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多处亵渎唐玄宗的嫌疑,例如“从此君王不早朝”,为何当时没有受到管制,反而能传播开呢? 第1页

  

user avatar   yu-xiang-48-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事情比较多,但还是写这个回答,反驳一下其余回答的瞎想瞎猜,毕竟问题在讨论历史,你不能脱离史料胡乱猜想吧?

基于现有很多回答都是在臆测,几个非常基本的点需要澄清:

1.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并未成为属于谏官的“左拾遗”而是任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是白居易官宦生涯的极早期,他不可能穿越到未来知道自己是要当谏官的,恰恰在白居易开始有了其担任谏言者的心理自觉之后其创作的《新乐府五十首》中所暗示的“杨贵妃”形象便与《长恨歌》中不同,从较为正面形象的转变为了“恶女”,因为这恰恰是中唐时期对于安史之乱历史的官方政治正确

2.白居易开始“新乐府”、“秦中吟”讽喻诗写作之转型后,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曾经向元稹抱怨过《长恨歌》的意外流行:“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也就是说,讽喻诗时期的白居易对前作《长恨歌》的心态,其实是比较轻视的。这种轻视的缘由,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来自儒家道德束缚

3.《长恨歌》面对的舆论压力恰恰是当时的正统舆论会认为《长恨歌》美化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不是“丑化唐玄宗”。


展开说第一点,根据陈鸿《长恨歌传》,长恨歌创作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也就是说,《长恨歌》的创作,是酒席之上被怂恿的结果,这个怂恿者名叫王质夫。《长恨歌》的创作不同于白居易花费很多时间刻意为之亲自推广引为平生重要成绩的讽喻诗,是一次完完全全酒后抛开世俗成见的诗意创作,这种创作并不背负传播儒家正统道德观的责任,反而还背离了正统叙事地去歌颂了皇家爱情。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世俗更喜欢《长恨歌》的理由。


展开说第二三点,在中唐,真正的政治舆论对唐玄宗并不够友善,想要知道中唐对唐玄宗这位几十年前差点一手导致帝国毁灭的君主之评价,看看《旧唐书》就知道了:

度支使皇甫镈阴结权幸,以求宰相,群累疏其奸邪。尝因对面论,语及天宝、开元中事,群曰:“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用姚崇、宋璟、张九龄、韩休、李元纮、杜暹则理;用林甫、杨国忠则乱。人皆以天宝十五年禄山自范阳起兵,是理乱分时,臣以为开元二十年罢贤相张九龄,专任奸臣李林甫,理乱自此已分矣。 用人得失,所系非小。”词意激切,左右为之感动。镈深恨之。而宪宗终用镈为宰相。

如果说“理乱自此已分矣。 用人得失,所系非小。”这样的评价还是出自大臣之口且不够使人感到激烈的话,唐宪宗作为大唐皇帝,自己对前朝唐玄宗作出的评价,应该说是最为官方的了:

宰臣于延英殿论政事毕,因言及国朝故事,上曰:“朕览《玄宗实录》,见开元初事,天下不得不理。玄宗初即位,亲见不理之由,遂锐意为政,有姚崇、宋璟、苏颋等辅弼左右,履正奉公,圣贤相合,鱼水相得,何缘而不至于理?及天宝末年,玄宗怠倦,为政务于不急之事,有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奸败倾陷,专权徇私,杨氏一门竞为祸本,又何因而不至于乱?前事是今日之龟鉴,朕当自惕厉。卿等各以此为诫,庶几免于此也。”宰臣等兢惕踧躇,拜贺圣言,皆洞理乱之本也。

总而言之,中唐时期,宪宗时期,由于才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且唐玄宗之子唐肃宗在安史之乱中直接绕过唐玄宗称帝而后实际上半是逼迫唐玄宗成为了太上皇这一历史,使得继承唐肃宗的中唐皇室不可能对唐玄宗有过高的评价。于是,中唐的政治舆论其实本来就倾向于“唐玄宗重色而导致安史之乱”的历史叙事,希望将国家动乱归结于杨贵妃与唐玄宗之恋,其实是中唐的官方默认价值观。“安史之乱”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这一点上中唐士大夫阶层之舆论对玄宗可不是今人看后宫剧一样的情感。

类比一下就是,虽然开国以来有一位很正面积极的政治家,但其发动的政治运动后来评价不高,甚至现政权合法性还是“拨乱反正”而来,所以刘慈欣一类作家写《三体》中涉及批判这个时代的话,官方虽然不至于推崇,但你依旧可以写。甚至在一定时间内,“伤痕文学”、“知青回忆”一类的东西是可以成为文坛主流的。

在这个前提之下,你就可以发现,白居易后来不喜欢自己的《长恨歌》并暗暗觉得这对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点小害处,实在是当时会认为他太过于美化了杨贵妃的形象,而不是说因为他贬损了唐玄宗的形象。这就像如果刘慈欣《三体》里面对某个时代要是大夸特夸,反而会政治不正确一些。换句话说,在“举朝暗自进行安史之乱大反思运动”的历史背景下,《长恨歌》显得反思性不足。

白居易后来对明皇旧事的处理,也就是很多人在说的谏官时期,其实是转向更加强烈地批判唐玄宗杨贵妃的,比如《上阳白发人》中暗示的杨贵妃形象就变成了: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而在《新丰折臂翁》直接批判唐玄宗的边疆政策,说: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别觉得这是亵渎,其实这恰恰是中唐的政治正确之一。另外虽然我很喜欢白居易,但今天很多人理解白居易的讽喻诗的立场是错误的,白居易的讽喻诗恰恰很符合儒家正统思想,在当时是公开发行白居易亲自大力推崇,是站在“劝诫皇上”的立场而为之,绝对没有触及大唐帝国真正难以触碰的政治正确核心。


user avatar   long-xiao-6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蹦极,

我喜欢危险的感觉。

当我站在几十米的高台,脚下就是湖面,难以遏制的恐惧会紧紧抓住我的内心,让我战栗,让我警醒,让我瞬间感觉到,活着是多么真实的事,而活着又是多么幸运。




  

相关话题

  甲午战争清朝有没有可能打赢?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为什么不被称为X奸? 
  安史之乱后,假如你是大唐皇帝,给你在位时间40年,如何才能走出困局? 
  承认金朝元朝与赞颂崇拜岳飞文天祥是否矛盾? 
  为什么卫温诸葛直被宰了? 
  秦和西汉甲胄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 
  满清是怎么处理明朝皇室(王室)后裔及其他贵族的? 
  为何古代大多数人都如此的讲义气? 
  民族主义者会如何看待南明灭亡前后的种种反清复明的努力? 

前一个讨论
司马懿的晋朝跟春秋的晋国有什么渊源吗?
下一个讨论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些?





© 2024-05-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