产的生铁从1943年的11699吨,下降到1944年的2255吨。[25]钢铁业的衰落既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国内工业行业对钢铁需求量的减少。战争进行到中期,后方兵工业并没有大的增长,兵工业定单逐年减少。以白口铁为例,1941年兵工定单原定为15000吨,后来减少为10000吨,1942年原定为10000吨,后来减少为5000吨。[26]另一方面,内迁各厂的基础建设工程相继完工,而其他基础工业也没有大的增长,对钢铁的需求相应减少。相反,1943年,国营各钢铁厂的冶炼设备先后完成,1942年2月,大渡口钢铁厂百吨炼铁炉开工,1943年云南钢铁厂50吨炼钢炉开炉。当时后方国营各厂最大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年可生产铁5万吨,各种钢4万吨,再加上民营各厂,产量更大。而运输不继,产品无法外销。产量增加与内需减少的矛盾,造成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钢铁滞销,尤以民营企业更为严重。

民族危亡之战啊!居然几万吨铁都消化不了。。。。
看看旁边土八路是怎么做的。民国再难能难过土八路么?

黄崖洞就不用说了:
柳沟村位于武乡县东南部的一条山沟里。这里盛产煤炭、鸡窝铁矿石和坩子土等。当地人民长期以来就有采煤开矿、用土方炉炼铁的传统。这条4公里长的山沟,以柳沟为中心,由民间开办了许多小铁厂,生产犁铧、铁锅、水壶等。山沟北口连接蟠龙公路,距武乡县蟠龙镇仅2.5公里。山沟南端接鞞山山脉,便于疏散隐蔽;沟底岭上即砖壁村,是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在战争年代,这里是开办兵工厂的好地方。

兵工厂迁驻柳沟村后,县工会与村中的成诚铁厂、永恒铁厂等数家私营小工厂商定:采取集资合股的办法由20多户股东同县工会合营开办鞞山工厂,主要制造手榴弹。鞞山工厂开办半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经过县工会领导和八路军总部协商,决定从1939年4月1日起鞞山工厂交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私人股东一律退出,所欠债务由总部偿还。  
1943年6月,日军在蟠龙镇设置据点,距庄底村仅几公里,1分厂被迫迁往左权县后庄村。后庄村是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工厂利用庙宇当厂房,这里除离漳河7.5公里处有河沙外,其它原料和燃料都没有。工厂所用的焦炭需从50多公里以外运来,铁由政府在当地收集,农民用驴驮、肩挑送到工厂。当时正是灾荒年,职工生活非常艰苦,只能以野菜、高粱米面拌糠充饥。

1943年9月,柳沟铁厂1分厂分出一部分同志到和顺县青城镇,在原来翻砂的基础上重新开工,铸造炮弹壳。两地共有职工50余人,日产50弹壳500多个。1946 年2 月, 晋冀鲁豫边区军工处派郑汉涛、陆达、耿震、刘贵福四人到长治以北30 公里的的石圪节一带勘察。2 月26 日,他们将新型钢铁工厂选址在故县村东一片地形隐蔽的沟壑里。1947 年11 月,一号高炉巍然屹立在故县村的沟壑里,炉高20 米,容积51 立方米。1948 年的1 月10 日午夜零点,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设计生产能力为日产优质灰生铁20 吨,从此结束了解放区不能生产灰生铁的历史。故县铁厂的建成投产,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区军事工业的生产状况,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建设钢铁工业的首次成功实践,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工业革命”。它生产的五○、八二、一二○、一五○等各种规格型号的迫击炮弹壳有力地支援了各个解放战场,尤其在临汾战役、太原战役、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号高炉被誉为“功勋炉”。 1947 年故县铁厂没有投产前,解放区的迫击炮弹总产量仅为20 万发,1948 年1 月故县铁厂投产后,全年产量猛增到102 万发,1949 年又增加到175 万发,是1947 年的8.4 倍。它生产的灰生铁还用马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山东渤海军区和其他解放区兵工厂。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国?

春过雪消: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user avatar   gao-rui-chen-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我记事起,只见过我的太姥姥,从来没见过太姥爷,小时候以为是他不长寿,后来才知道不是这样。

太姥姥和太姥爷是38年初结的婚,那时候战火还没烧到我家那里。日军打下南京后,一支部队经过我们那里的河滩北上,当地的国军驻军和他们打了一场阻击战,有几十人阵亡,后来得到当地人的安葬。太姥爷是读过书的,还有一腔年轻人的血勇,目睹这场战斗后就决意要参军,结婚仅一个月就告别太姥姥而去。后来中间回过一次家,说是在征兵处看到国军军官对士兵动辄斥骂,书生意气的他转头参加了红色游击队,并许诺打完仗就回家。是的,在那个无后为大的年代,太姥爷并没有等孩子出世就去扛起了枪,他说是希望孩子记事的时候这场仗我们已经赢了。可他终没有在胜利的那天回来,至今不知埋骨何处,太姥姥也一辈子没有再嫁,她一直认为没有消息就说明人还活着,她要等太姥爷回家。可太姥姥心里却很清楚她的丈夫再也回不来了,当她在2008年以92岁高龄去世的时候,嘴里念叨着的是“70年了,你还能认得出我吗……”

最近在重温《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沙盘推演上虞啸卿被龙文章打得一败涂地全师尽没,挽回了一场没有悬念的屠杀与溃败,虞师及时调整部署才有了后来炮灰团那悲壮但不失精彩的南天门攻坚战。但实际上残忍的真相却是,沙盘推演的情况才是当年远征军收复腾冲和松山的情景再现,松山战役虽然全歼日军守军1200余人,但远征军却也伤亡了7700余众,无数的孟烦了,迷龙,豆饼,阿译,不辣,蛇屁股,余治,何书光,张立宪……当年真的倒在了那片高地上。

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真正开始觉醒的一仗,它是我们无数的先辈用生命和血肉坚持的一场凤凰涅槃,这其中也许正有你我的先辈,也许更有许多全家壮烈的忠魂。他们的牺牲不止是数字,而是让这个民族继续傲立于东方的奠基。




        

相关话题

  为什么同是在华夏大地上存在的历史国家,就因为不是汉族建立的,有些人就不承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朝代? 
  C701,小牛等小型反舰导弹打中M1A2等主战坦克的正面主装甲,结果会如何? 
  哪一刻你觉得军迷误国? 
  罗布泊为什么会干涸?是地质原因吗? 
  可以用便宜的反舰导弹对航母进行饱和打击吗? 
  如果二战时苏联倒戈的话,战争结果会有不同吗? 
  如何评价《1851之远东风云》这本穿越小说? 
  二十四史中,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最高的是哪部,最低的是哪部? 
  假如是座山雕手下把和尚(魏大勇)宰了。李云龙会那么好消灭座山雕吗? 
  是不是大部分女性对科学技术、哲学、政治、历史等知识不感兴趣?如果是,原因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有人爆料女权博主周玄毅同时和多名女性保持肉体关系?
下一个讨论
苏联是否“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