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反对所有拿CAD、BIM、参数化之类的来说事的答案。设计技术和建造技术是需要加以区分的。
而且原文是反对新技术吗?明明是反对盲目推广。现在装配式明明有诸多问题,在解决方案出来之前,急急忙忙推广,以后质量问题集中出现都不知道怎么办。
另外,美国有装配式独角兽,不代表装配式可以在中国推广。楼房形式、工人素质、经济条件都不一样。
装配式建筑不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欧美用于解决用房荒的措施。
中国现在缺房吗?缺的是钱啊!
有房你TM买不起!
装配式建筑,将推动新一轮的房产消费升级,又可以压榨房地产泡沫。
又可以忽悠小白,这是新技术,让大家乖乖掏钱。
一提日本的装配式就打鸡血,日本大多的装配式是独栋小楼。
市场的还是还给市场,怎么便宜怎么来。
当我们的人工涨到和日本一个地步的时候,装配式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又或者出现了全新技术。
首先,很多事情不是非对即错,对装配式来说也是这样,不是非生即死。
对于钢,木结构建筑,本身就是装配式的,不装配整体冲压,还是让树木直接长成住宅可实现并不大。但是估计题主本意是讨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所以略去不说。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用材钢筋来说,有加工方便,可连接性好,强度高等,在装配式的连接中也比较明显的体现出了这些优势,所以经常看到很多大师关于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质的实验结果;但是对于混凝土来说,比较明显的几个优势分别是可塑性好,整体性强,耐久性好,在装配式建筑中不但没有被有效利用,而且被弱化了很多。
作为一个设计从业者,仅从设计角度延伸思考的话,感觉不到装配式有什么优势,个人感觉商品混凝土对混凝土的产业化来说,已经达到极致。
在各种利好出来之前,很多桥梁,市政工程和一些工业工程都在采用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不做评论,在利好有之前就采用,说明是其本身的优势使然,也是装配式得以生存的根本。
对于装配式的优点,在设计角度考虑,应该是尤其适用于标准化或者模数化的建筑结构的,无论从理念还是成本的角度考虑,都是其本身的特点。
在目前发展较快的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来说,经历的几个项目,从来没有哪个住宅项目为了迁就装配式的特点而采用标准化或者模数化。从有限的项目跟踪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工期优势,反而因为构件厂产能不足,导致了业主默认的很多非法转包,以及工期的整体延误。
从技术角度考虑,装配式规范的等同现浇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两种不同的结构体系,为了向现有产业链和生产习惯妥协,之所以很多设计同业者都认为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量之后才有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是因为我们对混凝土本身的研究,目前只能靠归纳和实验,对于多重材料的交界面的耐久性,完全没有办法通过模拟来考虑其耐久性。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也是某市建委发文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安装的质量无法控制,不管是拉来哪位大师的研究成果,还是谁为谁代言,都没有考虑施工质量的问题。不知道的有多少设计同业者会看这个回答,各位还记得原来砌体结构的A,B和C么?砌个砖头都要考虑质量等级,灌浆的连接操作的可控性到底有多少?整个结构都在柱底100%连接啊!防止连续倒塌的成本肯定是没有,但是布置的时候考虑过么?水平力来的时候,万一哪根柱子的受拉侧钢筋的连接有几根没做好,会是什么结果?一个楼多少个柱子,多少个受拉侧,其中一个有问题,后果是什么?
钢筋混凝土的容错性很强,适用于生产技术不高的工人操作,我们现有的实际操作的工人到底是什么水平,心里没数么?