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学的迷茫,从改变这一点开始】
01
迷茫成为年轻人的常态,丧文化流行
我也曾是在校的大学生,我也曾体会过那种迷茫和沮丧,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状态,也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
在我看来“ 迷茫,更多是一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心理状态。”
找我咨询职业生涯的学员里,不少人也是对于自己职业生涯感到迷茫的年轻人。
他们有些人在国企里拿着一份稳定的收入,但是干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
那种感觉,就像一颗鸡蛋,硬是被环境孵化成了一只鸭子。
有些人是知名汽车企业的工程师,收入尚可,但是也能够一眼看到自己10年以后的样子。
住在离深圳市区至少1个小时的郊区,任何一个大学毕业生花三个月就能学会你现在干的这些工作,最可怕的是你还贷款买了公司的福利房,开始拖家带口,基本上没有离开这家公司的可能了。
似乎现在丧文化的流行,大多数聊的是“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什么都不想干”,似乎加重了一部分人的迷茫感..
网络上流传的一段新闻的采访视频《男子偷车被抓,竟称看守所比家好》,视频中的人被称为窃格瓦拉,他因为偷窃电动车被警方抓获后,记者采访他:你这么年轻身体健康为什么不选择找份工作,而要去偷窃呢?
这哥们是这么回答的 "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
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这种东西,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
进看守所感觉像回家一样,在看守所里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
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里面的!”
我的知乎私信一天至少收到3-5位关于职业生涯的咨询,似乎这种年轻人迷茫感在不断扩散...
02
明确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
积极心理学上有个特别有意义的概念,可以帮助不少年轻人走出迷茫。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20世纪末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
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比如说,你离开现在的平台,能否找到一份收入不低于当下的工作?
比如说,你觉得自己能够靠自己的作品,收获甲方广告主的青睐?
目标的确定过程离不开多样化的探索,我也是在经历过国企、民企之后,才找到了现在提升个人影响力,提升自己单位时间价值的个人发展方向。
而我们选择的职业方向,最好是你感兴趣的、你擅长的、以及有市场需求的三者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目标的落地离不开内在的驱动力,自我效能感就是那台发动机。
走出迷茫,从制定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开始。
03
你把问题归因于外界?还是自己?
遭遇挫折,有些人喜欢归因为外界因素。另外一些人则更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比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里,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每次尝试,收获的结果都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以获得知识、能力为学习目标的个体在乎的是自己在学习中学会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哪些能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不断地尝试以求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其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学习成绩又得以提高,这来之不易的成功会让其有更强烈的愉快体验。
而以获得赞许、良好声誉等为学习目标的个体,则更多地选择回避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以避免失败或较低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那些自我能力归因较低的个体,当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学习会更加消极。
把问题归因于内在的人,更能够在下一次尝试中加以改进,而把问题归因于外的人,更容易放弃,因为问题的原因不是自己。
04
走出迷茫,从拒绝重复自己开始。
之前有一位朋友是一家知名车企的采购,管理着30多家供应商,因为在一个很强大的甲方的缘故,所以他们日常出差和吃饭从来都是被乙方安排的妥妥当当的,算得上相当惬意。
突然有一天,他在桌上画着汽车零件图纸画了一上午,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好像前几天的上午也是这么度过的。
然后她猛的一想,这就是我即将要度过的无数个日子么?
他和他的学霸上司说,我还年轻,我不想重复自己。
老板问他,“你想好之后去干什么了么?”他说“没有,也许是先出国读研”
这才有了他出国读研的经历,包括现在从事他自己喜欢的品牌与自媒体相关的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是他干的挺开心。
迷茫状态的表现之一就是机械性的重复自己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
对于大学生而言,你并不需要因为别人参加了学生会,你也就参加学生会。
别人兼职,你就也去兼职,别人考研,你也去考研。
拒绝重复不等同于让你每天打游戏和偷懒,得过且过。
而是希望你能先花一些时间想清楚什么是你自己想要的,再付出超出常人200%的努力,把自己做到行业的Top 5%。
05
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
1)从“我不行”到“我也可以”,多积累一件成功的小事。
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自己也是因为多年前深圳文博会的一场演讲,10分钟赚了1万,才知道自己的时间和演讲原来如此值钱,开始走上了咨询和培训的道路,开始积累了自己原来可以为企业讲课的自信。
2)选一个刚刚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任务,确保这个任务包含反馈。
经常看鸡汤文章,并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
但是通过为任务设定阶段性的目标,不断的让自己收获反馈,渐渐的你会越发的投入到这件任务当中,而且来自任务进度的反馈会让你越发有成就感。
比如说,尝试着开设一个关于汉服的抖音号,上传20个原创视频,收获10000粉丝。经过3个月的努力,你成功的积累了8000多粉丝,这件事情本身就会给你带来一种积极的心态。
3)镜像神经元的存在,让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成功经验里提升自我效能感。
对于某些事,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
但是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脑中的神经元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成功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我是一个起点不高,出身于三线小城市的年轻人,
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使命走出迷茫,你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PS:辛苦写的2700多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
送你一本99页的《贺嘉演讲指南》电子书PDF.
关注公众号: 贺嘉老师 ( ID:kuajie123),回复关键字“演讲”领取。
经常有朋友问我的成长之路,如何跨界转型和变牛x的,如何获得机会给长江商学院CEO班讲过课,给腾讯、国信证券这些公司中高层做私教的故事。
关注公众号:贺嘉老师(公众号 ID:kuajie123),回复关键字“套路” 查看。
泻药
大学生只要做三件事
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
运动:像你明天要扛起美队盾牌那样运动
做爱:好好使用年轻的肉体并享受最后一段没什么功利的男女关系,像明天就要末日一样做爱。
其他所有事情都是一泡污。
1. “希望成年后的每个决定都由你亲自完成,这件衣服要不要买,这顿饭跟谁一起吃。什么时候开始婚姻,要不要生小孩。外界的任何声音都是参考,你不开心就不要参考。”
—微博搞笑排行榜下面的某条评论
2. “如果亲吻不到想亲吻的人,祝你们能亲吻到想要亲吻的人生。” —出自某音
3. 在迷茫的人,没关系,慢慢来吧。
一年一年都过的挺快的,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慢慢来,也只能一步一步的去做,慢慢的提升自己的效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很迷茫,做好自己的就行了。
—随记
4. 对待家人和朋友,处事一定要“心硬口软”。嘴上说着温柔、鼓励的话,原则问题一点也不放松。
如果你“嘴硬心软”,无论你在对方困难的时候帮了他多少、苦口婆心教导了多少箴言真理,对方记住的往往只有你在他低谷时期对他说出的伤害的话。
人,尤其是女性,很容易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出出气,关键时候心一软还是会原则退让,对方除了了解利用你的秉性,还会对你产生感情淡泊——埋怨你得理不饶人,还“关键时候对其不够严格”。
同理,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要时刻记住:真正的敌人是不会摆出一张敌人脸的。
—随记
5. 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的利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缺点,欣赏别人的好就够了,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再好的关系,合不来的地方就模糊,往合的来的地方发展。
人和人之间就是求同存异+包容。然后这世界最对的法则是:自己开心就好。可以配合他人演出但是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必非要委屈自己去配合,然后还要被埋怨,自己玩吧。这世界上没有特别适合的第二个人,一切都可以拒绝的。—自己的随记。
6. 你只管朝前走,碰到什么是什么。
7. 总有人问:“女孩子为什么要那么努力?买车买房不如找个好人嫁了”
为什么努力!当我有房有车有存款我能理直气壮的要求未来的那位,需要他拥有什么条件,符合我什么想法,希望他有趣而且必须足够有资本维持生活。他不需要比我优秀太多,但至少要与我相配。
我可以挺直腰杆直接说,因为我有底气,他们不会只是觉得“这个人只知道钱,特物质”,而是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太无能,要么上进努力要么直接退缩消失。
———自己写的随记
8. 成长大概就是在外面受了伤害,会想家,想妈妈,理解她的不容易,知道她永远刀子嘴豆腐心,有更多耐心去跟他们相处,长大之后看过外面的世界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他们为我避开了很多暴风雨,给我撑起来的那片天,曾经是我想挣脱的禁锢,现在是我所有的眷恋。人嘛,所有的耐心最应该留给的是家里人。
这是今日想法,来自2018年12月6号的周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