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说实话,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路线相当蹊跷。
在“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之前,史书还记载了司马懿的另一段话。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这句话后来被罗贯中写进《三国演义》,作为司马懿奸诈狡猾的佐证之一。司马懿确实狡猾,也正因为狡猾,他才能看出诸葛亮此次军事动作的怪异。
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斜谷;在它的东边是武功县,武功南边正对着骆谷道,西边是宝鸡,也就是当年的陈仓城。
其实如果你看看地图就会发现,如果诸葛亮一路攻占武功,那么,东面两百多里处便是曹魏的核心地带长安。即便不考虑军事因素,蜀军占据武功之后给曹魏带来的政治压力,也会迫使司马懿不得不与之决战。
但诸葛亮偏偏不这么干。他率军出斜谷,驻扎五丈原,那么,下一步就是渡过渭水,攻打岐山,战略意图相当明显。
于是,司马懿说,诸葛亮那老小子想要干什么,我特么已经知道了!
但是,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干?
事实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动作相当大。十万军队出斜谷,在渭水南岸扎营,且率军屯田,明显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司马懿的应对策略,是背水筑垒,坚守不出。诸葛亮求战而不得,最终急了眼,骂宣王是个娘们。
这也许和蜀汉当时的处境有关。三国之中,蜀国最弱,第五次北伐,蜀军离开自己的粮道相当远。从蜀军屯田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当时后方的补给已然跟不上军队的消耗速度,情况严重到不得不在原地寻求给养的程度。
恐怕这也是诸葛亮制定此次战略意图的隐忧。远离根据地到国外作战,最怕的便是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攻取武功,兵向长安,确是一项非常宏大的战略构想。但并不长于平原作战的蜀军,在面对魏军铁骑时,胜率最多只会有五成。一旦战役失败,蜀军唯一可以退却的,只有武功南面的骆谷道。
而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诸葛亮最终选择这样的方针,其实不能算错。占领岐山之后,陇西和关中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蜀军可以逐步蚕食魏国剩余的领土,然后向东谋求发展。即使战役失败,蜀军也完全可以在斜谷据险后退,逐步撤出战场。后来战役的发展也确实如此。
所以,第五次北伐,其实还是葛公一贯求稳的战略思想。他唯一没有料到的,恐怕只是自己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