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1页

  

user avatar   doonnerd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翻译第6章《罪刑相适应》时,关于这句话如何表述,我也很为难,所以翻到这个问题。但问题下的回答都偏了,根本没切中要点。

这句话涉及的是刑罚的目的,以及罪刑相适应原则。

在全书中,贝卡利亚对于“刑罚”的观点,一直是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威慑与阻止犯罪

在这一章里面,他重点论述刑罚的轻重要与罪行的严重程度对等,成一定的比例,即刑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罪刑相适应原则。

如果违背这一原则,罪刑不相适应,他在本章最后一段作了论述。

整段话是:

如果快乐和痛苦是驱使感性的人行动的动力,如果无形的立法者制定奖励和刑罚,以促使人们从事最高尚的行为,那要是奖惩不公平、罪刑不相适应,就会导致一种很普遍但反而被忽视的悖论:刑罚本是用于阻止犯罪,但正是这种罪刑不相适应的刑罚,促使了犯罪的产生。因为如果对危害社会程度不同的两种罪行,处以同等的刑罚,既然后果都一样,那就无法阻止人们选择实施利益更大、危害也更重的罪行。

这句话的原文其实很简单,意文版本是“che le pene puniscano i delitti che hanno fatto nascere”,英文版是“punishments punish the crimes they have caused”,直译是“刑罚在惩罚它们自己促成的罪行”。

题目所提,是黄风翻译的版本。

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本文一直在强调的观点是,刑罚是为了阻止犯罪,它要以“适当”的刑罚去威慑和引导人们,使人们即使受到利益的诱惑,也不会犯罪。如果刑罚不公平,不同的犯罪处罚一样,那人们肯定会选择危害更大、自己获利也更大的犯罪,而不是受刑罚的威慑而克制自己不去犯罪。

因此,这种“不适当的刑罚”不仅不能实现它“阻止犯罪”的初心,反而进一步促使或鼓励人们去实施犯罪。这才有了所谓的“悖论”——不公正的刑罚在“制造”新的犯罪,而不是“阻止”新的犯罪。




  

相关话题

  被迫人体运毒去自首的话会被判吗? 
  如何看待3月13日晚浙江嘉善案件造成5死1伤的严重后果,案件有哪些疑点和细节? 
  如何看待韩国「素媛案」主犯赵斗顺称喝醉酒记不起犯罪事实,多次请愿「恳切地希望一定要和受害者见面」? 
  9 岁男孩为报父仇追凶 17 年,称4人参与行凶未被立案调查,唯一获刑者仍潜逃,这一案件还有哪些疑点? 
  你为什么支持废除死刑? 
  无法分离的连体人如果触犯刑法,要如何处罚? 
  法学界为什么有学者一直在为废除死刑而努力? 
  酷刑(比如人彘)是否比死刑更有威慑力?是否可以用人彘取代死刑? 
  死刑犯被執行完十多天又復活了,還會捉來再執行一次嗎? 
  墨西哥毒贩和中国缉毒警哪个更强? 

前一个讨论
连甲骨文都是夏人创制的,还有什么理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下一个讨论
为何郑成功不攻打东南亚?





© 2025-02-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