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总感觉很多事实证明孩子在儿童时期受的挫折越多,长大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弱,是不是这样?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不是标准品,不可能所有人都按照同一种模式培养。反过来说,如果用同一种方式去培养所有人,所得到的结果也并不会完全一样。

就以学习为例吧,你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一个班30个人,那么无论所有的学生如何努力,总有人考第一,有人考最后一名。考第一名的人,可以拿到各种奖励,老师也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反之,考最后一名的人很多时候只能“自生自灭”,不但老师不喜欢关注他,甚至有的时候同学也不怎么爱跟他玩。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假如你的孩子是考第一名的这个人,你的挫折教育很可能会有效果,但如果你的孩子本就材质一般,所谓的挫折教育很多时候就是在打击他仅剩的一点自信,甚至会让他产生自我怀疑。

同样的道理,很多“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学生素质本身就跟高,他们的教学方法对这些学生是很有用的。但是,你让他们去教很多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未见得一定能教多好。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方面,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但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并不存在某个方法绝对好、某个方法绝对不好。对于家长来说,更是要意识到这中间的区别,千万别看到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就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那个真的不一定管用。


user avatar   si-te-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问题挺生气的。

一句“总感觉”,“很多事实”,就可以来随意评判孩子,而且还是以“越来越弱”为结论的情况下。

“孩子”到底是怎么你了,你要提这么个“假设性”的问题?

这问题问得,我倒想用“易立竞”式的“非礼貌性”采访风格,反问一下:

  • 您这是依着什么根据,给出“儿童时期挫折越多,成人后承受能力越差”这个结论的呢?
  • 您这样问,您的孩子知道吗?您家人接受吗?
  • 您有过童年吗?
  • 您童年是否经过了很多挫折,以至于现在心里承受能力很差呢?

合着孩子这个群体,就该没来由的,随便被一个假设拉出来挨一顿评判?

就事论事也就罢了,什么时候就“很多事实”了呢?

一个上了热榜的问题,问得这么没头没尾没细节,再加上榜单的传播力,我不怀疑,以下这个结论:

现在的孩子真是,抗挫折能力这么差!

不会被散播开。

或许,这句话早就已经散播开来了。

是因为孩子小,看不了知乎,才这样得不到尊重么?

我觉得现在对于孩子的分寸感,真是太模糊了!

这个场景肯定见过:

  • 看见家长推着孩子出门,孩子光着脚,周围一堆人上去就开始说:不知道,总觉得这妈不靠谱
  • 看见一个孩子不太跟小朋友们玩,一堆人又上去了,说:不知道,总觉得这孩子不太正常
  • 看见孩子3岁还穿尿不湿,一堆人又上去了,说:不知道,总觉得这家大人不上心

……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你都不知道上述情况发生的背景,每个孩子各自的身体情况,家庭环境,与背景情况。就妄加评判。

而题主没有任何细节和背景根据的一句话,这样的问题,就能引来这么多回答(包括我自己!)。

真的,对孩子很不公平!

我很反感任何形式的,不尊重孩子的讨论!


user avatar   zhuang-yao-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是感觉,又是事实。到底是你的感觉还是事实?


如果是感觉,那只是你个人的主观感觉。


如果是事实,请把数据列一下。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个朋友在投资圈。他办公室里有个工作特别拼命的妹子。没人知道这个妹子每天工作多久,只知道她上班比别的同事早,下班比别的同事晚,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朋友有次喝咖啡的时候晃到妹子办公桌前,说“我们的收入这么高,你有资格享受人生,别这么辛苦。”妹子说,“你不知道,我的起点太低了,没有心思闲暇。”朋友说:“我是内蒙古小县城出来的,家里就是普通上班族,在这个圈子里我起点也低。钱哪有赚够的时候。”妹子盯着电脑,手里翻动文件,语调平静的说:“我考上高中的那年,我的家门前有两座坟。一座是我爸爸的,一座是我妈妈的。”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老师是这么认为的。

活得明白不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三岁经历一件事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还没经历这个事他也明白不了。但是,吃亏要趁早,一帆风顺不是好事。从小大伙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话,六十五岁谁街上瞪他一眼,当场就猝死;从出生就挨打,一天八个嘴巴这到二十五岁,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吃亏要趁早。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

幼年挫折的数量,与心理健康程度没有相关性。

遇到挫折之后如何解决的经历更加重要。

比如在学习一个较难有快速反馈的特长时,遭受挫折是很密集的,这种状态下,孩子是否坚持了下来,为啥坚持了下来。

1,由于家长的逼迫,灌输“只要没学好就是不够努力”、“不努力学不好就是废物”,所以坚持下来了。

2,由于老师、家长的鼓励、支持,以及自己内生的对荣誉和技能的渴望坚持下来了。

3,遇到挫折一表态,不爱学了,父母同意了。

这三种情况,对孩子心理韧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第三种对韧性建设最差但没有太多后患,第一种则可能制造表面上很有韧性但终身陷入焦虑和过度竞争的人。

第二种是最良性的。

再比如,有些所谓的挫折完全是家长或者权威的心情造成的。

孩子努力考了99分,回家开心告诉长辈,长辈恰好刚因为某工作事情在烦躁,直接开骂“为啥不考100?!”

这种挫折,可能制造孩子的极端性,并且可能造成孩子习惯于情绪的发泄、对弱者的欺凌。


人幼年经历对性格影响非常复杂。

尽量不要去简化的对应。


user avatar   xiao-xie-zi-9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是,我想你想表达的是:儿童时期受的挫折越多,越敏感。这是肯定的。

童年时期,物质上匮乏的孩子,长大后对金钱更敏感,赚钱的想法越强烈,因为金钱能带给他安全感;童年时期,精神上越是受打击的孩子,长大后遇到类似情况更敏感,更容易产生不适,因为这会引起心理反应。

但这和抗挫折能力不沾边。

有的人童年物质匮乏,长大了反而并不在乎物质,而一切从简,追求精神的富足,但这不能阻止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甚至越挫越勇。有的人童年精神总受打击,长大了已经适应了各种打击,获得了异常强大的内心,能够冷静的看待并分析透彻,而不会因此受伤。

但是,最悲哀的是,他们依旧会敏感,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会伴随人一生,不论在不在乎敏感所产生的后果,都会敏感。

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缺爱的人十分容易看出来,因为即便他们用力去爱,狠狠地抓住甚至拥有了爱,依旧害怕爱会消失。童年的不幸,已经在他身上有了深深地烙印,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无论受挫的点是否已经消失,他还是那个他,顶多是学会了淡化反应或者伪装。

即便拥有了,他们内心深处,也总觉得拥有的并不真实,甚至有的人还觉得:我不配、我不配、我不配!

他们往往心思缜密,有同情心,会关心他人的情绪,但偏偏少了些放肆的快乐,这就是童年受挫的人最大的悲剧。

因此,希望年轻父母们能放弃不负责任的棍棒教育,多关心孩子成长,多陪伴孩子,用爱来温暖孩子,引导孩子,坚强其实是可以教育出来的,而不一定非要受挫。让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他的幸福人生就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愿孩子们不要承受小小年纪不该有的少年老成与过于懂事,而是能够阳光自信,乐观开朗,热情生活,开心面对每一天。

以上。


user avatar   yu-ben-gu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不是!甚至可能正好相反!

1993年某“十佳少先队员”,一个女生,8岁失去了爸爸,母亲瘫痪在床,小小年纪,一方面要照顾母亲,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

当年11岁的她曾经在日记里写到:“许多人都以为我很坚强,其实,我也常常有很脆弱的时候,我甚至想大哭一场。可是,我向谁哭呢?哭给妈妈听?她已经够痛苦了,怎么能再让她伤心。哭给老师和同学吗?他们对我已经百般关怀,怎么能再给他们添麻烦。那就哭给我自己吧,一个人悄悄地哭,自己来安慰自己。不过,人得想开一些,苦难来了,哭有什么用?大家都在关心我,期望着我,我不能让那些好心人失望,我要给他们快乐,我要微笑着走向生活。”

试问,这样一个小姑娘,小小的年纪遇到的挫折多不多?我想应该比很多自称“儿童时期遇到很多挫折”的人多多了吧!但人家没有放弃,依然坚强的生活着!

我只能说:“很多事情因人而异!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怎么想的!”

再举个身边发生的例子:

父亲的一个堂哥(爷爷兄弟家的孩子),我从来没见过他!因为从他30岁开始就住进了精神病院!听老爸说,他这个堂哥从小就勤奋好学,是家里人“最放心”的孩子!高中没毕业就去当兵了!据说,表现很优秀,还当了班长!复原之后他意气风发,想回家乡施展自己的抱负!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出了问题!当时,本来他是要被安排到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的,但因为各种原因他被人给“顶”了!那之后,他一直表现的很平静,但家里人慢慢的发展他开始有些不正常了,失眠,梦游,语无伦次!那个年代没什么心理医生,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家里人把他送到医院,检查说是“精神分裂症”……后来,一直接受治疗,情况也时好时坏……一直到他50岁去世……家里人一提到他就是两个字——“可惜”!


其实,很多时候遇到挫折,特别是童年的时候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很多人说:“还只是个孩子……”不要小看孩子!只要正确引导,他们的能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关键问题在于是不是有更多的“正能量”能传导给他们!以及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记住拿破仑的这句名言:“人生的光荣不是永不失败,而是屡败屡战!”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yi-qu-er-san-li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必然是绝了呀!

演技绝了,扮相绝了,台词超有爆发力真真是绝了!

不吹不黑,《风起洛阳》男主角百里弘毅只有王一博能演!因为这个角色是木石之心,肯定有朋友不知道什么叫木石之心,下面请金鹰影帝王一博用演技科普一下:

猜测下面人物的心理活动?

猜到了了吗,下面揭晓正确答案!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就明白了。请大家期待王一博下一部影视作品:跟梁朝伟以及《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程耳合作的电影。

请大家欣赏海报上王一博的电影脸,是不是在梁朝伟身边也毫不逊色。

最后我警告那些B站黑王一博的UP主,你们就是嫉妒王一博红,资源好,有的人已经跟梁朝伟拍戏当主角了,有的人只能做视频尬黑,哼!




  

相关话题

  孩子性格坏孝心缺失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家庭教育么? 
  如何评价《都挺好》中老二苏明成? 
  常爱说「废话」及爱抱怨的人,都是抱着什么心态的? 
  如何看“三年级小孩面对父母说打倒小日本”? 
  如何看待「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发热议,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吗?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进化出「学习时产生快感」,而是「游戏时产生快感」 ? 
  进入一个不喜欢的大学,失去对学习的渴望,该怎么办? 
  刚刚上完厕所,打死一条蛇,感到心里很不安心,我该怎么办? 
  发生了对女性的不幸事件后,为何媒体报道会有总结「女性不要单独做某事」之类教训与经验的普遍现象? 
  读过心理学的人会有哪些特有的习惯? 

前一个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的现象?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馬小尙对于袁隆平与自由市场的评论?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