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导师,首先要清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硕士,读研的这几年,于导师而言,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讲的是成果;于学生而言,是为未来积淀的一部分,讲的是成长。双方的所需不同,地位也并不对等,同时导师和学生又是双向互选,并不存在“供需不平衡”的单方优势,所以最优策略往往是在可控范围内做出最匹配的选择。
感觉题主有点偏重与导师面谈的内容,略显局限。一是视野有点局限于热点而轻自身兴趣,二是略局限于导师所言内容而略缺少第三方评价(后面详述)。
结合个人和身边朋友的经历,电气专业硕士选择导师,建议从四个方面来执行和分析:定位,资源,人品,行动。
硕士是在本科建立了对电气专业基本认知的基础上,进入某一个相对细化的方向进行学习。同时,由于硕士的学习内容带有了更多的细分专业度,对未来职业规划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前需要大致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和规划。
定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细分方向的选择;二是未来规划的初步设想。
先说方向选择的问题。电气专业可以粗略分为五个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系统、高压绝缘、电力电子、电机、电工学,再细化则会有更多的分支。本科的学习建立了对细分方向的基本认知,也形成了个人兴趣和专长的基本判断,一定不要强迫自己做昧心的选择。别用后半辈子为这两三年的昧心选择买单。
再说未来规划设想的问题。首先要承认,未来充满变数,但依旧可以设立个大致的方向。如果你未来有意图走科研的路,那就要把计划做到博士层面,且注重科研的纵向深度;如果打算从事技术性工作,就要注重科研与工程内容的相关性;如果打算转行,可以强转,但更好的选择是从科研中找到交集作为未来的切入口。
方向和未来规划二者是互相影响的。如果单纯打算进电网,可能系统方向略占优,但其他方向差别不那么大,倒是要多调研下目标单位的招聘偏好,投其所好;如果要转行,是要加强金融学习、编程学习抑或其他,需要自己好好考虑下;如果打算从事技术,一定要做自己擅长或者自己喜欢的内容。
这里讲的资源指的是导师的资源。导师毕竟在行业深耕多年,有了不少的积累,这些才恰恰是供你成长的价值空间。
从短期的时间维度,要看导师的学术资源和科研条件。硕士几年的时间都要跟着导师度过,存在一定程度的“共享”状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有好的平台和资源,自然能获得更强的技术能力和更广的学术视野,这完全由导师自身决定。
从长期的时间维度,要看实验室(或者课题组)的人脉传承。这是个很社会化,也很功利化的角度,可偏偏电力就是样一个传统加垄断的行业。等你工作了会发现,有些老师真的会把学生联系起来,建立起社会化的合作联系,甚至有的导师会帮学生联系工作,完成自己的人脉布局。这既是导师的资源,也是你未来可用的资源。这是比校友文化更精细、更亲近的联系。
读研必须承认且认可的一个事实是:你毕业的生杀大权在导师手里,而且你要与他相处两三年。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导师不会刁难学生。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的导师把你当保姆,有的导师把你当亲人;有的导师让你去他的公司打工,有的导师督促你专心学术;有的导师对你完全放养毕业自理,有的导师手把手悉心指导……
到底你的导师,是导、捣、道或者是倒,对你的硕士生活和成果影响很大。不要以学术成就高低作为单一判据,你又不是职称评委,你要关注的最终还是科研生活质量和成果品质。
行动是选择导师的最后一步,主要是以下三个环节:
1. 调查
做到“三多”——多查、多问、多打听。基于前面几节的内容,尽可能多地调查目标导师的学术水平、资源、人品,全面细致的调查恰恰才是对导师和对自己的尊重与负责,通过事前调查降低事后后悔以及日后爆发矛盾的概率。
在这里更推荐找在读研究生进行打听。作为亲历者,他们更有发言权。不要全听导师的一面之词,毕竟阅历在那儿,说场面话和避重就轻的技巧是你完全不可匹敌的。
2. 选择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也要分析自己的需求,也即前面所讲的定位。你所需的空间是学术深度,还是工程经验,或者只是为了过得舒坦。将调查结果与自己的需求进行匹配,锁定基本的目标导师列表。毕竟是双向选择,多做几个备选是必要的。
3. 联系导师
前面都是准备工作,最终确定导师还需要导师点头。所以,确定目标导师后,尽早通过邮件、电话甚至去办公室拜访的方式建立联系,找导师聊聊,表达意向。如果能确定下来自然是最好的,即使确定不了起码让导师知道你的存在,进入他的选项,别把机会拱手让给别人了。
最后祝题主找到最心仪且匹配的导师。
相关阅读推荐:
更多电气专业及电力行业原创文章,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文刀笔记(ID: wendao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