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康熙说明朝后宫有「宫女九千,太监十万,每天都有饿死的」可信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ying-hua-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信,但是不精确。

实际上也没法精确具体多少人,连个大概的约数都没有,只能说,明朝皇宫使用的人数,一度接近或者超过十万人。

看了几位答主的答案,基本是无一相信这个数据。 @张鹏知乎用户(同名的太多没办法圈到)认为现在故宫博物院仅能容纳四五万人,所以当时如果住上十万人,完全不可想象。实际上,当时所谓的太监宫女,并不都住在紫禁城内。截取一个简示图,红框的是明代的紫禁城,当时的皇城,即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明代大部分的宫内人员则居然在内城,绿色的方框框住的区域,皇城内东面几乎是内宫二十四衙门的所在地,包括东厂在内。西面是大高玄殿,十大承运库,惜薪司及各种厂,各种房(含豹房),还有内校场等。另外图中的黄色区域,都是明代在北京城官府所在地。

那么很明显,皇城住下十万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住在内城,而不是住在紫禁城内。

就内侍而言,还有一部分人并不住在北京。我们知道,南京有一部分,主要是年老的内侍被遣送去养老,或者本来就驻守在南京的内侍。另外,更多的部分,是从万历年间开始,派往全国各地收矿税、铺税等太监队伍。还有各地镇守等职务的太监,则是明初就开始有的。

先说宫女,这个数据很简单,根据明代每年都要选宫女(不是选宫妃,这是两回事)。一年三百人出头,一般都比这个多,有小部分被派送往各宗藩。如果一个宫女十四五岁入宫,按她活到55岁算,那么在宫里四十年。增数可达一万二。明代的平均寿命并没有55岁,但是在宫里条件相对好一些,而且女人的寿命相对会长一点,这个估测相对靠谱。当然不能只算增量,还得计算不到55岁就死亡的,以及处派宗藩的人数,所以九千人是可信的。两万人所从何来,就不得而知了。

复杂的是内侍(注意,内侍和太监的说法是有区别的)人数,黄仁宇在他的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一书,曾相对仔细的研究过这问题。

@朱武镐 引用《明神宗实录》称:

隆庆六年九月甲申朔条,工部题:南北二京内官、内使人等自隆庆五年九月至六年八月,除事故五十一员名,实在一万二千七百二十九员名,共该折色靴料银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两四钱。查屯田司库贮不敷,准于营缮司挪一万两、都水司挪二千两、本司动支四万一百二十七两四钱登簿,送巡视厂库科道挂号帖,节慎库凑数解给。

但是,他忘记了至此以后宫内太监数量的增加,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黄仁宇在《明代的漕运》中有很详细的解释:

对于那些不熟悉明王朝政府机构的人来说,明朝宮廷内侍人数很容易使他们感到震惊。从15世纪晚期到明王朝崩溃时,仅是宦官人数就从10,000人增加到70,000人左右〔3〕。作为普通的宫廷办事人员,大多数宦宫是净米的消费者。随着这部分内侍中心人员人数的增长,包括太医、厨师和其他工匠、普通苦力在内的宫廷家政人员人数也在增他们的报酬也用漕粮支付。
〔3〕贺凯:《明王朝的传统中国》,页11。

仅从《神宗实录》中查询增加的人数,节摘如下:

卷十二(万历元年四月):选净身男子三千二百五十(3250)名分拨各监局应役。
卷一三九(十一年七月):礼科左给事中牛维炳、狭西道御史赫瀛等题称:『净身男子元年、六年内共收过六千(6000)余名,本年二月内齐进喜等具本陈乞,奉旨驱遂。今复收二千(2000)名,有背前次驱逐之旨。』诏下所司。
二百零五(十六年十一月):命选收净身男子二千(2000)人。
卷三百五十八(万历二十九年四月):奉圣旨:『传谕内府各顷缺人数多,着照例收用净身男子三千(3000)人。』

仅从以上几个词条,就可见内侍人数增加了至少一万三千人以上。另外还有没有记载的,比如魏忠贤,他20岁入宫,死的时候是天启七年(1627年),60岁。那么他应该在1588年,即万历十六年前后被征选入宫,但是神宗实录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直江实纲 又统计启祯年间的增加数据,合计30,520 名。但是注意,这仅仅是实录上的数据,就是所谓的“据不完全统计”。因为在实录上体现的数据,仅仅是涉及到外朝事务,比如增加粮饷供应等项,才会被提及。

黄仁宇就曾经指出,就宫内的食物供用的数量来看,内宫生活的人数大约在七到九万之间。

宫内人数增加以后,其供用的数量,仅举两例,摘抄自《明代的漕运》:

丝织品:

还值得指出的是,有时最后对丝织品要加工的内织染局(theBureauofWeavingandDying),在16世纪后期雇用的宦官和政府劳力,达到11,500多名[7]。
[7]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99页6

按照官方有关规定生产布匹,每匹布匹须长40英尺,宽2.5英尺到2.6英尺(同样是黄仁宇《明代的漕运》中的数据)。

我们虽然不能准确指出到底生产了多少,但相信在16世纪,每年丝织品数量,包括宮廷织造厂所织造的、各省征收的和购买的,应超过25万匹。关于成本,每年由明廷所承担的纯支出就明显超过了25万两银子[2],不足数目则由各地承担,总成本不可能少于50万两。除了5,000匹丝织品由山西省供应外〔3〕,其他则安排南直隶和浙江两地承担。
[2]《明史》卷八十二10页。
[3]《明史》卷235页5。

瓷器:从生产的数量也可以看得出来,自1421年迁都以后,仅一次大量生产瓷器,接下来就是万历以后的需求量陡增,这也从侧面反应当时宫里人员激增。

除了丝绸外,江西的瓷器也由宦官负责采办。到底采办多少,看来没有规定,但是产量仍然很大。产量最多的一年,是1433年,生产了443,500件。其次是1571年,生产了105,770件;接着依次是1582年,96,624件;1583年,96,000件。1591年,明廷规定生产159,000件。在此数完成之前,明廷又突然命令多生产80,000件。直到1610年,任务才得以完成〔1〕。
《大明会典》卷194页,《明史》卷82页11

丝织品一年25万匹,万历以后仅官方生产的瓷器数量就超过45万件。除了这些,该论文还例举了大量实物消耗的证据,比如粮食、钢铁、黄铜、靴袜、笔墨、纸张、食盐等等,这绝对不是只有三五万人使用的物资。


太监人数增加了以后,其它的人员也相应增加。到崇祯初年,官医的人数从原来的110名,增加到了533名。文思院官匠人数,从原来的763名,增加到3198名(这可以说是修三大殿,但是万历年间该工程同样也在进行)。史料出自李清的《山书》,如下:

《京支钱粮数目》惟太医院,旧制院使一员,院判二员,吏目十员,御医十员;惠民署生药库大使,副使各二员,连医士共止一百一十员名。沿至万历年间,官医已增三百二十三员名。迨天启年间,增添日多。及至崇祯元年,官医共计五百三十三员名。但查每年见支俸银三千三十一两零,比万历四十六年岁交,已多银一千三百六十余两。文思院,旧制大使一员,副使二员。洪熙元年,添注大使、副使六员,后仍裁革。其匠役名数,俱不甚烦杂。沿至万历年间,官匠已增至七百六十三员名。迨至天启年间,增添日金。及崇祯元年,官匠共计三千一百九十八员名。

另外,在南居益的奏疏之后,还有毕自严上疏的锦衣卫人数剧增,从原来的16000-17000人,增加到34400人。也是李清《山书》中的史料:

《仓庾糜耗》仓臣南居益忧先杞抱,有「直陈国计匮竭」一疏,原据京粮厅赵建极查核,条分缕析,极为详备。如锦衣卫旗力军校,在万历年间,止以一万六七千为常。乃自天启等年骆思恭题增二万后,田尔耕陆续滥收,至三万四千四百名有零。

那,到此为止,撑死了也就宫女九千,内侍七到九万。离十万还有点距离。

别急,我之前说的是一度。这个一度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崇祯初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上位的时候,曾下旨让所有在外的镇守太监回宫,并罢了江南织造等一些太监主管的机构。

《崇祯长编》【天启七年十一月廿六日】己丑,命撤蘇杭织造。谕工部曰:连年加派络绎,水旱频仍,商困民扰,苦不聊生,朕甚悯焉。今将蘇杭织造暂行停止,朕不忍以被组绣工重困此一方民,稍加轸念,用示宽仁。

龙文彬《明会要》,《资治通鉴三编》,《明通鉴》,《明史》都有以下词条,内容差不多。

帝初即位,鉴魏忠贤祸败,尽撤诸镇守中官,委任大臣。既而廷臣竞门户,兵败饷绌,不能赞一策,乃思复用中官,遂有是命。

后来到了崇祯四年九月,又开始大量外派太监,《明史》在上面这句之后,还接着写了:

崇祯四年九月,遣王应朝等监视关、宁,又遣王坤宣府,刘文忠大同,刘允中山西,监视军马。而以彝宪有心计,令钩校户、工二部出入,如涂文辅故事,为之建署,名曰户工总理,其权视外总督,内团营提督焉。

所以说,如果算上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增加的太监,再加上崇祯初年把镇守的外派太监撤回来的话,那么,在崇祯元年至崇祯四年九月这段时间内,“宫女九千,太监十万”的说法是成立的。



澄清一个问题,事关有些知友发给我的神宗实录的史料,第五百六十八卷: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初三日】壬辰,户科给事中官应震言:『印绶监明濂在监多索人钱。窃谓清黄一役,只须曹郎便足了事,不必以内珰参之。况光禄米关内监者不过月粮、赏卓二端。赏卓传自远年者则有八十四卓半,在万历二十年后从酱房来文,钦奉传帖,有年分可稽者则有三百零三卓半。从来但有关领,再无住支,岂其人皆百年不死之人,职皆百年不罢之职?又月粮每岁全支有五千七百六十八员名,每岁半支有八千三百三十二员名。中间或以一人而当数十人、数百人,皆不可知。至匠役十九空名而月饷虗冒,望皇上早赐议裁。』不报。

这首先承认,我在评论区误解了关内监的定义,经 @秋日传奇 指出。"关内监”确实应该解释成关于内监或者跟内监有关的概念。那么,是不是很明确,宫里的内监就只有一万多人?先别急,还有一条史料,出自《熹宗实录》:

工部遵旨題給針工局年例冬衣,計兩京中使長隨共九千一百一十五員名,折冬衣八萬一千五百九十四兩。

另外,@曲笔 也私下跟我提到

“实际上,明宫宦人数,最多时也不过两万有余,而常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这样的例子很多,兹不一一枚举”——王天有

而且,还有提到这样的史料:

〇:杨士聪曰:神庙自辛丑之后,不选净身男子者二十年,至熹宗一选,先帝(崇祯帝)十七年中三选,宫中增万人,毎年月米增三万二千石,

也就是说,这以上的史料也好,王天有教授的说法也好,都证明宫里只有一万多名内监。事实上是这样吗?我们可能忘记了一个细节。在明代,内监有内侍不会象我们今天这样出现混淆,因为太监是宫中的职务,没有达到一定职位的人员,是不会用这个名词称呼的。另外,《酌中志》提到:

候转提督俱轮流该正,在廊下家宿,专理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钤束、长随、堂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

很显然,长随以下,还有内侍的职务,甚至有无职务的内侍。

也就是说,万历二十九年以后,确实没有增加内侍的召征了,而万历四十六年的内监人数,不等于就是所有的内侍人数。内监,是有拿俸禄,也就是有一定职务的内侍,这样的人一共有一万多人。

到天启年间,数据显示,达到长随以上职务的,可以领两匹布,折成银子做冬衣。从这个做冬衣的数量来看,不可能长随一个人做冬衣需要两匹布(一匹布长达四十米,是很多的)。这个从针工局历来的数据也可以得到解释,万历以前是八万两,万以后是十一、二万两,到天启又恢复到八万多两。万历年前后,明显增加了数万的内侍征召,如果长随的冬衣按所有人数计算,不可能只增加三四万两的数据。

因此,我个人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明朝至少曾一度宫里内侍数量达到数万人,加上宫女等人,可能接近或者达到十万人。


user avatar   zhang-peng-44-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故宫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1670万人,平均每天四万五六千的样子。凡是去过故宫的人应该都对故宫里面人满为患的场景印象深刻。恨不得上个厕所都要排队。这还只是四万多人的量,按照虏酋所说十万人的规模,加上古代没有完备的冲水马桶下水道,估计每天能累死一千来个掏粪工。

蛮夷和华夏都有脑子,但蛮夷没有人心。


user avatar   qu-bi-mi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题其实一句话就完了,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实录记载了户科给事中官应震奏报的内监账面人数是14100人(全支月粮5768人,半支月粮8332人)。但我看大家讨论的这么热烈,我只说一句好像不太好,就多说点。


户科给事中官应震言:...况光禄米关内监者,不过月粮、赏桌二端。赏桌传自远年者则有八十(广本、抱本十作千)四桌半。在万历二十年后,从酱(广本、抱本酱作医)房来文、钦奉传帖、有年分可稽者,则有三百零三桌半。从来但有关领,再无住支,岂其人皆百年不死之人,职皆百年不罢之职?又月粮每岁全支有五千七百六十八员名,每岁半支有八千三百三十二员名,中间或以一人而当数十人、数百人,皆不可知,至匠役十九空名,而月饷(广本、抱本饷作粮)虚冒。——《明神宗实录》卷之五百六十八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 壬辰


首先我举两个关于内官人数直接的记载,分别是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的汇报——12639人,以及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的汇报——14500人(有余)。这两条记载也都说明了明代的宦官那也是要领月粮的,一万四千余名内官每年光月粮就要将近七万石,而且这七万石月粮还是我下面会提及的“白粮”。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明代中后期内官人数还是很稳定的,从嘉靖八年到隆庆元年再到万历四十六年,中间实录以及各种资料都记载了明廷多次大规模选取自宫人员,但总人数仍在一万三四千的样子。


该司礼监揭帖开称:嘉靖八年六月,内官、长随、内使、小火者、净军,见在一万二千六百三十九员名,每员名月食米四斗,每年共该米六万六百六十七石二斗,闰月加米五千五十五石六斗,安乐堂养病宫人食米,一百七十八石三斗,禄米等项用米三千九百五十三石八斗,计算一年无闰月,共该米六万四千七百九十九石三斗,有闰月该米六万九千八百五十四石九斗。——《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二 梁端肃公奏议一 复议节财用疏

初户部议派内府供应白粮以弘治及嘉靖初会许之数折中庭五万石会上登极覃恩例当减半于是太监翟廷玉奏见任内官一万四千五百余名岁用米六万九千六百余石即如原派之数尚少二万请为补给下户部覆奏今会计已定加派不及请暂借光禄米给之——《明穆宗实录》卷之十二 隆庆元年九月 辛未


当然,明代中后期内官人数稳定,并未大规模增长的侧面论据当然也不会少,我这就主要从内府供应上来侧面说明这一点。


明代负责内廷供应的机构是光禄寺,存储机构主要是内十库(其中负责粮食的主要是供用库)。那么光禄寺的岁入岁出在明代中后期有什么变化呢。答案是没什么大变化。嘉靖中后期是光禄寺花费的一个高峰“岁用银以三十六万计”,这也引起了嘉靖的不满,削减了光禄寺的支出。到了万历中后期,又是一个花费高峰,如万历三十年用三十万四千,三十一年二十七万三千(额定岁入22万,外加户部钱钞银一万七),但也未超过嘉靖年间的三十六万,自然也能说明万历时期的内廷人数离嘉靖时期相差不远。


凡内外衙门官吏监生人匠等、应给酒饭者。俱本寺支给——万历《明会典》卷之二百十七 光禄寺

其外有内府供用库,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宫内及山陵等处内官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香。凡油蜡等库俱属之。——《明史》志第五十 职官三

初,命都察院岁差御史一员查刷光禄寺钱粮,每月一具揭帖进览,时光禄寺岁用银以三十六万计,上以为多,疑该寺必有乾没,下礼部问状,乃谕内阁曰:...朕所日用膳品悉下料无堪御者,十坛供品不当一次茶饭费,朕不省此三十余万安所用也。——《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六十七 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 丁未

查得本寺每年入数不过二十二万两,及户部钱钞银一万七千两。万历三十年连闰月用至三十万四千两有奇,三十一年用至二十七万三千两有奇。——《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户部卷八 《光禄寺卿王守素等题为寺帑屡竭等事疏》


另一方面,我前面说到的明代内廷粮食供应项——白粮(明代税粮征收项目,一种去壳的高品质米,由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负担),在明代中后期征收正额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大致在二十万石。比如《度支奏议》就记载崇祯初年的白粮数额为208174石。而根据《万历会计录》以及《明会典》,其中供应内廷(供用库、内官监、酒醋面局)的有十万石,给光禄寺的有五六万石(光禄寺另有细粟米五万余石)。所以由粮食供应,我们也能得出明代内廷人数有限,难以支撑庞大的人口。


凡浙江、湖广、四川、福建、江西、广东、山东、河南等布政司、直隶苏、松、常、镇、寧、太、安庆、庐、凤、淮、扬等府、岁解黄白蜡、芽叶茶、并苏、松、常三府、解到白熟糙粳糯米、俱送本库收——万历《明会典》卷之三十 库藏一 内府库 供用库

凡每岁白粳米:直隶,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浙江,嘉兴、湖州二府...见徵五万一千六百六十九石八斗八升...凡每岁细粟米:山东、河南...见徵五万七千五百石,折银五万七千五百两。以上二项,俱收充每日造饭、祇待内府衙门官吏监生、锦衣卫将军力士、及各监局等衙门军民等匠食用——万历《明会典》卷之二百十七 光禄寺 大官署

嘉兴府粮四万七百九十一石零,该船八十二只,湖州府粮二万五千二十四石零,该船五十只,苏州府粮五万三千七百三石零,该船一百八只,松江府粮五万三百八十一石零,该船一百一只,常州府粮三万八千二百七十五石零,该船七十只——《度支奏议》 第6册 四川司 卷4 《覆总漕总河题议催攒白粮疏》(此时五府白粮正米本色共征收208174石)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还是不满意,那我再举两个辅助例证,光禄寺厨役人数,以及光禄寺造办的器皿数量。内廷人口上万,自然需要大量厨役。而根据《明会典》以及实录,厨役的峰值居然是在明初,高达九千余名,到明后期不断削减至隆庆元年设3400人,且“永為定额”,又据《明熹宗宝训》,天启六年这一数字也未有变化。


上谕兵部:...闻有四署厨役额至三千四百名,而实应役者几何人?——《明熹宗宝训》 天启六年正月 丙寅

凡本寺厨役。原额九千四百六十二名。宣德十年以后、添减不一。至正德六年、以六千八百八十四名為定额。节经选革。至隆庆元年、上存三千四百名、永為定额。详在四署——万历《明会典》卷之二百十七 光禄寺

至于光禄寺造办的器皿数量,我下面就直接引用《明代光祿寺事務與革新論析》里的表格来说明了。从表中我们能看到光禄寺造办的器皿数量在嘉靖年间达到了高峰,万历年间并未超过此数(这个表有不足,万历中期曾经超过两万,这里未体现)。而光禄寺提供的器皿都是与生活饮食休戚相关的,自然也能侧面反映人数的稳定。


那太监人数既然稳定,宫女呢?宫女方面,我就引用邱仲麟先生《陰氣鬱積──明代宮人的採選與放出》一文的研究成果。文中另有《礼部志稿》记载的《选取宫女条款》,不仅展示了明代的宫女选取条款,同时记录了嘉靖皇帝的圣旨,一并节选。


嘉靖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内阁抄出节奉圣谕:“朕宫中应役宫女数少,又多半皆六十以上者。将来二子四女之国出府,必拨随用,须各以等差,王用三十之余,公主二十之余,此祖宗家制也。不预教数年,何以取用?...”本部题覆。奉圣旨:“是。这备用宫女,便差官于京城内外并顺天等八府州县地方,选取三百人送进,限年十一岁以上,十四以下。钦此!”——《礼部志稿》卷六十一 宫闱备考 选宫人 选取宫女条款

前文第二节提到,嘉靖四十三年九月间,宫人数字是2575人,至隆庆元年四月尚余1500余名。当时,穆宗曾在圣旨中说“宫女不多”...另据光禄寺呈报的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正月宫膳支出底帐记载...若笼统计算,万历末年宫中的女官与宫人,合计可能是1500人左右...——《陰氣鬱積──明代宮人的採選與放出》(邱仲麟)


结论明代中后期内廷人数应该是稳定的,末期即使有增加,幅度也不会很大,人数超过十万基本没有可能。另外,如果内廷人数增加过多,外廷官员不可能不上奏,我前面举的例子,一万多太监已让外廷头疼不已了,何况是数万人。那么到这,正面也好,侧面也罢,论据已然充足。如果还有人不满意,我只能建议去看书了。下面就是我的推荐,同时也是参考的文章、论文(原典在前文已注明出处)。


《明代光祿寺事務與革新論析》(游志弘)


《陰氣鬱積──明代宮人的採選與放出》(邱仲麟)


《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邱仲麟)


《明代光禄寺研究》(张博)


《明朝光禄寺研究》(王瑞)


《明代白粮赋役研究》(田雨)


user avatar   shenhai18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后面的人为了合法性去造谣,抹黑,这种事情大家又不是没见过。

异曲同工之妙啊


user avatar   MARTIN8889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帝家四五百口子外带宫女太监十一万,住在72万平方米的大院中,刨去亭台廊道和皇帝上班用的朝堂御书房。60万平米住11万人,按紫禁城的容积率50%算,差不多3平米就蹲一人。晚上睡觉是上下铺啊,还是紫禁城里的房子有复式。


这人乌泱乌泱的,比北京站春运人口都多,这皇帝妃子们日子过的闹不闹心啊。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话康熙大概率是说过的,出处不止一处,有清自己的官修史料《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为证,亦有《熙朝新语》的记录。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熙朝新语

康熙晓谕大学士:

明朝的事诸位都听说过,但全都是从纸上得来。万历朝以后皇宫用的太监,曾有在我跟前服侍过的,所以单我一人知之甚详。明朝太奢侈了,兴造无度,宫里的脂粉钱就得四十万两,其他供应也得数百万两。到我大世祖(顺治帝)登极以来,统统的都给革除了。太奢侈了,紫禁城内砌砖横竖七层,一切工作都从民间征派。宫女九千人,太监十万人,有的根本就吃不上饭,天天都有饿死的!今日宫中,只不过是四五百人而已。


康熙是认真的么?

我想,他是认真的。

他主要是为了提倡节俭,这个出发点没有错。错就错在十万太监驻皇宫这个数字,你只要去过故宫,你就知道这个数实在是太过离谱。

故宫现在日人流量限定在最高八万人次,合理的人流量应在一天四万人次左右,这还是一整天的数。你现在忽然让十万个游客一下进去,非挤死不可。

十万个太监也不行,就算割屌省下了部分体积,但并不影响大局,依然会是人山人海。可见,十万这个数,是不靠谱的。

这就有两个可能。

一是康熙说错了。宫女九千,他意图证明明室淫靡。太监十万,可能是抄录错误。但从各版本的说法以及他说宫女九千这个数来看,内监的确是要翻几倍的。可以得知,康熙是认真在讨论这件事。倘使康熙是认真的,没有吹牛屄,那么,肯定就是“曾在明宫后来又服侍过康熙的老太监”在吹牛屄。

明代太监人数多是真的,人数往往上万。登记造册的人数就不知道了,你去看档案,可能那个人数是谎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朝内监消费巨量柴薪的事确实是真的,这个在《明实录》中可见一斑。

《明实录·宪宗实录》

惜薪司,掌宫内所用薪炭。

这是明代宫廷民间摊派的流弊,甚毒,往往某司内官实际上仅有一二十人,到最后要几十倍的东西。工科给事中王元翰上书朝廷,说他去厂库,常见群商跪地号泣,乃是内监摊派:

内官中穷凶极狠,威取刑逼如杨致中其人者,尤为罪魁焉。铺垫之名,臣不知所自,但该司内官旧不过二三十人,其欲易办,今朝进一人,暮进一人,几十倍于前矣。陛下试思此辈群乎力恳,必得此惜薪司者,意欲何为!?

这个摊派的数是实的,内监实际人数又不够,能怎么办呢?就造呗,把带屌不带屌的临时工都算上,临时的内宫筹办,也算成需常年有花销的,以此讹诈国家。由此,一万人给造成十万人,数百宫女给造成数千宫女,是极有可能的。

造够数后,领取朝廷财政拨款后,内监领导们并不把欠款打到采购商家那里,而是扣着不给。这样既拿了钱,又拿了货,因此形成如此积弊,又摊派商家,导致商人破产,于官员途径跪求主持公道。因此,即便是康熙吹牛屄,抑或说是那个老太监向康熙吹牛屄,可明代宫廷用度奢侈,内监敲骨吸髓,这个锅是甩不掉的。


总之,宫女九千人,内监十万人。

必然是假的。

但看其用度,又并不假。

至于说有饿死者,实情是拿不准的。

如有饿死者,可能并非是因人多而饿死,只是因地位太低。这种现象清末也有,清末太监因不堪忍受虐待而逃离宫廷者不计其数。越到后来,太监数量就越少,怎么招都招不进去了。但明代太监却是个肥差,以至有人主动把屌一割,去享受生活。进去以后,就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了——饿死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饿死人这事,如果仅仅是康熙吹出来的,那么没什么可讨论的。但如果是老太监真这么说过,可以考虑他(老太监)的确见过饿死人的事。老太监可能并不知道,明宫宫内太监不可能有十万人那么多,他要是说过这个数,可能也是听别人讲的。别人怎么听说“十万”这个数的呢?可能是编制内和编制外的加起来。


有一则,是明末清初文人王誉昌,说甲申国难时,明宫内奔走出来的人多达七万。

中珰,就是中官、太监,刚说过了,内宫不可能那么多人。

但外廷就不一定了。

首先是太监本身,有一个遴选的过程,自宫者甚多,即便没被选中,也不愿离开皇宫附近,而聚集一处:

净身男子,大约闽人居多,崇祯十七年中,选三次,增万人,每岁月米增七万二千石,靴料增五万。其未选中者,散于皇城外,有堂子之佛寺,俗称无名白内宫,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甲申朝事小纪 ·崇祯宫辞》王誉昌)

其次是光禄寺等部门的杂役,在内宫外头,数量的确多得吓人。这个更有说服力,是徐阶的上疏《清查光禄寺厨役疏》:

臣等看得该寺厨役,嘉靖九年议准不足四千名方许收补,盖本以四千名为额数。后虽加添一百名,揆之事理,总当不过四千一百名。伏乞敕下该寺堂上官,逐一清查明实,以四千一百名立为总额,而酌量各署事之繁简,分派某署若干以为细额,庶该寺不致动称缺乏,有误供应。

光禄寺,主要负责各种庆典、祭祀、朝会、宴饮。光禄寺光厨子,就有4100人,上班时分散在各署为大家做饭。其他各司,统出来几万人,自然是不在话下的。只是,还是那句话,宫内十一万人,放不开,就得往外边放,靠近宫墙。

这个区域内,所有工作人员加起来,兴许能有个几万。太监数千名到一万多名,宫女数百名,这是个正常数。

康熙给大学士们开会,说节俭,列数据没过脑子。问题就出在他住的是紫禁城,而不是故宫博物院,他要是节假日去故宫博物院排队旅游,就会察觉到这数据有问题,膨胀了十倍。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康熙满嘴胡吣了,也无法洗白明末朝廷的状况。百姓的确承担着这样数额,甚至更高倍数的税费。这只是皇城的消费,还有各级盘剥,皆如此般,以至百姓破产流离,加上天灾时候,朝廷亦不抚恤,照常征税,终于揭竿而起。


历朝历代对前朝的错总是矫枉过正的,唐初戒奢,宋抑兵权,明减官俸,清慎内监。

这是后人对前人的哀鉴。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句发音是”青生杯青文武出”,一直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user avatar   feng-long-yun-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天大醮的篝火晚会见识过他的禁制术法,让人印象深刻,上图,过百赞上视频。

…………………分割线…………………

抱歉了各位,我要食言了。

编矣匿名不能上传视频,之前想着取匿的,现在不行了。老爷子又把我们召集过来了,不过这次没说什么事,只是交代我们最近随时做好准备。我们也不太敢问,不过好像不是因为唐门这件事。这次见到他们几个后发现大家都变强了,萧霄的事对大家打击挺大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什么线索。接下来我们就要没日没夜地训练了,老爷子专门安排的,指导我们几个的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长辈。近期都没时间上编矣了,这次任务后再来和各位聊天。

再次对各位说声抱歉!等这次任务过后一定取匿传视频,或者直接发gulogulo。

ps:我怎么可能是藏龙那个死胖子,他那天拍的全是玲珑,第二天一早就被花儿她俩打了。


user avatar   zhijiang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feng-jin-80-85-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女性通常在 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社会实践活动中处于次要的位置,故而其家庭社会地位总的来看便也居于次要。




     

相关话题

  尧舜之君万历大帝的足心疼痛和他后来的瘸腿,有关联吗? 
  如何评价文姬归汉? 
  太平天国时期,为什么洪秀全不与洋人共同对抗清廷,而且选择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面对洋人? 
  中国古代儒教为什么没有自己进化到一神教? 
  甘肃省名起源于哪个朝代? 
  明朝有哪些制度继承自辽金元朝?哪些又继承自宋朝? 
  如果明末把资源都投入到用来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能否平辽? 
  如果清朝没有入关,真的会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华夏的领土就会变小了吗? 
  史书中有什么中二度爆表的记载? 
  如果把现实中天天窝在寝室打游戏的大学生放到几十年前或一百多年前,会发生什么? 

前一个讨论
电影《头号玩家》中有哪些彩蛋和有趣的细节?
下一个讨论
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中国新的竞争力在哪里?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